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兩個峰會,一是中國在西安主辦的中國與中亞五國峰會,另一是日本在廣島舉行的七國集團峰會。前者雖富麗堂皇,打造萬國來朝的盛唐氣象,但時機不對、脫離現實,客觀效果恐怕會弄巧反拙;後者雖樸實無華,卻有多個重要國家列席,還有烏克蘭總統親臨,形成以孤立俄羅斯來結束俄烏戰爭的國際共識,很可能成為重劃國際政治版圖的重要里程碑。中國與中亞五國峰會,從地緣政治上來分析,有兩方面的重要性。其一是挖俄羅斯牆腳,把過去屬於蘇聯加盟共和國的幾個中亞國家收編,納入中國政治勢力範圍,這種明擺著架空俄國、深入其後花園收編盟友的舉措。這是在烏克蘭戰爭爆發前是難以想像的,反映中國判斷俄羅斯發動侵烏戰爭將以失敗告終,或者兩敗俱傷,國力將大不如前,所以可以公然招攬其「藩屬國」。另一點是突顯中國主導國際秩序的野心,大張旗鼓地舉辦中亞峰會,而非低調地逐一收編,彰顯的是大國實力。中國承接著之前一系列的外交攻勢,成功拉攏巴西及中東等國家,這次中亞峰會原意是要突顯中國有能力組建廣泛的國際連盟,建立一種可以與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抗衡的國際秩序,提升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話語權,同時藉此鼓舞國民士氣,強化民族自豪感,以萬邦來朝來提升習近平的大國元首地位。不過,這次峰會舉行的時間正值中國經濟陷入困境之時,三年疫情衝擊剛過,國計民生元氣未復,這個時候以大唐盛世的宮廷禮儀款待中亞五國,還承諾大灑金錢以260億元人民幣資助五國,看在民眾眼內,自然感到不是味兒,覺得官方宣傳脫離現實。至於廣島峰會,在地緣政治上也有很多看點,值得逐一分析。其一,峰會最大亮點是澤連斯基親臨,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畢竟烏克蘭與俄羅斯仍在熱戰之中,從歐洲坐飛機到日本,沿途的保安極不容易,但澤連斯基借助他與法國總統馬克龍的交情,獲法國租借政府專機,出奇不意地空降廣島,這就令廣島峰會變成解決俄烏戰爭的國際峰會,而解決方案的大原則,也不再是中國過去倡議的無條件無前設式和談,而是烏克蘭向來主張的以恢復烏克蘭原有領土為前提的止戰方案。其二,美國在峰會前夕突然宣布,同意北約盟國把他們的 F16 戰機供應給烏克蘭,而美國會派員訓練烏克蘭的機師。 F16 戰機對俄烏戰爭的制空權甚為重要,烏克蘭使用的是舊式俄製戰機,一直要求西方盟友供給 F16 。荷蘭、法國等由於戰機升級,也很樂意把快退役的...

  • 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在今年 4 月,公佈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 下簡稱「生人徵稿」),雖說是徵求意見稿,但結合政治與科技的佈局預估也大概露出其端倪,其包含的管理範圍不止是語言模型,還列舉了圖片、聲音、視頻、代碼的生成工具(註一)。「生人徵稿」第四條列明,AI 產品必須「尊重社會公德、公序良俗」,並強調必須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寫明:「不得含有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宣揚民族仇恨、民族歧視,暴力、淫穢色情信息,虛假信息,以及可能擾亂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的內容」。本來要求 AI 生成的內容「應當真實準確,採取措施防止生成虛假信息」,這點沒太大爭議,但以「辦法」形式實施,還提及...

