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是香港特首李家超發表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雖然在房屋供應上做出成績,就取締劏房也交了可行建議,但仍未能聚焦應對當前香港的三大挑戰,因而無法對症下藥,制訂振興經濟民生的良策,讓香港市民和國際社會重拾信心。 評價一份施政報告,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盈餘山積,那只需看政府怎樣花錢,錢是否用在市民最著緊之處,是否用得有智慧。但如今香港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移民潮導致大批專業精英流失、中美脫鈎等因素觸發內地經濟蕭條連累香港、傳統支柱產業褪色新經濟引擎卻欠奉,在這三大挑戰夾擊下,香港的經濟與民生陷入嚴峻危機,這時候衡量一份施政報告,就要看它能否正確斷症,進而對症下藥,讓市民大眾對前景重拾盼望。很遺憾,從這個角度看,今年的施政報告並未達標。 社會環境難吸納國際人才 先說移民潮帶來的衝擊:李家超上任之初,已知道這是巨大危機,迅速推出了多個輸入人才計劃,今年施政報告盤點成績,說「至今共收到超過38萬宗申請,約16萬名人才攜同家人抵港」。這個數字雖然不俗,但相比移民離港人數仍遠遠不及,所以政府也承認,「未來五年,各行業人力短缺估算約18萬人」。 除了數量上的不足,質量問題也必須關注,過去兩年港府成功吸納的,絕大多數是內地人,這些新來港人士或會帶來一定的資金和技能,但卻欠缺國際都會發展所需視野和經驗,而且不少視香港為跳板或中途站,最終目的是把家人和財富都搬到海外。因此,特區政府若要聚焦於彌補人才流失,就不能只看輸入總量、只靠內地供應,必須著眼於吸收海外人才,尤其要設法鼓勵已移居海外的港人回流香港。 要吸收海外人才和鼓勵港人回流,單靠物質待遇並不足夠,開放自由的社會環境、不受審查的資訊流通,以及面向國際的優質教育,均極其重要。遺憾的是,香港特區政府雖對外強調社會已回復穩定,但假維護國安之名進行的種種政治打壓沒有半刻消停,針對傳媒工作者、學者和公民組織的政治抹黑與滋擾仍無日無之;學校奉命推行「洗腦式」愛國主義教育;民間人士批評政府動輒被檢控,整個社會仍處於白色恐怖氛圍下,這樣的社會環境若維持不變,特區要吸納國際人才或鼓勵港人回流,便極難取得成效。 突顯香港與內地不同之處...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中港股市急升後暴跌,觸發跌市的是北京發改委周二宣布的以財政開支振興經濟措施,規模遠低於市場預期,且缺乏執行細節。這次跌市最大的影響,除了令不少股民被套,怨聲載道,更嚴重的是打擊民眾信心,看經濟前景更悲觀,更不敢消費。股市從來有升有跌,而且波動不已,未必反映實體經濟好壞,也不是政府的職責所在,畢竟股民是自願拿錢去買股票,且明知道炒股有風險,賭輸了不能怪責別人。可是,這次升市與一般情況不同,是百分百的政策市,完全由中國央行宣布降息降準、放寛貨幣供應引起,導致大量從不炒股的民眾排著隊開證券戶口,把積蓄押進股票市場,而其後的大跌市,也是由發改委的公布觸發,這便帶出了一個關乎政府管治的問題,到底中國政府是否了解市場運作?在推出各種金融或財政政策前,有沒有制訂詳盡的期望管理措施?其實,在北京金融監管圈子裡,頭腦清醒的人還是不少,例如經常公開發表議論的徐忠,他是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的副秘書長,周二便曾公開警惕市場,不要將人民銀行的穩定市場宣布,誤以為央行提供資金是為了托起股票市場,甚或直接入市炒股;他也警告民眾有槓桿基金大舉入市買股,這是中國股市正泡沫化的標誌。