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民的港人是否一定是「黃絲」?當然不是。雖然不少海外移民渠道都是因為二零一九年以來香港政治空間的急速收縮而來,卻不代表每一位利用這些渠道離開的港人都對這些改變不滿。很多人可能對政治本來無感,只是見到移民門檻降低了,也就放手一搏。也說不定有不少藉此機會離開的港人,對新的香港政治秩序相當支持,也就是所謂的「藍絲」,純粹出於其他理由移民。一方面在辦移民同時又一方面為中國政府說話的人,相信大家都見過。 所以這題目就說完了?當然不是。我希望可以再挖深一點:為甚麼藍?為甚麼黃?甚麼是藍?甚麼是黃?這些問題很有必要問下去。回到二零一九年的香港,很多事物非黑即白,也應該是非黑白。但當離開香港後,如果繼續使用同一套的視角去看世界,很容易會錯過很多重要的細節,甚至自己的不足。人在他鄉,既然有更多的空間,也應該容許更多的自省。 從社會學出發,有觀點認為移民相對保守,並不奇怪。畢竟,他們或多或少都是不滿原來的環境,然後來到新的地方,所以對當地的期望不會太高。我不完全認同這個說法,認為很在乎個別移民社群、原居地,和目的地之間的關係。例如不少研究指出移民台灣的港人對自己適應台灣的能力,無論是制度上或生活上,往往是過於樂觀,繼而產生不適應。不過我倒是有點同意移民傾向保守這種說法,特別是還未拿到定居身分的,總會小心翼翼害怕得罪當地主流社會,以免影響到定居申請。 一切都是相對 此外,有些時候移民通常都會經歷社會經濟地位的向下流動,本來當專業人士的要去洗碗送貨,如果不服氣的話也很容易投射到保守情緒當中。例如中國政府近年成功統戰海外華人的一個重要手段,正是讓他們相信只要中國強大,他們在海外的地位也會因應提高。實際上,不少海外華人也通過擔任中國和當地經濟上的聯繫人,因而獲利。 很明顯,移民的政治取態是嵌入在特定的社會環境當中的。藍是如此,黃的也一樣。如果把在香港追求進步價值的人稱之為「黃絲」,那當他們離開香港抵達外地後,按照當地更為多元的社會標準,可能根本算不上是很進步,反而是十分保守。畢竟進步還是保守,從來都是相對的。回想一九八九年,香港人支持北京民主運動,說要建設民主中國,但現實是當時的香港本身也未有成熟的選舉制度,極其量只是民主幼兒班的狀態。當時的香港人說要建設民主中國,不代表就很懂民主,只是中國大陸的情況更糟糕,一切都是相對而已。 數個月前在本欄提到種族議題時,說到海外港人固然不想被別人歧視,卻不見得本身不會歧視別人。有些時候,我們只是想站在歧視鏈的勝利方,而不是想摧毀歧視鏈的存在。放在「黃絲」和「藍絲」的討論,不難想像有些香港人對當前香港的政治秩序不滿,純粹是出於自己在權力結構中是受損的一方;如果自己是受益的一方,不見得就會想追求建立平等的權力結構。...

  • ▌[狀態清寧]畫家簡介隱姓埋名。人在野地流放,心為香港流淚。祈求一日香港團圓。

  • 大選過後,工黨毋須再廻避加稅意向。財相李韻晴( Rachel Reeves) 大呼保守黨欺瞞民眾,指財政缺口達220億英鎊,為即將於10月30日公布的秋季預算案鋪路加稅!其實,保守黨今年公布春季財政預算案之際,智庫IFS 已經指出,預算案僅預計每年1%的公共開支增長乃不切實際之舉,實際的缺口高達100至200億英鎊。所以,財政缺口並非新鮮事。 開支超出預算李韻晴決定全盤接受獨立組織建議的公務員加薪幅度,而94億英鎊的公務員加薪,佔這個缺口的43%。這是工黨的政治取捨 —— 為免初級醫生罷工影響NHS服務,財相批准22%的薪酬升幅;NHS其他員工及教師獲5.5%的升幅。雖然這個升幅高於目前2%的通脹率,但考慮到醫務人員及老師的薪酬原本就偏低,高於通脹的升幅也無可厚非。只是,如此一來,除了加稅,工黨還能做出哪些政策調整?IFS認為,財相允許公務員大幅加薪,再加上工黨承諾的綠色投資計劃,將把保守黨的所謂「財政空間」消滅殆盡,工黨必須取捨。據財政預算辦公室(OBR...