  • M+ 有一個大型展區,皆是霓虹光管,原屬民間裝飾手藝,化作大雅之堂的藝術展品,然而《建築物條例》一改,本是理所當然的大街象徵卻消失殆盡。此兩者反差,格外令人神傷。《燈火闌珊》要說的,就是霓虹燈消失的故事。提到故事,難免劇透,先行敬告,不想看劇情的讀者,請先行迴避。敬告一次,敬告兩次,敬告三次。好,以下稍作劇透。(*** 劇透敬告已舉起 ***)因應《建築物條例》修訂,曾處處可見的霓虹燈頓成僭建。電影中的戲劇橋段,提及初拆招牌時,霓虹燈師傅(任達華飾)見工人帶齊架生欲拆,為保辛勤製作的霓虹光管,毅然爬上招牌,大叫:「要拆就拆埋我!」頂得一時,唔頂得一世,招牌最終還是被拆。師傅過世後,曾反對師傅危險動作的妻子(張艾嘉飾),某次見有人又要拆燈,竟也爬上招牌,大叫:「話拆就拆,幾十年歷史,你啲新例一出嚟,所有招牌就即變僭建!我話你知,你哋啲例,先至係僭建!」招牌拆了,又再重建,容許又好,不容許也好,總有人默默耕耘,照樣努力去做。就像監製填詞的主題歌曲中的一句:「仍尋找,昔日某君,身影尚在燈火闌珊處。」近月少有在戲院中落淚,這是其中之一,淡淡神傷之際,卻想著昔日某君,留著一絲寄盼。這部電影值得入戲院看,在大銀幕上重看昔日光火,有種失去的震動。場次不算多,有買趁手。區家麟談《燈火闌珊》:《燈火闌珊》監製陳心遙談《燈火闌珊》:照片:電影海報連結:https://www.patreon.com/posts/83070801▌ [ 光合作用 ]...

  • 多年來到過世界各地不少大城市:東京、倫敦、紐約和巴黎等等,相信沒有一個大都會的景色比香港更美麗。在第一百層樓上看香港維港和九龍是難忘的美學感受——黃昏日落和藍天白雲下的香港是如此迷人。可惜這些景色只能在相片中追憶,再不能上一百層看了。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 第五封信5.1明慧,讀哲學,所為何事?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哲學家的思想,如果不能治愈人的痛苦,則是徒然的話語。正如醫學不能消除身體上的疾病一樣,是沒有用處的;如果哲學不能消除心靈上的痛苦,也沒有任何好處。」如果自由是哲學的根基,則反叛精神是哲學的表現。我於1970年唸哲學本科,1982年獲頒德國哲學博士,然後任教哲學系成為教授。但我不是哲學家;儘管我讀了多年海德格哲學,我不是海德格思想專家!因為我沒有研究他所有的著作,有不少思想我還不理解。我仍然只是一個哲學學生和哲學老師。當然我也算是「學者」,作為大學教授定要寫哲學學術論文,出席學術研討會,根據學術基礎去授課。從助理教授升等為正教授需要一定學術程序,沒有實質資格不能勝任。但這些不是我最關心的事宜,因為我認為哲學博士學位只是進入大學任教的基本要求,是職業的需要,與生活和生命意義沒有一定關係。唸了一生哲學,對我的生命有什麼意義和影響?我讀過不少哲學經典和研讀中西哲學家思想,對我有影響的哲學家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海德格和佛洛伊德。我在這篇文章無意詳細討論他們的哲學,這不是學術分析的場合。海德格思想令我知道所有以前中西人性論的偏差,人沒有必然的「本質」,人不是「什麼」而是「如何」,即是説人是透過他或她如何生活建構自己。