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兩個峰會,一是中國在西安主辦的中國與中亞五國峰會,另一是日本在廣島舉行的七國集團峰會。前者雖富麗堂皇,打造萬國來朝的盛唐氣象,但時機不對、脫離現實,客觀效果恐怕會弄巧反拙;後者雖樸實無華,卻有多個重要國家列席,還有烏克蘭總統親臨,形成以孤立俄羅斯來結束俄烏戰爭的國際共識,很可能成為重劃國際政治版圖的重要里程碑。中國與中亞五國峰會,從地緣政治上來分析,有兩方面的重要性。其一是挖俄羅斯牆腳,把過去屬於蘇聯加盟共和國的幾個中亞國家收編,納入中國政治勢力範圍,這種明擺著架空俄國、深入其後花園收編盟友的舉措。這是在烏克蘭戰爭爆發前是難以想像的,反映中國判斷俄羅斯發動侵烏戰爭將以失敗告終,或者兩敗俱傷,國力將大不如前,所以可以公然招攬其「藩屬國」。另一點是突顯中國主導國際秩序的野心,大張旗鼓地舉辦中亞峰會,而非低調地逐一收編,彰顯的是大國實力。中國承接著之前一系列的外交攻勢,成功拉攏巴西及中東等國家,這次中亞峰會原意是要突顯中國有能力組建廣泛的國際連盟,建立一種可以與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抗衡的國際秩序,提升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話語權,同時藉此鼓舞國民士氣,強化民族自豪感,以萬邦來朝來提升習近平的大國元首地位。不過,這次峰會舉行的時間正值中國經濟陷入困境之時,三年疫情衝擊剛過,國計民生元氣未復,這個時候以大唐盛世的宮廷禮儀款待中亞五國,還承諾大灑金錢以260億元人民幣資助五國,看在民眾眼內,自然感到不是味兒,覺得官方宣傳脫離現實。至於廣島峰會,在地緣政治上也有很多看點,值得逐一分析。其一,峰會最大亮點是澤連斯基親臨,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畢竟烏克蘭與俄羅斯仍在熱戰之中,從歐洲坐飛機到日本,沿途的保安極不容易,但澤連斯基借助他與法國總統馬克龍的交情,獲法國租借政府專機,出奇不意地空降廣島,這就令廣島峰會變成解決俄烏戰爭的國際峰會,而解決方案的大原則,也不再是中國過去倡議的無條件無前設式和談,而是烏克蘭向來主張的以恢復烏克蘭原有領土為前提的止戰方案。其二,美國在峰會前夕突然宣布,同意北約盟國把他們的 F16 戰機供應給烏克蘭,而美國會派員訓練烏克蘭的機師。 F16 戰機對俄烏戰爭的制空權甚為重要,烏克蘭使用的是舊式俄製戰機,一直要求西方盟友供給 F16 。荷蘭、法國等由於戰機升級,也很樂意把快退役的...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香港政治新聞是有40年歷史的尊子漫畫被迫停刊,與此關連的新聞是公共圖書館把大批圖書下架,部分內容涉及政治,部分與政治無涉,只是作者或出版人被政府列入黑名單。而由一名外國人營運的交通新聞網站 Transit Jam ,其創辦人向夏寶龍請願後,被中共喉舌媒體連日點名攻擊,亦於日前宣布停止運作。這連串新聞顯示,香港的言論自由正大幅倒退。 關注香港言論自由變化的人會知道,自2019年反送中社運遭政府強力鎮壓後,政治表達的自由就不斷被收緊,而在2020年中北京替香港訂立國安法後,更是每況愈下,其中以《蘋果日報》及《立場新聞》要員被拘、機構被迫停運,最為標誌性。如今這一波政治清洗,針對的已經不是嚴肅的政治新聞報道,而是政治諷剌、政治類圖書、打政治擦邊球的小型網上自媒體,反映北京主導的香港管治轉變,其目標並不限於封殺所謂反政府媒體,而是全面清除觸犯官方禁忌(例如六四)的各類出版物。 尊子漫畫停刊,《明報》並沒有明確解釋理由,只是感謝尊子四十年的持續貢獻,而尊子則表示是與報社協商後的決定。但《明報》的讀者和關注事件的公眾都看得清楚,這個既不符合報社理念與傳統,亦違背市場規律討讀者厭惡的決定,唯一可能理由就是政治——過去一年政府官員六度公開點名抨擊尊子漫畫,積累的政治壓力太大,以致報社和尊子都感到備受威脅,若不停刊便有可能步羊村繪本案後塵,被控以發布煽動刊物罪。...
五月六日黃昏,一條長長的車龍,載著以千計的平民,在恐慌中爭相離開扎波羅熱市。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這是因為該市靠近核電廠,去年佔領該市的俄羅斯突然下令居民疏散,相信是準備應對稍後烏克蘭對該市進行反攻,事件令歐洲各國高度關注,烏克蘭戰事不但會迅速升溫,而且可能波及核電廠造成核幅射擴散。隨著歐洲氣溫轉趨溫暖,烏克蘭東部地區告別濕寒季節,泥土適合坦克前進。歐洲多國預期,烏克蘭籌劃多時的大反攻將一觸即發,美國和歐盟過去數月加緊供應的武器,將會成為大反攻的重要助力,而俄羅斯對此亦作了大量準備,包括在全國各處大量徵召新兵,向僱傭軍集團供應彈藥等,激烈的戰鬥一觸即發。五月八日周一,俄羅斯發動大規模的無人機空襲,目標是烏克蘭首都基輔,這次先發制人,外界認為俄軍是搶在戰勝納粹紀念日前造勢,振奮士氣軍心。而扎波羅熱的大疏散,則被視為俄羅斯借核電廠作掩護攻擊烏克蘭軍的部署,在雙方激戰中,假如發生核電廠幅射外洩,兩方都會把責任推向對方,但客觀現實是,幅射將主要影響烏克蘭和歐洲的居民,對俄羅斯影響較輕微,而這種「核意外」會令歐洲各國重新評估戰爭風險,或會施壓逼烏克蘭同意停火,屆時俄羅斯可望保存大片軍事佔領的烏東土地。