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看節目 ▌美烏協議臨門公然罵戰,形勢戰事前景難料 美國試圖打破俄烏戰爭僵局,早前與俄羅斯在沙特舉行會談,並準備與烏克蘭簽署涉及稀土利益的礦產協議。美國總統特朗普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白宮會面,原本氣氛良好,但當澤連斯基堅持將防務問題納入協議時,雙方發生爭執,最終未能簽署協議。特朗普批評澤連斯基「賭上生命與戰爭」,而澤連斯基則強調烏克蘭需要「正義與持久和平」。 協議內容原涉及美國協助烏克蘭開採稀土、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利潤一半歸烏克蘭,一半投入重建基金。然而,澤連斯基拒絕任何犧牲未來利益的協議,並要求美國提供安全保證。特朗普則認為,若美國人在烏克蘭工作,這本身已是對烏克蘭的支持。 歐盟對烏克蘭資源亦感興趣,指烏克蘭可供應歐盟所需30種關鍵資源中的22種。然而,約20%礦產位於俄軍控制區,加上戰爭破壞基建,短期內開採困難。同時,俄羅斯總統普京提議美國可獲取俄控區的稀土資源,令外界關注美俄可能達成類似協議。...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與烏克蘭就礦藏及能源開採達成協議,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預計將於周五飛往美國,與美國總統特朗普見面及簽約,事件突顯了美國的「交易式外交政策」(指外交主要為了促成交益獲利),有別於過去為了維護地區安全或援助有需要國家制訂外交方針。而美國就烏克蘭問題日前在聯合國決議投票上離棄歐洲盟友,改為與俄羅斯同一立場,也令美國與歐洲的分裂公開化。此外,香港特區公布了新的財政預算案,預計未來三個年度合共削減公共開支7%,顯示香港未來三年將要過緊日子。 美國外交政策重大改變 英美兩地主流媒體都以顯要篇幅報道了美烏達礦產協議的消息,而特朗普也公開表示,歡迎澤連斯基到訪美國;烏克蘭一方官員則表示,預計澤連斯基可於本周五去美國,待簽署礦產協議後,再與美方商討烏克蘭未來大局。《金融時報》和英國廣播公司的報道均指出,在談判礦產協議中,美方初時提出烏克蘭要以礦物及能源收益償還美方過去對烏克蘭的支持,金額達5000億美元,此建議遭烏克蘭拒絕後,特朗普便公開指澤連斯基是獨裁者。報道指美方後來放棄了索償5000億美元要求,也接納烏方建議,日後新開採的稀有金屬、石油、天然氣等礦藏的收益,半數注入一個基金,用於烏克蘭發展建設,美方於該基金的權益及基金營運方式則尚待公布。協議消息曝光後,特朗普於周二公開說,美國向烏克蘭提供了約3000億至3500億美元的援助,「我們希望取回這筆錢」,作為達成協議的回報,烏克蘭將獲得「繼續戰鬥的權利」。 特朗普快速變臉,從索利遭拒指責對手獨裁,到協議達成便稱讚烏方勇敢可繼續戰鬥,予外界的印象是一切只為了利益,沒有利益以外的原則立場。美國日前在聯合國就烏克蘭問題的決議案投票取態,進一步鞏固了這印象。美國首次與俄羅斯立場一致,對烏克蘭指責俄羅斯侵略的一貫主張投下反對票,背離過去三年俄烏戰事期間與歐洲盟友共同進退,較向來親俄的中國投下棄權票更加支持俄羅斯,令美國盟友震驚失望。 《華爾街日報》批評說這是悲哀的一天,日本首相石破茂也公開提醒特朗普,不要向外傳達錯誤信息。歐盟多國領導人則以親身到訪烏克蘭及與澤連斯基合照,來表達歐盟堅定支持烏克蘭,抗議美國偏離盟友立場,歐洲主流媒體多批評特朗普,指他才是獨裁者。這連串的新聞顯示,美國的外交政策出現了根本性的改變,各大國之間的關係及全球安全格局恐怕將因此改變。 吞併加拿大 繼格陵蘭、巴拿馬運河和烏克蘭礦藏後,美國最新的㩴取目標是加拿大。《金融時報》周二報道說,白宮正尋求把加拿大踢出五眼情報聯盟(美、加、英、澳、紐),提此建議的是總統近身顧問Peter...