人不是一種物件或動物,其獨特處是人對其存在有一種領悟,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是一個「我」同時知道我之外的他人和種種事物的存在。我和世界是不可分割的,但我的生命從出到死亡都是「拋擲」在預定的歷史文化世界中,「沉淪」在他人的日常生活中。除了少數時間我會面對自己,尤其是面對自己的死亡外,大部分時間我和其他人是以「非本己」的狀態生活著。海德格思想當然不是一言兩語可以講清楚,在此只是略説一二,作為我開展如何將哲學放在生活中的背景。第二個重要的影響來自佛洛伊德。他的精神分析理論告訴我,理性不是主導人類行為最主要的原則,而是我們的無意識。慾望不能被理性控制,而演變為種種連自己都不明白的行為。如果理性和道德是決定人類行為的原則,如果每個人都是理性的,則自由、民主、人權和法治思想早已落實在人類文明中,獨裁和專制便不會出現。可惜人類歷史文化不是順理性道德發展,三千多年來人類的悲劇不斷重演,自由、公義、平等和和平生活只是人類烏托邦的想像而已。明慧,我當然沒有足夠識見和智慧去解決這些大問題,但嘗試去了解這些問題是什麼的問題,去審視過往思想家如何分析和提出建議,是我能力範圍內,但重要的是我如何根據多年來的哲學研讀回應《將上下而求索》內的人生問題。我在第一封信提過這本年輕時代的小書只説出一些方向性的意見,沒有更深入討論和研究。以哲學去反省和理解我們的存在問題便是如何「實踐」哲學。我比很多朋友都幸福和幸運,能夠以學術興趣為生,不需要每天出賣時間去做一份與自己興趣或跟學問無關的職業,而是將興趣放在工作中。更幸運的是我在中文大學開設的課程全是自由自主去創立。二十多年來沒有任何審查內容,只要系務會議同仁通過,符合學術標準便可開課。為回應《將上下而求索》,我構思一系列通識/哲學課程。存在和生命意義問題絕對不可以簡單回答,而需要認真在中西哲學和思想史中尋求解答。我們可以不知道什麼是相對論或資本論,不需要探討創世論和進化論的矛盾,但我們不能不面對作為人存在的種種問題:生老病死、情慾、友誼、幸福、痛苦、人生意義和價值等問題。我正在這特殊空間和時間,有幸在學術自由的中文大學任教,哲學系又容許我發展這「存在問題」課程。上世紀末已經開出五門哲學課放在通識教育課程內。五個通識科目著重處理人生的意義,同時彼此亦有緊密的關聯:《死亡與不朽》探討的是生命的問題,是對生命價值、人生方向的醒覺和理解。我們從死亡中探索人生的意義,當中必涉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情愛」問題因此而起。愛情是人生重要的課題,同時也是年青同學的最大關懷。而《愛情哲學》就希望同學能對愛情或情愛有所反省,掌握中西文化對愛情的不同觀念;既理解柏拉圖之愛慾、西方浪漫之愛,也領悟到中國之「情」,從而取得啟示。談到「愛」,自然要提及「性」。「性」是現今社會很重要的問題。《性與文化》就是要從中西文化的不同角度,探討「性」在文化上建構的意義和其中的演變、傳統中西方對男女性別的看法。此外,我們還會討論「性」在當前文化中趨向商品化,成為消費品的問題。現今社會以物質享受為主流,以享樂為人生目的,但是人生價值是否就是如此?幸福的意義是甚麼?《幸福論》嘗試從不同角度探討快樂與幸福的問題,追尋幸福之道。從個人幸福推展至社會及世界層面,那就是烏托邦思想的課題。《烏托邦思想》嘗試從人類歷史以及哲學思想的角度,探究完美社會和理想世界的問題。及至中大哲學碩士學位課程成立,我將這些課題提升到碩士班程度:《生死愛欲》、《情、愛、性的哲學》、《痛苦與快樂》、《烏托邦及其不滿》和《死亡與年老哲學》,分別在長達十七年的教授碩士學位課程中展開。