《金融時報》報道這次跌市時,特別提到徐忠的警告有助市場避免過熱。歌功頌德式宣傳可是,這樣的警告畢竟不是中國宣傳機關的主旋律,聲音太小,也來得太遲,絕大部分的官方媒體和政府默許發聲的網紅,在九月底政治局決議穩定經濟力保全年增長5%目標後,對人行的金融新策都採取一面倒唱好的調子,以為這樣就是促進市場信心,就是迎合中央政策,甚至還拿股市迅速大漲、民眾排隊開戶作為證據,吹噓中央領導英明神武。民眾對前景充滿信心,殊不知這種盲目樂觀的歌功頌德式宣傳,正是股市急升後暴跌的推手,也加深了民眾在跌市輸錢後對政府的怨憤,並加劇了社會對經濟前景的悲觀情緒。到底怎樣的後續財政政策,才能配合央行的放寬銀根金融政策,起到振興經濟效果?《金融時報》的大跌市報道引用花旗銀行的估計,指財政刺激力度基本需要為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1萬億元填補各級政府的財政赤字、1萬億元鼓勵民眾消費帶動增長、1萬億元加強銀行的資本儲備。這個估算相當合理,2009年北京應對雷曼「爆煲」引發金融海嘯,刺激經濟措施規模為4萬億元。15年後的今天,中國經濟總量大增,挽救經濟需要3萬億元的估算其實非常保守,市場人士的估算從1萬億到10萬億都有。從這個角度看,發改委宣布的刺激措施總體規模不明朗、實施細節含糊,較具體的是提前撥用來年預算支出的2千億元,難怪令股市投資者產生杯水車薪的印象。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有兩則,一是中國股市受央行大舉注資影響大幅上漲,刺激許多從未入市的國民去證券行排隊開戶炒股,一線城市也全面放寬房地產市場的限購規定,變相取消習近平的「房住不炒」政策;另一則是以色列派遣地面部隊入侵黎巴嫩,追擊真主黨武裝勢力,向來支持真主黨的伊朗馬上報復,向以色列境內發射數百枚導彈,令整個中東地區局勢迅速惡化,爆發大規模戰爭的風險大增,也令美國總統大選平添變數。 營造樂觀氣氛 這次中國股市暴漲,樓市回穩,有幾點值得注意,首先是升市背後的政策目標。由於這次升市是政府以強力的金融及財政刺激手段促成,是典型的政策市,分析者就必須注意政策的目標、力度與持久性。 樓市方面比較清晰,中共中央政治局在9月26日召開了會議,由習近平主持,會後官方新華社的報道明確指出,會議專門分析研究當前經濟走勢,部署下一步經濟工作,要正視困難,堅定信心……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換言之,總目標就是實現全年經濟產值增加5%,其中針對樓市部分,公布首次提及要求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這個目標顯示中央已不再堅持過去習近平要求「房住不炒」。北上深廣等一線城市隨即放寛了限制購買第二套房的眾多規定,鼓勵已有房產者入市。 至於人民銀行為金融體系注入資金,鼓勵券商大舉入市,帶動證券市場急升,分析者普遍認為,背後的政策目標是營造樂觀氣氛,讓民眾看到有賺錢的機會,對經濟前景感到有希望,因而較願意增加消費。 「一放就亂、一管便死」 單純就政策目標而言,北京這次為救市定下的目標,大方向沒有什麼問題,各國政府在面對嚴峻經濟危機時,一般也是採取這類手段,放寬貨幣供應,刺激資產市場,營造樂觀前景,藉此鼓勵民眾消費,促使企業恢復投資。問題在於中國的自由市場機制並不完善,股市和樓市也存在太多亂象,政府和國企既有帶動市場之力,也不時會扭曲市場、破壞市場。民眾深知政策善變,形成了一窩蜂追逐短期政策溢利的風潮,許多老百姓明明知道政策性大升市不可能持久,過去經驗顯示,大升市只能維持就兩、三個月光景,大戶撤出套現時,小股民就會成為被宰割的韭菜,但仍忍不住開戶入市,希望在暴跌來臨前發一筆橫財。...