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烏停火談判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強力介入下開啟,但分歧大爭拗多,特朗普對歐盟領袖私下表示,普京看來尚未預備停戰;另外特朗普向美國國會提交了減稅增支法案,涉及金額多達3萬億美元,令金融界憂慮美國債務愈趨失控,美國國債價格下跌息率上升,股市也受壓下挫。 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宮已有四個月,他的主要對內和對外政策已出台,其中最重大的有三項:對全球大幅增加關稅,填補財政赤字及促使投資與製造工序回流、大幅減稅及增加開支,落實競選承諾,以及即時停止烏克蘭與加沙的戰火,讓世界恢復和平。如今看來,這三大舉措都面對不少現實難題,無法快速取得成果。 三萬億巨款法案只是第一步 三大舉措中,最有可能快速實現的是通過3萬億巨款法案。特朗普形容這法案「又大又美麗」(One Big Beautiful...

  • 美中兩國談判關稅安排取得成果,雙方同意大幅下調關稅115%,並押後實施90天,給時間作進一步商討。金融市場對此反應積極,美股回升至關稅戰前水平,美元和人民幣匯率上揚;另外,新教宗選舉有結果,梵帝岡主教團選出被視為左傾自由派的美國主教當教宗,令特朗普團隊非常不滿。 英美協議成範本 分析美中關稅戰「停火」安排,需要連結上周二公布的美英貿易框架協定,才能看到美國談判團的戰略部署。若單看美中停火公布,外界可能會認為,美國虛張聲勢恫嚇中國,觸發美股美匯美債等市場大幅下跌,白宮面對嚴峻的經濟現實被迫低頭,迅速放棄高額關稅策略,把原先宣布對中國加徵145%關稅下調至大約30%,並表示若中國在打擊芬太尼毒品出口上有成績,可再下調20%,又押後實施新關稅時間90天,讓雙方可進一步商討釐定關稅細節,這一連串大幅讓步等同放生中國,不再封殺中國產品輸往西方,也不再以高額關稅逼中國向美國企業開放市場。 然而,若果把美中關稅暫行安排與美英貿易框架協定連在一起看,外界便會看到,美國藉著與親密盟友英國搶先達成原則協定,是希望以此作為範本,促使其他貿易伙伴仿效。 此協定最特別的一條,就是訂明英國會因應美國的國家安全考慮,在其輸美產品的生產流程中,排除對美國有威脅的國家參與。而白宮官員事後對外透露,這一條針對的是中國,英國若要享受美國給予的貿易優惠,便須協助美國,在指定的戰略物品領域(如藥物)排除中國參與。假如美國其他貿易伙伴跟從英國的做法,西方世界的戰略物資便會零部件到最終成品都不准中國參與,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將大幅被削弱,西方社會對中國製造的倚賴度也會顯著下降。 北京看來已感到備受威脅,一面公開批評美英兩國,談判美英雙邊貿易安排不應針對第三方,這不符合雙邊貿易協議常規;一面向英國施壓,要求英方慎重考慮,英國工黨政府不久前才提出要與中國改善關係,現在卻配合美國打壓中國,這樣勢必損害中英兩國修補關係。此外,北京打算加大對重要貿易伙伴的游說,阻止他們響應美國要求,加入排華大合唱。 取決於盟友...

  • 華盛頓與北京於5月12日發布的聯合聲明,標誌著全球最為緊張的經濟關係之一終於「破冰」。在過去數周中美雙方互相指責、報復威脅、開徵懲罰性關稅及貿易流大幅縮減之後,雙方代表團於5月10日至11日在日內瓦進行的高層談判終於迎來突破:一項臨時但全面的關稅回撤、確立正式的磋商機制,且語氣明顯軟化。然而,這僅是短暫的喘息,未來的發展或將遠比此次協議所達成的內容更加複雜。 突破:關稅減免與對話重啟 日內瓦會談於5月10日至11日舉行,這是特朗普第二任期以來,美中雙方的首次高層貿易談判。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領導中國代表團,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及貿易代表格里爾(Jamieson Greer)會面。次日發布的聯合聲明中,雙方宣布出乎意料的敵對降級。 協議的主要內容包括: 美方將把對中國商品的互惠關稅降至10%,並維持90天,這一關稅率與對其他貿易夥伴一致。與芬太尼爭端相關的關稅(最初設為20%)將繼續保留。...

