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到移民後常見的距離錯亂感,當中主因是在很多地方,公共交通並不如在香港那樣可以依靠。特別是在英國,鐵路工人和巴士司機罷工無日無之,初到埗的時候確實需要適應。如是者,不時都會聽到這樣的說法:沒有駕駛執照或不打算開車的,就不要移民了。現實是否這樣絕對?這當然很在乎你移居的目的地,以及你的生活形態。之前說過我住在台北市大安區,我從家門口到捷運月台不用三分鐘,那我真的不需要有車;以前住在紐約曼克頓那段日子也一樣,有車恐怕反而更為麻煩,只是泊車已不知要花多少錢。但我也得承認我本來就不喜歡開車,所以才會選這些地方居住。我連在美國中部的明尼蘇達讀博士的時候也沒有開車,平時騎單車去超市買菜,冬天攝氏零下十度下雪照騎不誤。很明顯這是一種很個人的生活選擇。對於許多移民海外的香港人來說,沒車真的很難生活。畢竟在外國開車一般比在香港便宜,寧願養車但是住遠一點,總體來說還是可以節省很多。而且就算自己住的地方有公共交通,工作的地點可不一定,結果還是要有車才能上班;再加上在外地要享受郊外的山川湖泊,不是自駕遊又真的有點難享受得到,那就不如一開始就預期自己到埗後會開車好了。交通成了性別議題在我做的各地移民調查當中,發現通常失遇算的那條問題,倒不是要不要開車,而是原來要多過一架車。以前讀人文地理學,讀到性別議題的時候,常常會見到這樣的說法:市郊化是對女性的剝削。為什麼?因為當一家人搬到欠缺公共交通的市郊之後,誰人開車誰就是這家的主宰。如果只有一架車的話,老公日間開車去上班之後,太太現實上就被囚禁在家,一整天都沒有地方可以去了。當一個人失去了自由活動的權利,也就失去了獨立的社交生活,精神健康也不會好到哪裡。因為我們的社會通常假定男性負責上班,女性負責照顧家人,於是糟糕的公共交通服務便會成為一個性別議題,因為女性往往更需要依賴公共交通。以前看這些故事,有時也會懷疑是否只是教科書用來嚇人的極端案例。然而當認識到越來越多的移民家庭後,卻發現這件事情原來不止真的會發生,而且還相當普遍,不知道多少夫婦因此出了問題。有時太太說想出市中心逛街,老公說一句好累不想開車,因太太沒有駕駛執照,那就被迫去不成了,而太太當然不會開心。現實上,如果有小朋友的話,純粹出於實務需要,亦真的無可選擇地要多於一架車。住得離學校近的還好,遠一點的總不成上班半路中途開車去接小孩放學呢。需要重視的微小問題如是者,每當遇到朋友計劃和伴侶一起移民,總會多口問一句:是否兩位都有駕駛執照?是否兩位都打算開車?如果不是的話,還是乖乖找個可以搭捷運的地方居住吧,我不想以後見到你們因為開車吵架。比較起來,香港的公共交通真的是太發達,很多外國常見的交通與不平等的議題對香港人來說可能相當陌生。剛才提到性別議題,有些地方的女性感到不能安全地在入黑後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甚至不敢獨自在行人路上走動,女性的移動自由因而受到限制。這些移民後的適應問題,雖然看似微小,亦都可以解決;但如果得不到重視的話,還是會有影響的。▌[移民的自我研究]作者簡介梁啟智,時事評論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現職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德國自由堡(Freiburg,多譯作佛萊堡)是我唸博士學位的大學城,也是在香港以外逗留最長的地方,差不多有5年。