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新聞是中共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夏寶龍訪問香港,一面強調社運的政治風險未消,國安部門須加強防範,一面向港人和外商派定心丸,強調中央支持下香港經濟前景美好。此外,中國與美國抗衡的外交策略初見成效,繼法國總統訪華後,巴西總統盧拉亦到訪中國,並參觀受美國制裁的華為,顯示巴西不會跟隨美國針對中俄。 夏寶龍訪港 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訪港,釋出了多個值得關注的信息。首先是習近平第三任政府中誰主導港澳工作。據香港電台報道,夏寶龍在港考察期間,曾向與會人士提到,主管香港事務的是國務院常務副總理丁薛祥。丁薛祥是政治局常委,在七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排名第六,港台較早前報道指他已接替卸任常委的國家副主席韓正,出任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組長,主管香港及澳門事務。 港台又引用澳門《新華澳報》報道說,港澳辦副主任楊萬明上周三會見澳門新聞界高層訪京團時表示,丁薛祥出任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有五人,分別是政治局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石泰峰,政治局委員兼政法委書記陳文清,國務委員兼公安部部長王小洪,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部長秦剛,以及夏寶龍。至於領導小組其他成員,包括那些部委和機構,楊萬明稱仍在協調。 丁薛祥長期在上海市政府工作,於2007年出任上海市委秘書長,成為習近平當上海市委書記時的政治秘書,獲習近平賞識。他於2013年上調中央,即出任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兼總書記辦公室主任,成為習近平貼身幕僚。2015年明確為中央辦公廳管常務工作的副主任,陪同習近平訪問美國。2017年換屆後成為政治局委員,接替栗戰書當中央辦公廳主任,其職責猶如大內總管。 夏寶龍訪港釋出的另一個信息,是在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上的講話,據法廣網報道,夏說「條例風波這場港版顏色革命雖然沒有得逞,但這是香港歷史上永遠抹不去的傷疤,是我們永久的痛」。而據明報報道,他指維護國安與表達利益訴求並不矛盾,而表達渠道和方式各種各樣,「遊行不是表達利益訴求的唯一方式」,環保民生等訴求很易被騎劫,香港應形成包容共濟、求同存異、理性溝通的濃厚氛圍,希望香港「天天辦會展、搞創科、拼經濟,跑馬、跳舞、炒股、搵大錢」。夏寶龍講話後,原本申請在五一辦遊行的勞聯即表示要再考慮,其後以不再等警方不反對通知書為由取消遊行。...

  •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新聞有三則,其一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在慕尼黑會晤,會後布林肯藉媒體訪問公開了部分會晤內容,就是警告中國切勿供應武器予俄羅斯,而王毅則向媒體表示,中國反對威脅使用核武或攻擊核電廠,將積極促進以談判達致和平。第二則是12月份中國內地及香港的出口數字同告大跌,引起了對中國經濟難以快速復常的憂慮。第三則是香港有線電視交還收費電視牌照,顯示香港收費電視市場在政治及科技因素雙重打擊下嚴重萎縮。 (一)布林肯王毅不歡而會 綜合媒體對布王會的報道與分析,此次中美高層會晤,有兩個比較突出的內容,其一是導致中美關係緊張、布林肯押後訪華的氣球事件,其二是俄烏戰爭。就氣球事件而言,美中兩方基本上是自說自話,美方批評中國製偵測氣球侵犯美國領空,收集美國軍事機地資料;中方則堅持氣球乃民用無人飛艇,批評美方濫用武力擅自擊落,又指過去美方氣球曾不下十次進入中國領空,美國對此予以否認。總的來說,雙方的立場並無變化,都是之前已公開表述過的,重要的是儘管氣球事件導致兩國關係緊張,但兩國外交代表仍能在短時間內恢復高層會晤,顯示兩國均重視以高層直接閉門對話管控雙方分歧,避免美中冷戰升級為熱戰。 另一點突出內容,是雙方就俄烏戰爭的表態。先說美國方面,布林肯在會晤後接受美國電視台專訪,指美方有情報顯示,中國正在考慮向俄羅斯供應軍用物資,包括武器和彈藥,美方向中方發出了嚴重警告。布林肯沒有進一步解釋美方情報從何而來,是否可靠,若屬實美方將如何應對,但他選擇把警告信息公開,反映美方非常重視這則情報,要盡一切方法予以阻止。美方如此緊張,是因為俄羅斯在冬季接連失利,被迫徵召青年及囚犯入伍,並收買僱傭兵集團,正準備大舉反攻,北約成員國破格供應坦克及防空武器予烏克蘭,務求擊潰俄軍攻勢,助烏克蘭收復失土,中方若於此關鍵時刻介入,對戰事走向將有重大影響,所以美國不惜打開口外交牌,阻截俄羅斯尋求北京軍援。中方對此反應相對溫和,只安排外交部發言人反駁,指一直在供應武器予交戰中國家的是美國。 中國方面的信息,外交部網站於2月18日摘要記錄了王毅在慕尼黑就烏克蘭問題回答提問,其要點包括:(1)中國不是烏克蘭危機的當事方,但中國沒有袖手旁觀,不去火上澆油,更反對趁火打劫,中國所做一切就是勸和促談;(2)俄烏雙方曾舉行多輪會談並取得進展,和平協議框架已擺在桌子上,但不知何故和談中斷,看來有些勢力並不希望和談成功,他們不在乎烏克蘭人死活或歐洲受到的損害,而是有著更大的戰略目標;(3)衝突不應再繼續下去,歐洲國家需要思考,搭建什麼樣的架構才能使歐洲實現長治久安,使歐洲實現戰略自主?(4)過幾天就是烏克蘭危機一周年,中方將發表一份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立場文件,這份文件將重申習近平主席的重要主張,包括尊重各國主權領土完整、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原則、重視各國合理安全關切、支持一切和平解決危機的努力,「我們將重申核戰爭打不得也打不贏。我們也呼籲保障民用核設施安全,反對攻擊核電站,我們還將倡導共同反對使用生化武器。」 以上四點,第一點是綜述中國立場,即在俄烏衝突中保持中立,嘗試促進和談,第二點針對美國,暗指美國為了削弱俄羅斯而支持烏克蘭繼續打下去,第三點是挑撥歐盟與美國關係,暗指不能單靠美國主導的北約來維繫歐洲安全,需要搭建有更多大國參與的多邊安全架構,第四點針對俄羅斯威脅使用一切武器,包括核武,又曾攻擊烏克蘭核電廠,其僱傭兵集團被指可能使用生化武器等,表明中國反對這些做法。總的來說,今天北京在俄烏衝突上的取態,與去年二月習近平會晤普京後,雙方表示戰略合作無上限,已經作了頗大幅度的調整,從原來的表面中立暗中支持,轉變為實質中立嘗試調停,這個轉變是烏克蘭樂於看見的,王毅在慕尼黑特意安排與烏克蘭外長會晤,反映中烏關係拉近了,俄羅斯對此應有所忌憚。...

