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十月到十二月底的中環,旺角和銅鑼灣是我們香港人集體浪漫的夢!盼望自由民主能真正出現在我們的家鄉。我們哪位沒到過這幾個「烏托邦」流連忘返? 俱往已!自由民主烏托邦逝去,代之而起的是一個獨裁者天下第一之「夢」。悲夫! 但我們不要忘記這些影像和日子! ...
▌[黑膠集]漫畫家簡介政治漫畫家。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2007年起替報章及雜誌創作漫畫及插圖。其政治漫畫專欄《嘰嘰格格》於《明報》連載至今。出版作品包括《Hello World》,《Lonely Planet》,《大時代》,《新香港》等 。曾任教城大創意媒體學院及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 現定居英國。 ...
民主女神像唐君毅先生的銅像在2009年豎立在新亞書院草坪後,跟著進入中文大學校園的雕像並不是2017年的勞思光先生銅像,而是在2010年6月4日深夜時分從銅鑼灣維園運到中大的民主女神像。這個像由美籍華裔藝術家陳維明以玻璃纖維強化塑膠為材料,參考1989年天安門廣場象徵學生運動的民主女神像而製成,中大學生會倡議把「新民主女神像」永久安放在中大校園。 (張燦輝攝) (張燦輝攝) 筆者和當時的中大學生會主席黎恩灝和新民女像雕塑家陳維明不熟悉,不知道整個造像和搬到中大校園的過程是如何發生的,想必經過不少困難和討論才能有6月4日晚上的歷史性事件。(註一)新民主女神像相較其他中大户外雕像的獨特之處,是整個造像規劃原與中文大學無關。新民主女神和中大傳統並沒有連繫,不屬於中大科學和人文傳統,不是對中大有貢獻的哲人或學者,它代表的是一個概念!一個從二十多年前在北京六四運動引發出來,每年在香港維園以燭光延續不斷的一個盼望,一個祈求民主自由在中華大地可以開花結果的心願:這個雕像就是這樣的一個象徵。1989年之後中國大陸沒有任何地方,可以公開宣洩對屠城的憤怒和對民主的期盼,只有在香港,可以向全世界顯示香港人不敢忘記這件歷史。六四二十一週年紀念的晚上,中文大學的學生、校友、教職員決定,將陳維明先生雕塑的新民主女神像搬到中文大學校園,讓六四精神不單在每年的六月四日才呈現,而是讓這個放在大學火車站前的新民主女神像,向每天經過大學站來回大陸香港的乘客,向每天進返中大校園的同學教職員,宣示「毋忘六四」的理念。中大民女像和其他銅像不同,不需要按中大校園地圖找尋,她就在大學火車站前,讓所有人都看到:民主和中大精神是連結在一起的。2010年開始,新民主女神像便和其他中大銅像一樣,成為中文大學的象徵(icon)。但從一開始,中大民女像便存在模糊狀態。她的質料是玻璃纖維,不是精銅,不能永遠存在;立像沒有正式銘文和造像記,一切都好像不穩定,只是暫時性的。立像初期,學生會和校方多次磋商如何永久處理雕像事宜,但似乎最後都是不了了之,沒有一個確定恆久的規劃。沒有人認真負責維修工作,如是這樣,中大民女像又似乎是理所當然地存在下去。直到2021年12月底,一夜之間,中大民女像便被校方黑箱搬離摧毁。翌日,除了中大不同書院學生會聯合公開譴責外,並沒有其他校內外人士發聲抗議。大家恐懼了,國安法之下,誰人再敢發聲送頭?幾天之後,中大民女像再沒有痕跡。新民主女神像的意義新民主女神像能夠在2010年進入中大並存在了11年,其實是一次,或者是唯一一次中大的「民主」勝利。中大校方本來並不贊同這事件(註二),但最後仍然可以安全運抵大學和成功豎立,全程沒有任何干擾。一方面是學生會、校友和教職員無私無畏的公開支持,同時亦因為當時新任校長沈祖堯的開明態度,能聽取各方意見而成事。中大民女像的原型據稱是從天安門的民主之神而來。1989年5月29日,學生在天安門廣場安放民主女神像的時候,發表了《民主之神宣言》:「...久違了,民主之神!70年前,我們的前輩曾高聲呼喚過妳的名字。為了妳,難道我們還要再等70年嗎?...民主之神,妳是挽救中華民族的希望。民主之神,妳是1989年中國民主潮的靈魂。」(註三) 照片來源:六四紀念館 ...
編按: 陳文敏教授近日看完末代港督彭定康新書《香港日記》,為《綠豆》撰寫了萬字讀後感及分析,內容分為彭定康個人篇、英國篇、中國篇、香港篇及人物篇。「……彭定康具爭議的不是他提出政改,而是他深信,在決定香港人的前途和命運時,香港人最少也有參與和發聲的權利。他受香港人愛戴是因為他努力地將香港人的聲音和價值帶到中英的角力之中。」《綠豆》分三篇刊載陳教授的「讀彭定康:《香港日記》」。本周推出之二,內容包括中國篇與香港篇。 ------------------------ 引言: 一口氣看完彭定康的新作《香港日記》,回歸前的種種片段,又一幕幕地重現眼前,對我們曾經經歷那個時代的人,感受會特別深刻。這本書採用日記體裁形式,記敘他出任最後一任港督期間的經歷和感受,書本由他決定接受任命為末代港督開始,然後來港籌組班子,重組行政局,推出政改,一直到回歸之日。書本以每一年作為一個章節,前半部主要圍繞中英就政改的談判過程,跟着是終審法院的爭議,然後是最後主權移交的一年。那是一段動盪卻又充滿朝氣的年代,一個每個人均徘徊於希望和憂慮之間,需要在這個歷史的舞台作出選擇的年代。 (三)中國篇 就彭定康的政改方案,中英進行了17輪談判,最後談判破裂,94年的區議會選舉和...
九月下旬至十月放假前,對小學Year 6的朋友仔和家長而言,是繁忙的日子。因為申請公立中學State School學位的流程展開,家長需於十月底前透過市政府遞交申請,出年會有「派位」結果。大部份中學都會在這段日子舉全校師生之力,舉辦開放日,讓小六生和家人了解學校的教學理念。幼女就讀Year 6,我們也順勢邊學邊參加這兒的選校遊戲;心也相對輕省,因為目標清晰:近便,方便孩子自行上學,又可多些時間讓她與社區中的同學建立關係。因為居所附近的中學校風不錯,但各具特色,所以這陣子下班後,都要四出去開放日,雖然頻撲,但也有收穫。收穫一,認識自己的孩子多一些。其實未參觀學校之前,孩子已多次提到一間學校的名字,原因很簡單,因為她認識的、剛升中學的師兄師姐,大多都選擇那所中學,所以「友誼大過天」的姐兒,不斷嘮叨:誰誰誰騎自行車十分鐘就到學校喇!若上那中學,我一定可以跟誰誰誰一同騎車出入……因此,踏入這所「久仰其名」的學校前,心想,這位小姐一定只顧在資訊日尋找自己的師兄師姐,或約同學仔會面。用孩子眼光識識學校殊不知,待我們一聽完校長簡介,自由參觀時間剛開始,她就走到運動科的壁報板前注目觀看。我問她看甚麼?她就說:「你看,這是Year 7女足參賽的照片!還有籃球。咦,佢地Netball都唔錯喎……」好明顯,不用再問,當我以為孩子「友誼大過天」,她就用行動告知想要一間中學,讓她「運動大進擊」!原本我極想仔細看看英文、數學、歷史科目的專題展覽,但見孩子心中已有喜惡,於是決定follow the chil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