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國會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於周二發表年度報告,提出一系列遏制中國的政策建議,包括取消中國的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大幅增加中國產品進口關稅、嚴限美國對華出口及投資,以及啟動類似當年成功研發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來大力發展人工智能,藉以在高科技領域拋離中國。至於中國目前的對策,則可歸納為「轉線」和「搭線」兩大招數。 根據《外交政策》對USCC報告的報道和分析,這份報告是共和民主兩黨醞釀多時的跨黨派共識,早於大選有結果前已完成,無論誰當總統都可以執行報告的政策建議,若實施政策需要立法,法案將較易獲得多數議員支持。 這份報告的主導思維,與拜登總統採取的對華遏制戰略不同,拜登用的是「小園高牆」戰略,即嚴格界定若干戰略領域,如芯片、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然後築起防止科技外流的高牆,使中國無法輕易獲得美國的優勢。USCC的報告卻認為,「小園高牆」策略已經不管用,既然華盛頓已認定中國是對美國未來最大的威脅,就應該採取全面打擊遏制的策略,而非「打地鼠」式見那裡冒出問題才打那裡。在新的策略思維下,美國將不再視中國為正常貿易伙伴,所以建議取消中國自籌備加入世貿組織(WTO)時便獲得的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地位,使中國的貿易地位降級至類同俄羅斯、古巴等國家,除了產品進口美國的關稅會大幅增加,還有可能每年遭到美國官方貿易審查。 盧比奧的特別報告 自特朗普宣布將提名國會參議員盧比奧(Marco Rubio)出任國務卿,這位向來對華態度強硬、被視為鷹派領袖的參議員有關中國的政策主張,便被視為特朗普再度執政時美國對華政策的風向標。盧比奧於今年九月發表一份名為「中國製造的世界:中國製造2025報告發表後九年」的特別報告,也因此備受關注。該報告是盧比奧於2019年發表的、針對中國製造發展願景的應對報告的續篇,重點是中國在十大戰略領域的工業發展計劃,對美國造成的威脅,以及美國該如何應對。 報告續篇指出,在十大高增值兼高科技工業領域裡,中國已取得四個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這四個領域是電動車、核能與太陽能、高速鐵路及造船。此外,中國在五個戰略領域取得局部領先成果,這五個領域是航空與太空開發、生物科技、新材料、機器人與自動化生產、半導體(微型芯片)。中國唯一不達標的領域,是農業機械。盧比奧的報告續篇還指出,中國的科研成績傑出,在報告涵蓋的44項高科技研究項目裡,有37項看到中國實現科研領先。盧比奧認為,中國這些成績源於其盜取西方科技,以及扭曲市場的補貼各種戰略規劃,美國必須採取全面反制措施,並且實施具針對性的工業扶助計劃,重振美國日漸衰弱的製造業。...

  •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特朗普勝出大選,對美國及國際政局的影響逐漸浮現。例如烏克蘭戰況轉趨激烈,雙方都搶著在特朗普就任前佔據更多土地,為美國施壓逼俄烏談判停火作準備;歐洲的右翼政黨也在磨拳擦掌,一旦特朗普成功強行遣返非法入境者,便在國內推動類似立法;響應特朗普主張的人高舉反非法移民、反性別自由、反全球化等旗幟,為愛國民粹主義造勢。 特朗普的連串人事任命提名,反映他會以意識形態和政治忠誠作為首要考慮,例如提名霍士電視台主持當國防部長、找商人馬斯克領導政府部門變革;他的國家安全與外交團隊,也全部由鷹派國會議員出任。這意味著未來兩年美國的軍事與外交都不會由職業軍人或外交官領導,而是由忠於特朗普的政治人物操控。同樣的格局也會出現在經濟、民生、教育等領域,一場政治意識形態掛帥的風暴將席捲美國刮向全球。 三個主要特徵 未來這股政治風暴,有三個主要的意識形態特徵: 第一個是反非法移民。這不單限於嚴格控制邊境,阻止非法入境者偷渡入境,更包括把已入境的非法移民遞解出境,遣送回去原居地,以及針對尚未取得永久居留身分的某些外國人(例如來自不受歡迎國家的人),拒絕再發留學或就業簽證。 現在距離特朗普就任還有兩個月,但許多擔心居留資格出問題的在美人士,已經奔相走告切勿離境,以防再入境時簽證被撤銷,連留在美國打居留官司的權利也失去。至於非法居留者,則設法花錢弄身分證明或買槍自衛,又或去專僱黑工的農莊躲避,應變措施其實已在悄悄進行。 第二個意識形態特徵是anti-woke。中文翻譯較難,意思是反對自由派前衛人士近年主張的性別自由自主——可以隨意轉換性別,不受傳統性別觀念束縛。這股前衛思潮超越了同性平權運動,對傳統性別與家庭觀造成了更大的衝擊,也因此引起更強烈的反彈。...

