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G20峰會在印度舉行。印度藉美國穿針引線,宣布將興建航運、鐵路及海底光纖等通道,經阿聯酋、沙特阿拉伯、約旦和以色列直達歐洲,間接挑戰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在香港方面,一場黑雨令市區大面積水浸,地鐵和巴士被迫停駛,特區政府的應對受到不少市民詬病。印歐通道這次G20峰會,習近平沒有出席,派了總理李強做代表,引起外界不少忖測。由於中國官媒披露習近平在峰會前後的活動,包括視察北部戰區78軍、哈爾濱工程大學(當年兩彈一星的研發基地)、接待委內瑞拉、贊比亞元首等,排除了他是因病無法出席峰會。外界據此推敲,習近平是故意不出席,以此表達對美國組建G20這強國俱樂部的輕視,致力於建構由中國倡導的國際新秩序。這個猜測不無道理,但事後回看,北京應該是預見到這次峰會印度會成為大贏家,中國不單只淪為配角,而且還會因為拒絕批評俄羅斯發動戰爭,以及單方面發布新版地圖觸怒包括印度在內的多個鄰國,在峰會上受到冷嘲熱諷。更令中國難堪的是,正當印度借峰會對全球宣告搭建印歐通道,意大利卻要宣布退出一帶一路,為了避免受這些羞辱,習近平才選擇不出席峰會。所謂印歐通道,是指印度國內的鐵路網絡,可以經北部海港把貨物經阿拉伯海運到中東的阿聯酋,經沙特阿拉伯、約旦和以色到運到地中海旁,再通過船運直達歐洲各個港口。這條海陸通道最大的特點,是貫穿阿拉伯半島,不用繞道蘇彝士運河。過去由於半島上幾個國家關係不好,很難在基建上協調,但如今在美國強力介入下,阿、沙、約、以四國竟然肯㩗手合作,令印度生產貨物運往歐洲的路程和時間減少約四成,中東的石油也能更快輸往亞洲,大大便利國際貿易和物流。計劃還包括鋪設新的海底光纖電纜,令印度與歐美的互聯網快速連接,這些基建工程對印度經濟發展的好處不言以喻,印度在未來十年可能成為新的世界工廠,取代中國的地位。美越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除了印歐通道,另一個影響中國的變化,是美國總統拜登在峰會後前往越南,宣告與越南達成戰略合作協議。美國科技巨企將大舉投資越南,使其成為科技產品國際供應鏈的重要一環,配合日本、南韓、台灣的科技產品研發生產,進一步擺脫對中國的倚賴。這個戰略合作,是拜登政府花了兩年時間,出動政、軍、商界高層多番游說的成果。越南雖不致於因此背棄中國,但肯定走左右逢源的中間路線,加上越南與中國在南海有領土爭議,雙方的漁船和軍艦經常有磨擦,美國要借越南牽制中國,鞏固其圍堵中國的戰略,看來已成功了一半。有誰能料到,五十年前美越兩國熱戰連年,打得屍橫遍地,五十年後竟然一笑泯恩仇,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若不是中國的冒起威脅到美國,緬甸又因軍人政變而與美國疏遠,美國和越南不可能這麼快結盟。印歐通道和美越協議相繼出台,顯示國際地緣政治正在快速變化,美國正全速推進政治及經濟結盟,藉此催生新的國際生産基地和運輸通道,削弱中國在國際經貿上的地位,設法把中國孤立和邊緣化。北京如何回應這個挑戰?是否繼續推動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基建引發的債務危機又如何化解?