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一直對諾貝爾和平獎恨得牙癢癢,認為自己在中東以至烏克蘭的外交成就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對於自己仍未收到諾貝爾委員會的賀電大感不公。另一邊廂,過去幾年有多位香港民主派人士亦曾經被提名角逐諾貝爾和平獎,包括黎智英 、黃之鋒、何桂藍、鄒幸彤和李卓人,究竟他們又會否有一天收到諾貝爾委員會的喜訊? 有人詬病諾貝爾和平獎難以預測,究竟由挪威國會委任的五人委會員採用什麼標準篩選?或許從一位香港人甚少談論,但曾經是接任聯合國秘書長熱門人選,現時出任東帝汶總統的若澤・拉莫斯・奧爾塔(Jose Ramos-Horta)獲得和平獎的經歷,可以看到這個獎項的價值,更可以了解一個弱小邊緣民族在強鄰壓境底下如何保存文化和成功獨立。 帝汶島是印尼一萬七千多個島嶼之中位於東南端的一個海島,西半邊屬於印尼,東半邊就是東帝汶的國土,南面距離澳洲只有六百多公里。東帝汶現今人口只有140萬,幾乎全體信奉天主教,印尼是全球最大的回教國家,人口是東帝汶的200倍,國土面積比它大120倍;在經濟上東帝汶屬於低度發展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低於1500美元,澳洲比它高40多倍,所以東帝汶名符其實是挾於印尼和澳洲兩個大國之間。 東帝汶自16世紀起成為葡萄牙殖民地,直至1974年葡萄牙發生康乃馨革命,從獨裁政權走向民主體制,隨後撤出分佈亞非的殖民地,東帝汶於1975年宣布獨立。 但印尼總統蘇哈圖在得到美國總統福特和國務卿基辛格默許之下,以防止共產勢力崛起為名,在僅僅九天之後便揮軍佔領東帝汶,開始了持續24年的非法統治,期間共有十萬至二十萬人因戰亂或饑荒死亡,令東帝汶人口比起佔領前減少近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