現在真正的家回不去,自由堡便成為我第二家鄉。香港最大的公墓是在和合石,面積可能比自由堡的大。但除了春秋二祭外,不會有遊人到和合石流連。自由堡公墓一如歐洲其他墳場,都是19世紀中期成立的。我認識的德國哲學家,沒有一個葬在這裡,但有不少德國學者教授和作家長眠於此。這是一個頗平凡的墓園,德國式的寧靜乾淨,墓穴安排有規矩,當中也有幾個可觀賞的雕像。相信如果不是我對自由堡的情結,我不會到此遊覽。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每次身邊朋友問我:當初離開香港,你最不捨得的,是甚麼? 我一定會回答:是家人! 香港是我們的家,而在家裡,最珍貴的是家人。 當初要下決定離開這個家,我的確很矛盾掙扎,要丟下家人,我的心其實好痛好痛。在香港,我一直是家中支柱,負責照顧家人生活及家中開支,但最後卻要面臨離開的抉擇,不能再負起照顧者的責任,到異地漂泊,是我最難過的事。 從台灣到英國,一直都想念這個家,思念著家人。常常想,我的離開是否錯誤,是否未盡女兒及姊姊的責任,是否放棄了家人。節日不能一起慶祝,困難不能一起面對,生活上的大大小小事情都不能一同分擔及分享。 這段日子我非常自責,質疑自己為什麼丟下了家人,而在外地不但不能照顧家人,連照顧好自己都成問題,每天只能盡力面對生活,這樣是不是一種自私的決定呢? 家人都很體諒我,理解我的處境及決定,雖然我沒有告訴媽媽自己申請政治庇護的情況,但我知道他們一直都很擔心我,擔心我會不會在異地面對困難卻不告訴他們,不讓他們分擔。的確,我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的人,生怕家人要擔心自己,加重了他們的擔子。究竟我們是否都在努力不讓對方擔心的糾結中呢?...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無疑是中國元首習近平前往三藩市,與美國總統拜登會晤。這次中美雙邊峰會,雖然不會令兩大國之間的長期競爭角力關係出現質變,但可望暫時緩和矛盾,避免關係進一步惡化。此外,以哈戰爭陷入膠著狀態,加沙最主要醫院屢遭險情,有報道指哈馬斯提出釋放約七十名人質,換取以色列停火五天。至於香港方面,打造北部都會區的工程預算支出,有顧問報告指可能高達三萬億,令人關注特區的財政前景。習拜會綜合美中兩方在「習拜會」前官員的講話及向媒體吹風,這次元首會晤有以下幾個重點:(1) 從美方事前表明不會有聯合聲明、會後亦不會共進晚宴等姿態來看,美國作為東道主是想將這次在菲洛里莊園舉行的元首會晤,定調為實務工作會晤。會議將持續數個小時,設有工作午宴,但不會像過去那樣,為到訪的中國最高領導人舉行盛大國宴,或者在總統的住處辦親切的家宴,營造大家份屬多年好友的外交氣氛。這種純工作會議的定調,反映在美國政界共和民主兩黨的主流看法,乃視中國為具威脅性的競爭對手而非合作伙伴,會晤只是為了管控分歧,而非從本質上扭轉關係。(2) 中美關係若能緩和,台灣是最有可能利益受損的,北京必然大力向美方施壓,要求華府停止軍援台灣,公開表態反對台獨,為此美國國務卿刻意對外表明,拜登將向習近平清晰表達台海和平的願景。美方消息也向媒體說,拜登不會答應中方的表態字眼要求,將繼續他一貫的對台政策表述,這些貌似向台方派定心丸的說法,反映在習拜會之後,在台灣大選前夕,美台關係將面對不少暗湧。北京會否減少對台海的軍事動作,以及對台灣選舉的網上干涉,將會是觀察習拜會對台海局勢具體影響的關鍵。