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在英國生活。 當初決定離開,就是希望有一個新的開始。沒有想太多,便到了倫敦落腳。沒有朋友,也沒有家人在身邊, 30多歲的家玉只帶著一個行李箱便離開自己熟悉的家。 來英國前有信心很快融入社會,認識新朋友。最初的兩三個月,像去旅行似的,樣樣事物也是新鮮有趣,也不急於找工作。過了剛好三個月,開始不想出街,也不想跟外界接觸。 遇到陌生人幫助自己,怕別人欺騙她;新認識的朋友,又不知道是否可信賴。 剪斷跟香港的一切...
編按 : 這幾年的移民潮,多少家庭在香港連根拔起,買著單程機票到他鄉植根再種。移民這巨變為家庭關係帶來不少衝擊,破土新農夫——英國註冊家庭治療師Elaine Fong為離散港人梳理各種家庭關係,讓我們在新天地一家人好好繼續尋夢。================================身心不適,看似不太正面地形容一個人的精神及健康狀態,說明無論身體狀況或是情緒也很有問題。如果再把這句說話來形容正在經歷移民的香港人身上,不知道又是否切合呢?移民為個人及家庭帶來不少的衝擊,以為自己已準備好,來到的時候才發現不似預期;以為一家人都有著共同目標,來到才發現大家的步伐不一致:有的成員會快一點適應,很容易便投入新生活,有些成員卻像無從入手,既沒辦法投入,又怕自己的情況拖累大家;有的成員還在懷念過去美好的回憶,盼望有一天可以回去。 雖然大家說了要開展新生活,但實際上卻不是想像中簡單。家庭需要改變七上八落的心情隨時可見,這也是很自然正常不過的感受。 有些人會安然接受這過程,但大部分的人卻會感到無助,嘗試用盡各種以往行之有效的方法讓自己盡快過度,人急了自然更難安定地接受不同的挑戰,在這情況下也是對整個家庭的一個很大的考驗。移民是人生一個重要的家庭生命周期 (stage...
收看節目 移民英國的家庭帶著憧憬,到埗英國開展新生活。「蜜月期」過後問題出現,子女不聽話、夫妻難以溝通、加上還未處理好的情緒,家庭關係出現裂痕。 《邊講BeanTalk》請來英國註冊家庭治療師 ElaineFong 以人際關係的角度,談談移英家庭衝突背後,有哪些成因?家中角色的轉變,帶來什麼衝擊?01:46 家庭治療師以人際關係角度分析問題09:48...
收看節目 香港人好鍾意返工,但很多時候一返工就會順應制度,失去了自主的時區,不敢發問。 藝術家程展緯從2007年起,將工運融入日常。他先後成功為博物館保安員、收銀員爭取椅子,也為便利店店員戴帽與否的權利。對他而言,創造力不應是藝術家獨有、藝術品也不一定是放在畫廊般的昂貴——只要有想像力,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 2021年,他走得更深,成為港鐵兼職清潔工。在日常工作中,他登廣告、默站、在IG唱歌。在傳統組織逐一消失、沒有方法的年代,他覺得人們只要去試,以想像力超越局限,將身份的界線變得流動,找回自己的自主性,總會碰到各種可能性。 今年8月,他受邀到外國進行藝術交流。在離開前夕,他不捨地回顧過去一年多在職場上碰出的新可能,而他強調自己一定會回來香港,把考察到的經歷繼續滋養這片土地。...
編按 : 隆重介紹破土的新農夫—— 對城市地理素有研究的梁啟智。面對近年大批港人離散,現在亦身在台灣的梁,就以移民港人做研究課題,透過一點點觀察,讓大家在這移民之路上看多一點,看真一點,看濶一點。 ============================== 來台近兩年,近來轉到中央研究院工作,其中一項任務是統籌年底將在台北舉辦的一場大型香港研究國際會議。這次收到的學者投稿反應熱烈,其中最常見的題目是香港離散社群研究,似乎已成為其中一個熱門研究課題。感謝各界支持之餘,每當讀到論文標題有「離散」二字,總會同時感到有點唏噓。 關於香港人移民海外的研究,在學術界一直存在。先有香港在華人「賣豬仔」去美國加州的門戶角色,又有新界人在戰後到英國打工的歷史。到了九十年代,大批香港人隨六四鎮壓後的恐慌移民加拿大,就帶來一系列相關的「太空人」研究:即不少香港人一方面持續在香港工作,同時又維持在加拿大的生活,飛來飛去像「太空人」一樣。但把「離散」用在香港人身上,印象中是相對近期的事。...