  • 澳洲大選揭盅,反特朗普情緒協助左翼工黨反敗為勝再度執政,外交上可以對美國採取更強硬姿態,情況與加拿大最近的大選很相似;美中關稅戰開打才一個月,互徵超高關稅令雙方都焦頭爛額,終於宣布本周末在瑞士日內瓦舉行談判,尋求為關稅戰降溫。 大選的特朗普效應 澳洲大選原來的核心議題是民生,選民最關注的是生活成本上漲,住房價格過高難以負擔,執政工黨備受責難,三個月前的民調顯示,支持度落後於右翼自由黨國家黨聯盟,連任前景黯淡。然而,特朗普在4月初宣布對所有貿易伙伴加徵所謂「對等」關稅,外交和軍事上的親密盟友也不例外,在西方世界掀起了強烈的反美浪潮。主張強硬應對美國威脅的政黨民望急漲,作風與特朗普政府近似的右翼政黨則受排斥,這股突如其來的反美浪潮先是改變了加拿大政局走向,令卡尼(Mark Carney)領導的左翼自由黨繼續執政,大敗右翼保守黨,接著是改變了澳洲政局走向,令左翼工黨再度執政,大敗右翼自由黨聯盟,西方民主國家近年的右翼抬頭大趨勢出現了罕見的逆流。 分析澳洲大選,不能夠把右翼政黨的挫敗全歸咎於特朗普,其黨魁彼得達頓(Peter Dutton)在競選期間表現欠佳,連一盒雞蛋零售價格多少也答不到;政黨採取的強力「反左膠」(anti-woke)政策又引起中間選民反感,這些也是重要因素。但反特朗普情緒確實是關鍵,澳洲選民擔心在野右翼政黨欠缺管治經驗,在國際關稅戰的大風大浪下難為澳洲經濟掌舵,決定讓現任總理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領導的左翼工黨再度執政,支持他對美國採取較強硬的立場,保衛澳洲利益。除了捍衛自身利益,澳洲的反美浪潮還有濃烈的感情因素,澳洲人向來重視家庭和朋友,對親友講求忠誠,特朗普向親密盟友開刀,澳洲人視為背叛出賣,覺得無法接受,這方面與加拿大人頗相似。...

  • 收看節目 中資公司滲入英國不同行業。英國國會罕有召開會議,通過緊急法案,挽救英國鋼鐵 (British Steel),英國政府有權指示廠房繼續運作,法案隨即生效。今次是英國國會40多年來,首次在復活節假期期間召開緊急會議。要如此趕急,因為英國鋼鐵是全國僅餘可以生產原生鋼(virgin steel),亦即把鐵礦石直接煉成鋼材的公司,除了英國鐵路公司(Network Rail),建造業和汽車業亦倚賴英國鋼鐵生產的鋼材,不過,擁有英國鋼鐵的中資企業敬業集團,早前決定取消一筆,原定提供給英國鋼鐵使用的鐵礦石訂單,令英國鋼鐵運作面臨重大危機。想知道工黨政府在今次事件上,有否得到教訓,請收看《兩邊走走》EP141的編輯推介。...

  • 上周金融市場的動盪,再次印證,債券市場的力量與影響,遠超乎股壇的喧囂。股票投資者,僅為企業之股東,其權責有限;然政府債券的持有者,卻是國家的債權人,其影響之深遠,絕非股民所能比擬。一旦債市失去信心,政府之借貸成本勢必如脫韁野馬般飆升,財政開支亦將隨之膨脹,蠶食國力。由此可見,債市若然「發脾氣」,其對政府帶來的後果,遠猛烈於股市之「情緒波動」。 面對特朗普政府大幅加徵關稅的震撼,投資者不僅紛紛逃離風險資產如股市,連一向被視為「避險天堂」的債券市場亦未能倖免,可見市場極度恐慌。而此番市場震盪,亦使得一項對沖基金慣用的策略——「基差交易(basis trade)」——重新回到市場聚光燈下。此策略素來被部分人士吹捧為「無風險套利」,其潛在風險實不容小覷。以下將深入探討該策略一旦失靈,可能引發何種連鎖效應,對整體金融系統構成多大的潛在威脅,以及為何本輪市場動盪最終得以避免全面爆發,未至釀成滔天巨浪。 何謂「穩賺不賠」的基差交易? 簡而言之,基差交易乃是投機者透過觀察現貨債券與期貨合約之間的微小價差,試圖鎖定蠅頭小利。假設某現貨債券當前市價為99美元,而相同類型債券的期貨合約價格則為100美元,精明的投機者便可同時買入該現貨債券,並賣出相應的期貨合約,靜待合約到期時交付現貨債券,從中賺取區區1美元的差價。 然而,區區1美元的利潤,對於胃口龐大的對沖基金而言,無異於杯水車薪。故此,他們往往會採取高倍槓桿的操作手法,動輒以數億美元的資金進行交易以放大收益。其融資的主要管道,便是依賴回購市場(repo market),僅需動用少量自有資金(例如以1000萬美元的操作5億美元規模的交易),並以所購入的債券作為抵押,向市場借入其餘款項。期間雖然須支付利息成本,惟一旦市場價格出現不利變動,基金亦可迅速出售現貨債券以平倉止蝕,看似進可攻退可守。...

  • 1985年9月22日,《廣場協議》(Plaza Accord)在紐約曼哈頓廣場酒店簽訂,美元由強轉弱,日本經濟泡沫由此而生。時移勢易,近四十年後,歷史不重演,也會押韻——而這一次,「主導者」換上特朗普 (Donald Trump)。 上周四,特朗普宣布將關稅上調至百年來高位,消息甫出,市場即陷恐慌。美股急挫、美元下瀉,美匯指數單日跌幅達3%,從104.31回落至101.27,彷彿是美元「解放日」的前奏。這場「解放」博弈,顯然不止於此。中國旋即反擊,宣布自4月10日起,對所有來自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徵34% 報復性關稅,生效日僅較美方延後一日,可謂「寸土必爭」。 與此同時,北京亦祭出多項反制措施,涵蓋戰略物資與企業清單,包括限制七種稀土礦物出口、對十六家美國企業實施出口管制、將十一家企業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並對美產醫用CT球管展開反傾銷調查;更有甚者,美國杜邦公司(DuPont)亦成反壟斷調查對象。...