港府治水表現遭詬病香港方面,強颱風蘇拉正面吹襲,並沒有癱瘓香港,市民安然渡過十號風球,但緊接而來的一場暴雨,卻把香港打得七零八落,也暴露了特區政府面對突發公共危機的弱點。政府這次治水表現受市民詬病之處甚多,其中值得賽後檢討、汲取教訓的,起碼有以下數點:(1)在暴雨傾盤而下,天文台掛出黑色暴雨信號後,政府官員本應馬上啟動危機管理機制,迅速收集各區水浸情況報告(網上有大量市民實時反映的文字、圖片、短片),從而採取應變措施,例如封路改道,並第一時間向市民發布信息。很遺憾,特區政府並沒有這樣做,只在凌晨時段發了幾個不痛不癢的新聞簡報,完全看不到急市民所急的姿態。(2)持續的黑色暴雨令多區大面積水浸,公共車輛無法行駛,地鐵觀塘線也嚴重水浸。官員完全可以預視,香港已出現緊急狀況,翌日不可能正常上課返工,必須停工停課,爭分奪秒地修復交通基建。但政府沒有啟用規管緊急狀況的法例,只是讓天文台盡量延長黑雨信號,由教育局宣布學校停課,並勸喻僱主讓僱員自行判斷可否上班。這種勸喻是沒有法律效力的,無助舒緩打工仔對不上班被扣人工的焦慮。上屆政府為了管制遊行不得蒙面、押後立法會和選委會選舉,乃至特殊防疫安排,多次動用緊急狀況法例,被法律界批評為壓制公民權利而濫用緊急狀況權力。這屆政府反其道而行,遇到真正緊急狀況需要動用特殊立法權停工停課時,卻有權而不用,甚至製備多時反複測試過的緊急情報系統(向全港市民手機發警報),也不予動用。官員事後辯解說黑雨信號已足夠讓市民警覺,完全低估了緊急狀況下需要如何應對。(3)官員向市民解說這次水災的嚴重性,有人用了「百年一遇」來形容,有人用了「五百年一遇」。給市民的印象是,官員為了開脫責任,把暴雨說成五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但香港的下雨記錄只有百多年,所謂五百年一遇,是按每小時錄得雨量和過去降雨量作比較,用數學估算的方式去推測多少年才重複一次。這種估算在全球氣候暖化、極端天氣漸變常態的今天,是非常落後和不可靠的。兩位前天文台台長羅列數據,為市民解釋得很清楚,什麼百年一遇的大雨,完全有可能頻密出現。果然,就在「五百年一遇」說之後數天,就來了另一場百年一遇的豪雨,港九市區多處嚴重水浸,反映香港的排水渠系統經不起接連的颱風暴雨侵襲,需要制訂更有效的疏通水渠預防水浸安排,而大嶼山人工島計劃,也必須因應極端天氣常態化重新審視。(4)暴雨造成山泥傾瀉,港島貴價獨立屋紅山半島有三幢房屋地基塌陷,居民需要疏散。事件暴露了紅山半島有多幢獨立屋非法擴建,在屬於官地的海邊崖坡上僭建私人游泳池,為自己豪宅增值。有些僭建戶分文不給,霸佔官地,有些製造了霸地僭建事實後向政府納租,政府竟然以極低廉租金批出租約,令霸地僭建變相合法化!政府近月來嚴厲執法,工廈餐廳被趕絕,地舖食肆宣傳牌放門口也收警告,但對於富貴人家長期霸佔官地,享用免地價或極廉地租的私人花園泳池,地政部門卻一直寛容,如此雙重標準,政府怎樣向市民交代?▌[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收看節目 莫宜端經常帶我們在英發掘寶藏,正當期待著她分享暑假有甚麼好玩的搞作時,她欲告知夫婦兩人暑假都要工作,沒有road trip沒有探險。不過這個暑假她仍是找到寶藏——孩子在家的成長。她還提醒,一家由香港移居到外地這場大遷徙,永遠不單止是大人的事,孩子其實已「升呢」,成為你的同路人。《破土》莫宜端|英倫筆端|大遷徙的同路人|原文見綠豆Patreon https://bit.ly/3ZjBz3J ...
