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倫敦塔(The Tower of London)是遊倫敦必去的景點,也是學習英國歷史的好地方。這裏出名死得人多,而且都是有名人士。單計在綠塔(Tower Green)被處決的七名囚犯中,就有三位英格蘭王后:亨利八世的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Anne Boleyn)、第五任妻子凱瑟琳‧霍華德(Catherine Howard)以及只當了九天女王的簡‧格雷女士(Lady...

  • 那次散步由人如潮湧的倫敦塔那邊離開,沿著河岸,走到倫敦大火紀念碑 (Monument to the Great Fire of...

  • 路易士老師真要讚讚自己勤力。別人經過塑像,總是會「掂行掂過」。我則總是會走上前,拿出手機拍一張照。我知道,這又會是一段可以學習的歷史。 有次探朋友經過滑鐵盧車站(London Waterloo Station),人有三急,尋找洗手間期間,發現有一座獻給「疾風世代」的紀念雕塑。「疾風世代」(Windrush generation)原來是指1948年至1971年間從大英帝國殖民地加勒比海附近島嶼(主要來自牙買加),移居英國本土的一群人及其後代的稱號。 這座雕像於2022年6月22日(被稱為「疾風日」)在車站主入口後方的大廳揭幕。我們看到一對加勒比男女和一名孩子,穿著他們的“Sunday best”(即最好的服裝),站在多個脹鼓鼓但破損的行李箱上。他們堅定地站在一起,展現他們抵達英國開始新生活時的希望和願望。...

  • 有段日子在英國很迷茫,對去倫敦探索都失去了興趣,只想整天留在家,做一個「隱中」。幸好,天無絕人之路,有朋友說駕車載我到肯特郡(Kent)的查特韋爾莊園(Chartwell House)玩玩。好吧,遊山玩水可是我的興趣啊。查特韋爾莊園是英國著名的首相溫斯頓‧邱吉爾(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和其子妻子克萊門汀(Clementine Ogilvy...

  • 在英國有時在家悶極,真是要靠看電影解悶。竟然又重看了Gary Leonard Oldman飾演邱吉爾的《黑暗對峙》 (Darkest Hour)。劇中的邱吉爾並不是時時刻刻堅定,面對前線報上比利時戰敗的消息,法國即將投降,他似乎無法不與納粹德國進行和談了——這就是他最黑暗的時刻。移居海外的人,都會有自己的最黑暗時刻,看看電影,知道沒人(包括「偉人」)會一帆風順,惟有找回信念和信心,又向前走。 說回邱吉爾,其實英國的歷史課和在學校極少提到他,也不會以大英雄相稱,也許這是英國的文化特質吧。不過,許多人都認為邱吉爾是最偉大的英國人(The greatest...

  • 想當年,路易士老師教通識時很愛問學生:若你擁有人家沒有的權利,你會有什麼感受? 例如,只有你有權投票,只有你有權當候選人。低班的學生普遍覺得人是平等的,不應有差別。但高班的,長大了,就會點出有些人較有學歷、較有錢,而且他們是男人(不是古代思維,是十多年前的少年真心分享)……所以,他們才有權投票。究竟是長大了變得成熟穩重還是現實世故,的確是一個難以解答的人生難題。但人生而平等不是自古而來,卻是人人都知道的真理。平權,就是一個看到平等的過程。英國的民主路也是如此,由富有的男人到所有男人,由所有男人到富有的女人,再由富有的女人到所有女人……漫漫長路。那麼,英國的女士是如何和何時爭取到民主的? 政治家的計算在1916年至1917年,英國下議院議長詹姆斯‧威廉‧洛瑟(James William Lowther)主持了一場有關選舉改革的會議,該會議建議可給婦女有限的選舉權。洛瑟是保守黨議員,他曾在1913年作出了一項有關婦女選舉權上具爭議性的裁決,宣布女性不能被加入男性選舉權法案,這引起了首相阿斯奎斯特(Herbert Henry Asquith)、一些議員和婦選運動者的極大憤怒。儘管如此,洛瑟在1916至1917年間主持的選舉改革會議,就因公正的處理而備受讚譽。有立場是一回事,如何公正處理一個會議是另一回事。這已失落的精神我們讀歷史時才能重遇。要成功爭取一樣東西,除了要堅持,也要看時勢。1916至1917期間,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時期男士要去打仗,女士留在國內就多了機會,她們做文員、售貨員,甚至成為「專業人士」,由女性擔任的護士廣受尊重就是最佳例子。但最妙的,根據法例,在大選前12個月內居住在英國的男性才有資格投票,而在海外服役的軍人就失去選舉權了,政治家審時度勢,最終決定將選舉權擴大予所有男性和一些女性。他們的計算是:給支持我政黨的女士投票也對我有利呀!保守黨就認為他們能吸引一些富有的女士支持。 靜待時機1918年,英國國會通過了《1918年人民代表法令》(Representation of...