  • 收看節目 全球貿易將面對怎樣的新局面?美國駐港總領事館在香港邀請在港美國公民、商會及學生,觀看美國大選點票直播。總領事梅儒瑞指中美關係具挑戰性,難以預計未來走向,但強調香港在中美關係擔任重要角色。香港美商會總裁翁以登表示,未來中美關係難以改善,特朗普表明增加對華關稅,貿易戰一定更激烈。想知道特朗普上場,對中港有何影響,請收看EP118《兩邊走走》的編輯推介。

  • 收看節目 工黨政府如何處理與美新外交方向?特朗普宣布贏得美國大選的同日,施紀賢(Sir Keir Starmer) 在下議院的首相答問時間,一開始便祝賀特朗普當選,其實特朗普勝選消息一出,施紀賢和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都先後在社交媒體發文祝賀。過去兩人都曾以嚴厲措辭批評特朗普,施紀賢曾指責特朗普關押非法入境移民,不知人性和尊嚴為何物;林德偉七年前更曾經形容特朗普是種族主義者。想知道英美兩國將會遇到甚麼阻滯,請留意《兩邊走走》EP118的編輯推介。...

  • 收看節目 特朗普重返白宮,全球關注英美關係與經濟政策 2024年美國大選,特朗普以壓倒性優勢當選,再次入主白宮。他的勝選引發國際廣泛關注,包括英國工黨政府的應對。工黨領袖施紀賢和外相林德偉迅速祝賀特朗普,但過往曾嚴厲批評他的立場也引來爭議。 施紀賢曾形容特朗普不具人性,林德偉則曾稱其為種族主義者。然而,兩人現在卻強調與美國合作的重要性,重申兩國在國防和經濟上的堅實關係。儘管如此,英美關係未來充滿挑戰,特別是在軍費開支和貿易問題上。特朗普要求歐洲增加北約軍費負擔,對英國壓力倍增。他還推行高關稅政策,對英國出口構成打擊,進一步削弱英國經濟。 同時,特朗普的「美國優先」經濟政策被視為他勝選的關鍵。雖然多數選民對他的個人形象持負面看法,但對其經濟政策產生共鳴,尤其是邊境安全、移民及生活成本問題。特朗普成功吸引拉丁裔選民支持,成為首位帶罪之身再次當選總統的人。...