收看節目 莫宜端經常帶我們在英發掘寶藏,正當期待著她分享暑假有甚麼好玩的搞作時,她欲告知夫婦兩人暑假都要工作,沒有road trip沒有探險。不過這個暑假她仍是找到寶藏——孩子在家的成長。 她還提醒,一家由香港移居到外地這場大遷徙,永遠不單止是大人的事,孩子其實已「升呢」,成為你的同路人。 《破土》莫宜端|英倫筆端|大遷徙的同路人|原文見綠豆Patreon https://bit.ly/3ZjBz3J...
中大校長段崇智在 2023 年開學致辭論及 AI 影響,稱之為「前所未見顛覆時代」、「任何人皆可塑造未來生活」,勸勉新生「勿輕視新科技對勞工市場的衝擊」,「專注發展人類獨有特質」,「包括創意思維、明辨思考、團體合作及情緒管理等能力」。 這份演辭,讀起來淡而無味,看似大道理,實質了無新意。試以相同觀點探討素肉、政局或量子電腦,也屬百搭。對比聽前及聽後的知識增長,幾近為零。...
編按 : 破土又有新農夫了,本來在香港教通識科的路易士老師,移英後在公立學校教授歷史及地理。移英家長面對孩子的歷史課無從入手?無有怕,讓我們齊齊上路易士老師的英史補習班。認識這地,由歷史說起。路易士老師============================你好,我是路易士老師,是一位移英港人。在香港我是一位中學教師,沒有想過會在英國有機會教歷史,過程充滿挑戰,但憑著香港人打不死和靈活變通的精神,總算應付過來。當中也有不少令我深思的觀察和經驗,希望以後能和大家在綠豆破土這平台慢慢分享。英國的歷史,對於香港人來說是陌生的。很多香港朋友願意看書,但都是看不明白,筆者也不例外。在短時間內如何能達到「教」的層次?老實說,也真的只能依賴人家製作的投影片,用9秒9速度理解,並盡力用英語讀出來。有多難?試試查這些字的讀音︰Edwin of Mercia、 Morcar of...
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墳場是埋葬死者的地方,到那裡是為了參加葬禮或拜祭死者,因此很少人喜歡去墳場瀏覽,因為令人聯想起死亡的恐懼。但墳場其實不是為死者而設的,而是一處追憶與悼念的地方,同時亦是文化、歷史和藝術呈現的場所,因為只有人類埋葬死者,並以不同形式紀念逝去的人。從簡單的一塊墓碑到形神兼備的墓地雕塑,告訴我們儘管埋在地下的死者已離我們而去,但他們仍存在我們世界之中。 我喜歡到世界各地墳場流連,不同文化有其獨特的墳場,表示對死亡的理解和紀念死者的形式。不少參觀者是從歷史方向去尋找墳場內安葬的重要人物。但我的興趣不在墓下的死者,而是在上面的雕刻作品。死者已逝,墓上有不少雕塑是將死亡昇華為不朽的藝術,更值得我們欣賞和玄思。 墓地雕刻不是每一個國家都有,大多數的墳場只有簡單的墓碑。根據我多年來參觀各地墳墓的觀察,意大利墳場可能是全世界有最多最美藝術雕刻的地方。 「墓地巡禮」將會有十輯,分別介紹意大利、法國、德國和香港的墳場。 這輯先到意大利米蘭紀念墓園(Cimitero Monumentale...
學校放暑假,雖然仍要上班,仍要照顧宿生,但畢竟比平日清閒得多,可以慢慢整理報告、參加進修課程,和跟同事一起辦一些支援宿生的活動。以為很輕巧,但其實超多新東西、新事情要學,果真是停課不停學,做到老學到老。專業職系不時都要上不同的堂,學習新的治療方法,或促進訓練學童的技巧,即所謂持續專業發展(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我第一個暑期補習班,就是學跟有學習障礙人士以手勢溝通的工具——Makaton。(註一)不止證書咁簡單雖然這非正式的英國手語BSL,我又只是學第一級,但要記的手勢都很複雜。原以為打手語講早餐、食飯、飲水,易過借火。不過,複雜在於,英國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度,所以英國手語也好、簡化的Makaton也好,一些常用的單字都要兼顧不同文化背景、用家的需要和習慣。舉例說,打手語說意式薄餅、薯仔、香腸之外,小測還要牢牢記得米飯、Dal扁豆糊、naan bread等食物的手勢。老師又提醒,講/打手語表達「吃」這個動詞,也有至少兩個不同的演譯,一是作持餐具狀餵食(即一般西式用法),另一個手勢就是直接用手放食物入口,因為有些民族用手吃東西。 Makaton默啟通簡化手語,食物類的詞彙要顧及不同族裔的飲食文化 有趣的發現。麵的默啟通手語狀以用兩對筷子夾麵,真趣怪。或許要向Makaton訓練學院反映一下。...