如果烏克蘭的軍事行動要完全避開核電廠一帶,便無法順利推進,令核電廠一帶成為難以克服的瓶頸。對亞太地區的影響烏克蘭戰況起伏,不單影響歐洲政局,對亞太地區的影響也是立竿見影。隨著戰況膠著,中俄拉近關係,形成反美同盟。美國也積極拉攏亞洲盟友,成果較顯著的是日本與南韓峰會,兩國領導人暫時放下戰爭仇怨及領土糾紛,全面加強經濟與防務合作,餘波所及,南韓駐華使館與中國官媒為了南韓總統對長津湖戰役的講話公開罵戰。除了日韓展示共同進退姿態,菲律賓棄中親美的步伐也令人意外,尤其主導這個外交政策大轉彎的菲律賓民選總統,竟然是小馬可斯。他父親是因貪污被迫下台的前總統,流亡美國並隱匿了大量財產,小馬可斯一度成為追討對象,長期不願踏足美國,以免捲入官司,如今訪美並獲拜登高規格接待,答謝他開放四個軍事基地供美國使用,這種緊密關係是台海局勢緊張造成,而台海局勢升溫則是烏克蘭戰事導致,可見地緣政治是一環扣一環。中國頻繁的外交動作面對這種圍堵壓力,中國的外交動作也相當頻繁。近日較矚目的是國家副主席韓正出訪英國、葡萄牙、荷蘭;外長秦剛出訪德國、法國、挪威,以及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主持中國與中亞峰會,深入俄羅斯後院拉攏中亞諸國。不過,韓正訪英之行在國際輿論上失分多於得分,主要因為香港情況近年急劇惡化,人權自由排名大跌,而韓正過去數年在中共領導層負責港澳事務,所以英國媒體報道指北京派他出席英王加冕大典,是故意羞辱英國,在報道加冕儀式時也當他透明。但英國政界和商界是相當現實的,商界代表參與歡迎韓正晚宴大談英中貿易,英國派商業及貿易大臣赴港跟進,這些都是英國功利現實的一面。中國與加拿大互相驅逐使館人員一事,也看見政治立場對抗與經濟利益妥協並存。事件源起於加國華裔議員莊文浩在國會提案,譴責中國苛待新疆回民構成種族滅絕,中國駐加使館收集了莊的家庭背景資料,交內地安全部門向其在香港家人施壓,莊向杜魯多政府投訴求助,但杜魯多正忙於與北京修補關係,彌補孟晚舟事件對中加貿易的衝擊,把莊文浩案按下不表。結果有媒體爆料,指杜魯多政府沒盡力捍衛國會議員不受外國滋擾,沒阻止中國滲透影響加國選舉,加國外長為平息風波,下令驅逐中國外交官趙巍。中國立即報復,驅逐一名加拿大駐上海領館人員,並放任網民發起杯葛加拿大鵝牌羽絨服,以經濟損失來懲罰加拿大。這宗外交風波顯示,中國市場對西方國家吸引力很大,一般情況下政府官員為了和中國做生意都願意作政治妥協,但民意敵視中國已成主流,善於駕馭這股民意的政治人物和游說組織,也有能耐逼政府採取措施針對中國,這種角力會在歐美政壇反覆出現。另一則值得關注的中國與國際新聞,是外長秦剛與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五月八日在北京會面。會後中方發表的信息指,去年十一月習近平與拜登在巴厘島成功會晤,達成重要共識,但此後美方連串錯誤言行,破壞了這得來不易的積極勢頭。如今應當穩定關係,避免螺旋下滑,防止出意外,要冷靜專業務實地處理意外偶發事件。這次會晤及公開信息,相信是因應烏克蘭戰況升溫、台海局勢緊張而發出,不想氣球事件重演。美國方面看來也有這個意願,不想在明年大選前發生嚴重衝突。中國未來產業發展的大方向在中國經濟方面,過去一周最矚目的要聞,乃二十屆中共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就中國未來的產業發展,提供了一些大原則大方向。其中較受外界闗注的有三點,其一是在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時,要堅持以實體經濟為重,防止脫實向虛。這個表述顯示,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共領導層對虛擬經濟甚有戒心。儘管近年冒起大量創新科技企業,都是以互聯網上的數碼活動為依據,例如虛擬金融、電競電玩、人工智能,但中國是製造業大國,是世界工廠,近來中國在外交上取得進展,說服多個國家答應使用人民幣結算雙邊貿易,基礎就是中國製造的商品切合這些國家的貿易需求,所以製造業是中國的硬實力,不能脫實向虛。另一點與此相關、互為呼應的,就是堅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能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這個表述反駁了內地企業界一個流行的說法,即提升產業結構除了要積極發展高科技、高增值的産業,也要淘汰一些過時的、落後的、產能供過於求的低端產業,讓這些低端產業轉移去其他發展中國家。現在中共中央定出的方針卻是不能退出,要堅持把這些低端產業轉型升級,這便為許多地方政府提供了藉口,可以保留一批虧損的、不具經濟效益的國企。