究竟當初離開香港是否對的選擇?到底再次漂泊到英國是否合適的決定?每當在深夜,獨自一個在房間,記掛著家人朋友的每個臉孔,想念著香港的一切,還有一直以來的段段經歷……孤單寂寞的感覺會讓自己質疑一切的決定,質疑自己選擇漂泊異鄉是否正確。我想,這是每一個獨自漂泊異地生活的朋友必會面對的情感掙扎。如果我選擇留在香港去搏一搏,最差可能是要面對長達幾年的刑期,但至少可以留在家人身邊。不過我生怕,若果我最後真的需要面對漫長的法律程序,以致最終困在獄中,家人也會很傷心難過,時時為我擔心,結果也是一樣的難受。離開,好像是讓自己脫離危險,呼吸自由的空氣,但卻好像同時拋下了家人朋友,不能在身邊陪伴著他們,不能盡力去做女兒、姊姊和朋友的角色和責任,同時也常常令他們擔心自己在外地的情況。內心不斷出現矛盾掙扎,究竟怎樣的決定才是最好呢?在達英國後,台灣當局也曾經問我回不回去,因為他們表示政策在改善當中,能夠有助類似我們背景的朋友定居台灣。的確,我也會有想念台灣認識的朋友、老師及同學,記掛台灣的一切,但我決意留在英國申請政治庇護,亦慢慢在這裡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子,在適應英國的生活,所以我應該不會回台灣了,自己亦不希望再漂泊到第三個地方。然而,我開始明白,為什麼有時會得悉有手足選擇重返台灣,甚或回香港,因為我切實感受到大家面對的困難和孤獨感實在太大,不同的原因和考慮導致他們選擇重回香港,選擇用另一個方式去面對及承受,走之後的每段路。但是,朋友們,我的私心是希望大家要好好考慮自己安全問題,無論如何也不要再回到危險的地方,無論身在何地,要加油,要保重自己!這段漂泊的路的確很長很長,但期待將來有重聚的一天,煲底相見。▌[尋庇護]作者簡介過著流亡生活、前景未明的在英尋求政治庇護者或他們的過來人,透過綠豆的破土——這塊自由土壤發聲,以專欄「尋庇護」講述自身的故事、申請政治庇護時遇到的種種程序上、生活上的經歷。
收看節目 莫宜端經常帶我們在英發掘寶藏,正當期待著她分享暑假有甚麼好玩的搞作時,她欲告知夫婦兩人暑假都要工作,沒有road trip沒有探險。不過這個暑假她仍是找到寶藏——孩子在家的成長。她還提醒,一家由香港移居到外地這場大遷徙,永遠不單止是大人的事,孩子其實已「升呢」,成為你的同路人。《破土》莫宜端|英倫筆端|大遷徙的同路人|原文見綠豆Patreon https://bit.ly/3ZjBz3J ...
收看節目 莫宜端經常帶我們在英發掘寶藏,正當期待著她分享暑假有甚麼好玩的搞作時,她欲告知夫婦兩人暑假都要工作,沒有road trip沒有探險。不過這個暑假她仍是找到寶藏——孩子在家的成長。 她還提醒,一家由香港移居到外地這場大遷徙,永遠不單止是大人的事,孩子其實已「升呢」,成為你的同路人。 《破土》莫宜端|英倫筆端|大遷徙的同路人|原文見綠豆Patreon https://bit.ly/3ZjBz3J...
收看節目 根據英國2021年人口普查結果,首都倫敦的英國本土白人數目只有36.8%,而亞洲人卻多達20.7%,為英格蘭及威爾斯地區最多。倫敦是種族最多的城市,因為這裡的工作機會較多,不少香港的年輕人移英後到這裡一闖。不過百物騰貴,要生存也不容易。三十出頭的 Vincent 來了英國約一年半,開始時並不是住在倫敦,後來為了汲取工作經驗,決定去倫敦闖一闖。在被喻為最似香港的大都會生活,是苦還是甜?移英港人的故事個個不同,Vincent 的某些經歷,或許能讓你有點共鳴,尤其是身處倫敦的你。在香港從事音樂相關工作,在倫敦用得著?「在香港我是教結他和表演,最主要彈結他獨奏。這裡是倫敦的Tottenham Court...
收看節目 莫宜端跟上司談起家族故事,原來對方父母是柬埔寨華僑,經歷赤柬政權,逃離出生地,輾轉在澳洲落地生根。但兩人從沒有向子女提及半點在柬埔寨的事情,莫的上司曾經埋怨及質疑父母,後來長大了才明白父母不願提,或許是不想掀起中心的傷口。 作為同樣是流散的家庭,我們呢?還有,比我們還早已經歷流散的上一代,其實他們也是流散的先行者,聽聽他們的故事,或許可以互相療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