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BNO簽證移居英國的港人都該知道,申請入籍前要通過 Life in the UK Test ,又稱入籍測試。類似的入籍試在很多地方都有,每當我上課和學生討論到移民和身份認同議題時,總會拿一些試題出來和學生一同試答,看看我們能否成功通過。除了好玩之外,更重要的是這些測試很大程度上為「何謂融合」這條人言人殊的問題提供官方答案:試卷的內容,就代表官方認為你要懂得才能成為當地人的條件。 準備移民成為良好公民英國在2005年設立入籍試,原意為確保移民有足夠在英國生活的知識。考試包括24條選擇題,考生要在45分鐘之內答對75%即18題才算合格,不合格者可以補考,次數不限。支持設立考試的論者一般認為它可以確保移民能夠對當地有最基本的認識,例如知道有事要打哪個電話號碼報警,不至於求助無門。而對於一個民主社會,成為公民代表擁有一系列的政治權利,所以應作出測驗讓移民準備好如何參與政治,例如最起碼知道國會議員是如何選出來的。推而廣之,也有支持者認為既要成為本地人,對當地歷史文化要有一定的認識,好讓日後可以更有效參與社會活動。有移英港人朋友說考完入籍試後,在英國看運動比賽真的會投入一點。考試的存在,據稱可以讓移民意識到要成為當地人是需要學習的,鼓勵他們為成為良好公民做好準備。有支持,當然也會有反對。世界各地入籍試的設立,都不乏反對聲音。有些反對意見是從原則出發的,認為只要有測試,就必然會被濫用。就好像美國過去某些州份會要求黑人考試才可以有投票權,美其名是要測試他們識不識字,但試題設計充滿文字陷阱,明顯為剝奪黑人投票權而設。 何謂本地文化也有一些持反對觀點的人認為入籍試的出發點雖好,但實際上卻有各種執行問題。特別是說到學習本地文化,就必須先定義何謂本地文化,而這點恐怕大多數社會都沒有共識。試想像,如果香港也有入籍試的話,到底應該問斬燒豬還是沖奶茶?如果試題問到譚詠麟的經典金曲歌詞,那麼對張國榮的樂迷是否不公平?對於一些文化多元的社會,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問題。可以想像,如果美國的入籍試的文化歷史題目完全不提黑人或印第安人的傳統節日,則肯定會被批評為向移民灌輸一個錯誤狹隘的國家觀念。再進一步,有些評論甚至質疑入籍試只是一種洗腦教育。畢竟每個社會都總有一些不太光彩的歷史傷痛,那麼入籍試的題目要不要包括這些內容呢?然而提到這些內容,恐怕就會觸碰到一些尚未撫平的矛盾,例如英國的殖民歷史,美國的種族問題等等。同樣以香港為想像實驗,我們要不要向每位想移民香港的人展示六四維園燭光晚會的照片,要他們回答是甚麼活動?很明顯,無論入籍試有或沒有這種型的題目,都一定有人不滿。此外,還有出題目的時候如何分辨「實用的知識」和「死記的冷知識」,因為對於同一個社會的人來說,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某些知識理所當然,另一些人卻說完全用不到。