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道我到了愛丁堡,一位在英國住了幾年的朋友特意推薦我要參觀蘇格蘭國立博物館,一定要去蘇格蘭王國的展廳看看著名的《阿布羅斯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Abroath),還保證我一定會喜歡。《阿布羅斯宣言》是1320年第一次蘇格蘭獨立戰爭期間,一封由多位蘇格蘭貴族聯名寫給教宗的公開信。當中除了譴責英格蘭對蘇格蘭的侵犯外,亦強調蘇格蘭自古以來的獨立地位、蘇格蘭人所信奉的價值,並要求承認帶領戰爭的羅伯特一世為蘇格蘭國王。宣言的內容一方面在當時凝聚了一眾挺身對抗英格蘭的蘇格蘭人,並促使教廷承認蘇格蘭獨立,另一方面更在往後數百年極大地鼓舞蘇格蘭人捍衛自己的民族。因此,不少人都認為《阿布羅斯宣言》事實上是奠基了蘇格蘭人在這片土地上享有正當主權的獨立宣言。然而,在博物館走了好幾層都只見到木乃伊和蒸汽機,不見有甚麼宣言,於是一看到職員便馬上跑去問他。豈料,他卻說宣言只在今年年初短暫展出,然後很快就被送走了,也不知道下次展出要再等多少年。拉鋸八百年宣言的正本是沒有了,甫到蘇格蘭王國展廳,卻看到牆上的一句宣言節錄吸引不少遊客駐足觀看:“As  long as only...

  • 在某些文化裡,人們總是相信要有一個英明神武的管治者和領袖,社會才會暢順運作,所以什麼親自督師、高度關注就成了很合理的事情,但背後的邏輯是下屬是可以呼來喚去的。然而,在英國我們倒很容易感覺到領袖很難高高在上,他/她們往往要強調整體合作,過時過節也會送禮給下屬,或者買些冬甩小食給大家一起分享。這當然也屬於「收買人心」,但總算是確認每一個崗位的人都是不可缺少的。但上司始終是上司,除了人工較高、工作壓力較大,話語權也較大。我的上司就會在電郵「列舉」自己正在看什麼書,這其實也是好事。路易士作為一個樂於學習的香港人,為多了解他,也找了這本他「正在看」的書來翻翻。擊敗納粹書名是Engineers of Victory: The Making of the...

  • 哈馬斯發動突襲後,加沙局勢持續緊張,以色列一邊部署進攻加沙北部,希望殲滅哈馬斯首腦,一邊與多國外交斡旋,謀求營救百多名人質。加沙地區被以色列截斷水電供應,居民缺水缺糧,醫院無法運作,連接埃及的通道又持續關閉,人道援助遲遲無法進入,大災難迫在眉睫。美國總統拜登周三到訪以色列,尋求打破僵局,而北京則借本周舉行一帶一路十周年高峰論壇,與多國外交接觸,增加對中東地區的影響力。美國的取態美國是以色列最大的支持者,多年來不斷提供財政和軍備援助,使以色列可以在強敵環伺下生存和發展,美國對這次以巴危機的取態,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美國的取態,可見於拜登在星期日播出的「60分鐘」時事節目訪談,《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註一)對訪談內容作了詳細報道。拜登一邊支持以色列對恐怖襲擊採取自衛還擊,合理化以色列對南邊的哈馬斯和北邊的黎巴嫩真主黨採取軍事行動,派兵逾境捉拿極端分子;一邊試圖對軍事行動設定限制,指以色列必須遵守國際戰爭規則,避免傷及無辜平民,又指以色列若重新佔據加沙,將會是巨大錯誤,因為哈馬斯這極端組織,並不代表在加沙身陷危難的二百多萬巴勒斯坦人,其中半數是兒童,哈馬斯應被消滅,但巴人始終需要自己的政府,需要一個建立巴勒斯坦國的路徑。這番講話可被視為此次美國對以巴局勢作外交斡旋的基本取向。加沙醫院被炸繼國務卿布林肯後,拜登親自出訪以色列,顯示美國高度重視這次以巴危機。