  • 收看節目 工黨及保守黨恭賀特朗普當選 美國總統特朗普再度當選,英國首相施紀賢於國會質詢中表示已致電祝賀,強調英美「特別關係」的重要性,期待未來合作。施紀賢在通話中提及中東局勢,重申區域穩定的重要。首次以保守黨主席身分亮相的栢丹娜敦促施紀賢向特朗普道歉,因外相林德偉過去曾批評特朗普。此外,栢丹娜指出特朗普或將提高進口關稅,要求施紀賢繼續推動美英自由貿易協定談判。 栢丹娜任保守黨黨魁隨即失言惹批評 44歲的栢丹娜上周當選保守黨主席,成為英國主要政黨首位黑人女性黨魁,她誓言爭取流失選民,迅速組建影子內閣。有評論認為她的強勢作風顯示黨員傾向積極應對工黨,而非等待其失誤。然而,栢丹娜在訪問中稱疫情期間約翰遜違反限聚令開派對事件被過度渲染,不應因日常活動而受罰,此言論引發爭議,尤其令疫情逝者家屬不滿,批評她缺乏同理心。...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離不開美國總統大選,結果是特朗普勝選,再度入主白宮,共和黨更一併奪得國會參議院控制權,為特朗普的行政及司法任命掃除障礙。若共和黨成功保有國會眾議院多數,則未來兩年特朗普的權力將不受任何制約,可以大肆改組美國政府及推行其保護主義,包括嚴限外來移民和大幅增加關稅。在選舉投票前夕,英國廣播公司一篇分析特朗普和賀錦麗五大勝選理由的文章,對理解美國國民為何投票給這兩位候選人,有頗為詳盡的分析。 「美國優先」的外交強人支持特朗普的原因,首要是經濟因素:雖然美國目前失業率低,股市也表現不俗,但大部分國民因疫後物價上漲,感到生活質素下降,歸咎於拜登政府,希望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奏效,藉進口關稅和投資優惠,威迫利誘大企業回流美國設廠,增加傳統工人就業機會。這套經濟保護主義,長遠來說或會令美國失去競爭力,但目前在美國卻大有市場。除了經濟保護主義,美國選民支持特朗普的另外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對非法移民大舉湧入感到不滿。特朗普承諾鐵腕應對,把無證移民遣送離境,並嚴限邊界偷渡,這一點很討好選民,就算本身曾是拉美新移民的選民,也不想老家太多人湧來搶飯碗,相信國境保護主義有助改善就業和治安;另一原因是民主黨管治的州份對罪犯太過寬鬆,小額偷搶甚至不執法不起訴,共和黨人大力抨擊,很得選民歡心。此外,特朗普在外交上擺出強人姿態,揚言他在任四年沒人敢發動戰爭,拜登上台後烏克蘭、加沙、黎巴嫩、蘇丹等多地爆發戰爭,只要他重主白宮,很快就能擺平這些戰事。對於這類承諾,視特朗普中槍不死乃真鐵漢的國民,大多深信不疑。 賀錦麗支持者投票率低至於賀錦麗方面,獲得選民支持的因素,與特朗普截然不同。最重要的包括她支持女性有權自主墮胎,指多個保守州份立法嚴限墮胎,皆源於特朗普委任三名保守派法官進最高法院,推翻行了數十年的墮胎合憲案例,賀錦麗聲言必須撥亂返正,這個訴求得到很多女性選民和應。其次,賀錦麗身為少數族裔有色人種,對支持種族平權的選民較具吸引力,特朗普則被標籤為白人至上的大男權主義者。此外,賀錦麗在經濟上被視為較溫和的改良主義者;在外交上也維護傳統美國角色,與國際盟友關係較佳;她對於氣候變化及環保議題,主張遠較特朗普前衛,較獲年輕人認同。然而,賀錦麗的主要支持者,包括婦女、青年和少數族裔,過去投票率一直偏低,這是導致賀錦麗在關鍵的搖擺州份未能擊敗特朗普的一個原因。不過,如果拜登沒有退選,民主黨會輸得更慘,賀錦麗已經保住了民主黨的基本選票,也為日後再有黑人女性問鼎白宮鋪平了道路。 