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喜歡建築,到台中至少有三座建築物一定要看:貝聿銘在東海大學的教堂、安藤忠雄在亞洲大學的美術館,和伊東豐雄在台中市的國家歌劇院。三位是世界級的建築大師,三座建築都各有不同的風格。安藤忠雄概念很簡單,以原始幾何正三角形為基本,發展出對光和空間的建構,簡約但極講究的建築物料令美術館成為台中的建築地標。我覺得每期的展覽不是最重要,在館內感受光與空間,便知道整座建築物本身就是藝術品。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 菩薩寺不在山林野外、不是傳統佛寺建築,而是在台中市區一座三層三合土建築物內。雖不似台北法鼓山的農禪寺,但一進入菩薩寺,便感覺一種寧靜舒雅、佛法莊嚴、明心見性的世界。寺內有不少佛和觀音像,全部不巨大,簡潔的空間設計,配上屋內外的綠色植物,有淙淙流水和水池,蘭花遍布佛像中,令人忘記外在繁囂的城市,絕不世俗。當代的宗教建築,無論是基督宗教或佛教,和傳統有明顯差異。宗教如何融入現代世界和人的生命中是有性格建築師的挑戰,農禪寺的姚仁喜如是,菩薩寺的江文淵也一樣,二十一世紀佛寺當然不能像台北的龍山寺。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 如果你沒有到過法國凡爾賽宮、美國國會山莊、巴黎羅浮宮博物館,台南奇美博物館肯定令你大開眼界。這所宏大的博物館,除了中文語言外,沒有一樣東西是屬於中國,全部都是西方的。弘揚西洋藝術是奇美博物館的主旨。但請不要看不起這些「複製品」,儘管博物館前的阿波多噴泉是抄襲凡爾賽宮,通往博物館大橋上十二希臘神祇石像不是原裝,但全部是認真再次創造的。館內的繪畫和雕塑不是最一流的藝術家作品,這裡沒有西方文藝復興期頂尖級畫家作品,但也有二線藝術家的原創作。進入展覽廳猶如到了羅浮宮博物館。展出油畫和雕塑絕不是深圳大芬村的A貨,而是有藝術價值的原創作品。羅丹館的展覽是原創的,我在其他西方的博物館沒有看過。音樂館所藏的弦樂器更是世界之最,其中有安東尼奧·史特拉第瓦里(Antonio Stradivari)18世紀的名琴,是館中最珍貴的藏品。單看這些價值連城的名琴已值得到訪。奇美博物館是台灣企業家許文龍先生一生無私的奉獻。這博物館是華語世界中獨一無二,舊香港沒有,大陸也沒有,台灣也只有這嚴肅的藝術文化建設。下次到台南旅遊,除了看鄭成功遺跡外,要花一天時間到奇美博物館,之後再去市中奇特的窄門咖啡店品嚐咖啡。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 2007年前這裡是中正紀念堂,大門口牌樓上的匾額題字是「大中至正」而不是「自由廣場」。這個改變是實現台灣民主自由的勝利,專制威權統治時代的結束。自此這廣場是人民表達民主訴求和集會的地方。在台5個月以來,我在不同時間到過廣場多次,有烈日當空,亦有清朗明月;遇過一邊舉行政治集會,滿場是人羣,同時有玩音樂跳舞、打太極拳的羣眾,大家相安無事,共濟一堂。這是自由開放公民社會的體現。本年六月四日是離開台灣前最後兩次到自由廣場,當然是去參與六四集會。當天微微雨,沒有以萬計的燭光、沒有叫口號唱歌,羣眾也不算太多,不可能與香港維園六四晚會比較。但我們在海外的香港人,能夠自由安全齊聚這廣場,毋忘8964和2019,重看天安門和香港遭鎮壓慘劇的錄影帶,聽有關人士的演說,讓我們知道民主和自由是要人民自己奮鬥爭取的,更顯出「自由廣場」的意義。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 以前到台灣,品嚐高山烏龍茶是優雅之事,路上茶店不少,其中台北「青田茶館」和「紫藤廬」更是著名茶室。但似乎喝茶現在不再是時尚,取而代之是咖啡店。在台灣大城小鎮,咖啡店之多,堪稱世界之最。歐洲咖啡店當然有很多,但大部分是意式咖啡,expresso、cappuccino等等,手培單品咖啡店不多。而在台灣咖啡店都標榜是自家焙烘咖啡豆,強調豆來自世界不同咖啡產區,近年台灣高山的咖啡豆更在世界比賽中經常得獎,亞里山的咖啡豆竟然比牙賣加藍山的更貴!不加糖單品咖啡是規矩,加奶加糖是過時,不懂得享受真正咖啡。咖啡店有大有小,一杯手培咖啡有平有貴。相信台灣租金比較便宜,開店成本可能不高,也不需要高深學識,一兩個年輕人便可開業。這輯十張咖啡店相片是從過百張選出來。下次到台灣遊玩,咖啡店肯定是必去的地方。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 中大崇基學院建校於1951年,是由13所基督教大學從大陸避泰而來香港成立的。1955年這些大學同樣在台灣台中大度山創辦東海大學。我1970年入讀崇基學院,1983年來到東海大學,是我從德國回來後第一所教授的大學。 崇基和東海有不少相同之處。13所基督教大學的校徽仍掛在崇基教堂和東海校長辦公室屋內;貝聿銘設計的東海教堂和崇基圖書館同樣以Lucy Moore 為名,兩所大學的教學課堂有近似顏色的磚牆。回到東海有一點點回到母校崇基的感覺。 1984年我曾説那年代的台灣,沒有一樣東西比香港好:無論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交通運輸和人文質素比香港落後得多!然而40年過後,香港還有那些比得上台灣? 東海仍然是有學術自主自由的大學,崇基呢?基督教的自由博雅教育理念還有多少剩下來?...