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中國宣布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及現存房屋貸款利率,同時調低購買第二套房的最低首付比例至樓價的15%,與首套房看齊。估計可釋放約一萬億元人民幣刺激經濟,現存5000萬戶有按揭供款的家庭每年減少供款1500億元,平均每戶減少3000元。措施宣布後中港兩地股市急升,不少分析員認為,救市措施方向正確,但太少太遲(too little and too late),指中國政府需要加碼才能挽救樓市及經濟。 此外,中國著名經濟學家朱恆鵬在微信朋友圈發表批評習近平管理經濟失誤後人間蒸發,經媒體廣泛報道後也備受關注。有評論者認為,北京動輒鏟除異見,不利改善經濟民生。 遲了一年的救亡...

  •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是香港記者協會披露會員受滋擾的調查結果,有至少13間本地及國際媒體,以及兩家新聞教育機構,在今年6月至8月發生過針對記者的滋擾事件。涉及手法相當卑劣,包括恐嚇記者的家人、僱主、物業業主等,且霸凌一方掌握了大量記者及家人的敏感個人資料,實力遠非一般民間網絡起底欺凌可比,似是集團式系統性針對獨立媒體記者的政治攻擊。 這種政治攻擊過去甚少在香港出現,其客觀影響絕不限於受滋擾的記者與媒體,若不能依法阻止嚴懲,會散播白色恐怖氛圍,成為香港的恥辱標記,加速人才與資金流失。 攻擊的幾點特殊之處 香港記者被霸凌一事,《明報》的周日話題(9月15日)有詳盡的報道,商業電台的早晨節目也有受害者詳述遭恐嚇細節。從這些報道內容來看,這一波針對記者的攻擊有幾點特殊之處,並非一般宣洩私人怨憤的網絡起底抹黑,扼要歸納如下: 1)受滋擾的對象有政治針對性,全是新聞行業內最獨立敢言的一撮,包括香港記者協會多名執委、獨立媒體(Inmediahk.net)、HK Free Press、誌傳媒(HK...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首推美國大選電視辯論,特朗普與賀錦麗首度正面交鋒,國內重大的政治、經濟、民生問題,乃至外交政策,均高度聚焦。共和及民主兩大黨候選人當選後將如何管治,圖畫變得清晰。相較之下,中國陷入經濟危機,進退失據,政府為保士氣「斬腳指避沙蟲」,不斷取消數據發布或美化統計數字,令前景變得極不明朗。 中國數據失真 上周《經濟學人》有一輯中國專題報道,針對中國數據失真持續惡化深入分析:從青年失業率到外資流入數字等,多個極其重要的經濟與民生統計數據發布突然取消,不再及時更新,出入口貿易數字不同的官方統計出現重大落差,差額高達2300億美元,令美國財政部咋舌。而官方公布的GDP數據居然已回到疫情前的正常增長幅度,與民眾及商界切身感受到的蕭條背道而馳。報道據此提出疑問,在數據如此混亂失真的情況下,民眾和企業怎能夠作出正確判斷,一起走出危機? 報道指出,過去中共在嚴控公開資訊之時,可以倚靠各級調研機構提交的內參消息和研究報告,作為決策的依據。但近年政府內部高舉習近平的權威,強調劃一服從,許多原本在黨內有發言權的知識分子,相繼因為對經濟危機力陳己見而遭處分,官員和學者開始迴避講真話,以免得罪中央。這些倚靠官員和學者據實而言的內參和報告,還有多少參考價值? 政府雖手握大數據,清楚知道民眾出行和消費等實際情況,但這些數字卻不一定能幫助政府作正確的政策判斷,例如民眾對電動車的需求有多大?生產多少才不會供過於求?政府該補貼多少才能讓企業維持合理盈利?沒有真確及時的市場數據,自由市場的無形之手就難以發揮作用,民眾和企業在資訊不明下,也會不敢消費和投資,令經濟危機惡化。 相較之下,美國總統大選辯論突顯了美國決策的公開性,資訊相當透明,決策者得以在事實的基礎上,提出各自的政策主張,讓民眾藉選票與消費行為抉擇。這個制度雖不完美,效率也不是最高,但比較能夠迴避重大錯誤,即使犯錯也有較大機會自我糾正,這是美國經濟賴以持續增長的重要動力,與中國的中央統一指揮、集中全國資源辦大事的模式,形成鮮明對比。在中美大國角力中,這兩套決策制度的長期較量,很可能就是最終勝敗的關鍵。 美中關係推向更低點...