  •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祭出震撼彈,對全球所有國家開徵關稅。其中,中國商品關稅高達54%(疊加邊境關稅)。美國進口商品的加權平均關稅,將從2024年底約2.5%大幅提升十倍至25%,重返一戰前(1909年)的水平!中、美、甚至全球經濟增長可能因而蒸發約兩個百分點。 特朗普4月2日援引塵封已久的1977年《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以應對持續巨額貿易逆差所構成的國家緊急狀態。據此,對所有國家徵收的10% 關稅將於4月5日生效。針對個別國家的對等關稅,則定於4月9日啟動。 據評級機構Fitch...

  •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美國時間4月2日下午宣布新關稅政策,所有出口商品到美國的國家都要支付最少10% 的關稅,而過去對美國有大額貿易盈餘的國家,則按美國單方面的評估須支付更高的關稅。例如中國出口美國商品徵34%、歐盟徵20%、越南徵46%、台灣徵32%、柬埔寨徵49%。政策的目標是消除美國的貿易赤字,達致貿易平衡,鼓勵製造商在美國投資設廠生產。 過去美國相信自由貿易,也致力推動全球自由貿易,鼓勵各國盡量減少以關稅、配額或其他規條阻礙自由貿易,其背後理念是自由市場的無形之手比政府更懂得分配資源。例如發展中國家的勞動人口擅長從事低技術的輕工業,生產衣食住行等日用商品,而西方發達國家則專攻高科技商品製造,這種生產分工通過自由貿易可達致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如今特朗普的關稅新政是徹底否定一貫的自由貿易理念,認為一個國家若對美國出口多而進口少,因此每年積累對美貿易盈餘,肯定是用了不公平手段打壓美國商品,侵犯美國利益,所以要按美國估算該國「榨取」美國程度,實施反制措施。例如美國估算中國對美國商品進口設定各種關卡,包括操控貨幣和各種貿易限制,猶如向美國進口商品實施了67% 的關稅,美國本可以實施等額關稅作報復,但考慮到這對多國有嚴重影響,所以只徵一半的關稅,因此對中國進口美國商品徵收關稅率為34%。對中國來說,美國對中國不久前加徵關稅20%,加上新的關稅疊加,累計總稅率飆升至54%,而這關稅同樣適用於香港。 神奇關稅列表 美國按內部估算他國無形關稅做了一個列表,其中數字怎樣計算出來,外界並不清楚。例如列表估計歐盟對美商品實施了39%...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上周二正式對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大幅加徴關稅,三國也針對美國進出口作出報復。特朗普新關稅政策觸發的貿易戰正式開鑼,但白宮在新關稅措施實施後立即兩度轉軚,先是上周三與汽車業巨頭碰面後宣布予汽車業一個月暫時豁免,然後在周四再宣布凡符合美墨加自由貿易協議的進口商品押後一個月才實施,顯示新關稅措施未經深思熟慮便出台,碰了釘子被迫讓步,予人進退失據的印象。而加拿大的連串反擊,也向全世界展示了如何強硬應對美國霸凌。 美加過招 加拿大國民對特朗普向加國商品加徵25%關稅一事,無論政見屬左、中、右立場,均強烈反對,認為是橫蠻無理的霸凌行為,目的是要逼加拿大成為美國第51個州。這是特朗普多次宣之於口的要求,他還一再稱呼加拿大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為「州長」,刻意貶低加國元首,令加拿大人非常氣憤。 而美國政府對加徵關稅給的官方理由,是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都沒有盡力阻止芬太尼毒品流入美國,但2024年美國檢獲非法入境毒品的數據顯示,98%來自南面與墨西哥接壤邊境,來自北面接壤加拿大邊境的僅0.2%,其餘來自海上運輸。加國已承諾大幅增加邊境保安人手及資金,與美國協力堵截毒品流入,白宮仍一意孤行對加國徵收懲罰性關稅,顯示真正原因並非阻截芬太尼,而是要威迫加拿大對美國俯首稱臣。 此事激起加拿大人的愛國情緒,紛紛杯葛美國,許多商舖主動下架美國產品如加州葡萄酒、肯塔基波本威士忌、可口可樂等。安大略省長福特本周一宣布對安省輸往美國的能源加徵25%關稅,估計影響美國150萬住戶,特朗普極其憤怒,周二即表示已指示商務部對加國輸美鋁及鋼材關稅倍增至50%,其後安省同意暫緩能源徵費,特朗普也轉軚,同意暫緩倍增鋁鋼關稅,雙方將進入談判室繼續角力。 加國的反擊...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