除了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會晤,表達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拜登也計劃與約旦、埃及的首腦,以和巴人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會晤,尋求釋放人質及打通人道走廊。不過,就在他抵達以色列前夕,加沙中部一間醫院被炸彈擊中,造成近五百人死亡,事件震驚國際,哈馬斯譴責以色列犯下嚴重戰爭罪行,以色列國防部其後指攜帶炸藥的火箭是從加沙一處墳場向以方發射,錯誤墮落在醫院的停車場。拜登在以色列見媒體時,也說看來炸彈來自另一隊。儘管如此,約旦、埃及首腦和巴人主席在醫院被炸後即取消了原來與拜登的會議,令美國斡旋難度倍增。美國本土政治需要為什麼美國對以色列要一手硬一手軟呢?為什麼一邊支持以色列向哈馬斯報復反擊,一面又約束以色列,阻其再度佔領加沙?這個表面看來自相矛盾的取態,可從美國本土政治需要來解釋,支持以色列復國,在巴勒斯坦地建立猶太人國家,是美國共和民主兩黨的長期共識,當中既有耶教信仰因素(聖經記述上帝應許猶太人承受迦南土地),也有二戰結束後向戰爭受害者補償的因素(彌補納粹德國屠殺六百萬猶太人),亦有美國富裕猶太移民積極向兩黨捐款起的游說作用,以及以色列作為美國棋子在中東起的鎮攝作用;拜登政府在哈馬斯突襲後第一時間表態力挺以色列,傳達的是美國政壇的政治共識。至於約束以色列為巴人自治留有餘地,也是美國內部政治因素使然。美國自「九一一」後接連發動阿富汗戰爭與伊拉克戰爭,軍事雖迅速報捷,卻因佔據當地泥足深陷,造成大量人員傷亡,而政治及經濟建設更是一敗塗地,最終被迫倉卒撤軍,不惜讓塔利班重掌阿富汗,反映美國厭戰情緒高漲;假如以色列把巴人趕上絕路,造成數十萬人死亡、上百萬人投奔怒海的大災難,阿拉伯世界或會聯手對付以色列,屆時美國或會被迫派軍長駐中東,美軍將再度陷入泥沼,被游擊戰士包圍、隨時受恐怖突襲,這是白宮最害怕看到的結果。相較之下,軟硬兼施逼以色列就範,在巴勒斯坦地為巴人留下生存與發展空間,是更符合美國政治現實的主張,也較易獲得聯合國與西方社會的支持。中國的取態中國對以巴危機的取態,需要把官方講話結合官媒報道取向來綜合判斷。官方講話比較曖昧,一直沒有點名譴責哈馬斯暴力襲擊以國平民及俘虜平民作人質。被派往中東當調停特使的翟雋,接受央視訪問時只不斷重複官方口徑,指「以暴易暴只會陷入冤冤相報的惡性循環」、「譴責傷害平民的行為,呼籲避免發生人道主義災難」。對此,以色列駐華大使館微博官方帳號周六發放訊息指,以色列外交部亞太事務副司長兼大使哈帕茲曾與翟雋通話,哈帕茲對中國官方的聲明及媒體報道深表失望,直指中國外交部只「譴責」傷害平民的行為,與過去幾天發生的悲劇和恐懼不符且不實。 其後,中國外長王毅藉與沙特外長通話點名批評以色列,指「以色列的行為已超越自衛範圍,應認真傾聽國際社會和聯合國秘書長的呼籲,停止對加沙民眾的集體懲罰」。至於官媒報道取向,則明顯是較同情巴人一方,日本記者矢板明夫分析,其輿論主調有三點,第一是以色列軍一意孤行進攻加沙,勢必引起重大人道災難;第二,全世界譴責以色列的聲音愈來愈多,不僅是阿拉伯世界,歐美國家裡的批評也很多;第三,黎巴嫩真主黨游擊隊可能出兵幫助哈馬斯,約旦河西岸的巴人也可能揭竿而起,局面可能失控。這幾點報道和分析都有一定事實基礎,但內地官媒明顯忽略或淡化了哈馬斯的屠殺暴行,只強調以色列對加沙空襲造𢦓平民傷亡,報道國際反應時只選擇對以色列批評的聲音,篩走了歐美政府或民間強烈支持以色列的聲音。向巴人傾斜的考慮對北京來說,以色列雖然一向與華友好,長期把高新科技販賣給中國企業,但以色列始終是美國的軍事盟友,在中美交惡的大氣候下,以色列若被迫選邊站,只能跟從美國疏遠中國。相較之下,中東的阿拉伯國家對中國更為可靠,而且這些國家或手握石油、礦物資源,或位處海陸運輸要道,對中國拓展海外勢力相當重要,加上這些國家大多推崇強人專政,不喜西方民主人權,與中國在意識形態上較為相容。