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一些已移民英國的港人朋友,爭辯一條自古以來已在吵的題目:到底要怎樣才算是「融入當地社會」。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同意,入鄉要隨俗;然而與此同時,這一波港人移民往往都是帶有強烈港人身份認同離開香港的,不可能一到達後便放棄這些認同,全情投入成為百分百的英國人或加拿大人或台灣人,無可避免會維持某種混合身份。然而在兩極之間,到底要多融入才算是融入,要多圍爐才算過於圍爐,則難免人言人殊。 基本要求 每當遇到難搞的移民議題,我總會反過來看香港社會是如何看從中國大陸來的新移民,畢竟很多問題其實都相通。在有沒有融入當地社會這件事情上,香港社會本來也對新移民有各種看法。舉個例,我們可想像最低限度的融入,就是能夠應付日常生活,在有需要的時候和主流社會溝通:例如懂得說廣東話,不懂得就去學。以此標準,香港目前的問題其實不大;統計顯示,來港不足一年的華人能說廣東話的比例只有24%,但到了第7至9年則有96%,就明不懂的要不是學懂了,要不就離開了。 現實上,主流社會有許多人不滿足於這個基本要求;例如兩名新移民在路上碰見然後用非廣東話交談,在許多人眼中已會認定他們沒有融入香港社會(這其實有點怪,畢竟兩名香港人在英國碰面如果不用英語交談,也不見得他們沒有融入英國社會吧)。如是者,我們可想像對融入要求的另一個極端:不只要懂基本的廣東話,而是要發夢也是說廣東話、可以輕易背誦經典廣東歌的歌詞、能夠用各種廣東話粗口的句式來罵人等等…… 「同化論」 以上的要求,放在移民研究當中,就是「同化論」(Assimilation)。一般來說,第一代移民是做不到的,要到第二代或第三代才做得到。香港本身也是這樣,所謂的正宗香港人許多都是從中國大陸來港移民的第二代或第三代。放在外國,我們可想像或者有朝一日,這一波港人移民的後代在英國、加拿大,或台灣長大,數十年後才有機會完完全全被視為「本地人」,那麼「融入當地社會」的過程才算正式完成。...
人喜歡問原因,然而講得出的原因,往往非真。「你為甚麼要去某地旅行?」又或是「為甚麼要選擇去旅行?」一句簡短的「為甚麼」,問簡答繁,非一時三刻能給出結果,往往只能敷衍了事。 以前在西藏開咖啡館,旅居拉薩的香港人寥寥,偶爾受香港報章訪問。初受訪時,記者問我何以選擇西藏,既有此一問,當然要盡量回答,想來想去就只是說喜歡其人文、氣候、歷史、宗教、文化等。 不單記者,客人亦如是,日復一日,問答有如流水帳,一天回應好幾次。試過誇張到剛問完的客人還未走,第二輪客人進店提相同問題,然後首次兩輪客人仍在店中,第三輪客人進來再問,前面客人忍不住笑。我的答案如出一轍,依然是人文天氣之類,問者收貨,我也更真誠地相信自己所答。後來細想,所謂前因,實為後果。當初決定旅居西藏,根本從未考慮過此等因素,純粹憑直覺下決定。 理性主導? 想起在20 世紀60...
數週前有懲教職員涉嫌於當值期間,夥同他人以木棍桶傷一名18歲還押人士的肛門,事主的肛門撕裂及直腸穿孔,造成永久傷害,需進行直腸手術及設置造口。其後家屬向懲教投訴,署方才按機制轉交警方調查,並拘捕兩名懲教人員及四名同倉囚犯。曾因國安法入獄的前賢學思政召集人王逸戰、秘書陳枳森、前學生動源召集人鍾翰林均於社交媒體上分享獄中曾見證過的私刑和虐待事件,揭示此事顯然只是獄中暴力問題的冰山一角。 事實上,我們需要關注為何是次涉及懲教人員的虐待事件只循《侵害人身罪條例》第17條的「意圖造成身體嚴重傷害而傷人」(俗稱「傷人17」)作檢控,而非以《刑事罪行(酷刑)條例》的施行酷刑罪起訴? 重罪不能輕罰 — 訂立「酷刑罪」之必要 1984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下稱「禁止酷刑公約」),進一步闡明《世界人權宣言》及《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確立的禁止酷刑的權利和責任。...
