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隻身來到英國,但是很慶幸在這裡遇到很多很多很好的朋友,大家互相支持。其中在香港人的活動中,我也重遇了一些中學及大學的朋友,而最令我驚喜的是我,可以在這重遇我中學的小師妹。小師妹在高中時候已到美國讀書,然後於大學攻讀電影,畢業後成為了一位出色的攝影師及導演,我一直都很羨慕她的工作,並以她為榮。我在中學時期都有想過讀電影,因為我覺得電影是一樣很有力量及感染力的媒體,可以傳遞很重要的訊息及價值,影響到每一位的觀眾,甚至可以進入大家的內心深處。不過我覺得自己沒有太大的潛質去做電影,最後反而選擇了做一名社工,成為助人專業,接觸生命的故事,與他人同行。不可思議的重遇我已經有一段長時間沒有跟師妹接觸,真的沒有想過可以在英國重遇她,在香港市集一看到這樣熟悉但又十多年沒有見過的臉孔,我忍不住尖叫,衝向她,然後抱著她,我們都覺得這樣的重遇很不可思議,很開心,很驚喜,亦很感動。師妹經常往來英國,在這裡拍攝香港人移居英國的故事,我們有更多的機會一起相處,一起傾訴,分享這些年來的經歷及故事,了解大家的心路歷程。師妹會約我聊天、為我煮甜點、一起去集會遊行,甚至陪我去覆診抽血,一起去見律師,幫助我並給予意見,陪伴我於這段尋求庇護的日子,一步一步向前努力,我真的很感恩。前路的確有很多不明朗,但上天在很多困難的時候都為我送上不同的小天使,還有滿滿的愛和鼓勵,我真的很是幸運。願我身邊的人都平安順利,大家加油!▌[尋庇護]作者簡介過著流亡生活、前景未明的在英尋求政治庇護者或他們的過來人,透過綠豆的破土——這塊自由土壤發聲,以專欄「尋庇護」講述自身的故事、申請政治庇護時遇到的種種程序上、生活上的經歷。

  • 我們對中世紀的英國(Medieval England)未必很有認識,但總聽過約翰王(King John)這個名字。被人記得有兩個方法,一是做大好人,一是做大壞蛋。後者成功機會較高。 但問題是,約翰王真的這麼差嗎?他做過什麼? 我們也未必立即拿歷史書來研究,反而很快地用兩個關鍵詞「固定」了對約翰王的理解︰一是羅賓漢,二是大憲章(Magna Carta)。...

  • 兩個人移民,大多數想像是一對夫婦的組合。我遇到的二人家庭,除了夫婦,還有父子、父女、母子及母女,這些組合的出現也有著不同的原因。有的原因也是很簡單,家中誰想移民,就一起出發,不想走的便繼續留在香港生活,就這樣簡單的決定。Michelle 的媽媽很想離開香港到外地過新生活,但爸爸及妹妹卻不願意離開, 結果順理成章,Michelle跟媽媽一起移民去了。Michelle說:「就算媽媽不走,我也會自己離開,既然她想走,我又覺得一齊走也是好事。」在準備離開的時候,大家也沒有想太多,爸爸只是說他會考慮過幾年或會過來,著Michelle先跟媽媽一起出發。 至於妹妹,只是覺得沒有必要離開,不想改變也不要改變。我見到Michelle的時候,她已經來到英國約一年有多,生活已經上了軌道,但跟媽媽的關係卻愈來愈差。 Michelle 說:「我覺得自己好像被困住,我不想照顧媽媽,但我知道沒有我,她一定搞唔掂。」我鼓勵Michelle邀請媽媽一起出席面談。 最初Michelle怕媽媽不接受,結果媽媽卻欣然答應。角色上的改變她們一起到來,媽媽說:「我有很多說話想跟Michelle說,只是不知道怎樣開口,每次想講的時候,她又好像不耐煩,我也不敢多說。」媽媽這樣一說,Michelle便無名火起:「我哪有不耐煩,你問來問去也是同一個問題,我覺得要照顧你,很大壓力。」媽媽隨即回應:「我又沒有要你照顧,我自己應付得來。」Michelle即時放棄不想再說下去。我問她們的關係從哪時開始變成這樣子。媽媽說:「在香港的時候,我是自己去買餸,照顧大家的起居飲食,來到之後,英文不好,很多事也要Michelle幫忙才可以做得到。我不想靠她,結果卻愈要依賴她。」Michelle的媽媽從一個照顧者的身份,一下子變成了要被女兒照顧,當然感到很不自在;Michelle則由被照顧者,變成要照顧媽媽。大家在角色上的改變,在未適應的同時,感到不知如何面對,也令雙方關係緊張起來。...