第三點受關注的會議公布,是關於人口政策,說人口發展是關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必須著力提高人口整體素質,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具體策略包括努力保持適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規模,要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大力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這些表述反映,習近平領導的中共中央對於人口紅利消失、人口總量被印度超越,看來頗為介意,要嘗試扭轉內地生育率下跌的趨勢,繼開放二孩、三孩後,將會再出新政策鼓勵生育。國殤之柱被檢走至於香港新聞方面,政治新聞較矚目的是警方把過去長年擺放在香港大學的國殤之柱,列為一宗顛覆案件的證物予以檢取。之前港大已把這件雕塑移離校園,存放於石崗的嘉道理中心,雕塑物主丹麥藝術家高志活一直想取回。此次警方取走雕塑,並沒有與高志活聯絡,乃是運用國安法附屬法例賦予的權力,將雕塑列為證物予以接管,將來審訊結束如何處置、會否歸還,則屬未知之數。這種行事手法,連同禁止六四晚會、封殺六四紀念館等,顯示港府正落力消除香港的「六四」記憶,完成中央交付的任務。另一則值得關注的香港新聞,是香港經濟日報報道,美國聯邦快遞將亞太區域總部由香港遷至新加坡, FedEx 發聲明指只有少於15%職位會遷移。這則新聞向公眾印證了企業界早已知悉的趨勢,即中美經濟脫鈎下美資企業不會把亞太總部設在香港,不論中國如何震怒,設法懲罰這些美國企業,恐怕都無法扭轉這趨勢,這不代表美資企業放棄中國市場。聯邦快遞的聲明說得清楚,他們會設法保持在這市場的領先優勢,但營運總部是另外一回事,那關乎管理層的人身安全和管理數據的保安,在香港國安法強力運作下,美資企業怎敢冒這個險?▌[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中學,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有兩則,一是中國元首習近平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電話,稍為紓緩了緊張的中國與歐盟關係;另一則是中國通過了新的《反間諜法》,並以危害國家安全為由,搜查及拘捕了多名與西方有關係的人,令外資企業在華投資風險驟增。 習近平會與澤連斯基通電話 習近平會與澤連斯基通電話的傳聞,在習近平出訪俄羅斯與普京會晤時就甚囂塵上,但不知何故遲遲沒有發生,使習近平出訪一事變成一面倒拉近與俄羅斯關係,使西方認定習近平是要與普京結盟共同對抗西方,而非充當中間人調停烏克蘭戰事。其後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接受法國電視台訪問,說前蘇聯加盟國的獨立主權國地位未定,在歐洲引起一場外交風暴,歐盟國家強烈質疑中方立場,中國外交部急忙澄清。在這樣的背景下,習近平與澤連斯基談電話約一小時,而事後澤連斯基對通話又給予正面評價,便在一定程度上紓緩了緊張的中歐關係。 不過,從澤連斯基與習通話後的對外發布來看,無論北京是否介入,烏克蘭與俄羅斯暫時還不具備條件重返議和談判桌。澤連斯基只是爭取中方理解和尊重烏克蘭的立場,即烏克蘭不接受以領土換和平,和談必須以1991年烏克蘭獨立時的彊界為基礎,即既包括去年被俄軍侵佔的烏東領土,也包括2014年被俄羅斯奪去的克里米亞,以及請求中方協助向俄羅斯施壓,促使俄方加快遣回逾萬名被擄的烏克蘭兒童和戰俘,並不涉及任何俄烏會談的實務安排。俄國其後發表的聲明也顯示,俄方認為烏方主張等同拒絕政治談判,俄方會繼續達成特別軍事行動目標。 換言之,中國的外交斡旋只是做到與俄烏兩國最高領導者都能直接溝通,為日後時機成熟時介入促成和談奠下基礎,對烏克蘭當前戰局暫時沒有影響。這次外交斡旋,更大的作用在於向歐盟表明,中國有誠意紓緩歐洲局勢,並非一面倒親俄挺俄,向普京提供各種支援,助他欺壓烏克蘭。假如中國能守住這條界線,不向俄羅斯提供軍備或民用轉軍用設備,則烏克蘭的親華姿態(包括對華發表正面講話、重派駐華大使等)便有價值,歐盟諸國內部的親華派(如法國總統馬克龍)也有發言空間,否則歐盟可能會走上全面敵視中國的軌道。 新修訂《反間諜法》...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中國新聞有兩則,其一是內地開展農業執法,被稱為「農管」的執法隊進入多個農村,引起農民不滿,衝突片段在網上迅速傳開,引發民眾熱議;另一則是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接受法國一電視台訪問時,拒絕承認克里米亞屬於烏克蘭領土,指前蘇聯陣營國家缺乏有效的主權國地位,觸發多個歐洲國家強烈質疑和批評。 香港方面,立法會通過動議,支持引入大灣區勞工,每天從內地來港工作,晚上返回內地,而醫管局則去英國招聘醫生,發出了過百份有條件聘用合約,顯示特區當局正從低端到高端全面引入境外勞動力,填補移民潮造成的就業空位。 農管執法 農管執法亂象近日成了內地民眾關注的議題,原因有三方面。其一,農地是農村居民的生存依據,也是他們唯一的經濟資源,隨著城市邊界不斷擴展,許多昔日位處偏僻的農村,已經變成靠近城市的近郊。土地價值颷升,農民為了獲利,紛紛在宅基地上加建住宅樓房,由於沒有正式地契,只能以非產權房形式用較低價發售,令市場上出現大量僭建房屋。