上期專欄亦提及,美國大力游說印度、沙特、阿聯酋等國,與以色列和好,共建印歐海陸通道,替代或抗衡中國的一帶一路。以巴局勢惡化令美國這戰略平添變數,中國若能及時拉攏阿拉伯國家聲援巴人,聯手遏制以色列,無形中就架空了美國的中東盟友,或會令印歐走廊胎死腹中。這些政經因素,大致解釋了北京在以巴危機中向巴人傾斜的考慮。此次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成為中國影響國際社會重要渠道(註二),反映一帶一路的基建項目雖有好些觸礁爛尾,但總體而言,中國過去十年向參與一帶一路國家合共投放了約一萬億美元,確實換來了巨大的國際影響力,尤其對南半球眾多發展中國家。英國廣播公司於周二發表一長篇報道(註三),從正反兩面總結一帶一路計劃的得失,並指出中國最近大幅減少資金投放,發展項目的規模和性質都有改變,從過去集中於能源和大型運輸基建,走向小巧精細項目,如竹藤編織、生物能源、蘑菇種植以及數碼通訊等。註 :1.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politics/2023/10/15/biden-israel-occupy-gaza-big-mistake/2. https://amp.cnn.com/cnn/2023/10/15/china/china-bri-forum-xi-jinping-vision-intl-hnk/index.html3. https://www.bbc.co.uk/news/world-asia-china-67120726▌[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

  • 有些事情是這麼近那麼遠。路易士老師在香港的時候,聽了不知幾多年「以巴衝突」的新聞。「加沙地帶」、「約旦河西岸」等地方的名字,我在小學時已能琅琅上口,但倒未有真情實感去明白當中的矛盾。後來當了通識老師,總有一些推力要求自己認識不同的東西,除了看報紙,還會參加不同的課程。當中最特別的一次,就是去了尖沙嘴一間清真寺學習伊斯蘭的宗教和文化,嘗試用英美以外的角度看世界。課程其中一堂就是播放紀錄片,講述以色列人怎樣建國,遜尼派穆斯林的巴勒斯坦人怎樣備受壓迫。看完後心裏暗駡,當時的英國在搞什麼,弄了這麼一個大頭佛出來!來到英國教歷史,跟以巴衝突再接近了點。課程有一部分是教現代世界,其中一個課題正是提到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歷史。課堂的主旨是了解英國怎樣導致和試圖解決以巴衝突。題目是很客氣了,因為英國的確是整個問題的歷史根源。當然,那個英國是指作為帝國的英國。認識歷史,未必能直接追究責任,但對我們如何對不同資訊定位,卻甚有幫助。了解的起點大家都需要懶人包,這是無可厚非的。因為事情實在太複雜了!路易士老師在課堂就用幾個關鍵字幫學生作基本了解(因為要他們看懂紀錄片是太困難了吧),希望這也對大家有幫助吧。第一個關鍵字,是奧圖曼帝國( The Ottoman Empire)。巴勒斯坦一直在奧圖曼帝國的版圖裏達四百年。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奧圖曼帝國跟德國結了盟,也被英帝國等打敗。當時初成立的國際聯盟就委託英國暫時(對,是暫時)管治巴勒斯坦,稱為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British Mandate of Palestine)。我們明白了英國為何跟巴勒斯坦結了緣。第二個關鍵字,是賽克斯—皮科協定(Sykes-Picot...