過去一周,中港兩地較矚目的政經要聞不多,主要是中國發表新版地圖,引起多個周邊國家抗議。除此以外,國際媒體關注的焦點,仍然是中國的經濟危機及政府如何應對,其中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外交》雜誌上發表的一帶一路弊病分析,以及克魯明(Paul Krugman)在《紐約時報》上對中國經濟問題深層成因的分析,頗具參考價值。香港方面,資深傳媒人程翔分析中共的滲透策略也值得細讀。中國發表新版地圖中國新版地圖之所以引起廣泛抗議,是因為它把過去與周邊國家有領土或領海爭議的地方,單方面劃入中國版圖,包括中國與印度在喜馬拉雅邊境地區的阿克賽欽(由中國控制)及阿魯納恰爾邦(由印度控制);中國與俄羅斯原來協定瓜分的黑瞎子島,全劃入中國版國;中國按其九段線主張,不顧國際仲裁判其敗訴,把包括南海五國(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汶萊和印尼)的專屬經濟區海域劃歸中國,又提出第十段線,把整個台灣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台灣省。任何有外交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樣單方面把長期有爭議的地方劃入官方地圖,會引發外交抗議,觸怒鄰近國家。俄羅斯近來有求於中國,沒有大聲抗議,但印度和南海五國都強烈抗議,中國向來不希望印度全面倒向美國,變成中國競爭對手,也積極拉攏東盟諸國,希望開闢中立於中美冷戰的龐大市場,為什麼要搬石頭砸自己的腳?相信可凌駕國際規則人們因而推斷,這幅2023年新版地圖,揭露了中國領導人的天朝大國心態,相信單邊主義可凌駕國際規則,可不顧外交得失,周邊國家無論怎樣不服氣,最終都只能接受中國單方面製造的現實。所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才會強硬表態,指地圖發布引起的風波純屬無事生非,說「這是中方依法行使主權的例行性做法,希望有關方面客觀冷靜看待,不要過度解讀。」新版地圖發表的時間,選在金磚五國峰會之後,恐怕不是偶然。儘管金磚五國只是一個組織鬆散、缺乏共同核心價值或戰略利益的發展中國家俱樂部,但中國視之為可以挑戰美國為首的七大工業國組織,可以建構不追隨美國甚至反美的國際陣營。阿根廷、埃塞俄比亞、伊朗、沙特阿拉伯、埃及和阿聯酋六國一起加入,令金磚五國組織看來很受歡迎,在國際上頗出風頭。中國借金磚五國峰會的氣勢,藉新版官方地圖變相發布領土主張,予外界的印象是顯擺霸主志在必得心態,根本不把鄰國反對放在眼內。如果中國國力如日方中,周邊國家萬邦來朝,這種天朝主義、唯我獨尊的單邊主義作風,或許勉強行得通。但如今中國內外交困,西方圍堵日益劇烈,極需打開外交局面之際,搞這種政治動作(以單方面刊印的地圖來宣示領土擴張),除了讓民族主義者自我感覺良好一番,沒有實際好處,外交上卻會激起眾怒,疏遠盟友,顯然是極不明智的,反映中國領導人相當脫離現實,就像活在自己想像中的世界裏。一帶一路弊病分析福山對一帶一路後遺症的分析,主要是向國際貨幣基金會進言。中國搞一帶一路基建,弄到許多國家債台高築,而這些基建項目多數高估收益低估成本,結果變成爛尾工程或無用的大白象,令基建所在地國家無法償還欠中國國有銀行的政策貸款,被迫向國際貨幣基金會求助。但中國並非巴黎俱樂部成員(指發達債權國協商對發展中國家重組債務事宜的組織),沒有信息互通或實務協作安排,無法確保所有債權人獲得公平對待,必須逼使中國及求助的欠債國提高債務透明度。