此外,原來用於農耕的土地,由於靠近城鎮,許多改變了用途,變成飲食消閒娛樂等場所。這些既定事實存在已久,政府過去隻眼開隻眼閉,如今忽然認真執法,要清除農村的非法違規事項,由此觸動的利益極其廣泛。 其二,農管進村,除了規範農民不能做什麼,還夾著向農民徵費的任務。徵收理由各處不一,有徵收基建費的、有徵收排污費的、有徵收養老費的,徵收水平一般不高,但農村居民擔心一旦開了這些新收費項目,往後每年加費,將會成為農民的沉重包袱。昔日中央政府主要向城市富裕人群及企業徵稅,然後以財政轉移支付方式補貼農村,給農民各種津貼,以穩住留守農村生産糧食的人口,如今全國多處向農村居民打徵稅收費的主意,反映不少地方政府財政陷入困境,自地産市場泡沫爆破後失去賣地的搖錢樹,於是向農民伸手要錢。 其三,中央不但開綠燈給地方政府搞農村執法,還積極鼓勵地方政府以先行先試方式,盡快組建專門的農村執法隊。這些有制服有裝備的「農管」,為了替地方政府向中央邀功,非常積極地發掘和打擊農村的各種違規違法現象,但其實中央及地方政府的立法機構仍未就農業執法制訂詳盡完善的法規。好些地方仍在諮詢醞釀階段,得風氣之先的地方政府搶閘邀功,任意妄為在所難免,情況猶如過去許多城鎮未有完善的環境管理規章制度,便組建「城管」執法隊四出執勤,結果許多外來打工人口因證件不齊全或手續未辦妥,被城管監禁罰款,甚至被虐打致死,以致「城管」二字臭名遠播。...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新聞是中共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夏寶龍訪問香港,一面強調社運的政治風險未消,國安部門須加強防範,一面向港人和外商派定心丸,強調中央支持下香港經濟前景美好。此外,中國與美國抗衡的外交策略初見成效,繼法國總統訪華後,巴西總統盧拉亦到訪中國,並參觀受美國制裁的華為,顯示巴西不會跟隨美國針對中俄。 夏寶龍訪港 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訪港,釋出了多個值得關注的信息。首先是習近平第三任政府中誰主導港澳工作。據香港電台報道,夏寶龍在港考察期間,曾向與會人士提到,主管香港事務的是國務院常務副總理丁薛祥。丁薛祥是政治局常委,在七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排名第六,港台較早前報道指他已接替卸任常委的國家副主席韓正,出任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組長,主管香港及澳門事務。 港台又引用澳門《新華澳報》報道說,港澳辦副主任楊萬明上周三會見澳門新聞界高層訪京團時表示,丁薛祥出任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有五人,分別是政治局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石泰峰,政治局委員兼政法委書記陳文清,國務委員兼公安部部長王小洪,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部長秦剛,以及夏寶龍。至於領導小組其他成員,包括那些部委和機構,楊萬明稱仍在協調。 丁薛祥長期在上海市政府工作,於2007年出任上海市委秘書長,成為習近平當上海市委書記時的政治秘書,獲習近平賞識。他於2013年上調中央,即出任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兼總書記辦公室主任,成為習近平貼身幕僚。2015年明確為中央辦公廳管常務工作的副主任,陪同習近平訪問美國。2017年換屆後成為政治局委員,接替栗戰書當中央辦公廳主任,其職責猶如大內總管。 夏寶龍訪港釋出的另一個信息,是在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上的講話,據法廣網報道,夏說「條例風波這場港版顏色革命雖然沒有得逞,但這是香港歷史上永遠抹不去的傷疤,是我們永久的痛」。而據明報報道,他指維護國安與表達利益訴求並不矛盾,而表達渠道和方式各種各樣,「遊行不是表達利益訴求的唯一方式」,環保民生等訴求很易被騎劫,香港應形成包容共濟、求同存異、理性溝通的濃厚氛圍,希望香港「天天辦會展、搞創科、拼經濟,跑馬、跳舞、炒股、搵大錢」。夏寶龍講話後,原本申請在五一辦遊行的勞聯即表示要再考慮,其後以不再等警方不反對通知書為由取消遊行。...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新聞有三則,其一為法國總統馬克龍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聯袂訪華,一個獲熱情接待另一個則遭冷遇;其二為大陸一連三日發動軍事演習包圍台灣,報復台灣總統訪美獲眾議院議長麥肯錫會晤;其三為香港女子冰球隊於世錦賽歷史性摘金,這是在男子隊播錯國歌、冰協遭建制強烈批評後的突破,難能可貴。