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大利的紀念墳場是19世紀中的現象。之前人死後多埋葬在教堂內或教堂周圍,因為死亡是基督宗教最關心的問題。逝去的人是等待耶穌的最後審判為永生或永死,因此接近神的殿堂最為重要。但隨時代變遷,教堂不能承受死亡人口帶來的壓力和衛生設備不足,墳場需要改革。 1804 年 6 月 12 日頒布的《拿破崙時期聖克魯敕令》制定了一些與公共衛生保健相關的規則,規定指定的埋葬場所與住宅區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

  • 2025年4月初我完成了期待已久的意大利中部紀念墳場之旅。 這是自2007年以來的另一次探訪。在那次行程中,我與學生們共同參觀了熱拿亞 (Genova)、米蘭(Milan)、都靈(Turin)、庫內奧(Cuneo)、西恩納(Siena)和維羅納(Verona)的公墓。期間,我還分別前往威尼斯、羅馬和佛羅倫斯墳場進行了獨立探訪。之後,我在拙作《Kairos》(2009)上發表了一些墓園雕塑相片。 我感到不滿意,因為我還沒有參觀意大利其他著名的紀念墳場。如果在對意大利墓園雕塑有更全面的了解之前,無法參觀其他公墓,總會有一種不完整的感覺。我認為意大利墓園雕塑是一種獨特的藝術現象,將死亡與美結合在一起。全世界沒有任何其他墳場可以和意大利的墓園相比。到這些墳場,不單單是看墓碑,而是參觀開放式的雕塑藝術博物館。 談論這現象,當然不是在《相印集》可以詳細介紹和探索意大利墓園雕塑藝術,這需要一本專著。盼望在未來兩三年內完成更深入研究,然後撰寫。 這次旅行,我從貝加莫(Bergamo)出發,先後前往布雷西亞(Brescia)、帕多瓦(Padua)、曼圖亞(Mantua)、帕維亞(Pavia)、都靈(Turin)、帕爾馬(Parma),最後抵達波隆那(Bologna)。這當然不是意大利紀念公墓的完整清單,但我認為我已經涵蓋了最重要的幾個,如熱那亞、都靈、米蘭和波隆那。 我希望透過介紹這八個意大利墳場,可以讓大家有一初步觀感:這些墳場,跟香港和合石墳場絕對不同,絕不陰森恐怖,而是露天博物館,是世界上最美麗、最富藝術性的墓園。...

  • Eguisheim 是法國在阿爾薩斯-洛林區(Alsace-Lorraine)著名釀酒村莊,屬於法國最美麗村莊之一。到此地旅遊不止在欣賞幾百年漂亮顏色繽紛的村屋或在不同的酒舖試酒,而是這地方的歷史,和勾起一篇中學時唸過的短篇小說。 《最後一課》(法文:La Dernière Classe)是法國作家阿爾龐斯‧都德 (Alphonse Daudet...

  • 日本當代著名建築師隈研吾的角川武藏野博物館是一個現代建築與雕塑藝術完美結合的範例。這座建築利用石塊作為外牆的主要材料,不僅展現了建築的堅固性和自然美,還充分體現了周圍環境的特性。隈研吾設計的這座博物館,放棄了他之前以木材作為建築元素,將石塊的質感與形狀巧妙地融入整體設計中,使建築本身成為一件藝術品。外牆的石塊排列不規則,營造出一種流動感,仿佛是在與自然環境對話。在雕塑藝術中,形狀和質感是兩個至關重要的元素。隈研吾在設計中運用石塊的不同紋理和色澤,使得整體外觀變得生動而不單調。每一塊石頭都有自己的性格,這些自然石材的呈現讓人聯想到大自然的力量與美感,從而引發觀者的情感共鳴。當陽光透過不同的角度照射在石牆上,形成光影的變化時,建築彷彿也在不斷地變化,散發著生命力。總結來說,隈研吾的角川武藏野博物館展現了現代建築作為雕塑藝術的可能性。藉由獨特的石塊外牆設計,建築從協調的視覺效果到和諧的環境關係,皆體現了他對自然和人文的深入理解。這樣的建築作品,既是功能的實施,也是藝術的探索。 ...

  • Le Corbusier(1887-1965)於法國Ronchamp 的廊香教堂(Chapelle Notre-Dame du Haut)是一個現代建築和雕塑藝術的典範。這座教堂於1955年完工,代表了Le Corbusier的設計哲學和對建築形式的創新探索。...

  • 在2025年2月23日,我從東京的天空起航,搭乘飛機經伊斯坦堡返回倫敦。清晨的陽光灑在機艙內,整整17小時的旅程中,陽光伴隨著我,穿越新疆、北印度與中亞的浩瀚大地。當我在三萬呎的高空俯瞰,無邊無際的土地在眼前展開,心中頓時感到一種超然的寧靜,彷彿世間的煩惱都可以暫時拋諸腦後。 機艙內為了讓乘客得以休息,窗簾被放下,無法在座位上拍攝影像。然而和機組人員溝通後,允許我在服務處的窗口拍照,於是我選擇不閉眼,也不沉迷於電影,專心享受這難得的拍攝機會。 高空攝影並非易事,它受季節、陽光、雲層、氣流以及空氣質量的影響。然而,這次的緣分讓我成功捕捉到了一系列攝相作品,彷彿是天賜的恩典。每一張照片都承載著那份獨特的美,讓我在這雲端之上,感受到無限的自由與喜悅。 ...

