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RROR 演唱會意外上月底發生,我現在才第一次公開表達感受。首先,我想向受傷的舞蹈員們,仍在醫院奮鬥的阿Mo和MIRROR十二子說,很多在外的香港人很關心你們。其實有不少海外的樂迷都很期待看演唱會的直播,演唱會取消固然失望,但擔心你們安好之情更甚。事件對身在海外的我衝擊,雖不如對在香港的朋友般直接,但那幾天鋪天蓋地的新聞也令我看得搖頭嘆息。一場在公眾地方舉行、經政府相關部門批准的表演發生如此嚴重的意外,大家自然會疑問這是否涉合規管上的漏洞,相關部門是否有失職。但那些在意外後立刻跑出來說會主持公義的高官,似乎對此隻字不提。現在快速組成一個調查小組,但成員都是政府專家和公務員,並不獨立,真的令人擔心這會否如南丫島海難一樣,涉及政府部門的責任多年也未能追究。不應太早推論傷殘情況意外發生後,除了主辦演唱會和擔任MIRROR經理人的娛樂公司負責人出來致歉外,那些負責工程製作的公司不是保持沉默,就是與事件劃清界線。暫時未見警方上門調查相關的公司,令人憂慮一些重要的證據可能在這段時間被處理了。最讓人擔心的當然是舞蹈員阿Mo的狀況;如意外片段一樣,很多媒體和不同人士都不斷報導和討論他的傷勢。雖然大家關心傷者的進展可以理解,但我不認同有些媒體此時報導對傷者日後傷殘情況的推論。MIRROR過去數年努力往前走脊髓損傷當然可以導致嚴重功能喪失,但這受很多不同情況影響,並非完全取決於損傷位置。傷者很年輕,加上現時用於治療脊髓損傷和其後復康的醫療科技,尤其在先進國家,已有很大的進展,大家不應太早對傷者的長遠功能喪失作定論。他的親友和支持者已十分擔憂和不安,那些討論只會為他們帶來更大的負擔,日後也會影響傷者的情緒,所以大眾公開討論時也要特別小心。另一方面,鏡粉們甚至一般香港人,也十分關注MIRROR 十二子的安好。任何人面對這樣的危機和壓力都可能崩潰,更何況他們都很年輕。他們這幾年努力地往前走,做出了亮麗的成績,吸引了不少支持者;但他們成功的時候,剛巧也是另一長久持份者表現急速下滑之時,所以肯定也受到一些人敵視。這幾天大家都小心翼翼,慎防對他們的攻擊蜂擁而至,終於有媒體用滿約後解散的傳聞來試試水溫。但願他們十二人和支持者能互相扶持,繼續這令香港人驕傲的旅程。期待海外看《明日戰記》《緣路山旮旯》近年有不少香港人努力於本土的工作,包括飲食、製造、教育、文化和娛樂,希望保持這不斷被擠壓的空間。這條路絕不易走,除了缺乏政府的資助,經濟上亦需選擇一個較小的市場,可能惹來一些政治不正確、不融入一國的攻擊。不少海外的香港人其實也想出一分力支持,希望有電子商業平台讓在外港人更容易購買香港製造的產品;有更多的香港表演節目安排付費直播,讓在外港人可觀賞和支持;有發行商接洽更多的香港電影在海外播放。我真的希望能在英國看到古老闆的《明日戰記》和黃浩然導演的《緣路山旮旯》;珈其爺爺,你不醜也不毒。▌作者簡介香港老人科專科醫生,沙士那年畢業,大部分時間在公立醫院前線工作,擔任過一些公職,也曾活躍於公民社會,關注長者和院舍人士等弱勢社群。現已移居,在英國繼續老人科醫生的工作。