  • 收看節目 施紀賢訪美前表態支持澤連斯基 英國首相施紀賢在下周訪美前,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話,強調其民主合法性,並指戰時暫停選舉合理,類似英國二戰時做法。他支持美國主導促成烏克蘭長久和平,防止俄羅斯再侵略。施紀賢本週赴巴黎與歐洲盟友商討美俄突發談判對策,並表明戰後願派軍隊維和。同時,國防大臣賀理安宣布獲額外200億英鎊重整英軍裝備,進行半世紀最大軍改,統合8項軍費預算,預計另節省100億英鎊開支。 首席法官罕表態責兩黨魁評難民案 英國法庭裁定允許一個加沙家庭透過烏克蘭難民途徑居留,引發首相施紀賢及保守黨黨魁栢丹娜批評。首席法官Sue...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達成默契,美方認同俄方主張,否定烏克蘭參與北約及取回所有被俄佔據領土、在沒有烏克蘭參與下安排美國國務卿與俄國外長自行談判烏克蘭停火事宜,並在談判前諮詢歐盟主要國家,日後是否願意派軍駐守烏克蘭。除英國表示願意出兵,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和波蘭均有顧慮,令烏克蘭雪上加霜,前景坎坷,除注定喪失大面積國土,戰後安全也得不到保障,重建家園將極其困難,可能再度淪為俄羅斯附庸。 特朗普主動讓步 美國作為世上軍事最強大國家,且於過去三年向烏克蘭提供武器及資金,並聯同北約的歐洲盟國,派出情報及軍事策略專家,協助烏克蘭對抗入侵烏土的俄羅斯,當然有資格牽頭促使俄羅斯停火。外交接觸與談判是必經之途,而誰都知道談判結果必然涉及妥協,烏克蘭肯定要放棄部分被俄羅斯佔據的國土,但只要戰後烏克蘭的國土安全獲得北約盟國保障,使俄國不敢再次侵犯,烏克蘭便可專注恢復經濟重建國家,而美歐諸國亦可在烏克蘭重建及開發天然資源上獲益,這是最符合美歐聯盟及烏克蘭自身利益的結局。然而,特朗普選擇在與俄談判之前主動讓步,宣布讓烏克蘭加入北約「不切實際」,這一著令整個局面徹底改變,也令歐洲的安全格局面臨嚴峻考驗。 普京揮軍入侵烏克蘭有兩大戰略目標,一是取得烏國東南大片領土,建成連通克里米亞軍港的陸地走廊,鞏固俄國對西歐的前線軍事震攝,二是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令美歐的北約軍事同盟勢力東擴至接近俄國首都,這兩大目標在西方人盡皆知,因普京曾多次宣之於口。 特朗普如果要迫俄羅斯讓步,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以允許烏克蘭加入北約作為要脅,逼俄羅斯交還大部分烏國領土及承諾不再侵犯烏克蘭,換取美國讓步,暫不允許烏克蘭加入北約,北約國也承諾不在烏克蘭駐軍,除非俄國毀諾再侵烏國。這樣的外交談判結果是有可能的,因為俄國經濟已元氣大傷,軍隊也泥足深陷,只要獲得部分烏國領土及北約不派一兵一卒駐烏克蘭,已足以向國民交代。然而,特朗普選擇向俄羅斯作最大幅度讓步,而且是在外交談判展開前便主動讓步,難怪普京大喜過望,馬上安排俄羅斯外長前去沙地與美談判。 美國「封頂止蝕」 特朗普為何要送這份大禮給普京?美俄談判前夕,美國正式諮詢歐洲盟友,提出了一系列問題,要求歐盟主要國家回覆,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日後會否派軍到烏克蘭協助維持和平,使停火協議持久生效。這份問卷清楚顯示,美國現政權絕對不會派軍隊去烏克蘭,參與維持停火協議,烏國領土安全是歐洲防務問題,要派軍協防只能由歐洲國家自行調派,美國不會因為北約成員身分而耗費資金協防烏克蘭。這就是美國當前的立場,所以特朗普可以毫不含糊地表態,他不會讓烏克蘭加入北約,假如歐洲國家願意派軍去烏克蘭,他樂見其成,假如歐洲國家不肯派兵,那就只好讓烏克蘭自求多福。...