  • 上輯談台北景美白色恐怖紀念館,這是台灣人民在上世紀受威權統治下暴政的見證,殘酷打壓,莫視人性人權。但和在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紀念博物館比較,台北紀念館的殘暴程度遠遠不如,因為奧斯威辛是20世紀人間地獄!也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滅絕人性的謀殺刑場!更恐怖的是這殘殺了過百萬人的地方,是有計劃的、系統的和科學的進行! 奧斯威辛集中營紀念博物館(Auschwitz-Birkenau Memorial and Museum)是位於波蘭的一個重要紀念場地,這裡曾經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大的集中營之一。奧斯威辛的名字已經成為了大屠殺的代名詞,這裡發生的悲劇提醒著人們歷史的悲痛與殘酷。 奧斯威辛集中營位於波蘭南部的小鎮奧斯威辛(Oswiecim),建立於1940年,最初是作為一個政治犯集中營而開設的。隨著戰爭的推進,納粹德國將其擴建為一個系統性的死亡工廠,尤其是在1942年以後,成為猶太人、波蘭人、吉卜賽人及其他被認為是「劣等民族」的主要屠殺地點。到1945年解放時,估計有超過110萬人被殺害,其中大多數是猶太人。 奧斯威辛集中營在1945年被蘇聯紅軍解放後,隨即成為了一個紀念場地。1947年,波蘭政府正式成立了奧斯威辛紀念博物館,旨在保護這一地點及其歷史文物,同時向世人傳達對人類歷史上悲劇的反思與警示。博物館保留了許多原始建築,包括牢房、病房、及其他設施,這些地方展示了集中營的日常生活和迫害過程。博物館展出了大量的證據,包括照片、物品和見證人的口述,這些都使遊客能夠感受到那段歷史的真實與殘酷。...

  • 白色是純潔,也是死亡。在西方人眼裏,白色婚紗象徵著新娘的純真;華夏文化中,白色則是死亡和喪服的顏色。這樣的對比顯示,白色的文化意義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受到社會背景和習俗的深刻影響。在政治層面,白色同樣有重要的象徵意義。白色代表著和平與淨化,國際和平旗幟通常是白色,戰爭中求和以白旗示意。白鴿是香港民主黨的黨徽。白色也表示無辜和清白。但當無辜的人民被強權專制打壓時,白色更是抗議的象徵:是以白色恐怖! ...

  • 藍天、藍海、藍色的地球。藍是三原色之一。 藍色常與穩定、平靜和和平相關,這源於自然界中藍色的元素,例如平靜的大海和晴朗的天空,人類因此容易將藍色與安穩聯繫起來。在心理學上,藍色也被認為能帶來冷靜、減少壓力,是一種「冷色調」。 政治上,藍色似乎與保守等同。台灣國民黨是藍營,在香港,藍是黃的對面,代表建制和親共。 藍色作為一種基調鮮明的色彩,在文化和政治中具有多重象徵意義。它既可以傳遞和平、高貴、理性和穩定,也可以在不同的社會語境中塑造保守、自由或國際主義的形象。 ...

  • 在文化和自然中,黃色是一個多元而深刻的顏色,承載著豐富的象徵意義。大自然中,黃色常與陽光、花朵與果實相聯繫,象徵著生命、活力和快樂。在許多文化中,黃色也被視為財富、繁榮和權力的象徵。例如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黃色常常與皇帝以及權力密切相關,被視為尊貴和神聖的顏色。 然而,當黃色進入現代社會的語境中,特別是在香港的雨傘革命和反送中運動中,這一顏色的意義開始轉變。雨傘革命於2014年爆發,旨在爭取更大的政治自由和民主權利。運動中,黃色的雨傘成為了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標誌,代表著對自治權的堅持和爭取自由的勇氣。這把雨傘不僅是抵擋雨水的工具,更成為了抵禦壓迫、爭取言論自由的象徵。 因此之故,黃色不僅代表著個體的抗爭,更是集體意識和共同目標的具體化。透過黃色,在這個充滿挑戰與變革的時代,代表的不僅是顏色,更是文化認同、政治抗爭與社會希望的結合,成為了香港人心中的光芒。 ...

最新內容

  • 意大利墳場系列02_Brescia

  • When the Law Becomes Secondary:Judicial Overreach, Executive Suspension, and the Erosion of Legislative Authority | By Craig Choy (Barrister (HKG) and Attorney in the state of New York)

  • 當法律退位:司法越權、行政擱置與立法權的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