  • 在台灣五個月,觀察到這裏有三種東西可能是全世界最多的:咖啡店、檳榔店和廟宇。無論是在城市或鄉鎮,民間信仰的大小廟宇不知凡幾!有朋友説廟宇之多可比得上7-11店!新竹城隍廟佔地不少,但入廟是先進入food court!各種道地熟食店佈滿廟宇四周,情境嘆為觀止!廟內城煌及其眾輔助神祇滿足民眾的精神欲求:從求財、姻緣、學業、事業或健康皆有特定神祇負責對應;祈拜之後,不出幾步便是食店。精神和身體欲求在同一地方得到滿足,廟宇和食店連成一體,根本沒有神聖和世俗之分。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 台北的大龍峒保安宮信奉保安大帝,相傳是宋代人,因得道而成仙人,保佑世人,是台灣最重要民間道教信仰的「神人」,平日香火鼎盛。廟宇建築宏大,正殿是保生大帝為主祀,其他數座殿堂供奉不同的道教神祇;如神農大帝、玄天上帝和天上聖母等等,但孔聖夫子和關聖帝君也在其中。殿內裝飾輝煌,屋簷是複雜五彩的雕塑。相比農禪寺的簡樸,大龍峒是極端。佛和菩薩是覺悟者,遠離俗世煩惱;然而道教眾神是人因某種修煉而成仙成聖,但重入人間保佑民眾生活。農禪寺是「神聖」?大龍峒是「世俗」?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 收看節目 「佔中三子」陳健民三年前出獄,失去了學者身份,也漸漸淡出公眾視線。2021年,他獲台灣國立政治大學邀請,出任客席教授,重返課堂。在台灣生活一直保持低調的他,接受《綠豆》專訪,分享了他初到台灣時,一度陷入失語泥沼,往後如何重拾動力,做微小而有意義的事情。至於去或留,他沒有明確答案,只知道要常懷希望,好好活在當下。 後記:陳健民的溪邊速繪 拍攝KM在他最愛的景美溪踱步,給他一本筆記簿寫點東西。翻開筆記簿,KM寫了「活在當下,常懷希望」八個大字,還速繪了景美溪的風景,是長滿溪邊的蘆葦。KM愛畫畫寫字,訪問時他提過,2020年來台時只帶了少量家當,但行李箱中卻帶了他的文房四寶,「我真係帶晒嚟,我嗰時執咗好少嘢嚟,因為當時仲唸緊一年後我可能會番去,咩都冇執到,係帶咗毛筆,宣紙,字帖。我嗰時想像係咁,可以喺度休養生息,寫下字。」過去在香港,他都會在維園年宵寫揮春,今年農曆年,身在台灣的他也寫了一對對聯「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寄語香港人要抱持不屈不撓的精神。 ...

  • 神聖與世俗(Sacred and Profane)原指宗教的兩種形態,神聖是出世,世俗是人間入世的。寺院廟宇是宗教地方,是人和神接觸的場所。宗教建築物,無論是基督宗教、佛教或傳統民間宗教,都是和外邊日常生活的世界有所不同。因為這是崇拜、祈求和許願的地方。不同宗教有其特殊的理念,是以反映在建築上。 台北法鼓山農禪寺和所有我到過的佛教寺院完全不同;沒有香火、沒有傳統的佛寺裝飾,沒有金碧輝煌眾多佛像,寬敞的大雄寶殿只有一尊佛陀像,但是其簡樸幾何圖形的建築設計表現出一種從凡俗抽離的寧靜與和諧。 姚仁喜是台灣現代建築師,農禪寺是實現創寺聖嚴法師的理念,將「水中月,空中花」融入建築中。大殿內雕空的《心經》、水月池、連廊、金剛經牆等等都是異於其他佛寺。 這是可以讓心靈安靜的「神聖」地方。...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