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一周,除了巴黎奧運會的金牌戰況牽動人心,還有好些戰況值得關注。其一是中美冷戰的新聞,《經濟學人》報道指中國正在快速囤積糧食、金屬和能源等材料,無視原材料價格處於昂貴時期,顯示北京正在為長期衝突下的生存所需做準備;另一則是中東熱戰新聞,以色列在24小時內接連以導彈空襲,撃殺黎巴嫩真主黨軍事指揮官舒庫爾,以及身處伊朗首都的哈馬斯領導人哈尼亞,令伊朗及其支持的中東地區勢力很可能與以色列爆發全面軍事衝突,中東局勢驟然告急。為中長期衝突備戰《經濟學人》的報道指出,中國經濟近年受管理不善及房地産危機困擾,導致當局想擺脫資源密集型産業,對原材料的需求本應下降,但數據卻顯示,中國各項大宗商品的進口量卻在去年激增16%。美國國防部前分析師柯林斯認為,如果把中國的囤積行為與其軍事建設對比分析,非常令人擔憂。該報道分析,雖然中國國家統計局已停止發布許多大宗商品的庫存數據,但據美國農業部預測,中國的小麥和玉米庫存將在本季結束時分別佔全球庫存的51%和67%,比2018年時增加5至10個百分點。大豆是中國最大的農業進口產品,其庫存自2018年以來翻了一倍,到本季末將達致4200萬噸。分析還指出,中國原油儲量自2020年以來,逐步由17億桶增加至20億桶,中國的天然氣地下儲存空間於2020年為150億立方米,較2010年增長6倍,至明年預測達到550億立方米,加上沿海的大批地面儲罐群,總儲存量估計至2030年可高達850億立方米。《經濟學人》的報道和分析,與中國內地知識分子觀察到的情況很一致,就是中國正在積極為戰爭做準備。無論是特朗普重返白宮導致美中冷戰升級,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加強對中國的經濟封鎖,全面影響商品正常貿易;或是北京決心以武力統一台灣,台海爆發熱戰,中國都必須有足夠的糧食及能源儲備,以及製造各種戰爭器械的金屬原材料,才能在持續的外部軍事衝突下,維持國家機器正常運轉,以強大的自給自足能力,贏取戰爭最後勝利。烏克蘭戰爭及加沙戰爭顯示,現代戰爭的決勝關鍵,乃是國家經濟資源及軍事科技水平,尤其在持續逾年的長期衝突中,後勤補給優劣將會決定前線爭鬥勝負。避險行為下的影響早於文革時期,「廣積糧」就已是北京面對美蘇敵意包圍的國策。除了備戰,沒有其它合理原因,可以解釋北京為何在國內需求下降、國際價格高昂的時候,冒著輸入通脹的風險,急速地大幅增加各項大宗商品儲備。北京預估中的長期衝突到底什麼時候發生,以什麼具體形式發生,人們無法預知,但所有看到這勢頭的個人和企業,出於避險心理,都會加緊做準備,例如內地富裕人群會加快辦理移民手續,把親人和財富送到海外;一般老百姓會盡量節約消費,增加手頭現金和物資;企業會審慎地迴避重大的長遠投資,等待較佳時機;外資企業會加快撤出,把部分甚或全部資源轉移至風險較低地區。這些避險行為,將在未來一段長時期影響中國的經濟及社會發展。從這個角度看,最近閉幕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未能就振興經濟提出任何具體方案,也就變得較易理解,畢竟,為中長期衝突備戰,與振興當前經濟改善民生,是有基本衝突的。中東局勢惡化在中東局勢方面,以色列巧妙地利用了美國大選臨近、內部矛盾加劇的契機,把拜登再三要求加沙停火、重啟以巴和談束諸高閣,成功利用先進偵察監控科技,準確測定真主黨及哈馬斯領導人的行蹤,分別在貝魯特和德克蘭這兩個敵對方的大本營,以遠程導彈空襲,成功擊殺對方首腦。這份氣魄與能力,的確令人心悸,客觀效果上,既會對中東各個地區勢力起到一定的威懾,也會刺激伊朗、土耳其、俄羅斯這些視美國及以色列為敵的地區霸主,加強對以色列的軍事圍獵。大國之間的全面戰爭或許暫時還不會爆發,較大可能是在與以色列接壤的地區,真主黨、哈馬斯、胡塞武裝組織等大國代理人,將對以色列發動密集的短程導彈及無人機襲擊,就像俄羅斯對烏克蘭首都基輔策動的持續打擊,以及胡塞對紅海船隻的滋擾式攻擊。