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當初離開香港是否對的選擇?到底再次漂泊到英國是否合適的決定?每當在深夜,獨自一個在房間,記掛著家人朋友的每個臉孔,想念著香港的一切,還有一直以來的段段經歷……孤單寂寞的感覺會讓自己質疑一切的決定,質疑自己選擇漂泊異鄉是否正確。我想,這是每一個獨自漂泊異地生活的朋友必會面對的情感掙扎。如果我選擇留在香港去搏一搏,最差可能是要面對長達幾年的刑期,但至少可以留在家人身邊。不過我生怕,若果我最後真的需要面對漫長的法律程序,以致最終困在獄中,家人也會很傷心難過,時時為我擔心,結果也是一樣的難受。離開,好像是讓自己脫離危險,呼吸自由的空氣,但卻好像同時拋下了家人朋友,不能在身邊陪伴著他們,不能盡力去做女兒、姊姊和朋友的角色和責任,同時也常常令他們擔心自己在外地的情況。內心不斷出現矛盾掙扎,究竟怎樣的決定才是最好呢?在達英國後,台灣當局也曾經問我回不回去,因為他們表示政策在改善當中,能夠有助類似我們背景的朋友定居台灣。的確,我也會有想念台灣認識的朋友、老師及同學,記掛台灣的一切,但我決意留在英國申請政治庇護,亦慢慢在這裡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子,在適應英國的生活,所以我應該不會回台灣了,自己亦不希望再漂泊到第三個地方。然而,我開始明白,為什麼有時會得悉有手足選擇重返台灣,甚或回香港,因為我切實感受到大家面對的困難和孤獨感實在太大,不同的原因和考慮導致他們選擇重回香港,選擇用另一個方式去面對及承受,走之後的每段路。但是,朋友們,我的私心是希望大家要好好考慮自己安全問題,無論如何也不要再回到危險的地方,無論身在何地,要加油,要保重自己!這段漂泊的路的確很長很長,但期待將來有重聚的一天,煲底相見。▌[尋庇護]作者簡介過著流亡生活、前景未明的在英尋求政治庇護者或他們的過來人,透過綠豆的破土——這塊自由土壤發聲,以專欄「尋庇護」講述自身的故事、申請政治庇護時遇到的種種程序上、生活上的經歷。
協助安藤忠雄建築台中亞洲大學美術館的台灣建築師姚仁喜,是去年才完工的台南藝術大學校園內漢寶德紀念館的建築師。我在相片集已介紹過他在台北北投的農禪寺,對他簡約莊重的佛寺院設計極為欣賞。台南藝術大學創校校長漢寶德,被視為台灣現代建築思潮啟蒙者,影響台灣建築界至深。姚仁喜是他的高徒,負責設計為老師而建立的紀念館。正立方體的建築物,與其說是發展他老師漢寶德的人文素養建築思想,不如說是承受了安藤忠雄的幾何圖形空間和光影變化的理念,甚至清水混凝土的極簡構築,相信也來自安藤。館內清水混凝土的灰白色是主調,但對比一邊深紅色的大牆,有另一種官感的視覺效果,用色大膽,似乎和安藤的其他建築物不同。可惜台南藝術大學離開台南市頗遠,交通不方便。但如果喜歡姚仁喜和安藤建築,這紀念館仍是十分值得去參觀。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收看節目 「佔中三子」之一的朱耀明牧師,2020年底開始在台灣展開新生活。50年前,他隻身來到台灣修讀神學,在神學院學習如何做一個走入社區,服務大眾的傳道人。神學院畢業後,朱牧開始在柴灣浸信會教會服事,為當區居民爭取興建東區醫院和東區走廊。 除了關心弱勢社群,朱牧亦關注香港和中國民主發展,投身取爭88直選,參與89學運。大半生都和香港的發展緊扣著,2010年朱牧決定退休,人生本該無憾,未料於2014年再被時代選中,帶領佔領運動,又一次捲入歷史巨輪當中。如今人在異鄉,將近80歲的他終迎來真正的退休生活,不過此刻的他最牽掛的始終是在香港跟他並肩作戰多年的戰友。 ▌來到台灣後的心結來到台灣最困擾我心靈的,是我應該怎麼走我的路。