  • 美國總統特朗普於2月10日周一簽署法令,於3月12日起向來自全球所有國家的鋼及鋁產品徵收25%關稅,藉此保護美國本土鋼鋁行業。此舉首先衝擊的是美國盟友,包括佔美國進口鋼鋁份額最高的國家如加拿大、墨西哥、歐盟、南韓、日本等,但由於這些國家近年大量進口產自中國的低價鋼鋁成品及半成品,故此美國的關稅行動將會隔山打牛,變相衝擊中國。 特朗普針對進口鋼鋁產品加徵關稅早有前科,於2018年時便曾經這樣做,當年對入口鋼材加徵25%、入口鋁材則加徵10%。其後在盟國施壓游說下,對加、墨等盟友給予豁免,換取盟友限制輸美鋼鋁產品數額。這些貿易保護措施成功令美國本土鋼鋁價格上升,鋼鋁工廠獲投資翻新設備,開工不停就業不減,避過全球供應過剩價格下跌的衝擊,令美國中西部鋼鋁行業工人成為特朗普的忠實擁躉,在最近的總統大選中發揮重大作用。特朗普當選後投桃報李,向全球鋼鋁大徵關稅,是藉此彰顯保護美國本土鋼鋁行業的決心,特朗普幕僚在公布新措施時,不忘批評拜登執政期間名義上繼續加關稅,但對大量國家給予寛鬆豁免,令關稅保護罩形同虛設。 對中國的影響 新一輪鋼鋁關稅措施,與2018年那次還有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對中國的影響。因為2020至2022年中國受疫情影響,實行嚴格封鎖邊境措施,引發地產基建等多個行業衰退,經濟陷入危機。中國鋼鋁行業積累了大量產能無法消化,遂大幅割價把鋼鋁成品與半成品出口全球,加拿大和墨西哥便進口了大批廉價中國鋼鋁成品,然後把本國較高成本的鋼鋁成品賣給美國;越南則大量進口中國鋼鋁半成品,加工後當成越南產的鋼鋁成品輸往美國,以致佔美國進口鋼鋁份額迅速超越日本。特朗普對外解釋新的鋼鋁關稅措施時,也特別指出措施是針對中國,並強調對盟國也照樣實施,變相推翻了之前美國給予諸盟友的豁免,《紐約時報》中文網發表分析說,特朗普鋼鋁關稅核心目標是中國。 特朗普這次針對鋼鋁品加徵關稅時,同時預告將會對全球所有對美國產品實施關稅的國家執行「對等關稅」。這個對等關稅措施具體如何實行尚未清晰,但其影響在鋼鋁關稅公布帶動下已立竿見影,就是引發金融市場惶恐不安,擔憂美國推行全面的一刀切關稅新政會嚴重影響國際貿易,導致美國進口商品及原材料漲價,刺激通脹惡化,美元匯價頓時受壓下挫;美國國債價格則受通脹惡化致利率上升的預測影響而上升。金融市場這個初步反應,被《金融時報》解讀為特朗普新政恐後欄失火,這個解讀若持續下去,進而成為金融市場主流觀點,將會對特朗普團隊構成巨大壓力,屆時美國白宮和國會可能被迫放寛關稅措施,最有可能的做法就是給親密盟友豁免,但維持對其他國家加徵關稅。 衝擊國際貿易制度 美國單方面推出的新關稅措施,除了衝擊盟友,劍指中國,也對國際貿易制度產生巨大衝擊,這是由於過去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主要靠多邊協議來維持秩序,具體而言是藉世界貿易組織的投訴及調解仲裁機制,和平有序地解決貿易磨擦。在不違背大型多邊協議的基礎上,國與國之間可簽訂雙邊協議,或小型的地區多邊貿易協議,雙互給予較優惠的貿易安排。至於單邊採取的貿易制裁措施,通常是經過調查,有證據指對方進行了不公平貿易,如過度補貼或割價傾銷,才會實施單邊制裁,而實施後也會透過雙邊談判或國際仲裁來化解爭端。...