  • 過去一周,有一則香港法庭新聞,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那就是《立場新聞》及其兩位主編被裁定「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成。區域法院法官郭偉健的判詞,修訂了他自己在羊村繪本案中的裁決,由煽動罪須證明被告「蓄意煽動」,擴闊為「妄顧後果」亦可。客觀效果就像突然搬龍門那樣,令一心維護新聞自由的被告墮入罪網,裁決猶如向全世界宣告,香港的新聞及言論自由岌岌可危。 立場案裁決引起廣泛關注,因為這是九七回歸後,首次有新聞機構及新聞主管因發表時事報道及評論,被裁定觸犯「發布煽動刊物罪」。這條苛刻的殖民地遺留法例,自六七暴動後數十年沒有動用,但近年卻一再被政府用以檢控異見人士,而且在今年初的23條國安立法中,當局還把「發布煽動刊物罪」修訂,不但法網擴大了,最高刑罰更從監禁兩年大幅提升至監禁十年,令這類以言入罪的惡法,變成懸掛在新聞工作者頭上的利劍。 維護新聞自由不容於法 法院審視了控方提出的十七篇文章,裁定其中十一篇的內容具煽動性,即可能引起讀者憎恨中央或特區政府,或憎恨司法機關,其中包括:專訪參選立法會的前立場記者何桂藍,解釋她為何選擇「攬炒」的對抗策略;《蘋果日報》主編陳沛敏批評煽動罪執法行動的博客文章;流亡海外異見人士羅冠聰抨擊《國安法》的博客文章;資深傳媒人兼中大新傳專業顧問區家麟批評《國安法》破壞香港法治的文章等。 法院判詞對文章的定性,給出來的解釋相當牽強,邏輯混亂,連日來已引起不少批評。而且,這些文章都是在2020年7月北京替香港訂立《國安法》之後,直至2021年底《立場新聞》因主編被拘控終止營運之前發布的,這段日子香港已回復平靜,沒有大型示威或激烈的街頭抗爭,但主審法官卻認為動盪尚未平息,文章對國家安全仍有潛在風險,因而具有煽動性。 案中兩名被告人鍾沛權和林紹桐,對於決定發表這些文章,有一個貫徹始終的解釋,就是維護新聞自由。他們不一定同意這些文章批評政府的觀點,也會刊出不同觀點的文章,包括親政府人士的文章,他們考慮發布與否的準則是:像香港這樣一個向來包容多元觀點的自由社會,是否允許這些觀點呈現?這些時事報道、分析和評論,對公眾是否有價值?市民大眾是否有權閱讀這些內容? 儘管這些文章的觀點較為尖銳,但都有若干事實基礎,也能講出立論的理據,並非無的放矢,或一味洩憤謾罵,而鍾、林兩位主編過去在主流新聞機構的工作表現,也與他們宣認的信念和準則相符,如今他們被法庭定罪,意味著他們信守一生的新聞理念,已不再見容於香港法律。...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兩則政經要聞都與俄烏戰爭有關,第一則是8月22日中國解放軍陸軍司令員李僑銘,應俄國陸軍總司令邀請到莫斯科進行工作訪問,與俄羅斯副國防部長佛明等會晤,討論兩國共同關心的軍事合作議題,反映北京正加大對俄軍事支持;第二則是8月27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基輔一論壇上表示,烏克蘭正開始使用盟友提供的F16戰機擊落俄羅斯的導彈與無人機,他將在9月向美國總統拜登以及兩位總統大選候選人提交一份「勝利計劃」,循四方面逼俄羅斯結束戰爭。 中俄兩國的陸軍最高將領在莫斯科會晤,進行工作會議,討論軍事合作,這個信息經俄羅斯媒體對外發布後,引起西方高度重視,甚至比緊接其後的中國總理李強國事訪問莫斯科更受關注,因為這次中俄陸軍主管會晤的時機,正正是俄羅斯密鑼緊鼓預備反攻烏軍,收復失陷的庫爾斯克州,這是俄羅斯陸軍當前最大的任務,反攻戰遲遲未見成效,就是因為正統受訓的專業兵員供應不上,抽調鄰近地區武裝力量又無法應付複雜的戰場,這時候邀請中國陸軍主管去開工作會議,外界很自然就推斷俄國是向北京尋求軍事支援,助其成功收復庫爾斯克州。 