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曼殊院位於日本京都市左京區,隸屬於天台宗,成立於平安時代初期,至今已有千年歷史。本尊阿彌陀如來、開基(創立者)為八世紀的最澄,日本天台宗的開創者 曼殊院也被稱作「竹之內御殿」、「竹之內門跡」,和青蓮院、三千院、妙法院、毘沙門堂並稱天台五門跡。曼殊院以其意境深遠的庭園、精美的佛教藝術以及悠久的學術傳承而聞名。 曼殊院的建築風格融合了平安時代的和式建築與後期的江戶時代元素,使其獨具風格。寺廟內的主殿是主要的拜佛場所,內部裝飾以精美的佛教畫作和雕刻聞名。特別是曼殊院的障子畫,呈現出靜謐的自然風光,充分展現了「物哀」的美學思想。 曼殊院的庭園設計也非常別具一格,秉承了枯山水的理念。庭園內的石頭、沙子及植物皆以隱喻的方式展現了佛教的哲學,讓人感到心靈的平靜與安寧。庭院中的各式花草時令變化,不僅提升了審美價值,也反映了自然與生命的循環。 ...
▌[城市亂彈]畫家簡介vawongsir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曾任中學視藝科教師。港區國安法生效後,政府指他的作品涉及反政府題材,教育局以此裁定他專業失德。出版插畫集有《假如讓我畫下去》、《我在老地方等你》、《加多雙筷》等,現居台灣。
(作者按:本文根據2024年7月31日在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的演講,由鄭栢芳同學筆錄編寫,經作者修訂而成。文章頗長,故分三篇刊出。原文頗多註釋,因篇幅問題,在此省略。) 這篇的主題為「年老」(ageing),而非「老年」(old age)。 「ageing 」是個過程,英文的「ageing」亦有「變化」與「成熟」之意,而不專指年老。大部分人都以為,「ageing」簡單不過,甚至根本稱不上問題。 「ageing」與生命密不可分,同榮共枯,自出生至死亡,皆處於「ageing」這個過程,不論你兩歲、三十歲、九十歲,都在「ageing」之中。但是,今日所討論的「ageing」課題,雖然亦含有「成熟」與「變化」之意,但主要是就「年老」來談,且必然與死亡相連。 緊密相連的「living」、「ageing」、「dying」...
▌[黑膠集]漫畫家簡介政治漫畫家。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2007年起替報章及雜誌創作漫畫及插圖。其政治漫畫專欄《嘰嘰格格》於《明報》連載至今。出版作品包括《Hello World》,《Lonely Planet》,《大時代》,《新香港》等 。曾任教城大創意媒體學院及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 現定居英國。 ...
秋高氣爽,不少英國大學都選擇在周六舉辦開放日。今時今日,資訊發達又經歷過新冠疫情,有院校也會舉辦網上開放日,即使有實體活動,也可能同時網上直播。但預科生若想對不同的校園或院系有更深了解,親身參加開放日,當然最好。所以,因為兒子,我又有機會看看今天的大學校園是怎樣的。孩子有興趣的院系,他早就登記了參加講座。我對科學事宜興趣不大,於是在大學校園四處蹓躂。走走看看,跟大學生義工聊聊天,看看畫展。忽然想起自己升大學時,跌了重重的一跤,一個學期信心全失。這麼遠,那麼近。若我要向正在選校的孩子或其他年青人有甚麼提醒,或許,就是要做個肯問、愛問、不怕問問題的人吧。是這樣的。我不是一個天生好問的人,反之,在香港的填鴨式教育制度下,加上家父家母從小提醒不要做出頭鳥的教誨,我是一個超級懂得答問題的人。 入學後的滑鐵盧不論是做筆記、答考卷、填是非題、選擇題(包括推敲出卷老師心理誰最多把 A定為正確答案那種心戰技巧),我的眼光非常獨到,走筆之快,同學往往嘖嘖稱奇。不過,當我恃着高考優異生而負笈英倫修讀學士課程時,我還是自信滿滿地認為,自小的應試訓練,必定足夠我應付大學的學術要求。只是,我上課第一個星期已經遇到學習路上一次滑鐵盧。上外交關係的第一堂導修課,教授問大家對1991起由英美聯軍對伊拉克發動的「沙漠風暴行動」有何看法?此戰應打不應打?是否無以為繼?又能否解決所謂伊拉克的問題?並囑咐十多名同學下周上課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我立即啟動在港讀書多年的「必勝機制」:即到處搜集資料,把多家立場迴異的報章雜誌的社評和相關文章做成撮要,並在課堂上詳盡報告。豈料,自覺完美的表演卻換來老師超過一個小時的學業輔導!老師在課後叫我留下,語重心長的問:「莫小姐,我想知道你——你作為一個在香港成長的中國人—— 對聯軍發動的戰爭有何看法?」「我不是用二十分鐘說明了我的看法嗎?究竟哪些論據有問題?」「其實,撇開各報章的論點,你自己覺得這真是正義之戰嗎?爭取到怎樣的『義』呢?」你的看法…撇除其他專家學者的論點,你自己的看法… 提出問題的「茶煲」老師這句話,把我徹底擊敗。但驕傲的人真的是必須有如此的打擊,才能面對自己的缺乏。缺乏甚麼呢?原來我這個人人皆讚的優材生,忙於答各方的問題,卻忽略問自己的想法 —— 不理那種潛藏心裡的想法在別人眼裏是否低水平、暴露自己的無知;不管在學院的課室內大多是來自英、美的同學 —— 我能否不怕意見屬少數而能暢所欲言地說我所思所感?我又有沒有一個看法?我基於甚麼原則或信念提出這個看法?這趟的擊破舊我,思索真我的過程,花了足足一個學期有多。再站起來的,不再是那個信心滿滿的「答題王」,而是提出問題的「茶煲」。答案?當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