特朗普執政帶來的轉變看過不同選民支持特朗普和賀錦麗的理由,人們對於特朗普再度上台執政會帶來什麼轉變,也有了較清晰的估計,要點扼要闡述如下: 政策在極左與極右之間大幅擺動在政府架構和人事任命方面,特朗普的幕僚已作好準備,將會在上任之初便把數千甚至上萬個聯邦政府職位,從原來由政治中立的公務員擔任改為政治任命。特朗普團隊已預先篩選了數千名政治理念忠於「特朗普主義」的候選人,希望藉這個大動作把心繫民主黨自由主義理念的知識分子趕出權力圈,長久改變美國政府的意識形態。不過,如果此法奏效,日後民主黨人重掌白宮,便有可能照辦煮碗,這意味美國政府的高層人事變動和政策逆轉,將會變得更激烈,政策的鐘擺將從過去在中間偏左至中間偏右窄幅擺動,改為在極左與極右之間大幅擺動。此外,政治任命公職意味一切法律職位將服從政治意志,把法律武器化對付政治異己,很可能會成為新常態。 大幅增加關稅在經濟政策方面,特朗普的招牌措施將會是大幅增加關稅。這個單一手段有三個作用,其一是逼使大企業把部分生產線設在美國,避過進口關稅;其二是打擊中國這個主要競爭對手,逼使大企業撤離中國,改往與美國達成了關稅互惠的地方,人民幣匯率可能會備受壓力;其三是逼使傳統貿易伙伴與美國重新談判,擺脫過去世貿組織等國際貿易框架的規限。至於大增關稅會否導致美國超市貨架上的商品價格上漲,這主要視乎執行手段。若美國當局對若干友好國家給予免稅優惠,又暫時不對付那些更換生產地標籤以規避關稅的日用品貼牌行為,加關稅對民生的衝擊不會太大,真正的影響在於扭曲市場供求,長遠令美國製造在長期保護下失去國際競爭力,但這將會是特朗普離任後的事情,他一點也不在意。 美元和美債的波動將會增加在經濟政策方面,除了大幅加徵關稅,另一惹人關注之舉,也是特朗普在競選期間再三提及的,就是大幅降低甚至取消入息稅,以進口關稅的額外稅收來抵消損失。經濟學者普遍認為這個做法不可行,但美國政府向來習慣先使未來錢,美元作為國際最主要的流通貨幣,許多國家無可選擇要儲備及使用美元,令美國可以不負責任地大幅發債。只要投資市場繼續認購美債,特朗普的減稅試驗便有可能成事,至於日後試驗失敗,連年入不敷支,債台過高的問題,便留待後人解決。可以預期,美元和美債的波動將會增加,投資市場將密切注視減稅的規模。 勒索利誘盟友在外交政策方面,特朗普的美國優先保護主義,將帶來一連串的影響。首當其衝的是傳統盟友,特朗普會毫不客氣地要求歐盟、日本、南韓、台灣等繳交保護費,換取美國軍事支持。短期而言這些盟國沒有選擇,只能委屈就範,但一定會想方法擺脫美國勒索,其中德國和日本都有可能擴張軍隊,加大自身在地緣政治上的角色,減少對美國的倚賴。除了勒索盟友,特朗普另一個動作,相信是威迫利誘對手讓步,給他面子上的勝利,例如私下答應給更多烏克蘭土地予普京,換取俄羅斯早日結束對烏戰爭;向以色列施壓兼派錢予埃及,把加沙的巴人難民趕進埃及邊境,讓以色列變相永久佔據巴人土地。 中台關係至於對中國政策,外界一般認為特朗普會較拜登政府強硬,但不可忽略的是美國科技大亨馬斯克的作用。此人押注成功,必會游說特朗普對中國一手硬一手軟,以繼續拓展其Tesla電動車及商用火箭衛星等生意的全球市場。台灣安全問題上,分析者普遍認為特朗普會擺明車馬,絕不派兵護台,只會供應武器,大陸可趁未來四年武統台灣。這個分析忽略了一點,就是以特朗普這樣狡詐狠辣的角色,怎會不充分利用台海危機?他肯定會派專機把台灣的半導體精英全數接走,同時供應大殺傷力導彈予台灣,使其受襲時可傾力反擊,摧毀多個中國重要城市,這樣便可一舉瓦解中國威脅。中國若要武統台灣,最後一定成功,問題只是代價多大而已。