  • 收看節目 美國關稅措施對中港一視同仁。美國總統特朗普表明,向中國就在原有基礎上再被加徵10%關稅。原本他會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不過中國公布連串還擊措施,對美國煤炭及液化天然氣加徵15%關稅,對農業機械、大排量汽車等徵收10%關稅﹐限制25種稀有金屬產品與技術出口。中國出招後特朗普改口,稱不急於與習近平交談。美國政府的公報進一步表明,對中國的10%關稅同樣即時適用於原產自香港的產品。而個人單日攜帶零售價值800美元或以下的中國及香港貨物入境,亦不再享有以往的低價豁免關稅優惠,須要報關。種種措施,意味香港不再享有以往的獨立關稅區待遇。想知道中港對美國關稅反應如何,以及其他國家的對策,請收看《兩邊走走》EP131的編輯推介。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特朗普宣布對中國製產品輸美加徵10%關稅,打響了美中關稅戰第一槍,而中國亦立即對美國能源商品加徵關稅作報復,但美中雙方都對外放話願意談判。其次,中國的人工智能公司DeepSeek異軍突起,以低成本製作出近似美國尖端人工智能產品效果,觸發相關美國公司股價大跌,美國政商界急謀對策,反映中美兩國在高新科技領域各出奇謀,爭霸戰打得如火如荼。 以加徵關稅作手段 特朗普回朝後,以加徵關稅作為脅迫外國對美讓步的主要手段,就算盟友也不放過。在宣布對華實施額外關稅前,便針對加拿大及墨西哥兩位近鄰威脅加關稅,兩國反應迅速,答允大增邊防經費,派駐額外人員,堵截偷渡客及芬太尼毒品:加拿大動用13億美元,將邊防人手增至接近1萬;墨西哥則派遣1萬士兵到墨美邊界。兩國元首先後與特朗普通話,並對外作出宣布,換取美國答應把加25%關稅行動押後30天,整件事顯示美國是以大增關稅為威迫手段,最終目標是透過外交談判實現協同封關策略,與鄰國聯手強化南北邊界,以遏止偷渡及販毒。加墨兩國肯出錢出人,美國在邊防上便不用大增開支。 美國與加拿大及墨西哥的關稅戰,暫時止於相互威脅階段,在實施前夕透過元首通話押後實施,轉變為以利益談判替代關稅制裁,這個模式是否適用於美中關稅戰?坊間認為適用的居多,金融市場的反應因此較為樂觀,尤其當《華爾街日報》報道北京已制訂談判計劃,特朗普亦同意短期內與習近平通話,外界普遍預期美中兩大國會迅速進入實務談判階段,大增關稅可能很短暫,實際影響不會太大。 美中關係本質不同 不過,這個樂觀預期忽略了一點,就是美中關係本質上與美加或美墨關係不同,加拿大和墨西哥不是美國的競爭對手,美國政界從不視加墨二國對美國有威脅。中國卻是實力僅次於美國的大國,並且銳意建立一套有別於美歐的行事模式,重塑國際政經秩序,美國政壇無分左右皆視中國為頭號競爭對手,威脅更甚於俄羅斯和伊朗,所以要在各個戰略領域(包括能源、通訊、宇航、生化、芯片等等)封堵遏制中國,保持美國領先優勢,關稅戰只是實現這個對華大戰略其中一項手段,就算美中透過談判暫時擱置相互大徵關稅,當新的矛盾湧現,另一波的關稅威脅就會捲土重來,特朗普以關稅作外交脅迫是沒有上限的,可以反複使用。 人工智能之戰...

  • 踏入蛇年,實行「美國優先」政策的特朗普 (Donald Trump) 於2月1日宣布對加拿大、墨西哥、中國這三大貿易夥伴徵收關稅,卻於最後一刻暫緩對加、墨加徵關稅。美國對中國額外加徵的10%關稅則如期於2月4日生效,中方則宣布對總值約140億美元(相當於美國輸華總額8.5%)的美國進口貨品加徵關稅,2月10日生效。這是特朗普在短短約兩周內,二度利用高關稅威脅來解決與貿易無直接關聯的問題。美方在與墨西哥總統欣鮑姆(Claudia Sheinbaum)及加拿大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通話後,決定將對兩國進口商品徵收25%關稅的措施延後30天,期間各方將共同商討更長遠的解決方案。作為回應,墨西哥同意向美墨邊境增派1萬名國民警衛隊成員,以遏止非法移民及毒品芬太尼(fentanyl)流入美國;加拿大則同意任命「芬太尼事務專員」,並啟動加美聯合特遣部隊以打擊有組織犯罪、芬太尼販運及洗黑錢,同時增派技術設備及人員加強邊境監控。對中國貨品加徵10%關稅然而,美國對中國加徵10%關稅的計劃則如期落實。這意味著,過往免關稅進口美國的中國商品,如智能手機、手提電腦及微波爐,將首次被加徵關稅。此外,美方亦取消對低價值中國商品的「最低門檻」免稅優惠。據統計,美國進口總值低於800美元的商品中,約60%來自中國。作為反制,中國財政部宣布將對總值140億美元的美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涵蓋煤炭及液化天然氣(LNG)15%、原油、農業機械、大排量汽車及皮卡車10%,措施自2月10日生效。據中國商務部及海關總署公告,中方將自周二起對鎢、碲、釕、鉬及相關產品實施出口管制,以維護國家安全利益(《環球時報》,2024年2月4日)。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超過四分之一的鎢進口來自中國。現階段對中國GDP影響微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最新模型分析,美國對中國加徵10%關稅並引發對等報復,將令美國GDP於特朗普政府任期內縮減550億美元(佔美國 2024年GDP...