福山的分析顯示,中國推動一帶一路項目,雖有擴大國際影響力的政治意圖,但根本目的是為了出口過剩的建築材料和勞動力,而當欠債國無力償付時,中國也會嚴苛追債,這才觸發向國基會求助浪潮。這分析也指出,非民主國家之間透過官員秘密談判達成基建項目協議,沒有經過國際招標,沒有獨立的盡職審查,是導致基建項目失敗的重要原因。而主事官員從中貪污受賄,工程弊端揭露時早已下台遠去,也是項目的結構性弊端,這些原來隱藏的弊端,因著一個接一個的國基會求助案例而暴露無遺。克魯明的分析也提及一帶一路,他認為中國當前面對的經濟危機,並非全由近年經濟決策失誤造成,其實早在十年前已出現問題。那時勞動力開始見頂回落,人口紅利消失,抄襲外國科技帶來的高速生產力增長同時見頂下滑,中國政府已意識到,之前三十年的快速增長可能無以為繼,於是積極推動海外基建,把外貿盈餘積累的外匯儲備借給一帶一路國家,鼓勵他們購買中國的建設服務,使用中國工人,希望產生額外的經濟需求,刺激中國經濟繼續以較高速度增長。當這些手段的效用消失,原來的結構問題(人口老化、科技生產力回落)便充分突顯,如今最大問題是中國儲蓄過剩,而儲蓄無法轉化為投資振興經濟,結果只剩下刺激內部消費一個辦法來挽救經濟,但中國領導人一向厭惡福利主義,抗拒派錢鼓勵民眾消費,民眾也因欠缺醫療和養老的公共福利而不敢消費,這就造成了中國當前的經濟困局。中共政治滲透程翔的分析,主要是建基於中共在香港進行的政治滲透,藉著許多已解密的歷史文獻,詳細分析中共發展政治網絡的白蟻政策及四線人員,對於外界了解中共的海外滲透和統戰工作,相當有參考價值;對於許多名不見經傳的人物,突然在香港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程翔的文章也提供了解讀的鑰匙。▌[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近年多說離散事。當代中國出現大規模的離散,是發生在國共內戰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前後。大家如果讀過龍應台的《大江大海》,應該感受到「所有的生離死別,都發生在某一個碼頭--上了船,就是一生」所帶來的震撼。離散的後果,卻不盡是負面悲涼。錢穆、唐君毅等前賢,在1949年後艱苦卓絕的在香港創立承傳中華文化的新亞書院,便是一個例子。知識界目前的共識是,當代海外新儒家在1949年後的思想發展,其深度以及對中華文化的貢獻,是獨當一面的。就我比較關注的中華自由思想方面,內戰前後散落到台灣和海外的中國自由主義者,他們既在台灣、香港和海外延續了中國自由思想的命脈,對台灣後來發展出民主憲政,以及對中國大陸在文化大革命後的開放改革和新啟蒙,都發揮了積極作用。我這一代在上世紀60-70年代成長於香港的學子,當時便很受到從大陸散落到台灣和海外的自由知識人的影響。其中胡適、雷震、殷海光、周德偉、夏道平等,以及後來他們的後輩學生如林毓生、張灝等對當代中華自由思想的貢獻,是個很值得研究學習的課題。我在這篇文章談論的《自由與人權》一書,正是由散落到台灣(後來退休於加拿大)的中國政治學人張佛泉(1908-1994)在1950年代初撰寫而成的一部高水平著作。四十年後發現希望相對於上文提及華文世界中的幾位自由主義者,張佛泉是較少為非學界人士認識。但他這本《自由與人權》到了21世紀的今天,仍舊被譽為「表現出來的對西方自由主義的認識水平,在以前與以後中文世界,尚都未見可與之匹敵的著作。」台灣學人錢永祥在2001年作出的這個評價,我認為是有道理的,雖然當代的一些中國自由主義者的著作,例如高全喜的《政治憲法與未來憲政》,也許已是匹敵之作。