  • 不少人經常強調自己密碼很強,獨一無二,以為萬無一失,可是其密碼連帳號早在公海,賊人有機可乘。例如,谷歌的保安做得好,然而有人在另一個保安流流的網站用上同一登錄資料,結果網站被駭,別人順藤摸瓜,用著相同資料,登入了谷歌電郵。 你的電郵登記過的服務有被駭過嗎?要查找也不困難,推介兩個網址: 網站一,https://threatcop.com/email-hack-checker 網站二,https://namescan.io/freeemailcompromisedcheck 使用方法非常簡單,輸入電郵地址,即能看到曾否出現在過往大大小小的資安事故洩漏清單中,甚至可用此間接方法查看與該電郵相關的網站,但願沒有讓人尷尬的連結。大多正常使用的電郵地址,用上幾年後總有機會出現在被駭資料庫,若有發現也不用擔心,只需更改密碼,切忌重複使用同一密碼。推而論之,此法也能間接驗證某電郵是否老用戶。 電郵替身(Email Alias)...

  • 我在《相印集》多次提到,相片並不是反映真實,而是將攝相者面前的四維世界,透過攝相機拍攝成為兩維的平面圖片,是重構所見到的現實,是以一切攝相都是抽象過程。我們見到的世界是彩色的,但攝相可以將彩色還原為黑白、對比和光暗的基本原素,呈現為黑白世界,另一種視覺經驗。 以後幾輯黑白相片系列,由拍攝建築開始,主題不是建築物本身,而是建築與環境在光暗中表現的圖像。 ...

  •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包括以色列同意暫時停火,換取哈馬斯釋放部分人質;習近平與拜登的元首會談,成果比外界預期少,外資繼續撤出中國證券市場;台灣總統大選在即,民進黨賴清德夥拍駐美代表蕭美琴參選,大陸國台辦指責其為「獨上加獨」;香港學童自殺潮再現,當局啟動危機應變機制。習拜會成果有限從習拜會後國際主流媒體陸續發表的分析評論來看,此次中美元首峰會成果有限,較實質的僅有三項,即雙方恢復最高層接觸,同意管控分歧,避免關係進一步惡化;兩國軍方恢復定期溝通,協商處理突發危機;雙方合作打擊芬太尼等毒品。至於習近平呼籲美國企業加大對華投資,商界反應目前看來並不熱烈。《金融時報》近日一則報道指,2023年初因憧憬中國經濟將於疫後強勁復蘇而流入中國證券市場的外資,逾七成已沽售撤離,暫時無意重返內地,將保持觀望,直至北京採取更有力的刺激經濟措施,使中國經濟出現可觀增長。這則報道的焦點雖然是外資對中國證券市場的取態,但在實體經濟投資方面,外資的考慮其實也近似,若增長前景持續不明,營商環境未獲改善,單是領導人出來呼籲,並不足以帶動外商投資。但如果有更多外商像萬事達卡獲准在內地發行人民幣信用卡那樣,克服多年來跨不過的監管門檻,外商才會再度熱衷在華投資。台灣總統大選台灣總統大選在即,民進黨正副參選人已確定,賴清德夥拍蕭美琴參選,親美色彩濃厚。而在野黨派方面的聯合參選計劃卻一波三折,國民黨侯友宜與民眾黨柯文哲原擬藉民調決定誰主誰副,但兩方對民調結果詮釋有異,致藍白合遲遲未能敲定。若最終是國民黨侯友宜當正選,則將容納兩岸「九二共識」之取向,侯柯配將被視為較親近大陸,與賴蕭配形成鮮明對比,而這次大選結果便會成為觀察台灣政壇未來走向的風向標,是進一步向美國靠攏、尋求美國保護以阻遏大陸犯台,或是謀求改善與北京關係,尋求減輕大陸動武意欲。