馬克龍與馮德萊恩訪華法國總統馬克龍於4月5至7日到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同行,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及總理李強,於4月6日下午進行中法歐三方會晤。但除了這個官式會晤,馮德萊恩並未獲其他高規格接待,甚至入境也只是使用普通旅客通道,與馬克龍明顯有別。馬克龍獲中方安排紅地氈歡迎、國宴款待、閱兵和禮炮儀式,並由習近平陪他一起出席記者會,又安排他去廣州中山大學參觀,沿途獲民眾及師生夾道歡迎,習也親自去廣州與他再作非正式會晤,並設晚宴款待。這種冷熱有別的對待,傳遞了重要的外交信息。其實,在訪華行程前,馮德萊恩與馬克龍就已明確了兩人的分工角色。馮德萊恩飾演黑臉反派,公開批評中國的烏克蘭停火建議沒要求俄羅斯退出烏國領土,又強調歐盟在保護尖端科技上應有一致立場,不能被中國分化,要防止敏感技術落入中國之手;馬克龍則一面倒替中國講好說話,肯定中國在國際事務上的貢獻,希望在多個領域擴大法中經濟合作。中國對這個分工看得很清楚,也就設計了黑白分明的兩套待遇,評論者說北京刻意分化法國與歐盟,讓馮德萊恩在媒體眼中成為輸家,這故然是事實,但也可以說是中國順應法歐取態有別的自然反應。儘管待遇有別,中國還是在馮德萊恩訪華時提出了一份新的中歐經濟合作協議,對法國更安排了高規格的中法企業家會議。由此可見,北京向歐盟和法國發出的信息很明確,就是不要理會美國發動的對華制裁,不要跟從美國限制對華輸出尖端科技產品(例如高端芯片),這樣才可持續在中國龐大的內銷市場分一杯羹,獲得中國熱情款待。歐盟各國對這信息會如何回應?答案取決於美國施壓的力度大小,美國畢竟是北約的首領,在國防事務上處於領導位置,出於國防安全的對華限制,歐盟國家很難獨自行事。但與軍事無關的領域上,例如汽車生產及銷售、電力及環保等工業設備,歐盟諸國是絕對不會放軟手腳的,尤其當美國電動車領頭人馬斯克親自去中國,啟動大型超級儲能設備工廠,歐洲企業怎能不眼紅?那怕是軍民兩用的核電,法國看來也是堅決要對華出口的,美國用什麼理由來阻止?在這場歐美分化對華各取所需的戲碼中,利益受損的可能是台灣。這是由於馬克龍離開中國後,對媒體表示歐盟不應捲入中美衝突,不值得為台灣問題派兵,這個表態剛好在中國策動對台軍演之際出現,加倍受國際注目。對歐盟來說,台灣位處遙遠,與烏克蘭截然不同,軍援烏克蘭是為了切身利益,阻止俄羅斯向歐洲擴張勢力,但軍事援助台灣對歐盟完全沒好處,卻會得罪中國這大客人,自然希望置身事外。而且,假如台灣受到軍事打擊,台積電的芯片生產停頓,歐洲製造的芯片就可以稱霸市場。對美國來說,中國取代俄羅斯,成為軍事及經濟上主要競爭對手,這已是無可爭辯的事實,而且在未來十至二十年恐怕都不會改變,因此不論是拜登的民主黨,或是麥肯錫的共和黨,都採取了聯台制中的策略,一面增加對台軍售及軍事訓練援助,一面提高官式會晤規格,突顯美國軍事保護台灣的決心,意圖令中國不敢啟動台海戰事。因此,不論歐盟如何不情願,美國都會繼續推進其圍堵及箝制中國的大戰略。大陸一連三天對台軍演關於這次一連三天的對台軍演,不少評論者指規模稍遜於去年八月佩洛西訪台後的軍演,但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北京出動了山東號航空母艦,遠至台灣以東海域,在航母上出動了至少120架次飛機,演示了包圍整個台灣島進行攻擊的謀略和實力。與過去主要靠導彈穿越台灣上空有所不同,從包圍台灣這個象徵意義來說,今次軍演較上次更進一步,信息強度絕不亞於上次。不過,美國也擺出了強硬的回應姿態,安排米利厄斯號導彈驅逐艦駛進中國南沙美濟礁對開海域,明顯是挑戰中國對這海域提出的領海主權主張,警告中國不要只顧針對台海,忽略了東海有日本、南韓,南海有菲律賓、越南等國家,都是美國軍事上的同盟,或者與中國有領土爭端,中國很容易後欄失火。減少對美元倚賴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馬克龍發表的親華言論中,除了冷待台灣,另一點是呼籲歐盟國家減少對美元的倚賴。過去一段時期北京大力策動主要貿易伙伴(如俄羅斯、巴西、東盟等)放棄用美元作雙邊貿易結算,改用本國貨幣與人民幣直接結算,這是要削弱美元作為世界主要流通貨幣的地位,令美國無法恃著無限量印美鈔的實力遏制中國。對歐盟來說,國際社會減少對美元倚賴,等如歐元地位相對提升,這符合歐盟自身利益。不過,中國實施這個打擊美元地位的戰略,會對香港產生負面影響,因為港元長期與美元掛鈎,聯繫匯率已成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基礎,保證了國際資金可以一美元兌七點八港元的水平自由進出。一旦美國決定對中國的貨幣戰予以還擊,港元可能遭遇池魚之殃,只要美聯儲發表不支持港元的言論,國際資本市場對港府能否堅守聯匯制度就會有懷疑,資金就可能離開香港,這是中美角力下一個可能產生的風險,屆時港元可能被迫改為與一籃子貨幣掛鈎,籃子裏會有許多與中國友好國家的貨幣。播錯國歌風波香港在中美對峙的動盪局面中,可以做什麼來自保?這是一個很值得特區政府思考的課題,但現階段香港特區政府的注意力並不在此,它更多關注的是北京的信任,以及適應改由黨中央直管的港澳辦,保持政治正確是港官的首要考慮。這個政治取態,在許多小事上都自然流露。