我有幾個心結解不了,例如我的兄弟都在監獄裡;我的教會⋯⋯所以沒有退休的休閒,有生活的難過。他們勸我不要回去,他們不斷說你不要回去,你在外面好好生活,我們便開心。你回去我們更難過,所以這是我的心結,無法解開。▌老師教導銘記心中我的老師,周聯華牧師跟我說:「朱耀明,你去牧會時,第一,要做好教會; 第二,要促進社會的和諧和進步;第三,要使國家走向民主自由。」這三句說話到今天我都沒有辦法忘記。當然我想不到我後來在教會裡面,我想不到後來要這樣做。▌由神學院畢業、八九民運、到佔領運動當我神學院畢業的時候,當我去柴灣的時候,有些家庭的小朋友受性侵,有些小朋友吸毒,有些夫婦有家庭暴力。我面對的是活生生的社會,活生生的人所受到的困擾,我該怎樣做呢?1989年民運,整個香港的組織都有支持,基督徒都有支持。我也有參與基督徒運動,我去了北京,回來向委員會匯報情況。所以在我的服務裡面,跟香港的歷史進程,似乎是一樣。(到2014年)我們在十字架下宣讀那個宣言,就是有這種犧牲的精神,有道德的感召去從事這個運動。▌迎來真正的休息我也曾經想過該如何在我仍有能力時,我可以再做一些服事,特別對一些離散的港人的服事。但很可惜,去年舊曆年我生病了,患了急性膽囊,要入院做手術,身體比較衰弱。只能夠做一些關心別人的事情,例如寫信。因為畢竟將近80歲,很多人都說,牧師你已做了該做的事,是時候退休。可能現在就是我退休的時候。 ...
伊東豐雄的國家歌劇院與安藤館完全不同。從伊東開始構思到落成啟用,歷時超過十年。歌劇院是公共領域,藝術文化活動的場所。音樂會、舞蹈表演、歌劇在劇院不同的演奏廳演出。儘管劇目和音樂可能源出古典時期,但聽眾和表演者是21世紀的人,不需要在傳統的演奏廳表演,而是在當代的建築物中呈現;與台北中正紀念堂的傳統國家音樂廳相比,台中的是當代的,面對將來的設計。進入歌劇院,便是進入伊東流動的建築,館內找不到凝結固定的幾何圖形,沒有正方形,當然沒有安藤的三角形,而是柔軟的圖像。 ▌[相印集]作者簡介...
如果喜歡建築,到台中至少有三座建築物一定要看:貝聿銘在東海大學的教堂、安藤忠雄在亞洲大學的美術館,和伊東豐雄在台中市的國家歌劇院。三位是世界級的建築大師,三座建築都各有不同的風格。安藤忠雄概念很簡單,以原始幾何正三角形為基本,發展出對光和空間的建構,簡約但極講究的建築物料令美術館成為台中的建築地標。我覺得每期的展覽不是最重要,在館內感受光與空間,便知道整座建築物本身就是藝術品。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菩薩寺不在山林野外、不是傳統佛寺建築,而是在台中市區一座三層三合土建築物內。雖不似台北法鼓山的農禪寺,但一進入菩薩寺,便感覺一種寧靜舒雅、佛法莊嚴、明心見性的世界。寺內有不少佛和觀音像,全部不巨大,簡潔的空間設計,配上屋內外的綠色植物,有淙淙流水和水池,蘭花遍布佛像中,令人忘記外在繁囂的城市,絕不世俗。當代的宗教建築,無論是基督宗教或佛教,和傳統有明顯差異。宗教如何融入現代世界和人的生命中是有性格建築師的挑戰,農禪寺的姚仁喜如是,菩薩寺的江文淵也一樣,二十一世紀佛寺當然不能像台北的龍山寺。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如果你沒有到過法國凡爾賽宮、美國國會山莊、巴黎羅浮宮博物館,台南奇美博物館肯定令你大開眼界。這所宏大的博物館,除了中文語言外,沒有一樣東西是屬於中國,全部都是西方的。弘揚西洋藝術是奇美博物館的主旨。但請不要看不起這些「複製品」,儘管博物館前的阿波多噴泉是抄襲凡爾賽宮,通往博物館大橋上十二希臘神祇石像不是原裝,但全部是認真再次創造的。館內的繪畫和雕塑不是最一流的藝術家作品,這裡沒有西方文藝復興期頂尖級畫家作品,但也有二線藝術家的原創作。