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教堂一直不是路易士老師首選,總覺得看到的東西都差不多——但當然這是忽略細節的錯誤想法。加上去了一趟座落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Saint Paul’s Cathedral),就更覺自己無知。無知一︰未有想到要行528級樓梯,直達高達365英尺的圓頂。不過,倒可以看好風景,包括倫敦眼和碎片大廈(The Shard)等地標。「行樓梯」的時候,心裏想的是這座在倫敦大火後重建的大教堂,真有些瘋狂。被燒了,就要建一座更厲害的。浴火重生真的要有強大意志(還需要另一樣東西,看完文章會找到答案)。無知二︰正想問女兒知不知道設計這座大教堂的基斯杜化‧雷恩(Christopher Wren)是誰,她立即說他是一位天文學家。這個我倒不知,一直以為他只是建築師。原來,他還是英國著名的科學家和數學家。 巨大紀念碑在教堂的地穴正好有一個展覽,是關於雷恩的。標題為「追尋知識」(The Quest for...
在串流平台重溫了《鐵達尼號》,這部1997年的電影,當年感動了無數人︰窮小子尋機遇卻找到愛情,大船倒下是人間悲劇,卻有愛留存…… 當年的注視點當然放在俊男美女身上,「You jump, I jump」是夠浪漫了。當重看時,自己也長進了一些,多想了一條問題 :鐵達尼號出現在什麼年代?這樣一問,就是英國歷史科:愛德華時代(Edwardian Era)的研習。...
讀英國歷史,必然要了解各種移民(migrant)怎樣來到這個島嶼。羅馬人是移民,成就了羅馬英國(Roman Britian)。但在5世紀初,羅馬人離開了不列顛,傳統上被稱為「黑暗時代」。但其實在5世紀,盎格魯人(Angles)和撒克遜人(Saxons)從歐洲不同地區(現今的丹麥和德國)移民到不列顛並在那裡定居,建立了各種王國。他們將他們自己的文化、宗教和生活方式帶到了這個國家。 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信仰異教,不奉行基督教。若說那年代「黑暗」,那大概只是因為他們不以基督教為宗吧。但在公元597年,教宗派遣奧古斯丁(Augustine)作為傳教士前往不列顛。他與不列顛最有權勢的國王埃塞爾伯特(King Æthelberht)會面後,埃塞爾伯特也皈依基督教。 由掠奪到定居的維京人 還有不能不說的,當然就是維京人(Vikings)。我們把他們想像成北歐海盜,在長船(longship)穿著盔甲、頭盔上帶有角。不過,真相是他們的頭盔上從未帶有角,也不是所有來到不列顛的維京人都是來搶東西的。的確,最早來到不列顛的維京人是為了尋找寶藏和掠奪,他們襲擊了林迪斯法恩的修道院(Monastery of...
在新校認識了一些牙買加同事,他們講英文有口音,但卻給我一種踏實感,這是大家都是移民的緣故吧。有天在學校的文化日(culture day)看他們介紹自己國家,唱牙買加歌手Bob Marley 的Everything's Gonna Be Alright,更感受到他們的節奏和韌性。...
倫敦塔(The Tower of London)是遊倫敦必去的景點,也是學習英國歷史的好地方。這裏出名死得人多,而且都是有名人士。單計在綠塔(Tower Green)被處決的七名囚犯中,就有三位英格蘭王后:亨利八世的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Anne Boleyn)、第五任妻子凱瑟琳‧霍華德(Catherine Howard)以及只當了九天女王的簡‧格雷女士(Lady...