例如,香港男子冰球隊二月在世錦賽得第三名,特區政府本應表達祝賀,但因為主辦方不慎播錯國歌,政府便聯同港協便對冰協大興問罪之師,把冰球運動員的努力成果一筆抹殺,不願聆聽冰球隊的解釋,以致冰協被迫發出對抗式聲明。最難得的是,冰協屬下的冰球運動員們在這樣蒙冤受屈的艱難境況下,並沒有氣餒或自暴自棄,女子冰球隊仍然發揮出運動員的專業精神,在比賽中全力以赴,最終憑實力取得史上第一塊金牌。領隊在比賽前一再複查,也發現了主辦方為何播錯港隊國歌。領隊一早將存有國歌的記憶棒交給主辦方的職員,但這職員並沒有與負責播國歌的職員交接,播歌人自行上網搜查,再次因為谷歌搜尋器沒把國歌置頂而犯錯,證實了錯誤與港隊職員或運動員無關。其實,港協或港府只要保持冷靜,願意與冰球隊共同查找錯誤來源,就可以發現和避免,不用與冰協互相批評,既丟香港人臉子,又令香港運動員心寒。冰球事件還有一個小插曲,前財政司長曾俊華在女子冰球隊摘金後,發表短文讚揚球隊表現,附帶評論港府近月積極提倡香港成為家族財富管理中心。他説其實那些什麼中心的主張多數不切實際,因為香港能夠發展成為什麼中心,不是政府由上而下引領達成的,政府只要把保障投資的環境做好,制訂具吸引力的稅務法規,並維持香港一貫的生活方式,投資者自然會來,家族財富管理辦公室自然會增加,這個法則不單適用於香港,也適用於大灣區。大灣區如果能夠率先使用香港法律制度,來保障國際投資者,自然就能吸引外資進駐。這個大膽的提議,突顯了香港雖然細小,卻蘊藏巨大的能量與優勢,問題只是決策者是否懂得珍惜運用。▌[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中學,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新聞有數則,包括台灣總統蔡英文訪美、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去中國內地祭祖、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與習近平會晤、美國前總統特朗普被紐約州刑事檢控,以及香港的遊行實施新規定,參加者須佩戴主辦方預備的識別標誌及不得蒙面。 蔡英文與馬英九 蔡英文訪美與馬英九訪內地由於同一時間發生,媒體上有不少評論把兩件事拿來比較,但若從實質影響的角度看,蔡英文訪美的政治影響遠遠大於馬英九祭祖。首先,蔡英文是現屆台灣政府領導人,馬英九則是已卸任多年的在野國民黨前領導人,兩者在台灣島內的政治影響力相距甚遠。其次,馬英九這次訪問內地的立論仍是建基於逾三十年前的兩岸談判成果,即所謂九二共識,指兩岸同屬一中。一中各自表述,在台為中華民國,在大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表述在台灣的支持已淪為極少數,在內地也甚少被提及,內地年青一輩許多根本未聽過。其三,當前主導兩岸關係走向的其實是中美冷戰關係,蔡英文訪美獲國會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會見,屬政治高層接觸,勢必刺激北京作出強烈回應,因此受到海峽兩岸及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由於本欄發表的時間與蔡英文會見麥卡錫極為接近,而截稿時二人尚未會晤,只能從事前各方透出的政治風聲,作兩點初步的判斷,進一步的分析則要留待下周。 第一點判斷是,北京的反應可能不亞於上一次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到訪台灣,其可能採取的報復措施,包括以軍機及軍艦繞台呈圍堵姿態,也包括以軍機穿越台灣領空以示有能力武力統一;另一選項是《明報》一則報道提及的、以「電子戰」癱瘓台灣某個軍事目標。佩洛西與總統拜登同屬民主黨,她打破傳統禁忌以議長身分親身到台灣,政治震撼力巨大,但畢竟是白宮挾台制華政策的延伸,但麥卡錫是共和黨人,其以議長身分接待過境美國訪問的蔡英文,表面上不及佩洛西親自去台灣那麼富象徵意義,但會晤傳達了提升美台關係已變成美國兩黨共識,這一點對北京的刺激恐怕更勝於佩洛西的突擊出訪。 另一點判斷是,不論北京反應措施如何強烈,現階段中美之間還不會爆發軍事衝突。台灣問題的熱度雖在上升,但仍未達到熱戰的臨界點,主要理由有兩個,其一是北京尚在備戰階段,現時國策焦點是走出新冠疫情及西方圍堵造成的困局,恢復經濟增長動力;其二是來年便是美國總統換屆之年,共和黨熱門人選、佛羅里達州州長德桑蒂斯對軍援烏克蘭相當冷淡,對派兵捍衛台灣也很有保留,反映共和黨若入主白宮,在出兵海外問題上或許有別於拜登。北京如果部署攻台,等到大選之後可能遇上黃金機會,因此美國軍方將領也認為,台海戰事最早可能在2025年發生。...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包括: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返回杭州,被視為北京與商界民企修好的徵兆;國務院公布新版工作規則,突顯唯習近平獨尊的指導方針,刪除了工作信息須透明的原有規定;大量內地客湧往香港,令兩地文化差異引發的分歧與衝突,充斥兩地網上空間,特區政府據報正醞釀立法,禁止內地人與香港人之間的「族內歧視」。 