這兩條路線的抉擇,對未來數年兩岸關係變化,會起著關鍵作用。香港學童自殺數字急增繼2015/16年後,香港再次出現學童自殺數字急增的危機,教育當局重啟當年制訂的應變機制,促使學校加強與教師、社工和家長協作,防範學童輕生。這次危機為何出現,人言人殊,可留待學者深入研究,當務之急是做好預防、監測、應變的工作。預防是加強生命教育,香港的中小學在這方面已有根基,教材套和工作紙都有,只要當局減少政治干預,勿把愛國教育凌駕學生需要,就能騰出課時和資源,讓老師做好生命教育。監測是指老師與其負責的班級加強互信,建立學生互助小群組,學會辨識自殺傾向信號,遇事故時迅速示警,及時尋求專業協助。應變就是老師或同學、家長察覺危機時,可立即找到社工、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員協助,合力挽回學童生命,不受學校常規輔導資源局限。這些應變措施過去曾發揮作用,但如今學校面對的是另一代的學生,一切需重頭再做。以巴衝突此外,以巴衝突也持續受國際關注,據國際主流媒體報道,在美國與卡塔爾再三斡旋下,以色列政府終於同意短暫停火,以色列將暫停軍事行動四天,換取哈馬斯釋放五十名被擄人質,而以色列也會釋放百多名被扣留的巴勒斯坦婦女及孩童。較早前,沙地、埃及、約旦及巴人自治政府等,一起派代表出訪北京,尋求中國介入調停,促使以色列停火,獲北京積極回應,雖暫未確定有何具體行動和效果,但中國儼然成為了除美國以外在國際事務上有影響力的大國。▌[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 睡覺前總愛到女兒房間跟她們吹吹水,也翻翻她們的東西,間接了解一下她們的「近況」。有晚發現她們竟有一本Mary, Queen of the Scots(作者是Tim Vicary)的藏書,我記起了,那是一次在台灣旅行時,女孩媽媽買給她們的,是那些讓小孩子學英文的讀本(reader)。我覺得這些書不適合兒童觀看,但女兒卻說她喜歡。一個小學生真能進入英國的歷史嗎?可以的,只要把歷史當成故事看,就不會有陌生不陌生的問題,只有有沒有共鳴的讀者。有天我也偷偷地翻開這本只有六千多字的小書。作者是老師,也是作家,有雙重身份,也就懂怎樣吸引小讀者和小學生吧(路易士老師也想學會這種能力,但又不想被人知道自己看兒童讀本!)。真的,你只需把它當成一個故事看,而不必太有歷史的沉重。不過,這也真是一個沉重的故事。風言風語作者把這故事交給又高又美麗的瑪麗一世(亦稱瑪麗‧史都華,或蘇格蘭人的女王瑪麗,留意,是蘇格蘭人的女王,並不是蘇格蘭女王)以第一身自述,內容是她寫給兒子的信件,好讓他知道母親的傷心故事。而瑪麗一世的兒子,也即是後來的詹姆士六世及一世(同時是蘇格蘭和英格蘭國王)。瑪麗一世本想嫁給西班牙國王的兒子,可惜西班牙王子是天主教徒,因她不想得失主要是新教的英格蘭人和蘇格蘭人,惟有另找人選。而當時的英格蘭女王伊莉莎伯一世(Elizabeth I),竟然提議瑪麗一世嫁給她的「傳說情人」、寵臣羅伯特‧達德利(Robert...