(圖: 特朗普facebook)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總統拜登退出大選,改由副總統賀錦麗挑大旗對戰特朗普,決定公布後的民調顯示,特朗普領先幅度收窄,選情變得緊湊;在北京舉行的三中全會閉幕,大會公布並無重大措施振興經濟,令外界失望。此外,兩則關於香港食品檢測的新聞也引起關注。 賀錦麗符合選民要求自從拜登在電視辯論上慘敗,老態畢現,民主黨內要求換人的聲音便沒有停過。特朗普遇刺大難不死,聲勢更上層樓,民主黨就再沒有選擇,若堅持由拜登當候選人,只會迎來大敗,甚至讓共和黨一併控制國會參眾兩院,若陣前易帥,即使最終不敵特朗普,至少不會令選情一面倒,較有利於大選後制約對手。據《金融時報》報道,宣布換人後翌日(即周一)進行的大選民調顯示,特朗普支持率為47%,較獲45%的賀錦麗多2%,這個幅度遠低於之前特朗普對拜登時領先6%。更重要的是,如今民主黨選民的投票意欲大漲,有強烈意欲投票的民主黨選民上升至27%,超越共和黨的24%。特朗普雖仍然勝算較大,但已非穩操勝券。若論政治經驗和群眾聲望,賀錦麗遠不如拜登或特朗普,為什麼換了她當主帥,民主黨的選情反而有所改善,以致大額政治捐贈急升,即時便籌募了過億美元?這除了因為拜登年紀太大(81歲),缺乏足夠精力再當四年總統,也是因為賀錦麗的年紀、性別和種族,非常符合美國選民的要求。之前特朗普再戰拜登,許多人根本提不起勁去關注選戰,覺得只是兩個祖父輩白人男性在反覆吵架,無法引起共鳴;賀錦麗 (59歲)年富力強,積極為女性墮胎權發言,母親是印度裔,父親是牙買加裔,這個背景有助於爭取年輕選民、女性選民,以及非白人選民。如今民主黨正積極物色一個搖擺州份的白人男性州長,來當賀錦麗的競選拍檔,把支持面進一步擴闊。 身分價值對決可以說,民主黨換人後,美國總統大選的焦點已有所轉移,原來的比拼焦點是兩個都當過總統的人,誰是更有魅力的政治領袖?如今的焦點變成「身分與價值」(identity and values),一端是年長白人男性與傳統保守價值觀,另一端是年輕的黑皮膚女性與前衛價值觀,這種身分與價值的正面碰撞,令選舉變得更貼身也更重要。從一般選民的角度看,特朗普勝選意味減稅利商、限制非法移民湧入國境、容許州政府立法限制女性墮胎、維持寛鬆槍械管制、保護傳統基督宗教價值與文化;賀錦麗勝選則意味維護多元文化、鞏固基層醫保、包容新移民及少數族裔、尊重女性自主身體權利、收緊槍械管制、維持公立領域不涉宗教等。至於罪案與治安方面,兩營有點自說自話,共和黨大力攻擊西岸民主黨州份立法縱容小額劫案,賀錦麗則強調自己長期擔任檢控官,對罪犯絕不姑息。 外交政策從對外政策的角度看,特朗普領導的共和黨對中國的態度,較拜登主政期間的民主黨更強硬,所以有不少人預期,若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宮,美中關係將進一步惡化。其實,就算賀錦麗勝出,針對中國的措施也很有可能加強,否則會被國會指責為軟弱。這是客觀政治現實決定的,把中國視為頭號敵人,大力圍堵遏制,已是共和民主兩黨的共識,分別只在於用什麼手段,共和黨傾向單幹,用關稅與制裁來打擊中國,民主黨傾向聯合國際盟友,軟硬兼施地拖垮中國。若特朗普勝出,北約可能被迫改組,歐盟自身要承擔起歐洲防務的主要開支,國際氣候合作會被削弱,讓路給能源開採,而以色列則會獲得更大支持。在台灣問題上,無論特朗普或賀錦麗當總統,相信都不會犧牲美國士兵性命來捍衛台灣,只會積極銷售武器助台灣自衛。 