在香港大學畢業後成為了社工,在復康範疇服務殘疾人士差不多有五年,然後因為2019年的被捕,需要離開香港,但我仍然沒有忘記當社工的志向。到達台灣後,我希望繼續學業,在選擇攻讀甚麼碩士課程時,我也先考慮社工課程,盼望在台灣可以畢業成為社工師,繼續服務不同的弱勢社群,接觸生命的故事,與服務對象同行。攻讀社工碩士的過程很順利,我認識到不少志同道合的同學,也遇到很多有教學熱誠的老師們,令我學習到很多台灣社工的實務知識,但因為身份的問題,我也決定離開台灣,來到英國。英國的社工制度雖然與香港有不同的地方,但英國社工註冊局是承認香港的社工學歷及註冊社工資格。我們只需要在IELTS英文試達7分或以上、證明過去12個月內有繼續執業,便可嘗試申請註冊成為英國的社工。裝備自己等候時機但對我而言,我已經離開香港多時,並且沒有繼續社工工作超過一年,我需要補充「update skills and knowledge」,代表我需要再完成社工相關及認可的課程,或需要由英國資深社工督導,實踐社工相關服務。但對於現階段的我,並沒有類似的機會,因此我需要再裝備自己,繼續等候時機。第一步是要考好英文試,以我現在的英文能力,我並沒有很大信心能達標,唯有靠不斷的操練令自己更熟練不同的試卷及試題,平日多講多聽多看,慢慢提升英語能力。第二步是留意有否合適又能應付的課程,或是看看有否機會申請一些社工相關工作。雖然社工轉牌有著不同挑戰,但希望有機會可以成功註冊成為英國社工,服務不同有需要的朋友,特別多了香港的朋友前來英國,他們都有著不同的需要,希望我可以支援他們,並與他們同行。▌[尋庇護]作者簡介過著流亡生活、前景未明的在英尋求政治庇護者或他們的過來人,透過綠豆的破土——這塊自由土壤發聲,以專欄「尋庇護」講述自身的故事、申請政治庇護時遇到的種種程序上、生活上的經歷。 ...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有兩則,其一是特區政府為23條立法鳴鑼開道,指派保安局長鄧炳強任應變反駁隊長。鄧近日頻繁出動,反駁國際知名人士對23條立法諮詢文件的批評,但其作風近似中國過去數年常見的戰狼外交,強調與敵人鬥爭,雖可藉此鼓舞核心支持者,但卻無助於穩定人心,消除商界、傳媒與市民大眾的疑慮。其二,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將於周四抵港訪問六天,直接聽取各界對23條立法意見,預料商界和新聞界將於這期間密集反映憂慮。 應變反駁隊長 據《明報》報道,律政司副司長張國鈞及保安局長鄧炳強於2月19日出席民建聯舉辦的《基本法》23條立法講解會。二人會後見記者,身兼「應變反駁隊」隊長的鄧炳強點名批評前港督彭定康、英國保安大臣董勤達、自由亞洲電台及流亡的立法會前議員許智峯對23條立法的批評,指他們旨在抹黑。 鄧炳強引述彭定康質疑港府為何在實施《港區國安法》後,仍要為23條立法,批評彭定康暗指23條立法後,執法人員可「隨意拉人」,又引述指董勤達曾批評23條立法會摧毁香港的繁榮。鄧反駁說,特區政府必須填補國安缺口,故有必要立法,而且拘捕程序非常嚴肅,否認「隨意拉人」,加上英國本身亦有國安法律,本港今次立法時也有參考,批評彭定康及董勤達恐嚇港人、雙重標準和刻意抹黑,認為二人的說法反映了外部勢力的態度。 鄧炳強看來想模仿中國外交部近年流行的「戰狼外交」,把外國政要對23條立法的批評,一律歸類為敵對外部勢力的惡意抹黑。這種政治鬥爭手法,或可獲中央某些官員好感,在本地左派圈子也有一些擁躉,但對於穩定政經大局並無作用。 較實質的回應...
路易士老師始終相信,學習是要在現場才有感染力。小孩子來英久了,也「宅」起來,寧願留在家裏上網,有陽光竟然投訴,說那代表要出去散步。豈有此理,放假惟有「捉」她們外出走走,也學學歷史。 英倫空戰 今次我們是到The Battle of Britain...