馬雲現身內地 本周一,馬雲現身內地的報道,佔據了不少媒體的顯要位置。率先披露這信息的媒體,一個是馬雲的阿里集團旗下香港《南華早報》,另一個是阿里巴巴大本營杭州當地具影響力的《科創板日報》。前者刊出了一張馬雲在阿里巴巴總部大樓的一個大露台上與員工喝茶聊天,並報道馬雲到他有份創辦的雲谷學校訪問,與學生暢談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挑戰,後者則引述網友,刊出了一段在杭州文一路隧道內拍到的馬雲與友人坐在一輛豐田汽車內的短片,並引述阿里巴巴集團,證實車內人士分別為馬雲、集團首席執行官張勇及資深副總裁邵曉鋒。 此外,《華爾街見聞》引述雲谷教育微信公號說,馬雲對學生表示,「ChatGPT這一類技術已經對教育帶來挑戰,但是ChatGPT這一類技術只是AI時代的開始。我們要用人工智能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被人工智能所控制,雖然人的體力、腦力比不過機器,但機器只有『芯』,而人有『心』。」他說,「工業時代是知識驅動,知識的競爭;數字時代是智慧驅動,是創造力和想像力的競爭,是領導力、擔當力、責任的競爭,是獨立思考的競爭。」 馬雲返國的信息之所以引起廣泛關注與報道,是因為他過去一年長期旅居在日本,又在泰國、澳洲、以色列、斐濟等地現身。彭博通訊社不久前才發表報道,引述消息人士稱,馬雲婉拒了內地官方讓他回國提振士氣的邀請,理由是自己已淡出阿里巴巴集團,集團沒有他也會發展良好,他要專注考察國際上先進的農業經驗。彭博這段報道,香港主流媒體也有採用,誰知報道剛刊出不久,馬雲便現身杭州,令外界意會事態並不尋常。 不少內地媒體在報道馬雲現身杭州時加上一個詮釋的角度,就是這次馬雲回到內地,反映習近平領導的新一屆政府重視與商界的貢獻,會提供良好環境予民企發展。這個詮釋有一個特殊背景,去年馬雲曾高調批評金融監管黨局思想狹隘,其後阿里分拆金融業務螞蟻集團上市雖獲監管批准仍遭緊急煞停,不單阿里集團受調查及處分,還牽引出一場監管風暴,多家互聯網巨企遭整頓,之後馬雲便淡出阿里集團管理,並自我放逐長居海外。在這樣的背景下,他返回內地與阿里高層會晤釋出的信號,就是中國領導層已拋下前嫌,預備與阿里及一眾科網民企重修舊好,藉此促進經濟發展擺脫經濟困境。...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有三則,一是習近平出訪俄國,與普京會晤,名義上是尋求中止烏克蘭戰事,但實質意義是聯俄反美;二是銀行倒閉風潮由美國擴至歐洲,近年醜聞纏身的瑞信(Credit Suisse)遭大額存戶擠提,瑞士當局安排其對手瑞銀(UBS)收購接管,事件令全球投資者再度關注銀行業監管不足、動輒要求政府打救的結構問題;其三是北京公布機構改革方案詳情,負責港澳工作的常規部門,由國務院港澳辦改為黨中央港澳辦,港澳事務決策收歸黨中央,突顯了國務院被架空、傳統港澳事務官僚大權旁落,隨著新的掌權派上位,其在港的各式代理人及政商關係網也將大洗牌。習近平出訪俄國晤普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3月20至22日出訪俄國,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談。外界最關注的當然是雙方在烏克蘭戰事上的取態,中國官方釋出的信息,強調習近平此次乃和平之旅,目的是促使俄烏雙方盡早重開和談;俄國媒體方面釋出的信息,則是希望中國履行去年初宣稱的「中俄合作無上限」,給予俄國實質的支持;美國方面的信息是,反對中方提出的和平方案,因方案不包括要求俄國撤軍,變相合法化俄國侵佔烏國領土;至於烏克蘭方面,取態較為審慎,說中國應不至於向俄國提供軍事援助,沒有否定中國的促和外交姿態。從中國領導人眼中的國家利益來看,絕不希望俄羅斯大敗,普京被迫下台,這樣意味美國主導的西方世界大獲全勝,俄羅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再構成威脅,這樣一來,美國便可以策動盟友集中火力圍堵及箝制中國。因此,就算北京為免授人口實,避免直接向俄羅斯供應武器和軍用設備,也會以其他合法互利的方式支援俄羅斯,例如增加採購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供應軍民兩用的物資,甚至協助俄國向伊朗、北韓等國取得所需敏感物資。只要俄國能挺住,就能牽制美國和歐盟,中國所受壓力就會減輕。從這個角度看,此次習近平訪問俄國,實際意義是構建及鞏固國際反美聯盟。然而,此次出訪畢竟是打著和平之旅的名義,如果只是與普京會晤,對烏克蘭不理不睬,就無法展示「和事佬」姿態,因此在出訪前就有消息傳出,習近平見過普京後將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視像對話。烏克蘭外長據此表示,將密切注視北京有何信息轉達,表明烏克蘭政府期待與習近平直接溝通,這或許解釋了為何烏克蘭沒有像美國那樣批評北京的和平方案。對烏克蘭來說,只要北京信守中立立場,不向俄羅斯提供軍援,就是較有利的結果。其次,假如普京給面子習近平,擺擺願意重開和談的樣子,對烏克蘭來說,也是一個稍事喘息重整軍力的機會。