路易士老師真要讚讚自己勤力。別人經過塑像,總是會「掂行掂過」。我則總是會走上前,拿出手機拍一張照。我知道,這又會是一段可以學習的歷史。 有次探朋友經過滑鐵盧車站(London Waterloo Station),人有三急,尋找洗手間期間,發現有一座獻給「疾風世代」的紀念雕塑。「疾風世代」(Windrush generation)原來是指1948年至1971年間從大英帝國殖民地加勒比海附近島嶼(主要來自牙買加),移居英國本土的一群人及其後代的稱號。 這座雕像於2022年6月22日(被稱為「疾風日」)在車站主入口後方的大廳揭幕。我們看到一對加勒比男女和一名孩子,穿著他們的“Sunday best”(即最好的服裝),站在多個脹鼓鼓但破損的行李箱上。他們堅定地站在一起,展現他們抵達英國開始新生活時的希望和願望。...
有段日子在英國很迷茫,對去倫敦探索都失去了興趣,只想整天留在家,做一個「隱中」。幸好,天無絕人之路,有朋友說駕車載我到肯特郡(Kent)的查特韋爾莊園(Chartwell House)玩玩。好吧,遊山玩水可是我的興趣啊。查特韋爾莊園是英國著名的首相溫斯頓‧邱吉爾(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和其子妻子克萊門汀(Clementine Ogilvy...
在英國有時在家悶極,真是要靠看電影解悶。竟然又重看了Gary Leonard Oldman飾演邱吉爾的《黑暗對峙》 (Darkest Hour)。劇中的邱吉爾並不是時時刻刻堅定,面對前線報上比利時戰敗的消息,法國即將投降,他似乎無法不與納粹德國進行和談了——這就是他最黑暗的時刻。移居海外的人,都會有自己的最黑暗時刻,看看電影,知道沒人(包括「偉人」)會一帆風順,惟有找回信念和信心,又向前走。 說回邱吉爾,其實英國的歷史課和在學校極少提到他,也不會以大英雄相稱,也許這是英國的文化特質吧。不過,許多人都認為邱吉爾是最偉大的英國人(The greatest...
想當年,路易士老師教通識時很愛問學生:若你擁有人家沒有的權利,你會有什麼感受? 例如,只有你有權投票,只有你有權當候選人。低班的學生普遍覺得人是平等的,不應有差別。但高班的,長大了,就會點出有些人較有學歷、較有錢,而且他們是男人(不是古代思維,是十多年前的少年真心分享)……所以,他們才有權投票。究竟是長大了變得成熟穩重還是現實世故,的確是一個難以解答的人生難題。但人生而平等不是自古而來,卻是人人都知道的真理。平權,就是一個看到平等的過程。英國的民主路也是如此,由富有的男人到所有男人,由所有男人到富有的女人,再由富有的女人到所有女人……漫漫長路。那麼,英國的女士是如何和何時爭取到民主的? 政治家的計算在1916年至1917年,英國下議院議長詹姆斯‧威廉‧洛瑟(James William Lowther)主持了一場有關選舉改革的會議,該會議建議可給婦女有限的選舉權。洛瑟是保守黨議員,他曾在1913年作出了一項有關婦女選舉權上具爭議性的裁決,宣布女性不能被加入男性選舉權法案,這引起了首相阿斯奎斯特(Herbert Henry Asquith)、一些議員和婦選運動者的極大憤怒。儘管如此,洛瑟在1916至1917年間主持的選舉改革會議,就因公正的處理而備受讚譽。有立場是一回事,如何公正處理一個會議是另一回事。這已失落的精神我們讀歷史時才能重遇。要成功爭取一樣東西,除了要堅持,也要看時勢。1916至1917期間,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時期男士要去打仗,女士留在國內就多了機會,她們做文員、售貨員,甚至成為「專業人士」,由女性擔任的護士廣受尊重就是最佳例子。但最妙的,根據法例,在大選前12個月內居住在英國的男性才有資格投票,而在海外服役的軍人就失去選舉權了,政治家審時度勢,最終決定將選舉權擴大予所有男性和一些女性。他們的計算是:給支持我政黨的女士投票也對我有利呀!保守黨就認為他們能吸引一些富有的女士支持。 靜待時機1918年,英國國會通過了《1918年人民代表法令》(Representation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