三中全會沒好消息三中全會方面,從海外媒體接連多日的報道看,此次延期近一年的全會雖備受期待,卻沒有釋出重要的利好經濟的信息,只是重申一大堆政策理想目標,甚至新華社精心部署、把習近平捧為偉大的改革家的鴻文,也不知何故突然下架,令全會宣傳驟失重點,擴大和深化市場改革的信息無疾而終,會後人行雖突然減息,仍無法扭轉市場的失望情緒,海外的報道大同小異,都聚焦於中國拿不出振興經濟的方案。 農夫山泉與廖孖記在香港內部,近期有兩則和食品檢測有關的新聞,引發頗大爭議,其一是消委會受到內地品牌農夫山泉壓力,被迫修改對其瓶裝水的分類與評級,爭議之處是農夫山泉自我定位為「飲用天然水」,與香港及國際慣用的「天然礦泉水」或「純淨水」不同,指不可並列比較。另一事件為百年老店廖孖記腐乳廠宣布結業,肇因為食安中心巡查發現其產品含菌超標,卻意外揭露原來近三十年來該廠一直進口內地白腐乳,只在港加工、調味及封樽,不是「香港製造」,只算「香港出產」,其多年來對外宣傳「親自監製」,強調一直跟從爺爺傳承下來的傳統工序,有誤導公眾之嫌。這兩則有關食品安全的新聞,引發的關注點並不限於個別品牌的產品質素及宣傳手法,而是香港的食品檢測及信息披露制度是否足夠嚴謹,並持續符合國際最佳守則,或是會被內地自創的定位與標準混淆視聽,又或容許長期魚目混珠的本地廠商誤導公眾,若不迅速糾正過來,香港食品安全的金漆招牌就會褪色,信用一旦失去就難以恢復。(圖 : 賀錦麗fb )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 今年4月底中國宣布將於7月召開第二十屆三中全會之際,市埸還抱一絲僥倖心態,以為面對嚴峻的困局,北京會集中力量解決經濟急速下滑的問題。結果7月15至18日的會議悄無聲息地結束,對未來5年如何應對內憂外患,沒有給出市場想要的答案。周四(7月18日)晚發布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輕描淡寫地指出要「防範化解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重點領域風險」,完全不提解決當前經濟困局的具體措施。《公報》公布會議通過了「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但並未披露這份決定的具體內容。 強力改造三中全會傳統上於9月至12月舉行。去年拖延近一年到現在—— 特別是今年已是第14個五年計劃的第4年 —— 卻對第15個五年計劃 (2025年至2030年)定位不明。《公報》此「改革」,並非1978年改革開放的彼「改革」。可能用「改造」會更為貼切。君不見中國最早國際化、曾為遠東金融中心的上海,1949至1952年的改造重點在於維護國家安全。同樣,2020年至2024年,中國大陸、澳門及香港的改造也是國家安全主導。雖然技術官僚盡力提出一些挽救措施,例如今年3月在舉行人大及政協兩會期間宣布發行超長債。但在強勁的改造力度面前,經濟低迷、失業高企、內需不振根本不是問題 —— 即使降息降準無法刺激內需、房地產持續下滑,官方公布的第二季GDP按年增長率進一步放緩至4.7%...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無疑是美國總統競選人特朗普,在選舉集會上遭槍手行刺,右耳被子彈擦傷,驚險逃過大難。特朗普血流披臉,在國旗映照下,仍不忘高舉拳頭,這一幕被美聯社攝影記者捕捉到,鐵漢形象瞬即傳遍全球,令共和黨氣勢猛漲。民主黨現任總統拜登除了譴責暴力,還被迫暫停競選廣告,並為之前多次指特朗普是美國民主最大威脅、該把他置於紅心標的等話道歉。這次政治暗殺雖不成功,卻對美國政局影響深遠,除了令特朗普選情看漲,極有可能再度入主白宮,還打開了政治暴力的潘朵拉盒子,令美國民主發展步入黑暗幽谷。