  • ▌[英嘴豆日常]畫家簡介英嘴豆, 由MK到UK生活嘅人妻師奶仔一名。

  • 市民擔心,在商場睇大電視,奏國歌時,忘記起立,或者背向國旗,後果難料,唯有自求多福。 少年 : 人有三急,也不可轉身去廁所,宜面對前方,腳向後退,若遭可疑人物喝罵,更要發足狂奔,免招無妄之災。 老翁 :我冇力跑,唯有只看足球、籃球、欖球;馬術、拳賽都好穩陣,因為冇乜機會奏國歌,不會被捕。 小孩...

  • 首次進藏,幾經波折才到拉薩,抵步時莫名感動,回想起來,往後與藏地聚結,亦能與當初感動關聯。首次進西藏為 2001 年,時港人尚須入藏紙,理論上要跟團才能申請。那年流行非正式旅行大巴,可以非正規方式接載外國遊客進藏,價格高於旅巴,卻又比參團便宜。事前結識日本友人眾多,通風報訊,與我分享其入藏經歷。先從中國東部上海坐火車到安多格爾木,抵步後依朋友所述尋找黑車,卻遍尋不獲。後來得知有中國中央高官到訪,安檢驟嚴,司機亦不敢擅自帶人。 苦等七小時奔波兩日,終於尋得黑巴願意接載,然而車費雖較預計高出一倍,但還是比參團便宜。司機先叫來的士,送我到首個安檢站後的加油站等待,稍後再開巴士與我會合。我在油站以為等不過一小時,一等卻是七倍時間。原來因旅巴破爛不堪,連中國安保人員亦拒絕其通過,司機被勒令要求回城換車,當年未有手機,無法及時通知我最新情況,我在路邊油站一等就是七小時。待車有兩途,一是事先聲明,等待者可趁機讀書寫作休息;另一等待則是無了期,時刻站在路旁,每迎一車均探頭張望。連續等待七小時,積累七小時焦慮與不安。終於等到車來,卻已精疲力竭。上車亦苦,過安檢時,司機叫我匿藏於下鋪床底,以避安保人員耳目。地有痰污,令人作嘔,大概只有年青時,方能忍此以省旅費。將抵拉薩之際,眾乘客歡呼鼓掌。或因旅途顛簸,至拉薩德吉東路(Dekyi Shar Lam),下車回首望向聖城,暮光映射眼簾,夕照布達拉宮,感動欲哭,心中高呼:「終於到拉薩!」甚至想仿效教宗親吻土地。 往事成就今天的我或因進藏旅途不易,廿載後記憶猶新,此後與藏地藏人聯繫,正由到埗一刻感動瞬間開始。聽聞有旅客入藏後因高原反應,嚇得不敢再來,我卻從未受高原適應之苦,或因滯留海拔 2800 公尺的格爾木,不自覺已適應。最後決定旅居西藏十多年,絕非單純因入藏顛簸,然而回想起來,若非旅途艱難,抵聖城時未必感動。世態難料,往事縱未如意,卻也成就今天之我。有此一念,面對逆境,頓覺坦然。...

  • ▌[狀態清寧]畫家簡介 隱姓埋名。人在野地流放,心為香港流淚。祈求一日香港團圓。

  • ▌[城市亂彈]畫家簡介vawongsir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曾任中學視藝科教師。港區國安法生效後,政府指他的作品涉及反政府題材,教育局以此裁定他專業失德。出版插畫集有《假如讓我畫下去》、《我在老地方等你》、《加多雙筷》等,現居台灣。