舉個例:「去羅湖過關應該乘搭哪一條的港鐵路綫」可理解為是一條每個香港人都應懂的題目,現實上卻很可能有很多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不懂回答,而且說不定還能分出港島和九龍居民之間的差異。 最叻考試的香港人說來說去,很明顯入籍試的原意和實踐是很容易出現落差的。英國設立入籍試以來,也曾有不少相關的批評,認為內容不能全面反映英國社會的各方面。有論者甚至找來著名政論雜誌的編輯團隊試考,結果竟然全數不合格,質疑當題目設計得連英國人都答不了,到底能否幫助移民成為英國人。最後,雖然入籍試在移民研究當中是個極有爭議性的題目,不過我發現在港人移民圈子卻沒有帶來同樣的困惑。在台灣,很簡單,技術上港人移民不算是歸化,所以不用考試。在英國,需要考試,但討論通常都圍繞着如何溫習準備,到達試場時的注意事項等等。畢竟香港人最叻考試,由細考到大;不要問我為什麼要考,最緊要有「天書」和標準答案。只要願意花時間準備就可以通過的門檻,就是最理想的移民門檻! ▌[移民的自我研究]作者簡介梁啟智,時事評論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現職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 行遊於世,遭遇眾多,然讀者最愛主題,莫過於旅人顛仆之事。即使文化體會再深,卻難寫得引人入勝;反而記述旅途人生苦難,更令人津津樂道。曾於巴基斯坦徒步,不慎滾落山崖,輕傷骨爆,休養一月。或在外地遇賊,偶遭盜竊,報警求證,警員誤把香港寫成「日本香港」。旅行以外,曾提及少時車禍,摯友亡故,讀者反響頗大。此等故事,各可獨立成篇,觀乎讀者反響,似亦愛聽。然而諸君大可放心,我對人性仍抱希望,深明讀者非樂見人不幸,但人類經歷千萬年進化,得以留下來的人,潛藏基因必愛從苦難故事中汲取意義。最觸動人心的故事,永繫於苦難之間。經典劇本教材《故事的解剖》(Story),作者 Robert McKee 曾言:故事之要,在於主角之苦,衝突驅動故事,唯有苦難方能成故事主軸,意味深長。閱讀他人之苦,方有所謂「導瀉」(catharsis)感覺。能有此覺悟,對人生苦難自有更深刻體會。並非期待苦難來臨,而是逆境難免,即使壞事不幸降臨,仍可自我安慰,雖非所願,至少留下一則好故事,或能啟發他人。如要報警,就當參觀警局;若需就醫,則當訪問醫院。剛提到於巴基斯坦跌傷,當時滿面焦損,步履躝跚,及後才知蹠骨爆裂,卻遇巴國好人警察,見我受苦,甚為憂傷,說到動情處還眼泛淚光,稱我為兄弟。之後幫我找順風車回城,讓我明白即使是警察亦會有好人。固然希望各位萬事順利,然當麻煩來敲門,非受不可,願我等皆能持樂觀之態,細記時代故事。面對磨難,猶如迎賓,泰然自若,無懼無急,預先梳洗,以勇敢之心應對。 照片:塔斯曼尼亞首府荷伯特,雲層銀邊。連結:https://www.patreon.com/posts/100780768 ▌[光合作用]作者簡介薯伯伯為最早一批在網上連載遊記的香港人,多年來足迹遍佈歐、亞多國,在喜馬拉雅山麓、東南亞、南亞等地區生活。著有《風轉西藏》、《北韓迷宮》、《西藏西人西事》及《不正常旅行研究所》,分別在香港、北京及首爾出版。...

