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首推美國大選電視辯論,特朗普與賀錦麗首度正面交鋒,國內重大的政治、經濟、民生問題,乃至外交政策,均高度聚焦。共和及民主兩大黨候選人當選後將如何管治,圖畫變得清晰。相較之下,中國陷入經濟危機,進退失據,政府為保士氣「斬腳指避沙蟲」,不斷取消數據發布或美化統計數字,令前景變得極不明朗。 中國數據失真 上周《經濟學人》有一輯中國專題報道,針對中國數據失真持續惡化深入分析:從青年失業率到外資流入數字等,多個極其重要的經濟與民生統計數據發布突然取消,不再及時更新,出入口貿易數字不同的官方統計出現重大落差,差額高達2300億美元,令美國財政部咋舌。而官方公布的GDP數據居然已回到疫情前的正常增長幅度,與民眾及商界切身感受到的蕭條背道而馳。報道據此提出疑問,在數據如此混亂失真的情況下,民眾和企業怎能夠作出正確判斷,一起走出危機? 報道指出,過去中共在嚴控公開資訊之時,可以倚靠各級調研機構提交的內參消息和研究報告,作為決策的依據。但近年政府內部高舉習近平的權威,強調劃一服從,許多原本在黨內有發言權的知識分子,相繼因為對經濟危機力陳己見而遭處分,官員和學者開始迴避講真話,以免得罪中央。這些倚靠官員和學者據實而言的內參和報告,還有多少參考價值? 政府雖手握大數據,清楚知道民眾出行和消費等實際情況,但這些數字卻不一定能幫助政府作正確的政策判斷,例如民眾對電動車的需求有多大?生產多少才不會供過於求?政府該補貼多少才能讓企業維持合理盈利?沒有真確及時的市場數據,自由市場的無形之手就難以發揮作用,民眾和企業在資訊不明下,也會不敢消費和投資,令經濟危機惡化。 相較之下,美國總統大選辯論突顯了美國決策的公開性,資訊相當透明,決策者得以在事實的基礎上,提出各自的政策主張,讓民眾藉選票與消費行為抉擇。這個制度雖不完美,效率也不是最高,但比較能夠迴避重大錯誤,即使犯錯也有較大機會自我糾正,這是美國經濟賴以持續增長的重要動力,與中國的中央統一指揮、集中全國資源辦大事的模式,形成鮮明對比。在中美大國角力中,這兩套決策制度的長期較量,很可能就是最終勝敗的關鍵。 美中關係推向更低點...
面對嚴峻的經濟困境,北京終於公布第二十屆「三中全會」將於7月召開。在面臨諸多挑戰下,北京要制定怎樣的長遠計劃來應對?一般而言,每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的新聞稿都很簡短,而4月30日的會議後,新華社發布詳盡的新聞稿,或可視為三中全會的預告。 會議承認中國目前「有效需求不足,企業經營壓力較大、重點領域風險隱患較多,國內大循環不夠順暢、嚴峻性、不確定性明確上升」,預示三中全會的焦點在於解決當前的經濟困局。 下一個五年計劃的定位 全名是「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的三中全會,傳統上於9月至12月舉行。去年至今,這個聚焦經濟、改革等重大議題的重要會議遲遲未能召開,引起外界多方猜測。特別是今年已是第14個五年計劃的第4年,市場關注三中全會對下一個五年計劃的定位。 其中提到的應對方案,包括「及早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並靈活運用利率及存款準備金」。這是重提今年3月在舉行人大及政協兩會期間,宣布發行超長債用作「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在經濟低迷、失業高企、內需不振的情況下,降息降準已無法刺激內需,中國似乎也要走上超寬鬆貨幣政策的路線。 不得不提的是,2008年因應全球金融海嘯而發行4萬億特別國債造成的惡果有目共睹,而今次發行金額可能高達1兆人民幣。在美息高企的環境下中國大印鈔,對人民幣的壓力可想而知。 至於要擴大電商出口,支持民營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發展新質生產力並加強戰略科技力量等方向,在與歐美關係日益緊張的局面下也是荊棘滿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