以上列出的課程,我在求學時期從未上過,沒有老師教授我有關生死愛欲等問題。《死亡與不朽》沈宣仁老師似有教授過,後來沈老師指定我開拓此課。《幸福論》是何秀煌老師請我發展的。也由於老師的鼓勵和支持,我可以提出這「存在問題」的課程。整體來說,我之前沒有一位老師開授這系列,之後也可能沒有。相信我在香港是第一個教授這系列存在課題。明慧,我在這封信開始時問讀哲學所為何事?就是為了解答我們作為人面對的種種存在問題,我覺得我從未有確定的答案,是以我仍然是哲學學生,仍然需要繼續研讀和思考;與此同時,我是哲學老師,將我所讀所思和同學分享,提供哲學理論,協助他們自己理解這些議題。但我沒有真理,從沒有教導任何「正確」的生活方式。從古希臘哲學開始,「認識自己」 (Know Thyself) 是讀哲學的任務。哲學有沒有用處,在乎你和我如何認識自己,不是一個抽象的自己概念,而是有血有肉,苦樂參半和充滿矛盾的自己。明慧,如此將哲學運用在生命問題便足夠嗎?我仍需要進一步思考和分析。待續▌[鏡遊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 我乘搭一班前往英國的航班,透過申請政治庇護去延續剩下來的希望,從此展開了一個探索潛藏在自己內心裡另一個自己的旅途。在英國申請政治庇護,是一回怎樣的事?由政治庇護發展到難民的族群,到難民的英國奧運代表隊,是怎樣組成?這隊隊伍說得動聽一點叫多元,現實一點的說法就有點像在學校分組,其他人分組時都選自己想組成一隊的人,而未被選上剩下來的人,便自然組成一組。或者轉換一個說法,這種未被社會系統選上,或者因為政見、立場而導致人生安全在本來的社會受到威脅的人,這種局面的出現是因為該社會的設計出現缺陷,這個缺陷是因為該社會只是為一少部分人而設計。根據英國下議院圖書館 (House of Commons Library) 在 2023...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香港政治新聞是有40年歷史的尊子漫畫被迫停刊,與此關連的新聞是公共圖書館把大批圖書下架,部分內容涉及政治,部分與政治無涉,只是作者或出版人被政府列入黑名單。而由一名外國人營運的交通新聞網站 Transit Jam ,其創辦人向夏寶龍請願後,被中共喉舌媒體連日點名攻擊,亦於日前宣布停止運作。這連串新聞顯示,香港的言論自由正大幅倒退。 關注香港言論自由變化的人會知道,自2019年反送中社運遭政府強力鎮壓後,政治表達的自由就不斷被收緊,而在2020年中北京替香港訂立國安法後,更是每況愈下,其中以《蘋果日報》及《立場新聞》要員被拘、機構被迫停運,最為標誌性。如今這一波政治清洗,針對的已經不是嚴肅的政治新聞報道,而是政治諷剌、政治類圖書、打政治擦邊球的小型網上自媒體,反映北京主導的香港管治轉變,其目標並不限於封殺所謂反政府媒體,而是全面清除觸犯官方禁忌(例如六四)的各類出版物。 尊子漫畫停刊,《明報》並沒有明確解釋理由,只是感謝尊子四十年的持續貢獻,而尊子則表示是與報社協商後的決定。但《明報》的讀者和關注事件的公眾都看得清楚,這個既不符合報社理念與傳統,亦違背市場規律討讀者厭惡的決定,唯一可能理由就是政治——過去一年政府官員六度公開點名抨擊尊子漫畫,積累的政治壓力太大,以致報社和尊子都感到備受威脅,若不停刊便有可能步羊村繪本案後塵,被控以發布煽動刊物罪。...