  • ▌[黑膠集]漫畫家簡介政治漫畫家。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2007年起替報章及雜誌創作漫畫及插圖。其政治漫畫專欄《嘰嘰格格》於《明報》連載至今。出版作品包括《Hello World》,《Lonely Planet》,《大時代》,《新香港》等 。曾任教城大創意媒體學院及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 現定居英國。 ...

  • ▌[黑膠集]漫畫家簡介政治漫畫家。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2007年起替報章及雜誌創作漫畫及插圖。其政治漫畫專欄《嘰嘰格格》於《明報》連載至今。出版作品包括《Hello World》,《Lonely Planet》,《大時代》,《新香港》等 。曾任教城大創意媒體學院及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 現定居英國。 ...

  • 由台灣到英國,一路走來都不容易,而尋求庇護的路途上,幸好有你們的支持,我才能跨過重重難關,成功獲得難民身份,可以在英國展開新生活。 感謝在身邊的你們,像天使一樣,支持著我,給我滿滿的愛。 首先感謝當初在台灣遇到的所有朋友、老師及同學。無論是台灣或是來自香港的你們,在我面對一切不明朗的情況時,幫助我慢慢適應,雖然在台灣的時間不算長,而我也只是在大學讀了短短的一個學期,但大家都很關心支持我,台灣的溫暖回憶中,有你們的身影,很感恩。 再要謝謝所有給我意見,建議我從台灣轉到英國尋庇護的你們,甚至是實際行動幫助我順利由台灣到英國,提供一切支援的你們,謝謝你們。沒有你們,我應該會十分徬徨,不知何去何從,亦不能走到今天。 然後一定要感激我初來報到,對英國完全陌生時,照顧我差不多一年的朋友。這對朋友對我一直的關懷備至,不希望我到難民宿舍獨自生活,邀請我到他們家暫住,一住便是差不多一年。他們從不介意我的身份及限制,一直照顧、關懷及支持,教懂我如何適應英國的生活,讓我有能力可以好好照顧自己,開展新生活。 謝謝在英國認識的你們。特別是港援的朋友,一開始便幫助我,讓我了解如何在英國尋庇護,提供支援的你們,陪我走過每個階段,由一開始提供文件、證據,之後給予我參與義工服務及正式工作的機會,到後期陪伴我預備面試,你們的支援及關愛,令我十分感動。 謝謝給予我做義工機會的大家,包括本地的charity、nursey...

  • 英國紹斯波特(Southport)的舞蹈班刀襲兒童案,觸發全英多地反移民和反穆斯林示威,並與警方爆發激烈衝突。有清真寺被破壞,逾百警員受傷,及後有示威者於難民被安排入住的酒店縱火,又於網上散播攻擊名單,目標包括多名協助難民的律師,騷亂持續多日,警方大舉拘捕暴動人士,至周一累計逾400人被捕。 極右勢力所為? 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強烈譴責暴行,指是極右勢力所為,強調會將暴徒繩之於法。其實,極右勢力網上播謠只是今次騷亂的導火線,騷亂根源是更深層的社會矛盾,包括非法移民迅速增加、警方維持治安不力、北部城鎮長期受忽視、人口變化加劇社會衝突等。 施紀賢和他領導的工黨新政府,不止一次把連日來在英國各地爆發的騷亂,歸咎於極右暴徒,指他們不代表英國民眾,會將他們繩之於法。這個說法值得商榷,雖然這次大規模騷亂的確有右翼政治勢力惡意煽動的痕跡,證據包括極右勢力領袖在社交平台上散播謠言煽動民眾的帖文、把穆斯林宗教建築、難民收容酒店及協助難民的律師等列為攻擊目標。 這些都明顯具有政治動機,但連日來參與示威的大批民眾,包括那些向警察擲物攻擊、參與破壞建築物、被指觸犯暴動罪的示威者,真的全是極右政治勢力成員嗎?隨著被捕者陸續上庭,他們的精神面貌和家庭背景被傳媒報道,公眾開始看到,所謂極右暴徒發動騷亂,只是事實的一部分,互聯網社交平台散播謠言導致騷亂,也只是事實的一部分。 三個社會問題...

  • 路易士老師真要讚讚自己勤力。別人經過塑像,總是會「掂行掂過」。我則總是會走上前,拿出手機拍一張照。我知道,這又會是一段可以學習的歷史。 有次探朋友經過滑鐵盧車站(London Waterloo Station),人有三急,尋找洗手間期間,發現有一座獻給「疾風世代」的紀念雕塑。「疾風世代」(Windrush generation)原來是指1948年至1971年間從大英帝國殖民地加勒比海附近島嶼(主要來自牙買加),移居英國本土的一群人及其後代的稱號。 這座雕像於2022年6月22日(被稱為「疾風日」)在車站主入口後方的大廳揭幕。我們看到一對加勒比男女和一名孩子,穿著他們的“Sunday best”(即最好的服裝),站在多個脹鼓鼓但破損的行李箱上。他們堅定地站在一起,展現他們抵達英國開始新生活時的希望和願望。...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