張佛泉在1954年為《自由與人權》初版寫序時說:「著者於民國三十七年十二月中離平,避地來台,侘傺幽憂,不能自釋。乃下帷讀書,專心於英美人權學說及民主制度之探究。」佛泉先生借喻屈原《離騷》的「忳鬱邑餘侘傺兮,吾獨窮困于此時也」來形容自己避地台灣,在「不能自釋」之餘,「下帷讀書」,奮而寫成《自由與人權》。當1993年這本書的修訂版刊行時,先生在新版序言中說,1950年他開始草擬原版書稿時,極權主義氣焰正高,但「四十年後之今日」,極權政體連續發生了驚天動地的政變,使他重擬《自由與人權》序文時,「令人發生何等信心與希望。」張佛泉畢業於北平燕京大學哲學系。1931年起,為《大公報》編輯《現代思潮週刊》。1932年就讀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1934年回國後,應胡適的邀請,到國立北京大學任教。抗日期間,轉赴西南聯大政治學系擔任系主任。在1930年代,張佛泉發表過大量時論文章,討論民主、憲政、民族邦國等政論課題,更在抗日前後積極參加了以胡適為首的《獨立評論》的撰稿工作。初到台灣時,張佛泉擔任國立編譯館編輯,並參與了台灣當時最重要的自由主義刊物《自由中國》的發展工作。後來先生為了專心撰寫《自由與人權》,辭去了編譯館職務,1952年也辭去《自由中國》的編輯委員的工作。之後,他先後在台灣的東吳大學和東海大學的政治系任教。1960-1963年到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出任研究員,1965年轉往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任教至退休。「國家」與「權利」我們今天為什麼還要讀《自由與人權》?我認為這本書從做學問的基本方法到哲理層面較為抽象的理論建構方面,都有不少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讓我先從做學問得對我們使用的觀念和辭彙要有一清晰明確的界定這一要求說起。張佛泉大概是頭一個中國現代學人,堅持把「國家」改稱為「邦國」的。我自己受他啟發後,也在文章中不用「國家」一辭,改為用「邦國」或「國邦」。張佛泉在《自由與人權》中說:「到現代民主時代『家』與『國』應嚴格分開,絕不該仍將二者混為一談。」查現代政治和傳统政治很不同的一點,正是現代邦國和現代社會是兩個相關但並不相同的觀念和範疇,前者是強制性的公共領域,後者是非強制性的個人和團體的自願組合。把「邦國」說成「國家」,後者顯然是把公、私混在一起,把傳統「家天下」的政治概念粗疏混淆地應用到現代政治脈絡之上,反映了華文觀念和認識上的不嚴謹。張佛泉説,「著者在本書中嚴分國與社會之界限,家大部分屬於社會界,故尤不肯再用『國家』作一個名詞。」我們今天在日常用語中,不時還會把民主解釋為「人民當家作主」。這樣把「當家」等同「監國」,難怪「家天下」的思想,在中華政治文化中仍是很普遍,以至華文世界對現代政治的特質在認識上還是含糊的。另一個在近現代傳入華文世界的重要政治觀念和價值,在翻譯成中文後引起嚴重混淆的,便是right(權利) 。張佛泉在書中說:「『權利』二字在中文連用時,作『權勢貨財』解,根本不成為固定名詞。以『權利』譯right中文先用。這個譯法實不妥當。一方面因為中文權利兩字連用在一起,極容易令人聯想到爭權之『權』和奪利之『利』。一方面因『權』字與英文right完全聯不到一起。在近代英文中right一字,且可謂有與『權力』(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