(3) 在應對共同挑戰方面,回應氣候變化及協調發展中國家債務等議題,由於較少意識形態分歧,也符合兩國積極發展新能源,以及妥善管理別國欠債的共同利益,較有可能取得實質進展。畢竟美國是國際貨幣基金會的主要股東,而中國因推動一帶一路項目又借出了巨額款項,彼此有誘因在追債與談判債務重組上合作。相較之下,回應俄烏戰事及調停以巴衝突就難有成果,這是因為美國明確支持烏克蘭和以色列,而中國則傾向支持俄羅斯和巴勒斯坦,呼籲和平大多是流於口頭,難有聯合行動。(4) 對北京來說,最希望爭取到的實惠有兩點,其一是拜登叫停特朗普年代開始的對華高額關稅,降低中國貨品直接出口美國的關稅成本;其二是藉著美方提議討論協同規管人工智能的機會,把電腦芯片生產一併提上議事桌,逼美方放寛對中國的芯片技術出口及採購禁令,這兩方面對中國的經濟及科技發展相當重要。習近平與拜登會晤後,將出席與美國商界領袖的晚宴,顯示北京強烈希望美國企業增加對華投資。(5) 對美方來說,國內新型毒品芬太尼氾濫,中國若答應嚴格管制相關的原材料出口,對拜登在大選年展示政績會有幫助。此外,美國軍方強烈要求恢復兩國軍隊的正常溝通機制,以便兩方軍機船艦在國際海域或空域相遇時,可以藉兩軍高層溝通減少磨擦,這對避免台海和南海發生嚴重武裝衝突頗為重要,而在控制軍備物資流向敏感區域上,溝通機制也會有一定的約束作用。(6) 在美國國內,習近平是具爭議性的大國元首,美國人普遍對他沒有好感,視為專制暴君。他到訪三藩市自然會引起示威抗議,為此中國駐美使館做了大量應對工作,積極聯繫了許多愛國人士到場聲援,務求在群眾數目和聲勢上蓋過示威方,但這樣動員必然導致支持者與示威者對峙,甚至發生對抗和衝突,令保安執法難度倍增,也會令媒體對習拜會的報道多了群眾對壘的畫面。以哈戰爭在國際局勢方面,以色列與哈馬斯在加沙的軍事衝突,繼續成為全球焦點。有三點發展值得闗注,其一是美國看來正在推動巴人自治政府,承擔戰事結束後治理巴人地區的艱巨任務,而巴人自治政府則表面,若西岸與加沙不能一併治理,啟動巴人獨立建國進程,則所謂巴人自治並無作用,只會繼續過去多年的流血衝突;其二,哈馬斯的形勢看來比較吃緊,雖有地下迷宮的地理優勢,但軍火裝備上與以色列相差太遠,據《耶路撒冷郵報》報道,哈馬斯正透過一直當調停人的卡塔爾傳話,願意釋放約七十名以色列人質,主要是婦女和孩童,換取停火五天,若消息屬實,以色列將要抉擇,是否把營救人質列為優先;其三,加沙的主要醫院因缺電缺水缺藥,已淪為人間煉獄,無法救治傷患,近日以軍指哈馬斯指揮中心設在Al-Shifa醫院地底,不停攻擊醫院周邊,加劇了醫院的人道災難,就連支持以色列的美國總統拜登也公開表示,要保護加沙的醫院,全世界都在注視,到底國際社會的努力,能否阻止這場人道災難蔓延惡化?北部都會計劃造價香港政局方面,本土研究社引用普華永道顧問公司的研究報告,指特區政府的北部都會計劃總投資額估計高達三萬億元,特區政府將負擔一萬億元,其餘二萬億元將要向外界融資。本研社指這份顧問意見顯示,香港的北部都會計劃造價乃全球第二高價,而過去許多這類造價極高的城建計劃,都會面對超支、延誤、通脹等問題,也有債台高築、爛尾收場的風險,是否值得進行及如何融資,關乎香港特區未來許多年的財政前景,應該有更充分的研究和討論。本研社的關注合情合理,特區政府若不能拿出具說服力的論據,實不宜倉卒進行,尤其近日出現土地招標流拍,顯示地產財團對香港城建的信心正處於極低位。一擲萬億的工程大計,無論是林鄭時期的明日大嶼,或是今天的北部都會,都會嚴重損害商界對香港財政健全的信心,若勉強推行,只會未見其利先見其弊。