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比較矚目的新聞除了韓國空難,就是年終回顧與新年展望,此外還有幾則關於中國調控經濟的消息,顯示北京終於面對現實,著手保護民企,增加公務員薪酬以刺激國內消費,不再迷信減息和對外傾銷,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倘能貫徹始終,中國經濟有可能走出困境。 有三則中國經濟新聞值得留意: 第一則是減息成效不彰。摩根士丹利首席中國金融分析師徐然接受香港《信報》訪問時指出,中國經過多番減息後,似乎正朝著相反效果的路上發展,既令居民收入受損,又導致中國產能自然篩選優勝劣敗的過程減慢,不利消化風險,相信中國監管機構亦會逐漸考慮,減息是否有利於中國經濟復蘇。 第二則是《金融時報》的報道,2024年中國上市公司依法規披露的高層管理人員被拘留個案超過80宗,其中許多沒有明顯的違法事實,而且實施拘留的是遠處外省執法機構。這類「遠洋捕撈」敲詐企業來填補地方政府財赤的惡劣手法,嚴重影響企業正常營運與投資,已引起北京高層重視,國務院總理李強表示會加強監管,審查地方政府濫用權力增收罰款行為。 第三則是彭博社的報道,引述中共內部消息人士說,決策者為了提振士氣以及推動消費,決定在全國範圍給公務員「大幅度」加薪,基本工資每月漲幅不少於500元人民幣,且加薪追溯至2014年7月,總體加薪幅度約為5%,各個級別人員具體增幅按工資高低有所不同,這次加薪還包括全國各地的教師、警察和公職人員。 自救表現 這三則中國經濟新聞個別來看並不突出,但連在一起看卻頗有意思,反映中國決策層對於挽救經濟的思路有了轉變,不再迷信減息、增加基建支出及催谷出口。過去這些手段能夠起到快速提振經濟的效果,如今因經濟格局出現根本變化,已經相繼失效(對此本欄過去做過好些分析,這裡不再重複),若要找到出路,就必須扭轉國進民退的勢頭,大力扶持民營企業,積極鼓勵民眾消費,增加企業和百姓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