  • ▌ [職人阿港]漫畫家簡介移英香港人,漫畫家。

  • 2020年7月1日國安法在香港強行推出之後,「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承諾已經變成滿紙空言,香港淪為大陸一個沿岸城市,150多年來英國殖民統治下建立的種種優點,如法律、教育、新聞和公務員傳統全面被清洗。符合獨裁政權的需要,再沒有獨立自主精神。香港已死:自由、法治、開放、多元的公民社會全消失了。 香港中文大學和其他七所香港的大學,隨著李家超成為大學監督之後,學術自由再沒有什麼意義。國安法是每個學生和教職員共同遵守之法,任何對大陸、香港政府和大學的批評,任何不符合當權者角度的標準都是錯誤的。從此再沒有反對聲音,每個學生和教授都要接受現實,明哲保身,絕不碰撞紅線;教授埋首做純粹學術研究,不問政治,不理時代問題,保存學術生命。 在獨裁政權下的大學學者教授就這樣便滿足,無愧於心嗎? 業師勞思光先生在生前多次教誨我:「在共產黨專制下生活是無可奈何之事,但一定不要做幫兇,不搖旗吶喊,不阿諛奉承!」 勞先生1955年從台灣到香港,逃離共產黨和國民黨的白色恐怖逼害,直到1989年重回台灣清華大學為訪問學人。那時台灣已慢慢成為民主和開放社會,已確立學術和言論自由,以及免於恐懼的自由。因此之故,勞先生實在從未有在共產黨暴政下生活過。他自由地在香港生活和做學術研究超過30多年,除了哲學研究外,還深入理解共產黨思想和歷史發展,對共產獨裁政權的批判從未間斷。他鄭重的告訴我:共產黨是不可以相信的。 如果2019年勞先生仍在生,親眼看到中文大學變成戰場,2020年目睹香港政府利用國安法將幾十年的自由香港毁於一旦,他又會如何評論?如何在中文大學繼續教學和研究?當然這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他絕對不會在五星旗下苟且殘存,做一個為生活而營役於獨裁政權的學者。他肯定會離開香港前往自由的地方。現在仍留在香港的學者教授,如何忍受在沒有真正學術自由的大學繼續工作?除了謹記勞先生的教誨外,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 ▌[黑膠集]漫畫家簡介政治漫畫家。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2007年起替報章及雜誌創作漫畫及插圖。其政治漫畫專欄《嘰嘰格格》於《明報》連載至今。出版作品包括《Hello World》,《Lonely Planet》,《大時代》,《新香港》等 。曾任教城大創意媒體學院及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 現定居英國。 ...

  • 早前一位中五學生向平機會投訴,指出禁止男生留長頭髮的校規,有違性別歧視條例,引起不少關注。 香港絕大部份中學的校規,都對學生的校服髮飾儀容等有嚴格的規定,並且大力執行,於是,老師們往往因為男生的一寸頭髮女生的一寸裙襬,而鬧得很不愉快,既損害了師生關係,也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情緒,但換來了甚麼好處呢?尤其是當同學們有機會到日本、台灣甚至中國內地交流之時,竟發現有些高中女生的校服可以是短裙一度,男生可以紥上小馬尾,不禁會問:嚴控校服的價值是什麼? 對學校最嚴厲的批評,當然就是以校規操控學生,作為絕對權力的體現。這個批評就姑且放下不談,就從學校一向強調的教育理念說起。 挑戰校規 是激進抗爭? 首先,最多用作規管學生服飾的理由是「協助學生建立樸素的良好生活習慣及健康形象」。不少學校似乎一直停留在六七十年代,覺得男生束長髮女生著短裙就是反叛就是貪慕虛榮,誰不知長髮短髮校長裙短裙(還有喇叭褲窄腳褲)的潮流已經來回好幾轉,在年輕人眼中這些只不過是一種平常的服飾髮型選擇,也不用多花錢多花心機,與樸素或者健康與否,根本沒什麼關係。...

  • 來英港人越來越多,在不同的群組偶爾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很多家長,對子女的上學、學術超緊張。或許因為在港的經驗所影響,故群組常傳來關於學校通告、或深覺孩子上學沒多寫幾隻字,在組內問有沒有補習老師等。有一次,跟一些家長聊天,推薦新成立的新聞平台的紀錄片,指可以親子同看,了解香港發展情況。但最關心學校有沒有功課的人士,就明言:「我想阿女專心讀書,放暑假再睇吧。」也有一些人覺得政治很污穢,說不得。早前,約翰遜突辭英揆一職,家長們都有些議論,惟獨一位出淤泥不染的家長,拋下一句:「去到邊度,政治都咁污糟,爭權奪利,我唔想知。」 這種說話,這種思維,似曾想識。聽到都不禁搖頭,惟望子女跟父母想法不同,視野闊些吧。其實英國中小學教育宗旨和學習方式,並沒有將學業和公民身份建立、關心社會的態度對立起來。 英國公民教育的四個堅持 留意英國中、小學的資料,公立也好、私立也好,都會介紹其課程設計定必以推廣和深化「英國基礎價值」,即 “fundamental...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