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來到英國倫敦,必到泰晤士河。香港沒有大河,只有維多利亞港。城門河算是其中可觀的河吧。對比倫敦的泰晤士河,城門河毫不重要。倫敦兩千多年的歷史,大部分是沿河發展的。英國最重要的建築物都在兩岸:國會大樓、皇家節日音樂廳、倫敦眼、聖保羅大教堂、泰特現代博物館、沙士比亞劇場等;這些也是英國文化、政治、宗教和藝術的象徵。當然還有不少重要的橋...... 不過,泰晤士河儘管偉大重要,與我們香港人的生命沒有多大關係。在城門河兩旁散步和在泰晤士河畔參觀重要名勝,心情應該不一樣吧。 ...

  • 倫敦泰唔士河太繁忙了,相對之下,沙田的城門河確實寧靜,河兩旁沒有商業活動,沒有沿河食肆,只有划艇、獨木舟活動、兩大划艇比賽、端午龍舟競賽等,來回沙田和大學站之間。我在城門河畔住了十多年,看慣河景無數:晴天陰天、狂風暴雨、平靜如鏡、白鷺群飛的景象歷歷在目。以前總覺得想知道城門河明天會變得如何,待到第二天才看吧。但現在已沒有這個明天,有的只是過去。看看這些相片,原來城門河是如斯動人的。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 「攝」意指「吸取而保存之」,「相」是呈現眼前種種現象。「攝相」是透過相機,在特定四維時間空間,將面前的視覺經驗轉化成二維的平面上。相片所展現的是攝相者的過去經驗。上星期第一輯相印集刊的是倫敦相片,儘管有不同的環境因素,仍可以再次隨時到泰晤士河旁拍攝;但香港再也歸不得,這輯我城相片,全是過去的歷史紀錄而已。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 帕斯卡(Blaise Pascal, 1623-1662)説得對,無論在任何情況,儘管可能在痛苦和悲憤之中,我們都不要沒有藝術的美在心裡。是以藝術創作: 音樂、電影、攝相、繪畫、雕塑等都是維持我們生命意義的原素。《綠豆》的《破土》專欄容許我在文字專欄之外再開一空檔,以《相印集》為名,以我的相片和篆刻作品為內容,每次刊出大概十個作品和大家分享。每次刊出一個主題:人物、風景、城市、建築、線條、抽象等,有黑白,有彩色,也有我的篆刻作品。第一輯是倫敦的近作。又:《鏡遊集》暫停兩週,因為現在寫勞思光先生的銅像。業師於2012年10月21日逝世,至今匆匆已十年,這篇銅像故事是為紀念他而寫,是以在10月22日刊出。 ...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