  • 從數碼港到佳士德、香港專業進修學校,香港在過去半年幾乎每周都有機構發生大規模資訊外洩事故。個人資料私隱專員鍾麗玲向媒體表示,2024年上半年私隱公署共接獲97宗資料外洩事故通報(註),並認為數字在下半年會持續上升至破200宗的水平,較前年105宗翻倍。與此同時,私隱公署亦於2024的上半年收到近600宗有關個人資料被套取作詐騙用途的查詢,包括來歷不明的電話等。在科技急速發展、智能電話不離手的年代,網絡資訊安全似乎成為保障個人私隱的一根軟肋。聯合國對人權及個人私隱權的理解亦隨之而更新,將網絡的個人私隱權納入國際人權的框架底下。 網絡私隱權與國際人權標準2013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第68/167號決議,題為「數碼時代的隱私權」。這是聯合國首次特別針對網絡治理,以及個人數碼時代的私隱權納入國際人權的標準框架之中。決議明確提到,在《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7條有關私隱權的框架下,科技的急速發展使世界各地的人都能使用新的通訊技術,但同時亦加強了政府、公司和個人進行監控、截取和收集數據的能力,而這有可能違反或侵害人權。私隱權,亦即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受任意或非法干涉,而且享有法律保護免遭干涉的權利。聯合國大會確認行使私隱權對落實言論自由尤其重要,亦是民主社會的基礎之一。大會並強調,任何非法或任意的監控(或截取通信)以及收集個人數據都是高度侵入性的行為,侵犯了隱私權和表達自由權,背離了民主社會信念。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於2015年建基於上述決議,成立了隱私權問題特別報告員,主要任務之一為調查在促進和保障個人隱私權方面可能存在的障礙,並確認國際間的最佳做法。在設立此一特別程序時,人權理事會指出,需要以國際人權法為基礎,進一步分析在數位世代下加強保障個人私隱的問題,並且需要確立程序性的保障,國內亦需設立有效的監督和補救機制,更需要審查監控的做法是否符合必要性和相稱性的原則。理事會提醒,元數據(meta-data)在收集後會洩露個人資訊,例如個人的喜好、行為及身分特徵。而由於數位世代的私隱權牽涉各方面的參與,不單單是政府,工商企業亦有尊重相關人權概念的責任。 香港的網絡安全隱患?目前香港的個人資料受法例第486章《個人資料 (私隱)條例》監管,條例於2021年曾經進行修訂,並加入打擊侵犯個人資料私隱的「起底」行為,將之列為刑事罪行,並賦權私隱專員就有關「起底」罪行發出停止披露通知,以及就涉嫌「起底」個案進行刑事調查及檢控。但針對大規模的資訊外洩行為、以竊取個人資訊為目的的黑客行為,又或是企業的資訊安全則未有更明確的指引。而《條例》第33條訂明禁止將個人資料轉移至香港以外地方的條文,亦遲遲未實施。事實上,香港近年有多家大型機構出現懷疑資料外洩問題,當中不乏政府部門,其中規模較大的,有數碼港電腦系統被黑客入侵事件。受影響人士的個人資料,包括身分證號碼、受僱資訊、醫療報告等等,悉數被上載至俗稱「暗網」的dark web出售。經調查後發現,超過一萬人的個人資料遭外洩,當中近 8,000 人是僱傭有關的人士;更有超過保留期限的求職者及離職僱員的個人資料仍被保留並遭外洩。私隱專員鍾麗玲在接受香港媒體訪問指出,上半年私隱專員公署共接獲97宗資料外洩事故,涉事公私營機構比例為三比七,而第二季數字更較第一季上升七成。市民就懷疑被盜取個人資料而向公署的查詢,2024年上半年有大約600宗,已追近去年全年793宗、前年707宗的水平。 保障私隱人人有責全球資料外洩均見升勢,私隱專員鍾麗玲形容是「自然現象」。但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認為,在現今科技發展的背景下,個人數據的主體處於無助的狀態,因為他們對第三方如何使用已提交的信息了解有限,亦無法監測數據被收集後會如何被使用。因此,地方政府應該直接發揮積極作用,建立一個能夠在數位世代保障個人資訊的制度。這個制度須包括行政及司法措施,亦應當設有補救辦法,使受損害的人能夠獲得適當的補償。在未有適當的制度保障下,我們應該對在網絡上提供自己的個人資訊保持更高的警覺。在數位通訊及資訊存取上,我們可以多使用如Signal、Proton Drive等採用端到端加密(end-to-end encryption)及零知識(zero-knowledge)等技術的軟件,以保障資訊的安全。我們也應該建立使用VPN的習慣,阻隔IP地址等元數據被第三方單位獲取的機會。設置高強度的密碼保護網絡帳戶以及流動裝置和使用雙重身分驗證(2-factor...

  • ▌[黑膠集]漫畫家簡介政治漫畫家。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2007年起替報章及雜誌創作漫畫及插圖。其政治漫畫專欄《嘰嘰格格》於《明報》連載至今。出版作品包括《Hello World》,《Lonely Planet》,《大時代》,《新香港》等 。曾任教城大創意媒體學院及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 現定居英國。 ...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