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英國待久了,染上了說話有些誇張的習慣,什麼都「absolutely」,至少也要「great」,說「okay」好像不太okay。有次坐地下鐵聽一個媽媽給孩子預告生日會有什麼吃(是,說了至少十個站),她形容薄餅很「massive」,我就想像其實有多大呢,可能只代表可以吃得飽……。 將這個「把誇張修正」的演算法運用於歷史研習,就令我想問一個想問很久的問題了,那就是「光榮革命」到底有幾光榮? 什麼是「光榮革命」 先說什麼是「光榮革命」(The Glorious Revolution 1688-1689)。查理斯二世(...

  • 英國歷史上是一個基督教國家,現在她把自己定位為宗教自由和多元信仰的國家。有這變化當然不是一朝一夕,若我們細看西敏寺歷史,就明白政治與宗教的密切關聯。誰掌權,就用各種方式去塑造他的宗教理念。 先說回西敏寺,讓我們先問第一個問題,是誰建立西敏寺的? 答案是愛德華懺悔者(Edward the Confessor)。他於1042至1066為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的英格蘭國王。他約在1002至1005年之間,在牛津郡伊斯利普出生,是埃塞爾雷德二世無能者(King Aethelred The...

  • 經過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很多次,但有時間入內參觀則是最近的事。那是陌生卻又似是熟悉的地方,2011年當時的威廉王子與凱特的婚禮在西敏寺舉行;英皇查理斯三世被加冕,也是在西敏寺。但那始終不是「凡人」的地方。回頭想想,來英幾年,經歷女皇駕崩、國王上任,但都不影響生活,不像物價變動般真實。 加冕典禮 作為「凡人」,我們都應該知道西敏寺有幾個主要功能:一是加冕典禮(Coronations)。自1066年以來,幾乎所有英國君主的加冕儀式都在西敏寺舉行。西敏寺內設有著名的「聖愛德華寶座」(Saint Edward's Chair)(或者加冕椅...

  • 收看節目 在英國公立學校教歷史的路易士老師,在綠豆寫專欄,引來了讀歷史的莫宜端的興趣,想知道在英國,孩子是如何學歷史科。細問女兒,才發覺老師會將學生的個人經歷與國家的歷史連結,比起在香港的課程有趣得多。而令莫宜端長知識的,還有歷史不只讀英國歷史,竟有被殖民前的西非小國歷史,引起莫宜端對歷史課如何塑造學生世界觀的思考。萬一有缺口,誤解和偏見,往往在這裡萌生。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