  • 收看節目 暴風連續吹襲全國逾30萬戶受影響英國近日連續遭受兩場風暴襲擊,繼風暴Eowyn造成廣泛破壞後,風暴Herminia隨即來襲。氣象局預測未來兩天,威爾斯及英格蘭中西部部分地區降雨量將達20至40毫米,地勢較高地區甚至可達60毫米,倫敦及西南地區亦發出黃色大雨警告。森麻實郡超過百名居民因水浸需疏散。風暴Eowyn的最大風速達每小時114英里,導致建築物損毀、樹木倒塌,造成至少兩人死亡,超過35萬戶停電。特朗普就職後首次外訪或選英國首相施紀賢於星期日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進行了45分鐘的電話會議。首相府透露,施紀賢感謝特朗普在以巴停火及釋放人質方面的努力,並討論了中東安全問題,強調兩國合作的重要性。施紀賢亦提到英國將放寬監管措施以促進發展,並希望能盡快訪問白宮。特朗普則表示,首個外訪可能是英國,並特別向英國皇室致意。唐寧街稱,儘管特朗普與工黨關係緊張,但此次通話令英方對兩國未來關係感到樂觀。消費者信心指數一年新低英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大跌5點至-22,為自2023年底以來的新低,原因包括政府借貸成本上升及企業可能裁員潮。公眾對未來經濟前景持負面看法,即使去年加薪幅度超越通脹,仍不願大額消費,反而增加儲蓄,可能拖慢經濟增長。調查時,英國10年期借貸成本達新高,引發對財政目標和加稅的擔憂。12月通脹高於預期,未能提振消費信心。此外,企業裁員幅度連續四個月上升,為自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嚴重。7人長年性侵虐待兒童最高囚20年蘇格蘭格拉斯哥五男兩女成年人,在2012年至2019年間長期性侵兼虐待三名13歲以下的兒童,包括強姦、性侵犯、逼其中一名兒童強姦另外兩名兒童,對他們虐打、將其中女童塞進微波爐及雪櫃、逼他們吸毒及販毒等。該7人在前年被裁定罪成,法官本星期判刑時指案件令人震驚,最終判他們分別最少入獄8至20年,並且須終身須接受監管。4幼兒在家遇火災亡單親母囚10年一名30歲單親媽媽於2021年獨自留住兩對年幼雙胞胎兒子在家,後來發生火災,導致四名兒童全部喪命。法院裁定她四項誤殺罪成,判刑10年。案件指她患有精神病並生活貧困,家中雜物堆積。火災疑因煙頭或蠟燭引起,男童曾嘗試求救但未成功。她最初謊稱有朋友在家照顧孩子,後來承認曾兩次獨留孩子。美國惡霸犬咬死人飼主判囚三年一名飼養兩隻美國大型惡霸犬(XL Bully)的狗主,因其中一隻狗致死而被判刑三年。事發於前年在新特蘭附近,當時死者用石頭砸壞被告家窗戶,狗主追出時兩隻惡霸犬跟隨,並且其中一隻18個月大的狗咬住死者脖部不放。警方到場後即場擊斃咬人的狗,另一隻則被人道毀滅。XL Bully曾造成至少10人死亡,政府在去年年底禁止惡霸犬的銷售和繁殖,並宣布無豁免書飼養屬違法。高鐵以1億英鎊保育蝙蝠被指瘋狂環境、食物及鄉郊事務大臣李世勳(Steve Reed)抨擊連接倫敦至伯明翰的高鐵HS2,稱沿途一條保護蝙蝠的屏障造價高達1億英鎊,為浪費公帑。他在智庫研討會上表示,這項僅1公里長的建築造價過高,反映上屆政府在公共財政和基建方面失控。HS2集團主席曾解釋,為應對蝙蝠保護法規,必須花費大量資金,包括律師和顧問費。有報道指,每隻蝙蝠的保護成本達30萬英鎊。婦人疑易容代14男女應考入籍試一名61歲的巴士司機被指控在2022至2023年間,利用假髮易容幫助至少14名男女應考英國國籍測試《Life in...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