  • 美國繼2月4日擊落中國的探測氣球後,同月10、11及12日又接連擊落三個進入美國或加拿大領空的不明物體。中國官方媒體也聲稱,在山東發現不明飛行物並準備將其擊落,而台灣當局亦表示近年有數打探測氣球闖入領空。看來偵測氣球或近似的飛行物正成為新冷戰時代,對立陣營之間的空域摩擦熱點,而予以擊落則成為了強硬對應的標準答案。另一方面,《給十九歲的我》雖然停止公映並取消參加金像獎影展,但紀錄片引發的激烈爭論還沒有完全平息,事件折射出香港除了激烈的黃藍政治對立外,還有尖銳的世代矛盾。 據《紐約時報》報道,美軍於12日在美加邊界附近的休倫湖上空擊落一不明飛行物體,是美軍戰機本月第4次類似攔截。這類狀況益發頻繁,相信與中國偵察氣球事件後美加調高雷達靈敏度有關。報道指出,五角大廈與情報官員正釐清10日到12日這3天,飛越阿拉斯加、加拿大與密西根等地上空,遭美軍戰機以飛彈擊落的不明物體。關於物體為何物、有何目的或何方所派,目前官方還沒有具體定論;至於為何這類狀況近期突然益發頻繁,紐時稱是因日前中國偵察氣球闖入美國領空事件後,美、加軍方繃緊神經,從寬偵測、標記一些以前覺得可以忽略的物體,直接導致偵測到的不明飛行物增加;受中方間諜氣球引發高度關注與眾怒所刺激,北美航太司令部如今刻意搜尋更多空中物體。 紐時這則報道,反映美國及其軍事盟友正在收緊領空的軍事監察及防備入侵操作。過去其實有不少軍用或民用的氣球、無人機、無人飛船等,或有意或無意飄進北約陣營國家的領空,只要不影響民航客機運作,涉事國家一般不予理會。假如飛行物體積太小,或飄浮高度遠高於航線,甚至不會被雷達發現。如今隨著中美氣球摩擦引發媒體及政界關注,這類不明飛行物闖入領空事故,將受到軍方重視,基本假設就是對國防安全有威脅,收集到的空中及地面數據,有可能用於導彈攻擊或通信干擾,所以要強硬應對,予以擊落因此成為基本設定。無論這幾個飛行物是否來自中國,擊落的信息也是給中國看的,這是軍事考慮主導外交的典型例子,反映中美關係已從過去40年的友好合作關係,徹底過渡成為全方位冷戰關係。美國參議院多數派領袖舒默說,美方正研究禁止中國控股的社交媒體Tik Tok,則是另一個美中冷戰的最新事例。 在台海兩岸,氣球風波也在政治發酵。中國官媒聲稱,發現不明發行物闖境並擬擊落,外界普遍解讀為習近平領導的政府向美國還以顏色,藉此顯示中國也有決心和能力掃除擅闖領空的發行物,以免民眾誤以為中國只是捱打,任由外國政府擊落中國製氣球而沒有應對措施。此外,中國官方媒體連續多日發文,狠批美國霸凌別國,指美國必敗,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公開指責美方,指氣球去年一月以來十餘次飛逾中國領空(美國反駁說指控完全不實),都顯示了北京在輿論戰上積極應對。儘管如此,中美雙方仍保持著溝通渠道,並準備在適當時機恢復高層對話,有消息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正安排在本周稍後舉行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與中共外事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會晤,若會晤最終落實,將反映美中兩國仍有意願及能力管控分歧,避免衝突不斷升級。 在台海另一端,台灣當局也首次披露,原來過去數年有大批氣球或飛行物曾闖入領空,台灣官方一直沒有公布。如今出來說相信是解放軍的探測器,為攻打台灣作準備,這個表述相信是因應美國空防升級而作出的,目的很可能是為了促使美國加強軍事助台,向台灣供應更先進的防空設備。由此可見,氣球事故的餘波殊不簡單,正在改寫海峽兩岸的空域摩擦應對規則,甚至可能成為空域衝突的導火線。...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