▌[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教和學中世紀英國絕對是苦差,因為我們對中世紀認知實在太少了。簡單來說,中世紀是宗教的時代,始於西羅馬帝國的滅亡,終於東羅馬帝國的滅亡。人們開始由神回歸至人自身,這見於文藝復興運動(Renaissance)。我們教學生中世紀的英國,則以1070年諾曼的威廉一世(Wiliam I)講起,直到1485年金雀花王朝(Plantagenet)的李察三世(Richard III)。中世紀當管治者也是苦差,要面對的問題是,如何應對教會這另一個權力核心。還有,耗費大量財富的十字軍東征(Crusade)也令英國社會動會動盪。約翰王(King John)要簽大約章 (Magna Carta),也是因為五行欠財,才激怒了地主。英國在中世記還要跟蘇格蘭、愛爾蘭和法國打仗,中世紀的英國並不好過。政教衝突教會和國王的衝突,可以見諸於亨利二世和托馬斯‧貝克特(Thomas Becket)的衝突。亨利二世是金雀花王朝首位國王,而貝克特則是坎特伯雷大主教(Archbishop...
一個人在英國生活。 當初決定離開,就是希望有一個新的開始。沒有想太多,便到了倫敦落腳。沒有朋友,也沒有家人在身邊, 30多歲的家玉只帶著一個行李箱便離開自己熟悉的家。 來英國前有信心很快融入社會,認識新朋友。最初的兩三個月,像去旅行似的,樣樣事物也是新鮮有趣,也不急於找工作。過了剛好三個月,開始不想出街,也不想跟外界接觸。 遇到陌生人幫助自己,怕別人欺騙她;新認識的朋友,又不知道是否可信賴。 剪斷跟香港的一切...
近來旅行,除見雪山,也行博物館。介紹一個參觀博物館用得著的iPhone 功能,毋須額外下載付費軟件,簡單易用。參觀博物館時,展品繁多,文字冗長,眼睛忙不過來,最理想是用聲音導航。我想做到的效果,只需拍下英語文字介紹,自動抽取內容,並以英語(或粵語)讀出來。單靠iPhone 內置的「捷徑」(Shortcuts),即能達致以上功能。先拍下想讀出的文字介紹(可多於一張圖),把圖片分享至此捷徑,選擇直接讀出英語或翻譯成粵語,但翻譯功能須有網絡。(註:iPhone 雖有離線翻譯,但在「捷徑」未能使用該功能,有待改進。)步驟一:點擊此連結,下載「圖文譯讀」捷徑:https://www.icloud.com/shortcuts/12dc96bbe9854fb8ac3b0ce1fa2d30c9讀者可自行微調設定,例如語速,男女聲音等,設定比較直白,在此不贅。步驟二:打開手機上的相片 app,選擇想讀譯的照片,分享至此捷徑,選擇「直接朗讀:英語」或「翻譯成為:粵語」等。捷徑的設定簡單直白,讀者不妨大膽嘗試,選取心水語言配對,男女聲音等。若不慎弄錯,把舊捷徑刪去,按上面連結重新匯入即可。此捷徑除了能自行製成聲音導航,當然還可自製有聲書,對著文字為主的書籍拍照,即能朗讀,十分好用。圖片:尼泊爾Patan 博物館連結:https://www.patreon.com/posts/92558803▌[光合作用]作者簡介薯伯伯為最早一批在網上連載遊記的香港人,多年來足迹遍佈歐、亞多國,在喜馬拉雅山麓、東南亞、南亞等地區生活。著有《風轉西藏》、《北韓迷宮》、《西藏西人西事》及《不正常旅行研究所》,分別在香港、北京及首爾出版。 ...
Amid threats of sending national security defenda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