特朗普遇刺的消息傳出後,網絡上有大量的質疑聲音,懷疑可能是共和黨自編自導自演的選舉把戲,亞洲華人社群更即時把事件與當年陳水扁遇刺扭轉選情聯繫起來。不過,從之後陸續浮現的各種細節來看,這次暗殺看來是真的,特朗普是非常幸運地逃過一劫。首先,槍手所在的位置,是演講台右邊130米外一幢建築物的天台,子彈射來之時,特朗普剛轉頭想看大屏幕。如果沒有這個扭頭的動作,子彈就不會只是擦著右耳飛過,很有可能從右側射入大腦。其次,槍手被特工擊斃前,其半自動步槍發射了多發子彈,擊中特朗普身後的集會民眾,造成一死二重傷。從這些細節來看,這次槍擊應該不是政治騷,如果是政治表演,子彈不應瞄準頭顱,槍手也應一擊即退,不會冒險多釀死傷,還把自己的命也賠上。 行刺事件後的選情特朗普遇刺對三個多月後投票的美國總統選舉有什麼影響?絕大多數媒體的分析都認為,行刺事件令特朗普選情猛漲,已是勝券在握。不過,從事件之後的首個競選民調來看,特朗普的支持度並沒有因為遇刺而明顯上升,企圖暗殺是周六發生的,該項調查在周一進行,訪問了2045名登記選民,特朗普支持率為46%,僅較拜登多1%,而這類調查的自然誤差就有正負2%。有政治分析指出,這是由於特朗普和拜登都曾先後當過一任總統,兩人在四年前的大選亦已曾正面對戰,這次是狹路再相逢,一眾選民早就選好了邊站,支持特朗普的固然會因為他遇刺險死義憤填膺,更加堅定地支持他,但反對他的人卻不會因此而同情他,更加不會轉而投票給他。不過,單一次競選民調並不足以下結論。未來數周最值得觀察的,除了全國性的選舉投票傾向調查,更重要的是在七個關鍵搖擺州份的民調。據7月16日發布的民調顯示,特朗普在這七個州份都領先拜登,差距介乎2至5個百分點。在密歇根州,特朗普獲42%支持,領先獲40%的拜登2%。在賓夕凡尼亞州,特朗普獲43%,領先獲40%的拜登3%。在北卡羅來納州、喬治亞州和內華達州,特朗普均領先拜登4%。至於威斯康新州,特朗普獲43%,領先拜登5%。這個民調應該還未反映行刺事件的影響,而民調顯示仍有約一成選民尚未決定投給誰。現在看來,行刺事件確有可能令特朗普的勝選機率增加,在決定性的七個搖擺州份進一步拋離拜登。這主要由兩個因素造成,其一是那一成尚未決定投誰的選民,看到特朗普氣勢如虹,在西瓜選大邊的心態影響下,最終可能把票投給看來會勝出的他;另一個因素是特朗普支持者受行刺事件刺激,如今投票意欲極強,反觀拜登方面,自從上次電視辯論慘敗、黨內刮起換馬旋風,支持者或失望或氣憤,投票意欲下降,此消彼長下,假如沒有其他重大變故,特朗普確有可能在三個多月後的選舉中進一步拋離拜登。 特朗普施政理念行刺事件後,特朗普在共和黨代表大會上,受到英雄式歡迎,正式接受提名成為總統候選人,並且宣布由俄亥俄州參議員萬斯(J.D. Vance)為競選拍檔,這個選擇反映特朗普對勝出大選信心十足。按照傳統智慧,特朗普既為年長白人男性,假如夥拍一個較年輕的少數族裔的女性,應該可以把支持面擴到最闊,所以共和黨內有不少人事前估計,初選時在一個州勝出的黑利(Nikki Haley)最有可能成為特朗普的拍擋,就像拜登夥拍賀錦麗那樣。但如今特朗普選一個比自己年輕40歲、近年政治主張與自己如出一轍、甚至比自己更右傾更激進,那是刻意栽培接班人,希望萬斯當一屆副總統後,便接力以「小特朗普」姿態問鼎白宮,把特朗普施政理念延續下去。什麼是特朗普施政理念?在特朗普首次入主白宮時,他沒有很強的施政理念,提出來的政策比較支離破碎,可行性也頗有疑問,例如在邊境大建圍牆。