目標不是摧毀以國軍隊,而是嚴重破壞其基礎設施及正常經貿運作,以及用平民傷亡來激化以國內部矛盾。目前看來,中東局勢在未來數月將持續惡化:美國自顧不暇,外交斡旋無力;歐盟受制於烏克蘭戰況膠著、難民潮方興未艾;中國與俄羅斯頻頻聯合軍演;伊朗和土耳其都積極擴充地區影響力。這樣的亂局下,根本沒有調停中東戰火的空間,和平變得遙不可及,人們對奧運期間各方暫息戰火的美好期待,已經悉數落空。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了涉款950億美元的援助烏克蘭、以色列及台灣的一攬子法案,法案亦會強迫中國短視頻分享應用程式Tik Tok脫離母公司字節跳動,否則全美1.7億用戶將禁止使用。這條法案獲得通過,對美國總統大選、歐洲安全局勢以及中美關係都有重大影響。 這一攬子總額達950億美元的援助法案內容包括:610億美元對烏克蘭的援助、對以色列以及加薩等衝突地區人道救助平民的260億美元援助,以及對印太地區80億美元的援助。 共和黨主導美國國會眾議院,在特朗普施壓反對下,過去數月一直拒絕通過撥款援助烏克蘭,指援烏抗俄是無底深潭,但隨著戰況惡化,烏克蘭短期內戰敗可能大增,美國國內的輿論開始轉變,不少共和黨議員也傾向支持撥款,但不敢牽頭附和拜登,恐怕影響特朗普選情。 惟近日特朗普被「掩口費」刑事官司纏身,共和黨議長邁克約翰遜冒著被同袍拉下議長寶座的風險,拍板將一攬子法案交付眾議院表決,令拜登政府努力多時推動的立法終於成事,這樣的兩黨協作,放在近年兩黨政治嚴重分化的背景下,算是相當難能可貴。 拜登謀求外交政績...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有兩則,其一是伊朗藉無人機及導彈向以色列國境發動遙距空襲,報復以色列轟炸敍利亞的伊朗大使館,令中東局勢迅速升溫;另一則是德國總理朔爾茨訪問中國,試圖說服北京抑制電動車出口,避免歐盟報復,對華大增關稅。 以伊衝突 以伊衝突升級,源於以巴衝突惡化。以色列不顧國際停火呼籲,無視加沙巴人死亡數字飈升(已突破三萬之數,數十倍於哈馬斯恐襲造成以國平民死亡),以軍持續的軍事行動,以及對救援人員與物資進入加沙的諸般留難,令加沙地區的人道災難無法紓緩。 同情巴人的中東國家怒火中燒,獲這些國家支持的地區武裝組織蠢蠢欲動,其中以伊朗支持的武裝組織最為活躍,導致以色列把圍剿哈馬斯的行動擴大至包括周邊支援勢力,因而發生了空襲伊朗駐敍利亞使館,造成多人傷亡,促使伊朗採取破天荒措施,直接攻擊以色列國土。這種「你做初一,我做十五」的互相報復,隨時觸發大規模全面戰爭,甚至引發另一次世界大戰。 然而,正正由於後果極其嚴重,以色列和伊朗都不敢造次,伊朗的空襲在事前發了警告,無人機和導彈長程飛行,以色列及盟友有充足時間全面攔截,美國總統亦在空襲後即時致電以色列總理,阻止以色列用軍事行動來報復,炸館風波最終沒有釀成軒然大波。儘管如此,這次以伊衝突對國際局勢的後續發展,仍有舉足輕重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扼要闡述如下: (一)美國對中東地區的影響力大不如前。在2001年的「九一一」恐怖襲擊後,美國發動了攻佔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兩場戰爭,以強悍的軍事實力直接介入中東地區。但這一波歷時十多年的軍事佔領,並沒有為中東地區帶來持久和平和經濟發展,與美國二戰後佔領德國和日本的影響截然不同,反而暴露了美國的弱點,就是進駐士兵敵不過當地游擊隊持續滋擾,死傷增加導致國內反戰情緖高漲。華府被迫倉卒撤軍,阿富汗重新落入塔利班之手,伊拉克也成了深受伊朗影響的反美基地,餘波所及,敍利亞、黎巴嫩、也門等也亂作一團,持續的內戰造成大批難民湧入歐盟,衝擊歐盟多國政局。...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