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士算什麼書都看,不過對愛情小說已沒有興趣。中年人一般油膩,愛錢。最近就看一本名為Money: A Story of Humanity的書。雖然是錢的歷史但不庸俗,反而充滿人文精神,人類的歷史推動原來是錢。 作者大衛·麥克威廉斯(David McWilliams,生於1966年)是一位愛爾蘭經濟學家、作家與記者。他也擔任廣播主持人、作家、經濟評論員及紀錄片製作人。《金錢:人類的故事》充份反映他講故事的能力,能成為暢銷著作並非偶然。...
一向喜歡企鵝(Penguin Books)出版的封面設計,最近又買了本她們出版的新書(其實是舊酒新瓶),就放上IG打打卡。朋友竟然問,是真的書來嗎?難怪她,AI時代,什麼也可以是偽造。不過也許反映,這本1791年寫成的書,仍超乎人們的想像。 賣關子賣夠了,說的是什麼書?答案是著名英國作家珍‧奧斯汀(Jane Austen)所寫的《英格蘭史》(The History of England...
倫敦的生活成本實在太昂貴了,漸漸地想跟她疏遠。但有時一個人在倫敦窮遊一下,買個meal deal,在街頭走走,即使不在重要景點,仍是能感到這裏故事處處,歷史文化極豐富,又不捨得她。坦白說,對倫敦是又愛又恨的。 城市的美麗不只物質,還有當中的人。有可親的小人物,也有可敬的偉人。而紀念碑往往是紀念偉人的,在聖馬田廣場(St Martin's Place)、聖馬田巷(St Martin’s Lane)與查令十字路(Charing...
歷史不是科學,不可能全然客觀,但我們可以了解和投入各種觀點,力求看得全面一點。 但我想,十個有九個移英港人都會以英格蘭做本位。雖然,移英港人仍在尋求一個正式的公民身份,不能理直氣壯稱自己是英國人。而且英國包括英格蘭(England)、蘇格蘭(Scotland)、威爾斯(Wales)和北愛爾蘭(Northern Ireland),我們會用那構成國去理解「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上星期,討論了「光榮革命」(The Glorious Revolution 1688-1689),與今次談的尋寶記,有密切關係。但要一探究竟,要有點耐性了解朝代更迭的來龍去脈。 我們記得威廉三世(William III)在1688年被英國議會邀請來英,推翻占士二世(James II),與妻子(也是占士二世的女兒)瑪麗二世一起成為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的共同君主(1689至1702)。1701年的《王位繼承法》(Act...
在英國待久了,染上了說話有些誇張的習慣,什麼都「absolutely」,至少也要「great」,說「okay」好像不太okay。有次坐地下鐵聽一個媽媽給孩子預告生日會有什麼吃(是,說了至少十個站),她形容薄餅很「massive」,我就想像其實有多大呢,可能只代表可以吃得飽……。 將這個「把誇張修正」的演算法運用於歷史研習,就令我想問一個想問很久的問題了,那就是「光榮革命」到底有幾光榮? 什麼是「光榮革命」 先說什麼是「光榮革命」(The Glorious Revolution 1688-1689)。查理斯二世(...
英國歷史上是一個基督教國家,現在她把自己定位為宗教自由和多元信仰的國家。有這變化當然不是一朝一夕,若我們細看西敏寺歷史,就明白政治與宗教的密切關聯。誰掌權,就用各種方式去塑造他的宗教理念。 先說回西敏寺,讓我們先問第一個問題,是誰建立西敏寺的? 答案是愛德華懺悔者(Edward the Confessor)。他於1042至1066為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的英格蘭國王。他約在1002至1005年之間,在牛津郡伊斯利普出生,是埃塞爾雷德二世無能者(King Aethelred The...
經過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很多次,但有時間入內參觀則是最近的事。那是陌生卻又似是熟悉的地方,2011年當時的威廉王子與凱特的婚禮在西敏寺舉行;英皇查理斯三世被加冕,也是在西敏寺。但那始終不是「凡人」的地方。回頭想想,來英幾年,經歷女皇駕崩、國王上任,但都不影響生活,不像物價變動般真實。 加冕典禮 作為「凡人」,我們都應該知道西敏寺有幾個主要功能:一是加冕典禮(Coronations)。自1066年以來,幾乎所有英國君主的加冕儀式都在西敏寺舉行。西敏寺內設有著名的「聖愛德華寶座」(Saint Edward's Chair)(或者加冕椅...
大家都聽過大詩人米爾頓(John Milton)的《失落園》(Paradise Lost)吧,它描寫撒旦的反叛與亞當夏娃的墮落,是英語文學最偉大的作品之一。你未必知道的,是米爾頓也是一個政治家,查理一世(Charles I)時期,米爾頓反對君主專制,推動共和主義,支持議會對抗國王。他也為處死查理一世辯護,主張君主權力應由人民授與且可被罷黜。用我們中國人的說法,這叫「大逆不道」。但他卻是人們稱頌的大詩人,為什麼? 路易士對米爾頓所知也不多,故來到在大倫敦週邊Chalfont St Giles的米爾頓故居(Milt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