北京援俄必須審慎考慮 這次軍方高層會晤後,中國將會怎樣幫助莫斯科?從西方媒體的分析來看,大規模派遣解放軍士兵去俄烏戰場,彌補俄國兵源不足,這個可能性相信不大,因為北京過去一直對外宣稱在俄烏戰事上保持中立,只會積極促成停火,不會軍事介入,假如有數以千百計的中國士兵在戰場出現,北京很難對外自圓其說,萬一有中國士兵被俘虜,就更會成為外交災難。北京向俄羅斯提供的支援,很有可能是供應俄羅斯急切需要的軍備,尤其是每天均損耗大量的導彈與無人機,以及協助訓練俄國的新入伍士兵,加快補給受訓士兵到前線。美國及北約諸國正全天候監控俄烏戰場實況,一旦發現中國軍事介入的證據,必然會大事聲討,對北京展開報復制裁,這是影響未來數月美中關係走向的一個極重要因素。 從澤連斯基的對外發布來看,烏克蘭敢於冒險侵入俄國領土,奪取庫爾斯克州的控制權,看來與歐美承諾供應F16戰機終於落實有關,在俄羅斯國土上使用歐美的軍備攻擊俄軍,這個動作與之前在烏克蘭國土上靠西方軍備抵抗入侵俄軍,有了本質上的改變,可以說北約國家在軍事上介入更深,更直接地對抗俄羅斯,這個局面是普京未曾料到的,他過去以為俄羅斯有核武鎮懾,歐盟國家不會同意援烏軍備進入俄境,以免挑起莫斯科強力反彈,但如今美國和歐盟真的踩過了紅線,F16戰機也讓烏克蘭使用上了,俄國領土也被佔去了,所謂核打擊報復卻影踪不見,普京的鬱悶可以想像,更大力拉攏北京,也就在所難免,問題在於,北京真的打算公然抗美援俄嗎? 西方對華敵意或再增 澤連斯基的發言,還透露了下階段的重要發展,就是9月份向美國提交詳細的戰事終局計劃,這個名為勝利的計劃至少有四個元素,其一就是庫爾斯克州,相信是逼俄軍交還部分被佔烏國土地的籌碼,其二是烏克蘭參與全球安全基礎設施,估計是指正式加入歐盟及接受北約保護,其三是透過外交手段,施壓逼俄羅斯結束戰爭,第四個要素則是經濟,細節暫時不能透露。如果沒有這套計劃,按照普京設定的條件來談判停火,烏克蘭就要放棄被俄軍事實佔領的30%國土。澤連斯基也知道,11月美國大選有結果之前,他提交的計劃不會有實質進展,之所以要提早宣告,明顯是擔心俄國會趁美國自顧不暇發動猛攻。烏克蘭雖然拿到了F16,但數量還很少,而士兵的供應也同樣面臨斷層,他的勝利計劃可能需要奇蹟才能全盤實現。...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民主黨一連四天的黨代表大會,奧巴馬等政治明星紛紛站台,替接棒拜登挑戰特朗普的賀錦麗打氣,強行壓下民主黨內因加沙戰事與撤換拜登造成的分歧。而賀錦麗競選拍檔沃爾茲過去曾在中國教書的經歷,卻不停受到共和黨人攻擊,質疑他是中共栽培的人,顯示美中關係極其惡劣。《紐約時報》更披露,今年三月拜登簽署秘密文件,針對中國擴充核武及與俄羅斯結盟,未來可能聯手使用核武威脅西方,批准美國軍方修訂核武運用方針。 這次美國民主黨大會,西方主流媒體報道重點有兩個,其一是民主黨內部分歧,其二是賀錦麗的加稅計劃,至於沃爾茲因有中國聯繫受攻擊,則較受亞洲讀者關注。 團結黨內分歧 所謂民主黨內部分歧,主要是指民主黨內同情巴勒斯坦人勢力,對拜登未能施壓終止加沙戰事的不滿,以及民主黨內支持拜登勢力,對「背叛者」逼拜登棄選的憤慨。這兩個裂痕令賀錦麗遲遲未能獲得全黨一致協力應對選戰,所以要出動黨內一眾政治明星替賀錦麗站台,呼籲黨內各派系暫擱分歧,槍口一致對準特朗普。 民調雖然顯示賀錦麗在全國及幾個關鍵的搖擺州份暫時輕微領先,扭轉了拜登持續大幅落後的劣勢,但領先幅度很輕微,若投票率或實際投票取向稍有變化,結果便會逆轉,所以要盡一切辦法消弭內部不滿情緒。