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人愛看書?在我看來,是因為太多時間要用來等巴士或者等火車,若有一本能解悶的書總好過滑手機一小時吧。對,等一小時車不是什麼奇事,有時焦躁起來什麼字都不能入腦,幸好手上是這本由 Robert Peal 撰寫的 Meet the Georgians...

  • 抱歉的是我在來英前真是完全對喬治亞時代陌生。但倒還是知道香港作家西西有一本書叫《我的喬治亞》。「書皮學」不是完全無用,它能接通書跟知識。這本書跟英國有關嗎?當然有,是我城的人的大哉問。何福仁先生這樣解讀西西這本書︰ 「『我喜歡喬治亞,不等於說我就願意住進裡面。』易言之,不一定非喬治亞不可,更不等於說這是擁護英國的殖民統治。在殖民地長大,並沒有原罪;不能矯情地拿民族主義的概念上綱上線,不能因為貼上殖民地的標籤,就一概要打倒,合理,還須合情。 至於何以在十八世紀的英國?喬治亞房子固然產生於這世紀的英國,如前所引,由於當時連續在位的四位英王都叫喬治。但更深刻的理由是,我城的過去,好歹與英國最密切,也無可否認英國的影響,而一切又源自十八世紀的英國。負面地說,不可能是其他空間、時間。十八世紀對英國而言,是充滿活力的盛世,這時代產生工業革命,推動物質文明,但也可說遺禍至今。當時唯利是圖的英商,為大量的商品尋找出口,還振振有詞,認為鴉片也只是商品,由是侵略中國,產生鴉片戰爭,一個小小的漁村淪為英國的殖民地,這就是香港。戰爭之前,英人曾遣使來華,清政府不知彼也不知己,緊抱一套唯我獨尊的天朝心態。這些,書中都有所交代,這裡無需費詞。總括而言,中英並沒有真正的對話。」 喬治亞時代就是那個鴉片戰爭發生的時代。我們讀中史,或會了解那是清代中葉,康雍乾盛世已過,但對於「屈我辱我」的英國當時是怎樣的社會,則不太有機會知道,也沒人鼓勵我們知道。 狂野的時代 翻開這本由Robert Peal撰寫的...

  • 女王伊利沙伯一世(Elizabeth I)是都鐸王朝第五位君主,也是最後一位。她的父親是亨利八世,但母親卻是因通姦叛國等18項罪名被斬首的安妮‧博林(Anne Boleyn)。這當然為她擔任君主添了爭議性,畢竟母親並沒什麼顯赫身份,當初亨利八世還因堅持要娶她,導致英國脫離了羅馬教廷。伊利沙伯一世終生未婚,有「童貞女王」(The Virgin Queen)之稱。為什麼選擇寂寞的人生?當中最美好的解釋當然是為國為民!伊利沙伯不想嫁給其他國家的君王,是不願英國變成其他國家的附屬,唯有犧牲自己的幸福——當真偉大!這當然是她的考慮之一,但我們也不能忽略大人物其實也有七情六慾。歷史學家崔西‧博爾曼(Tracy Borman)的The Private...

  • 先給大家猜個謎︰ All boy should come home,...

  • 路易士老師在大學讀書時,除了喜歡借書,還喜歡借影碟。一星期看兩三齣戲或者劇。一劇一世界,其中最難忘的,是一齣由HBO製作的歷史劇The Tudors。那時候怎會想到,自己會在英國教歷史呢?當時只覺劇情大膽刺激,能將亨利八世的情事、慾望、瘋狂和衰敗都一一描畫,當中還遇上了著名的人物︰撰寫《烏托邦》,後因反對亨利八世自創聖公會而被處死的湯瑪斯‧摩爾爵士 (Sir Thomas More)、亨利八世的女兒,後來的著名女王伊利沙伯一世。當然,亨利八世的六個老婆也是各有特色︰一死一活、兩個離婚、兩個砍頭。 亨利七世在1485年從理查三世(Richard...

  • 中國歷代屢有農民叛亂或稱為起義,遠的有大澤鄉起義,近的有太平天國。但已故余英時教授就指出,中國的農民起義都不以農民為主體。陳勝、吳廣是小軍官,洪秀全則是讀書人,我們的毛主席也是知識份子。但當然,農業社會總會很容易與農民聯上關係的,英國也不是自古以來工業發達,自然也有農民叛亂。 其中最著名的,是1381年的農民起義(Peasants' Revolt),也稱瓦特‧泰勒叛亂(Wat Tyler's Rebellion)或大起義(The Great...

  • 最近學了一個字,‘Dickensian diseases’(也即是‘Victorian disease’),中譯「狄更斯疾病」,包括白喉、傷寒、肺病和霍亂等維多利亞時代常見病症。有報導說這些疾病會重來英國,英國衞生安全局(UK Health Security Agency)則在政府網頁解說,這些病一直都在,只是我們透過醫療科技、衞生政策和市政發展去令它們不像過去那麼普遍而已。對,路易士老師說這麼多,都是想大家明白狄更斯簡直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同義詞。狄更斯是因在1837年出版了《匹克威克外傳》(The Pickwick...

  • Half term有點時間,終於可以一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故居。在羅素廣場(Russell Square)地鐵站下車,沿途漫步也見不少名人故居,比如有《小飛俠》(Peter Pan)的作者詹姆斯·馬修·巴利爵士(Sir J.M...

  • 約翰王 (King John)最失敗的地方,是不能擺平男爵(barons)勢力。在中世紀奉行的封建制度,管治心得,就是要好好控制這班佔全國人口不多於5% 的貴族,以借他們去控制大多數的農民。但約翰王顯然沒能夠抓住他們的心,也沒給他們足夠好處,最終只能有「反了,反了」的結果。 分權協議 1215年5月,一群在北方的男爵舉兵殺至倫敦,約翰王惟有跟他們在蘭尼米德(Runnymede)「講數」。蘭尼米德位於薩里郡(Surrey),距離倫敦不遠,大憲章(The...

  • 我們對中世紀的英國(Medieval England)未必很有認識,但總聽過約翰王(King John)這個名字。被人記得有兩個方法,一是做大好人,一是做大壞蛋。後者成功機會較高。 但問題是,約翰王真的這麼差嗎?他做過什麼? 我們也未必立即拿歷史書來研究,反而很快地用兩個關鍵詞「固定」了對約翰王的理解︰一是羅賓漢,二是大憲章(Magna Carta)。...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