  • 前文提到移民後常見的距離錯亂感,當中主因是在很多地方,公共交通並不如在香港那樣可以依靠。特別是在英國,鐵路工人和巴士司機罷工無日無之,初到埗的時候確實需要適應。如是者,不時都會聽到這樣的說法:沒有駕駛執照或不打算開車的,就不要移民了。現實是否這樣絕對?這當然很在乎你移居的目的地,以及你的生活形態。之前說過我住在台北市大安區,我從家門口到捷運月台不用三分鐘,那我真的不需要有車;以前住在紐約曼克頓那段日子也一樣,有車恐怕反而更為麻煩,只是泊車已不知要花多少錢。但我也得承認我本來就不喜歡開車,所以才會選這些地方居住。我連在美國中部的明尼蘇達讀博士的時候也沒有開車,平時騎單車去超市買菜,冬天攝氏零下十度下雪照騎不誤。很明顯這是一種很個人的生活選擇。對於許多移民海外的香港人來說,沒車真的很難生活。畢竟在外國開車一般比在香港便宜,寧願養車但是住遠一點,總體來說還是可以節省很多。而且就算自己住的地方有公共交通,工作的地點可不一定,結果還是要有車才能上班;再加上在外地要享受郊外的山川湖泊,不是自駕遊又真的有點難享受得到,那就不如一開始就預期自己到埗後會開車好了。交通成了性別議題在我做的各地移民調查當中,發現通常失遇算的那條問題,倒不是要不要開車,而是原來要多過一架車。以前讀人文地理學,讀到性別議題的時候,常常會見到這樣的說法:市郊化是對女性的剝削。為什麼?因為當一家人搬到欠缺公共交通的市郊之後,誰人開車誰就是這家的主宰。如果只有一架車的話,老公日間開車去上班之後,太太現實上就被囚禁在家,一整天都沒有地方可以去了。當一個人失去了自由活動的權利,也就失去了獨立的社交生活,精神健康也不會好到哪裡。因為我們的社會通常假定男性負責上班,女性負責照顧家人,於是糟糕的公共交通服務便會成為一個性別議題,因為女性往往更需要依賴公共交通。以前看這些故事,有時也會懷疑是否只是教科書用來嚇人的極端案例。然而當認識到越來越多的移民家庭後,卻發現這件事情原來不止真的會發生,而且還相當普遍,不知道多少夫婦因此出了問題。有時太太說想出市中心逛街,老公說一句好累不想開車,因太太沒有駕駛執照,那就被迫去不成了,而太太當然不會開心。現實上,如果有小朋友的話,純粹出於實務需要,亦真的無可選擇地要多於一架車。住得離學校近的還好,遠一點的總不成上班半路中途開車去接小孩放學呢。需要重視的微小問題如是者,每當遇到朋友計劃和伴侶一起移民,總會多口問一句:是否兩位都有駕駛執照?是否兩位都打算開車?如果不是的話,還是乖乖找個可以搭捷運的地方居住吧,我不想以後見到你們因為開車吵架。比較起來,香港的公共交通真的是太發達,很多外國常見的交通與不平等的議題對香港人來說可能相當陌生。剛才提到性別議題,有些地方的女性感到不能安全地在入黑後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甚至不敢獨自在行人路上走動,女性的移動自由因而受到限制。這些移民後的適應問題,雖然看似微小,亦都可以解決;但如果得不到重視的話,還是會有影響的。▌[移民的自我研究]作者簡介梁啟智,時事評論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現職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 香港電話卡實名制後,限制個人用戶每人可向每間電訊商登記最多 10 張 SIM 卡,最多可登記 10 張...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