對美國來說,中國近日的連串外交姿態,正在逐漸扭轉國際局勢,令美國無法孤立中國。尤其中國成功促使伊朗和沙地阿拉伯握手言和,令中國的外交聲譽上升,在中東產油地區的影響力增加,這對美國是一個警告信號,中國並不是孤家寡人,它在國際上也有不少盟友。美國要藉著經濟脫鈎與軍事圍堵,孤立和削弱中國,使其無法與美國競爭,實質結果可能是促成一個以中國為首的全球反美同盟,重演當年美蘇兩大陣營長期冷戰對峙的格局。美國將如何應對這個發展趨勢,將是未來一段時期國際政局的焦點所在。從習近平與普京會晤後雙方發表的談話及書面聲明來看,普京對中方提出的12點和平方案雖表示讚賞,但並沒有承諾什麼回應行動,只說方案能否實行,視乎西方及烏克蘭是否願意,把皮球踢了出去。比較具體的,反而是中俄能源合作,俄方很著急要簽約落實興建西伯利亞二期天然氣管道,穿過蒙古國到中國境內,中方雖說積極配合,但沒有表態何時簽約,似乎還有條件未談妥。這條管道若按俄方計劃今年建成,俄國對華輸出天然氣往後每年可增至980億立方米,是極大的一筆交易。正當習近平訪問莫斯科時,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突然造訪烏克蘭首都基輔,成為二戰後首位日本首相親臨戰爭區域。岸田除了表示日本將全力支持烏克蘭,還邀請澤連斯基在今年五月以視像方式參與日本主持的G7峰會,頓時吸引了全球媒體眼球,削弱了習普會的吸引力,時機把握可以說非常精準,讓中國無端吃了一記悶棍。瑞信陷倒閉危機在經濟方面,瑞信作為有167年歷史的全球三十大銀行之一、一向被視為大得不能倒閉,竟然會像美國中型的矽谷銀行那樣陷入倒閉危機,令國際投資者再度關注銀行業的脆弱結構,觸發全球主要股市銀行股全面受壓,即使瑞士當局火速介入,在剛過去的周末逼使瑞信由瑞銀收購,並且運用權力使收購交易毋須瑞信股東批准,瑞士政府及央行更提供巨額流動資金及承擔部分損失,也未能全然平息投資市場的不滿及恐慌。瑞信的資產表上仍有數千億美元的資產,全球員工數目逾五萬,但股價因擠提風潮暴跌,最終收購價竟然只值32.5億美元,瑞信的股東近乎血本無歸,而買了瑞信債券的投資者更加冤枉,總值170億美元的額外一級資本債券居然被當局一筆勾銷,完全違背了過去債券持有人先於股東獲償的準則。更荒謬的是,瑞信管理層竟然宣布2023年照舊派發花紅,導致銀行沉船的管理者,無論能否在合併後的超大型銀行佔一席位,這一年的花紅不受影響!這個宣布即時引起瑞士民間抗議,政府急忙出來救火,說花紅只限2022年底前應得的,讓瑞信員工空歡喜一場。在美國方面,矽谷銀行和Signature Bank雖已獲安排易手,但銀行倒閉風潮餘波不斷,First Republic Bank成為另一個遭存戶擠提、股價插水式暴跌的地區銀行,聯儲局主席耶倫被迫出來救火,承諾會介入銀行危機,避免存戶失去存款,局面才穩定下來。這股銀行風暴顯示,美國監管當局在2008年雷曼倒閉後引進的連串監管措施已告失效,無法阻止銀行倒閉的骨牌效應。部分原因是華盛頓的政客響應銀行業游說,不斷放寛原已收緊了的銀行監管要求,部分是監管當局錯誤以為,只有少數大型全國性銀行若瀕臨倒閉才構成系統性風險,其他中型地區銀行可以放鬆一點對待。但以此矽谷等幾家中小型地區銀行的危機顯示,中小型銀行倒閉也可以產生骨牌效應,將危機傳導至其他銀行,使監管當局不得不出手打救,尋求大銀行收購接管。既然如此,對中小銀行放鬆監管要求的理據還怎能成立?如果不從體制上保障銀行安全,接而連三的拯救行動又豈能平息風波?港澳辦收歸黨管港澳辦收歸黨中央直接管轄,與過去隸屬國務院管轄、由黨中央成立專責小組領導工作,在運作上有何區別?最終不都是由黨總書記領導的政治局常委拍板嗎?當然有差別,否則也不用搞什麼改革了。港澳辦歸屬國務院,意味港澳辦是行政部門,主任和副主任等行政單位領導一般會論資排輩,由部門中最資深的官僚一級一級升任,只在特殊情況下才會空降沒有港澳管理經驗的人掌舵,而部門日常的行政與財務,也按國務院其他部門的制度來處理,向副總理、總理等負責,黨中央成立專責小組,就算兩個月開一次會,也只能從大方向上引導行政部門,或者就個別重大事項拍板,具體決策與執行工作,仍得交由部門裏有經驗的官僚去處理。港澳辦收歸黨中央管轄後,人事安排會較彈性,不一定由原來的官僚體系中擢升,可以用培訓未來領導等各種不同名義,空降獲黨中央信任的人選,進駐擁有實權的行政管理位置,在人事任用和財政收支方面也有較大的自由度,不用處處照跟國務院那一套。這對於出任港澳工作一把手的習近平親信來說,等如把涉港澳的政治、經濟、安全、文化等各方面的權力高度集中,只須向習匯報請示,就可以挾聖旨令諸候,不受其他部委或勢力左右。這樣便可以迅速建立起自己的班底,形成一個有高度向心力的利益集團(政治圈稱為馬房),支配香港和澳門這兩個最富裕發達城市的運作。內地每個想進軍港澳的省市和企業都要來尋求支持,港澳每家想拿地拿專營權拿政策的企業,也要來敲門獻茶,箇中風光豈是國務院一個區區正部級領導可以比擬?從這個角度看,港澳特區的既得利益圈子將無可免會洗牌重組,新的政商人脈網絡將圍繞黨中央的實權派搭建營運。▌[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中學,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