  • 過去20多年來,五一勞動節一直是工人參與遊行請願、爭取勞工權益的重要日子。前職工盟主席黃迺元及幹事杜振豪,早前向警方申請於今年五一舉辦遊行。不過,黃迺元於4月底突然撤回申請,雖然他未有公開交代原因,但據杜振豪表示,黃於當天早上一度失蹤,重獲自由後已經情緒崩潰,顯然承受了巨大壓力,惟限於《國安法》第63條無法透露詳情。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則說,任何人認為無能力令活動安全或有序進行而決定取消,是一個負責任的做法。 今次已是近來第三次有主辦者「主動」撤回遊行申請。根據公開的資料及報道,政府的策略似乎是不斷強調甚至誇大集會背後的風險,然後將責任推給主辦者,指稱主辦者無能力維持秩序,再施壓要求對方撤回申請。組織者受到不尋常的施壓而取消活動,相信已成為一種打壓香港公民社會的新模式。 對政府而言,由主辦者「主動」撤回當然是最理想的結局,官員一方面毋需負上「限制集會自由」的惡名,一方面又可確保街上不會出現批評政府的意見。不過,政府似乎忘記了,除了不應任意限制及干預市民的遊行集會權利外,政府其實還需要履行積極責任(positive duty)以主動協助遊行舉辦。 必須指出,國際人權法及本地法律中都有明確規定的積極責任,政府必須主動提供協助及採取措施,以促使相關集會能夠和平及順利地舉行,從而保障市民在《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基本法》及《香港人權法案》下的集會自由。換言之,政府有責任維持遊行集會期間的治安及秩序,應對所有相關的風險,以確保遊行集會能安全地舉行,而非直接要求主辦者取消以迴避風險。 國際標準方面,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委員會)在解釋和平集會權利的《第37號一般性意見》指出,政府不得無端干預和平集會的進行,同時亦有積極責任,提供一個有利於市民行使集會權的環境,並建立法律和體制框架,讓這權利可得到有效行使;當局必要時更需採取具體措施,例如是封鎖街道及對參與集會者提供安全保護等。此外,政府不應要求個人承諾或保證不組織或不參加未來的集會。反之,亦不得強迫任何人參加集會。...

  • 最近看吳靄儀的Patreon(註1),轉載了她對金庸小說及楊過的評論,想起一些往事。我是初中讀《金庸小說中的男子/女子/情/人生》,此系列是我最早接觸的文學評論。那時很著迷金庸小說,見有人居然正經八百地討論小說中虛構人物,詫異之餘亦覺新奇,大概是邊讀小說,邊看吳的評論。 同學都喜歡楊過及小龍女,然而我一直不喜此二人。不是因為劉德華,那時劉生還不算討厭。我不喜歡楊過小龍女,自覺應是獨立思考得出來的感受,不過現在回想起來,大概還是受到吳靄儀的潛移默化影響。 當年讀吳的書,是從三姨家中借來,讀完就還,心想也不用買,有空向三姨再借便行。豈料有次她家中失火,一火之變,焚書燻黑,只好棄掉,常覺可惜。直至2020 年,聽聞有人自倉底尋獲一批明報出版社的絕版舊書,拿去問吳靄儀如何處理。我聽回來的版本是(可能不準確),吳當時說舊書未必有人要,棄之無妨!幸好有人阻止,安排寄賣在旺角序言書室,我得知消息甚為雀躍,怕會撲空,聯絡店主代為留書。 另,印象中讀過一篇吳靄儀對段正淳的評論,但在「男子/女子/情」三本書好像找不到相關章節,不知是否自己記錯。我印象中的評論大概是先寫段正淳雖為花心公子,很多情婦,但每個女人對他都死心塌地,因為他對每個女人在當刻都很專一。然後話鋒一轉,就說這全是男人的癡心夢想,之後開始批評金庸大男人。當年讀到這段,忍不住哈哈大笑。如果大家記得這段出處(也許是我記錯?),請通知一聲(註2)。 順便題外說一句,當時評論金庸的香港作家,還有倪匡,金庸好像還說笑提議倪匡與吳靄儀切磋,看看誰對金庸小說了解更深。不過倪生的《我看金庸小說》系列,評論有欠公允,他若嫌棄某角色,甚至會扭曲情節來遷就觀點,例如倪生討厭黃蓉,就說王處一中毒後,解藥在王府,黃蓉卻要郭靖陪她遊玩而不取解藥,置王處一生死於不顧,因而批評黃蓉心腸險惡。然而實情是黃蓉心有成竹,只是時機尚未成熟,而王處一昔日曾對黃蓉言詞失公,黃蓉還願意救他,有情有義了。中學時不喜歡倪匡的金庸評論,故讀其小說無多,倒是長大後重看倪匡對時局見解,始驚其洞見。...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