不屈之城:在高壓管治下持續抵抗的香港

自2020年《香港國安法》實施以來,社會的壓抑氣氛不斷加深,公民自由逐步萎縮,甚至有論者直言「香港已死」。然而,我們於上月發布的《香港人權報告2024》,再次清晰而冷靜地指出,香港的人權狀況雖然嚴峻,但香港的公民社會仍在艱難中奮力抵抗,未曾放棄。
報告列舉了2024年香港人權狀況的六大趨勢,包括國安體制的進一步擴權、司法獨立受損、監控升級與跨境打壓、法律及行政要求武器化、和平集會的消失,以及文化與教育自由的嚴重受限。這份報告揭示的,不僅是香港政府如何以「國家安全」之名行壓迫之實,更指出威權管治如何逐漸滲透至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
市民的創意與堅韌性
然而,面對系統性打壓的沉重現實,香港公民社會並非全然被動。即使環境艱困,市民仍展現了強大的創意與堅韌性。
例如,在文化和藝術領域,當局雖然透過行政手段取消或限制各種文化活動、表演與展覽,但活動組織者和藝術家們沒有因此噤聲,反而繼續在限制下尋找舉辦活動的渠道和創新的表達方法。在活動被取消或被迫收回作品時,當事人勇於交待原因或聲明是受到「不可抗力」的壓迫,拒絕讓政治壓迫在暗地裡發生。雖然當局的施壓成功,但不代表人們因此而接受和屈服。每一次宣布因「不可抗力」的原因而取消活動,也是在嘲諷當權者的橫蠻無理。
公民參與方面,儘管政府成功令大型示威消失多年,報告指出,這種寧靜背後是非正式渠道及預防性審查所造成的無形禁令。然而,這並未完全阻止市民參與公共事務。小型的抗議行動、堅持於六四當日在街頭以隱晦的方式進行悼念。香港的在地市民仍在必要時刻,勇於行使集會和表達自由。
司法層面也有振奮人心的例子。雖然政府透過收緊法律援助、要求敗訴申請人支付高額的訴訟費用,企圖打擊具公眾利益的司法訴訟,但仍有不少律師和市民堅持透過法律途徑維護基本權利。儘管面對高度風險和惡意騷擾,他們仍持續向法院提出訴訟,公開挑戰政府可能濫用行政權力的做法。這種堅持不僅保留了司法獨立的火苗,更是盡力在本地法制中,確定權利的保障和政府的責任。
例如鄒幸彤在支聯會拒交資料案中成功上訴,令終審法院確定政府的檢控方式不符公平審訊原則。此外,終審法院裁定同性伴侶有權申請資助房屋;於海外結婚的同性伴侶與本地異性婚姻伴侶一樣,具遺產繼承權。這些都是重大的法律勝仗,並加強了個人權利的保障。
在跨境鎮壓方面,雖然香港政府積極嘗試延伸在境外的執法權力,企圖壓制海外港人的聲音。面對日益嚴重的跨境鎮壓問題,海外港人及人權團體積極進行倡議,要求各國政府正視問題,而西方國家亦開始採取更積極的應對措施。
例如英國政府早前以英國國安法起訴3名男子,指他們涉嫌在當地為香港情報組織從事情報工作,包括監視在英的香港民主派人士及示威者。英國政府並於近日公布跨境鎮壓指引,增加公眾及政府機構對跨境鎮壓的認識,以及為受害人提供支援資訊。
未來並未全然被封死
面對威權政府有系統地施以壓迫,悲觀無疑是令人理解的反應,但它不應成為唯一的情緒。香港在地及海外的公民社會已展示了如何在嚴峻的限制之下,也能以創新方式繼續存活與發展。
這種抗爭與韌性,不僅值得國際社會的支持,更提醒我們,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也不應輕言放棄。香港的未來並未全然被封死。只要抵抗與創意仍然存在,這座城市的靈魂也就尚未熄滅。
( 圖 : 獨立媒體 )
香港人權資訊中心
Facebook: facebook.com/hkchr.org
IG: hkchr_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