  • 玫瑰崗中學辦學團體突然放棄辦學,定於3年後停辦,接辦團體將改辦學費高昂的國際學校,導致現時在校的初中學生前路茫茫。原辦學團體將辦學權私相授受無視學生利益,政府卻又放任縱容等等問題,固然備受爭議;但校長及學生發聲後所遭受的壓力,才最教人心寒。 九月中當停辦消息傳出之後,玫瑰崗中學校長蘇佩婷隨後發出聲明,指辦學團體提及中學收生不足及有財政困難等說法不實,事實是中學一直收生穩定,而學校在政府資助下不可能出現財政問題,相反突然宣布短期內停辦,對學生帶來壓力,亦無視學生利益。然而,校長的聲明其後在學校網頁消失,校長亦從此未有再公開表達意見。 「不正確的價值觀」 隨後的一個月裏,家長教師會及個別受訪家長,均反映辦學團體未有就學生未來的安排與家長溝通,教育局亦沒有協助,並沒為此成立任何委員會或召開任何會議。 直至10月11日,該校的Youtube頻道上載「請讓我們相信希望- 致特首李家超先生的信」為題的短片,由一眾領袖生及風紀站台,並由2022/23年度傑出學生讀出公開信,表達校方、家長及學生對學校停辦均感錯愕、呼籲特首關注事件、要求政府為學校提供新校舍等等。短片發出後,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回應指,當局「非常關注」同學在短片內的情緒表現云云。...

  • 我大概是中五暑假才學習倉頡輸入法,拆碼規則不算難,只是例外頗多。然而最大阻礙,是當時沒有記住鍵盤位置,就算輸入英文也不能盲打。直到中六那年,有次老師要打字,問我:「你係唔係識得中文輸入法?可唔可以幫我打個通告?」老師找學生做免費員工,似是天經地義,我也一口答應,本想回家用自己電腦打字,怎料老師卻說時間趕急,希望我用學校電腦輸入。 當年學校電腦鍵盤只有英文字母,沒對應倉頡碼,我只好逐碼敲出,頗感吃力。回家後便扚起心肝學習盲打,若有字碼不懂拆,會另外記下。不過這是多年前的事情,我其實早就忘記了學習過程是否艱難,又或是打字較慢的年代是怎樣度過,反正一直以來的印象,就是我輸入中文字的速度是忘我地快。 憑感覺打字 中學同學何 B 仔的母親去學倉頡,考試前還是沒掌握方法,同學知道我打字快,建議伯母與我聯絡求救。同學母親問我:「用倉頡輸入法,有冇乜嘢心得?」我就說:「其實打倉頡很容易,你唔好太用心去記拆碼,憑感覺就可以。」同學母親聽到「憑感覺」,更覺混亂,追問:「哦哦,咁即係點?」我好認真地答:「如果想打字打得快,首先要忘記輸入法……」 《笑傲江湖》的風清揚對令狐沖說:「學他的劍法(獨孤九劍),要旨是在一個『悟』字,決不在死記硬記⋯⋯臨敵之際,更是忘記得越乾淨徹底,越不受原來劍法的拘束。」我叫同學母親憑感覺打字,也不知是否受風清揚影響,但打字純熟確實只會留下肌肉記憶和感覺,被問到拆字規則時往往啞口無言,只記得指頭動作。打字打得快,確會忘我。不過想起同學母親當年聽罷我的所謂「心得」,一直「嗯嗯嗯」,大概覺得他兒子的同學神神化化,古古怪怪。...