不過,經過數年在野,他不單成功掃除了共和黨內的反對聲音,並且匯集了一批智庫,制訂了共和黨全面改造美國的通盤大計,這個計劃以傳統基金會2025年項目的名義公開,經過眾多政治人物加持後,已儼然成了共和黨的施政藍圖。特朗普競選團隊怕藍圖太清晰引發爭議,改為製作了一個叫47議程的政綱宣傳片系列,把一些執行細節模糊了,但大理念還是傳統基金會那套,要點包括:將為數逾萬的聯邦政府僱員職位重新劃定為政治任命崗位,方便委任忠於總統理念人士空降,全面掌握各個重要部門,包括司法部、聯邦調查局等;全面取消拜登的清潔能源規管,鼓勵石化能源開採;在文化教育領域恢復傳統價值,包括學校可以祈禱,禁止教授性別新觀;制訂減稅措施,鼓勵富人投資,並以關稅保護美國製造等。(註一)至於對外政策方面,綜合上述智庫研究和特朗普與萬斯的公開言論,二人若上台執政,很可能會撤銷對烏克蘭的資助,逼使北約改組,讓歐洲自行承擔防務支出;強化對以色列的支持,打擊伊斯蘭國家及社群;把中國列為首要威脅,以全方位遏制措施阻止其威脅美國,包括將中國逐出國際資本市場。概括來說,特朗普的施政目標,就是重建以美國白人男性基督教徒為中心的社會秩序,在對外關係上放棄當世界警察,一切為美國自身利益服務。 民主黨的應變特朗普大難不死後氣勢如虹,拜登和民主黨會如何應變?行刺事件後,兩黨領袖的即時反應是暫停選戰攻擊,即時團結國民共同譴責暴力,這是很自然的,但也是短暫的。共和黨人已忍不住起哄,直指槍手行刺「是拜登下的命令」,因為拜登不斷說特朗普是美國民主最大威脅,是時候把他置於紅心標的,群起而攻之。這些說話無異於挾總統之勢鼓動民眾攻擊特朗普,如今真的發生了恐怖襲擊,拜登難道不應負責任?負責集會防務的特工團隊為什麼沒發現鄰近建築天台有人?這些保安漏洞是怎樣來的?這些責難,令拜登被迫道歉,但民主黨不可能就此棄選,等民眾消化事件後,便要再度出擊。在形勢惡劣下,拜登和支持者協商後,若最終不退選,就要部署把競選工程重心逐步轉移,竭力保住參眾兩院席位,避免共和黨同時控制白宮及國會,權力不受任何制衡;假如拜登和支持者協商後決定退出,就要換上較年輕的角逐者,重燃民主黨選民希望。從現在到數周後的民主黨代表大會,估計還會有許多明流暗湧。 社會上兇險的暗流無論今年11月的總統大選誰勝誰負,暗殺事件對美國政壇已造成了巨大深遠的影響,因為它挑起了許多人的仇恨:共和黨人對特朗普遇刺非常憤怒,許多人揚言報復,民主黨一些知名度較高的政治人物,隨時可能成為報復的目標;在民主黨的支持者方面,看到特朗普非但平安無事,並且被塑造成硬漢子、真英雄,四處受人歌頌,勢將入主白宮,屆時新移民、同性戀者、想墮胎的女性都會被針對受遏制,一些思想偏激的難免會產生訴諸暴力的念頭。這些被挑動的施暴情緒,猶如一道兇險的暗流,隨時會爆發出來,最終受害的未必是保安森嚴的政治領袖,更大可能是無辜的代罪羔羊。尤其美國最高法院不久前放寛了對半自動槍枝配件的管制,民眾很易擁有瞬間發射多彈的槍械,即使是未有資格買槍的年青人,也可以在射擊會社中練習,然後挪用父母的半自動槍枝外出行兇,就像行刺特朗普的青年槍手那樣。美國會否再次出現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那種總統及總統候選人,以至民權領袖都相繼被刺殺的暴力浪潮?今天誰也說不上來。(圖:特朗普FB) 註一:https://www.forbes.com/sites/alisondurkee/2024/07/16/what-is-agenda47-heres-what-to-know-about-trumps-policy-agenda-if-elected/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