進入展覽廳猶如到了羅浮宮博物館。展出油畫和雕塑絕不是深圳大芬村的A貨,而是有藝術價值的原創作品。羅丹館的展覽是原創的,我在其他西方的博物館沒有看過。音樂館所藏的弦樂器更是世界之最,其中有安東尼奧·史特拉第瓦里(Antonio Stradivari)18世紀的名琴,是館中最珍貴的藏品。單看這些價值連城的名琴已值得到訪。奇美博物館是台灣企業家許文龍先生一生無私的奉獻。這博物館是華語世界中獨一無二,舊香港沒有,大陸也沒有,台灣也只有這嚴肅的藝術文化建設。下次到台南旅遊,除了看鄭成功遺跡外,要花一天時間到奇美博物館,之後再去市中奇特的窄門咖啡店品嚐咖啡。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2007年前這裡是中正紀念堂,大門口牌樓上的匾額題字是「大中至正」而不是「自由廣場」。這個改變是實現台灣民主自由的勝利,專制威權統治時代的結束。自此這廣場是人民表達民主訴求和集會的地方。在台5個月以來,我在不同時間到過廣場多次,有烈日當空,亦有清朗明月;遇過一邊舉行政治集會,滿場是人羣,同時有玩音樂跳舞、打太極拳的羣眾,大家相安無事,共濟一堂。這是自由開放公民社會的體現。本年六月四日是離開台灣前最後兩次到自由廣場,當然是去參與六四集會。當天微微雨,沒有以萬計的燭光、沒有叫口號唱歌,羣眾也不算太多,不可能與香港維園六四晚會比較。但我們在海外的香港人,能夠自由安全齊聚這廣場,毋忘8964和2019,重看天安門和香港遭鎮壓慘劇的錄影帶,聽有關人士的演說,讓我們知道民主和自由是要人民自己奮鬥爭取的,更顯出「自由廣場」的意義。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以前到台灣,品嚐高山烏龍茶是優雅之事,路上茶店不少,其中台北「青田茶館」和「紫藤廬」更是著名茶室。但似乎喝茶現在不再是時尚,取而代之是咖啡店。在台灣大城小鎮,咖啡店之多,堪稱世界之最。歐洲咖啡店當然有很多,但大部分是意式咖啡,expresso、cappuccino等等,手培單品咖啡店不多。而在台灣咖啡店都標榜是自家焙烘咖啡豆,強調豆來自世界不同咖啡產區,近年台灣高山的咖啡豆更在世界比賽中經常得獎,亞里山的咖啡豆竟然比牙賣加藍山的更貴!不加糖單品咖啡是規矩,加奶加糖是過時,不懂得享受真正咖啡。咖啡店有大有小,一杯手培咖啡有平有貴。相信台灣租金比較便宜,開店成本可能不高,也不需要高深學識,一兩個年輕人便可開業。這輯十張咖啡店相片是從過百張選出來。下次到台灣遊玩,咖啡店肯定是必去的地方。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中大崇基學院建校於1951年,是由13所基督教大學從大陸避泰而來香港成立的。1955年這些大學同樣在台灣台中大度山創辦東海大學。我1970年入讀崇基學院,1983年來到東海大學,是我從德國回來後第一所教授的大學。 崇基和東海有不少相同之處。13所基督教大學的校徽仍掛在崇基教堂和東海校長辦公室屋內;貝聿銘設計的東海教堂和崇基圖書館同樣以Lucy Moore 為名,兩所大學的教學課堂有近似顏色的磚牆。回到東海有一點點回到母校崇基的感覺。 1984年我曾説那年代的台灣,沒有一樣東西比香港好:無論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交通運輸和人文質素比香港落後得多!然而40年過後,香港還有那些比得上台灣? 東海仍然是有學術自主自由的大學,崇基呢?基督教的自由博雅教育理念還有多少剩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