除了出動人氣極高的奧巴馬夫婦站台,展示大團結重於一切,還安排拜登作長篇演講,為他執政四年的貢獻建碑立案,消弭支持者怨氣;也安排左翼的桑德斯詳述施政願景,如增加醫保覆蓋、減大學學費、升最低工資等,燃點左派人士希望。 加稅願景 至於賀錦麗自己,也趁黨大會前發布經濟計劃,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增加企業的所得稅,從現時的21%逐步增至28%。這個加稅願景實際上能否實行大有疑問,因為必然會受到國會參眾兩院內共和黨人激烈反對,共和黨過去用盡一切方法,把企業所得稅從最高峰的35%大幅削減至21%,特朗普的競選承諾是要進一步降低至15%。...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烏克蘭大舉反攻,進佔俄羅斯西部領土,取得約800平方公里土地的控制權,俘虜了逾百名俄國士兵,莫斯科被迫緊急疏散該區數千平民。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說,這樣做是為了讓帶戰爭給別國的俄羅斯在本土嚐到戰爭,普京則聲言會給烏克蘭沉重的回應。對於這次烏克蘭攻打俄境,外界有兩個不同分析,其一是烏克蘭尋求收復東南領土不果,轉向攻擊東邊俄境是圍魏救趙之策,旨在引部分俄軍離開烏境,另一分析是烏克蘭預計不久後或需與俄談判停火和劃界,佔領俄國土地是積累談判籌碼,交換烏克蘭被佔領土。烏克蘭在國境東部與俄接壤地區策動反攻,佔領俄羅斯西部多個小城鎮,這對於苦戰兩年多的烏克蘭士兵及人民,固然是一劑興奮劑,大有激勵士氣之效;對俄羅斯國內也有一些政治刺激,可以讓俄人感受到戰爭不是一面倒的掠奪鄰國領土,自己的家園也有可能被人佔去。這對於俄國內部的反戰聲音,或許有一定幫助、對普京的權威與聲望,相信有一定的打擊。這些心理效用也許都是烏軍想要的,但肯定不是這次大膽行軍的主要戰略考慮,畢竟俄羅斯是擁有核武器的大國,而烏克蘭並沒有核武,近月的戰況也是落在下風,士兵和武器都逐漸供應不上,收復國土遇到俄軍頑強反抗,這時候分出一股兵力去攻打俄國西端一些不太重要的小鎮,並無助於打贏戰爭,反而會刺激俄軍大舉報復,澤連斯基為何要這樣做? 談判籌碼有媒體分析說,烏克蘭這樣做是一次試探,現時被佔領的俄國庫爾斯克州土地,的確並非軍事要津,但地理位置相當巧妙,如果俄軍要收復這些領土,就要從烏克蘭戰場抽調軍隊北上,這就會減輕烏克蘭在東南部反攻俄軍的壓力。如果俄軍不調兵回防,烏軍就可以從攻佔地區北上,威脅俄羅斯在該區域的物流重鎮,嚴重打擊俄國經濟與民生。目前看來,俄羅斯正部署在不同地方抽調軍力到庫爾斯克,沒有明顯的從烏克蘭境內戰場大舉撤兵的跡象,似乎是不想放棄前線陣地,但代價就是遲遲未能奪回被佔國土,令不利俄軍的信息持續發酵。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分析是,烏克蘭正在為今年底戰爭進入新階段作準備,這個新階段主要由美國大選結果觸發。假如特朗普獲勝重返白宮,極有可能會撤銷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強迫烏克蘭接受喪失大片國土換取俄國停火,令特朗普取得剛上任便解決俄烏戰爭的政績。烏克蘭如今攻佔了一片俄羅斯領土,假如守住不放,就可以用來與俄國談判,爭取收回較多被佔領土,俘獲的俄國士兵,也可以用來換回被俄軍擄去的士兵與平民,這些都是必須積累的籌碼。假如賀錦麗打敗特朗普,民主黨繼續執政,烏軍成功佔取俄國土地一事,就可以用作游說美國加大軍援力度的籌碼,顯示援助烏克蘭反攻俄羅斯並非毫無勝算,俄軍已是強弩之末。無論是談判籌碼,或是游說籌碼,都必須於美國大選揭盅前爭取在手,大選後才能發揮作用。( 圖 : The Presidential Office of...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