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五年,隨著香港政局的變遷,移居海外的港人數目迅速膨脹。正當香港本土公民社會在國安法的壓力下大幅壓縮之際,離散港人在移居地建立的公民社會卻漸見雛形。證諸全球各地受壓迫族群的發展史,只要離散港人能夠建立一個有活力和韌性、形態多元並持守普世價值的公民社會,對於香港未來的發展軌跡勢必有深遠影響。 流散至亞太區的香港人從北到南分布於日本、台灣、東南亞以至澳洲、紐西蘭,各自落地生根。這些國家的社會環境差異極大,究竟有心人如何能夠在新土壤保存香港文化,不是抽象的訴求而是日常生活面對的迫切課題。 今年六月,五個團體以「香港六月」為基調, 舉辦兩場以傳承香港文化為主題的論壇。九位分享嘉賓分別來自日本、台灣和澳洲,他們討論離散港人如何在移居地通過議政參政、公民行動、語言教育和文學藝術,令香港人珍視的普世價值扣連當地社會發展,以及在急速變化的地緣政治格局下面對新挑戰。(以下引述論壇講者分享的內容均為作者本人分析, 並不代表講者的觀點) 文化傳承是手段也是目標 對於心繫香港的離散社群來說,文化傳承是手段也是目標。...
最近居英港人群起反對中國準備在倫敦興建超級大使館,去年當選為Wokingham 地區議會議員的吳兆康提出動議,他在所屬的自由民主黨支持下,地區議會通過決議,正式致函英國副首相加入反對行列。雖然執政工黨議員並不支持決議,但這可說是首次由香港人議員在英國政治體制內就離散港人關注的議題打響第一炮。 究竟離散族群在移居地參政,是否有助該族群的在地發展和文化傳承?或許可以參考一個堪稱四面受敵的族群 —— 庫爾德人在歐洲參政的正反經驗。 庫爾德人的民族身份擁有過千年歷史,到了16世紀逐步形成獨特的民族語言,屬於印伊語糸的一個分支。庫爾德人的居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