小美、大偉決定離開香港,重新開始。在香港時他們的關係一直都沒有太大問題,各自有自己的工作、財政獨立,大家不想做家務,便找個鐘點工人來處理;不想煮飯便叫外賣。決定離開,是因為想要生孩子,希望孩子可以在一個好的環境長大。來到不久,孩子便出世了,跟許多的新手父母一樣,感到有點無助。特別是來到英國,他們不能像在香港一樣,找其他人幫忙,而且親人不在身邊,只有他們兩個人去照顧孩子,孩子出生不到三個月已經令兩人疲於奔命。自覺失敗小美:「我沒有想過大偉他甚麼也不想做,BB在哭,他好像聽不到。我叫他幫忙,總要拖到我發脾氣才做。」大偉:「我也沒有想像過做父母要這樣辛苦,我以前也有照顧我的妹妹,但你要求又高,我覺得怎樣你也不會滿意。」他們的處境似乎是很多新手父母都會經歷過,但更大的挑戰是他們剛移民過來。他們自己也還沒有適應過來,便要擔起父母這角色,對於他們的關係確實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大偉提到:「我其實不是不想做,只是我沒有心理準備做爸爸,我有點不知所措。」大偉這樣一說,小美即回應:「我以為你不喜歡這個家,更怕你其實不想當爸爸,也不想當老公。」兩人這刻互相對望,大偉坦白:「我覺得我好失敗,不知怎樣做個好老公、好爸爸。」沒有互相支持的習慣在香港有穩定的生活,就算婚姻關係普通,也可以依賴其他的外在環境及人物去穩定關係。來到新地方,正好是一個機會,也是一個危機讓夫婦二人正視彼此間的問題。以往沒有商量及討論問題,缺乏互相支持、一起解決困難的習慣,在移民初期便當上父母,這實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小美及大偉各自感到焦慮,但又不敢向對方表達,怕被拒絕。兩個人只好專注照顧孩子,但帶著焦慮、不安,孩子又怎會感覺不到?小美問:「為甚麼別人的孩子那麼容易照顧,我們的孩子卻特別愛哭?」大偉終發現:「我們都快要崩潰,孩子當然感到不安。」夫婦同心要讓小美及大偉開始改變,必先讓他們步伐一致,生活的節奏也要重新調整,要商量討論甚麼是這個家庭最需要處理的事情及問題。當大家目標清晰一致,便可定下分工及怎樣互相配合。同時更要劃出一點時間,10分鐘也好,兩人放下父母的角色,好好享受相聚的機會。若再理想一點,就是各人也有至少10分鐘的Me time,各自放空一下。當小美、大偉能好好調整生活,才有能力開始處理大家關係中的矛盾;只要小美、大偉情緒穩定、放鬆心情,孩子才可以安睡入眠,這是新手父母給孩子最基本的需要。遇到挑戰,夫婦二人更要互相支持,當困難一過,二人的關係便可更進一步。夫婦、父母同心,是帶領整個家庭的最重要一環。(圖:123RF)▌ [身心不適]作者簡介英國註冊家庭治療師,喜歡探索關係中的糾結,破解情緒跟家庭關係之謎,透過臨床工作,展現各種家庭面貌,如何在挑戰中尋找幸福人生。
昔日經常收到電郵,有人問我西藏的旅遊之計劃。香港人似乎有一個特徵,很喜歡用 Excel 來計劃行程,不是說所有香港人也會用Excel 計劃行程,但每次用 Excel 發給我行程的人,總是香港人。行程寫得鉅細無遺,例如早上 9...
十五歲的自閉學生H,同時患有嚴重學習障礙,近期逢星期五真是他的Bad Friday。 一直住宿舍的他,因父母近期希望他能在周末回家,於是逢星期五會提早下課,有車接他回家,而非回到學校宿舍。對於這個打斷了周末日常的安排,H有難以疏理、莫名的焦慮,於是逢周五跟他做治療,他都會很抗拒、很難接受新的玩意和訓練。他從小到大做的言語治療訓練次數,可能比起我這個半途出家的姑娘更多,所以他很會掩飾,不斷告訴自己和別人「I'm OK、I'm fine」。不過,身體其實很誠實,只要他知道這天要訓練時,就會不由自主的掹指甲、咬指甲、眉頭緊皺。 H另一種焦慮的表達,就是極度難接受別人意見和幫忙,會視任何的糾正或出手為干預,有時會因而大發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