  • 路易士老師在香港已喜歡走路,讓眼睛旅行,在英國也不改這習慣。夏天的英國是最適宜散步了,不冷不熱,漫步街頭,迎接未知的人和事,一樂也。最近就跟朋友在倫敦的羅素廣場(Russell Square)附近走走,在街角看到一個藍色的牌子(稱為blue plaque),寫著「Emmeline Pankhurst 1858 -1928」。路易士老師心頭一震,這個名字可不易讀!港人在英國做老師,往往晚上要查生字讀音,實在有不足為外人道的唏噓,但學習了的東西,總是自己的。街角上的藍牌子,旁人或會匆匆走過,我就看得別有滋味,這就是學習的樂趣。原來這位「社運人士」跟她的女兒 Christabel...

  • 你會在今次英國大選投票嗎?路易士老師聽不少移英朋友分享,說有一種感覺,就是有票都不知怎運用。這雖然有點無力,但也是真實的感受,始終我們跟英國的政治和歷史並不真的很親近。缺乏了認識,自由和權利其實也只是一種虛設;但強迫自己立即接軌也太難,惟有細水長流,累積各種知識,慢慢地去建立掌握感吧。 讀歷史的確會加強我們的掌握感。 上星期談到在19世紀英國,因為人們爭取普選權,政府才作出回應,雖有流血和衝突,但到底沒有革命發生。憲章運動雖然失敗了,但1865年又出現了一個來自工人階級、倡導普選的組織「改革聯盟」(The Reform League),她組織了數以十萬計的人在曼徹斯特、格拉斯哥和其他城鎮進行示威,爭取男性一人一票的選舉權。   躍入黑暗之中...

  • 英國首相辛偉誠宣布在7月4日大選,我們不如就花些時間研究一下英國的民主路,或者投票時更有歷史感。帝國時代的英國,其實已陷入革命的邊緣,因為18世紀末有兩場顛覆世界的重大革命︰在美國,殖民地的人民推翻了英帝國,建立了獨立的美利堅合眾國;法國革命理念席捲全國,引發人民推翻法國國王、君主制度和貴族階層。在英國,有些人認為這些革命是偉大的,但另一些人則認為這些革命是危險的。英國最終沒有走上革命路,而是改革之路,你可說是幸運,但卻有其歷史軌跡。 貧窮與民主1832年的改革法案(The Reform Act),就創建了67個新選區,並擴大了縣選區的財產資格,包括小地主、佃農和店主。它也在市區賦予所有每年支付10英鎊或以上租金的戶主和一些房客選舉權。即使這樣能給予更多男性投票權(但卻是正式地排除婦女參加議會選舉投票),但其實仍只有3%的人口可以投票,這對工人階級幾乎沒有帶來改變。他們仍然沒有投票權,而且他們生活在貧困中。把民生和政治權利分開其實是不實際的。沒有議會代表、沒有投票權,又怎可以幻想有人會以政策保障你的生活呢?若你沒這種幻想,貧窮或者就是你追求民主的動力。英國在1830年至1832年間進入經濟蕭條時期,找工作非常困難。蒸汽動力紡織機等新技術又使成千上萬的熟練工廠工人失業。1834年,議會通過了新的《濟貧法》(English Poor Laws),將最貧困的人,例如失業者,送進救濟院(workhouses)。《濟貧法》名義上確保了貧困者在救濟院得到住宿、衣物和食物,而進入救濟院的兒童也會接受一些學校教育,但所有在救濟院的窮人都必須每天工作一定時數,變相是「服役」。許多人認為這是政府將貧窮變成一種「非法行為」,窮是要被罰的。但窮往往是人們無法控制的事情啊! 六大訴求此時,憲章運動(The Chartist Movement)開展了。櫥櫃工人威廉·洛維特(William...

  • 孩子來到英國後,從學校帶給我們思考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大英博物館應否將館藏歸還給非洲國家?她們把貝寧王國(Kingdom of Benin)的歷史說得琅琅上口時,實在突破了我的「盲腸」。在香港接受教育多年,課堂上對非洲的前世今生真的是全無提及,當然自己也有一定責任︰視野太窄!學無止境,唯有立即上網查查什麼是貝寧王國︰西非沿海腹地最古老和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它起源於約公元11世紀的伊戈多米戈多王國(Kingdom of Igodomigodo),一直延續至1897年被英國帝國吞併。 促進英國廢奴的自傳這樣就明白為何英國會跟貝寧王國扯上了。不是說英國教育特別有世界視野,而是因為她曾經作為帝國就無可避免地跟世界許多我們香港人不在意的地方扯上淵源。帝國到底是文明還是野蠻的問題,下一代就是透過上述的思考題得以進入——自由可貴。要說貝寧帝國,就不得不提奧拉達‧埃基亞諾(Olaudah Equiano)。他不是國王,曾經是一個奴隸。埃基亞諾在1745年出生於貝寧帝國的一個村莊Essaka,並在那裡渡過童年。Essaka位於現今尼日利亞西南部。埃基亞諾在他的著作The Life...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