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初,我出席了一個居英港人主辦的「開放心靈系列」講座,主題是威權陰影下的法治。講座內容豐富又具啟發,講者和參與人士更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討論,刺激我反思了不少課題。 其中一個課題,便是威權政治和法治的分別。 法治與人治 在講座討論中提到法治時,大家很自然會指出法治和人治的不同。我們也把西方實行法治的邦國,和只是「以法律作為統治工具」的邦國作出區分,強調前者的法律,是政治聯合體內所有人和組織都得遵守的共同規則。執政者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立法者在制定共同規則時 ,旨在維護公正,保障公民的權利和個人自由,嚴格界定公權的運用。此外,政治聯合體得設立獨立的司法體系,依法定程序公正地解釋法律,以平息和共同規則有關的法律爭議。在行使管治權和執行公務時,更得有問責機制,以防止濫權,並實行公權上的分權和制衡等。 至於後者,公權擁有者則是通過法律作為統治手段,以達到統治者的政治目的或有關的邦國認為必須要維護的共同利益或目標。而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的界定、公權的安排、以及政治制度的設定和政府政策的制定,其實便是通過法律的形式,確定有關的權責、制度和公共資源,以便配合公權者認為最有效的方式來實現或維持統治者的政治目的,以及政治聯合體內所認為必須達致的共同利益或目標。 換言之,從政治理論的觀點看,實行法治的邦國,政治行動和公權行使的正當性,最終以構成政治聯合體的共同規則為準。如果把威權政治理解為執公權者的主導政治意志和目的在政治聯合體中是至高無尚的話,那麼,實行威權的邦國,其政治行動和公權行使的正當性,最終以政治聯合體的政治意志或共同目標為準。...
以前有個廿蚊張,今天有個兩萬李,都係算死草。 * 我調返轉頭,畀夠四萬佢,求其一日有兩餐飽飯,幫我養到個仔十八歲,於願足矣。 * 阿媽今後再不敢說「含辛茹苦」養大個仔,若他說「兩萬咁大把之嘛」,唔知點答佢好。 * 如果哺母乳,戒奶之後,餐餐食粥水,兩萬蚊睇怕養多個都仲得。...
我們成年人欣賞過「鐵血」朱鎔基,也見識了「影帝」溫家寶,自然覺得一直被習近平壓抑的李克強活得窩囊,亦無甚建樹。不過對這一代的年輕人來說,過去剛懂事的十年,李克強或許已是最能接地氣、最敢講人話的國家領導人。早前莫高窟外風采依然的片段仍歷歷在目,如今竟在未夠七十之齡溘然長逝,對人民的情感衝擊相信仍會不少。以下是李克強逝世後,國內即時出現的一些社會實況,折射出人民對社會現況的某些想法。 合肥舊居外的花海 27日早上官方公布消息後,開始有市民在合肥紅星路80號文史館宿舍李克強童年故居外擺放鮮花致意。消息在網上傳開而又沒有被屏蔽,於是,陸續有市民送來鮮花,更有附上悼念字句或是李克強「金句」的字卡。當天下午,故居外的行人路已聚成花海,晚上有更多市民自發到來獻花。28日,自發獻花的市民已需要沿街排隊前往故居,並有市民自發維持秩序,網上圖片及片段可見群眾數以千計,在場可見雖有不少警察及便衣監視,但未有干預市民的活動,並似曾承諾了會一直保留悼念的鮮花。 河南省會鄭州亦有大批市民到市中心的千壐廣場,悼念這位曾任河南省領導的前總理;安徽定遠李克強年輕時下鄉勞動住過的茅屋外也有大量民眾獻花。 為什麼那麼多市民自發悼念? 或者微博上這句留言道出了一些人的想法: 精心策劃的崇拜不堪一擊...
香港政府近年不斷以煽動罪打壓異議聲音,嚴重阻礙市民和平行使其言論自由。此罪最不符現代人權觀念之處,在於無論相關言論有否鼓吹暴力或騷亂,都可被視為具有煽動意圖而被定罪。香港法院過往一直依賴一宗陳舊的英國樞密院案例,來捍衛此項嚴厲原則。不過,樞密院在最近的一宗煽動罪案件中,明確地推翻了該舊案例,並表示煽動罪的罪行元素必須包括煽動暴力或騷亂的意圖。這項裁決動搖了香港法院堅持煽動罪毋需與暴力有關的法律基礎,對之後的同類案件帶來重要影響。所謂的「煽動罪」,即是香港《刑事罪行條例》第9及10條所訂下的罪行。第9條首先定義了七個「煽動意圖」(seditious intention),包括意圖引起憎恨/藐視政府、意圖引起對司法的憎恨等等。第10條則列明,任何人作出具有煽動意圖的行為、發表具有煽動意圖的文字,或管有具有煽動意圖的刊物等都是犯法,可判被判監及罰款。源於17世紀煽動罪本身是英國星室法庭(Star Chamber)於17世紀初創造出來,以箝制言論自由的惡法。其後,這項罪名在星室法庭解散後融入英國普通法繼續生效,並逐漸散佈至香港等多個英國殖民地。1914年,港英政府制訂Seditious Publications Ordinance 1914,旨在規管香港一些令人強烈反感、具有煽動性、不忠誠、對香港社會與經濟具有顛覆性以及可能會引致騷亂的刊物。政府於1938年修例,正式引入「煽動意圖」機制,借用了普通法對煽動意圖的定義(字眼與現今《刑事罪行條例》的分別不大),明文禁止人民發表具有煽動意圖的文字,香港的煽動罪至此大致成形。由此可見,煽動罪其實是八十五年前的陳舊產物,當時國際上根本還未發展出現代的人權概念,《世界人權宣言》及《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等重要文件全部都還未出生,但香港政府卻在2023年的今天繼續利用此罪來打壓人民。本港法庭依賴案例被推翻值得留意的是,現行的《刑事罪行條例》並無明文規定煽動罪必須牽涉暴力或鼓吹暴力,因此在近年的煽動案件中,即使許多的涉案言論本身沒有鼓吹實質暴力,但都仍然會被裁定罪名成立(例如羊村繪本就沒有直接煽動使用暴力)。換言之,煽動罪針對的對象是全面包括所有暴力與非暴力的反政府言論,對言論自由帶來不符比例的嚴重侵犯。香港法院並非沒有探討過這個問題。在1952年的Fei Yi...
德國漢堡公墓(Ohlsdorf Cemetery)建立於1877年,號稱世界上最大的花園墳場(Garden Cemetery),面積達391公頃。園內有12個教堂,亦有特定公共車輛可供遊人四處走動,有小橋流水,空曠草地和餐飲休憩空間;墓碑和園林花草並列,與傳統墳場感覺不同,毫無恐怖感,是遊人散步野餐,享受生活的好環境。下葬死人的場所不可怕,大部分墓碑毫不顯眼,安放在花叢樹木中央。這是生人和逝者和諧共處的地方。和意大利墓園相比,值得仔細欣賞的雕像確實不多,藝術美感是差很多了,但可觀的也不少。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第十封信 10.1 明慧, 我和你是不是朋友? 相信你會不假思索的回答:我們當然是朋友。相識幾十年,份屬師友關係,忘年之交,這年來通訊無間,不是朋友是什麼?...
▌[黑膠集]漫畫家簡介政治漫畫家。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2007年起替報章及雜誌創作漫畫及插圖。其政治漫畫專欄《嘰嘰格格》於《明報》連載至今。出版作品包括《Hello World》,《Lonely Planet》,《大時代》,《新香港》等 。曾任教城大創意媒體學院及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 現定居英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