  • 藝術大概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以模仿或複製外在客觀事物,例如繪畫和雕刻;另一類呈現主觀意念和感受的非物質型態,如音樂和書法。音樂以聲音創造流動的旋律;書法則以文字線條成為動態的節奏,行書草書為其表表者。 以此相比,篆刻是靜態的文字結構,在特定的空間,創造虛實的佈局。但和書法一樣,篆刻本質是有意義內容的文字,不是隨意將文字堆砌而成。閒章是以片言隻語佈局在方寸之間,呈現一種靜態的美感。 此輯再以閒章蓋在黑白抽象相片上,和讀者分享。 ...

  • 第九封信 9.2續上信明慧,我多年來對情愛的思索,先是從傳統西方的愛情哲學出發,理解其主要理論脈絡,發覺不論是柏拉圖或基督宗教都環繞著愛情的本質去思索,關心的是什麼是「真正」和最有「價值」的愛情,是以愛情有其普遍性。但我持不同意見,認為追問什麼是愛情不是最重要的問題,而是要理解愛情「如何」呈現的現象。我在《生死愛欲》不少篇章詳細探討,在此不贅述。以下是我的反思後的一些結論。對於如何理解愛情這回事,似乎不能不從此經驗活動如何呈現的角度來理解。近代美國哲學家辛格便如是說:「愛自己,愛人類,愛自然,愛上帝,愛母親和父親,愛孩子,愛部落或國家,愛愛人或配偶或性偶像,愛物質財富,愛食物或飲料,愛行動和休息,愛運動,愛愛好或令人著迷的追求,愛正義,愛科學,愛真理,愛美,等等,層出不窮。每一種愛,涉及其特殊的對象,都有自己的現象學,在界定人類經驗的光譜中,有自己的斑斕。愛在經驗中呈現為了進行充分的研究,每一種類型都需要單獨的分析。從一個到另一個,它們的成分往往沒有什麼共同之處。」他的意思是指「愛」並不是單純指愛你的情人,愛你的女朋友,愛可以指涉人類、自然,父母等等不同的東西。這些不同的愛,是否都是同一種意義下的愛呢?若果這些愛是指不同的東西的話,為何又會以「愛」這個字要指涉呢?即使我們說「自由」、「民主」、「理想」、「情人」、「民族」這些東西,均是有價值的時候,那是否代表我一定要愛以上這些東西呢?顯然不是。為何對象不同,卻可稱之為愛呢?這種對愛的描述是誤導性的,因為人們傾向於認為「愛」是一種物質,在一些人際關係中表現出來。在我和我所愛的對象之間,存在著「愛」。但是,愛的存在是在愛的經驗中呈現,也就是說,「愛我的母親」對我來說是一種生活經驗(Erlebnis)時才有意義。這種愛不能從愛我母親的「我」那裡抽出來。因此,關於愛是什麼的問題是一個形而上學上的錯誤問題,因為愛不是實質性的東西。簡而言之,愛是「虛無」的。我沒擁有稱為「愛」的東西,但我在愛著某種東西。這種愛作為一種不可複製的獨特生活經驗就是愛的現象。由我自己體驗到的愛的「方式」在現象學上比愛的理由或原因或意義更原始。我稱以上這些人的活動為愛,是因為這是一個人正愛著某物的生活經驗(living experience of loving),正如海德格所講的一種存活的活動,即是一種體驗 (Erlebnis),一切的愛,當然關係到情感,但是愛情不可能只是一種情感而已。...

  • 除了努力融入英國本地的生活,積極到不同機構做義工,我亦認識了「港援」,漸漸成為他們的義工之一。起初是朋友介紹我認識「港援」,他們提供不同的服務,以幫助好像我一樣背景的朋友,在我們尋求政治庇護的漫長過程中,給予支援及合適的意見。本來,我只是求助的角色,希望透過聯絡他們,了解申請政治庇護的程序及要注意的地方,但我慢慢認識了「港援」的不同朋友,他們都非常熱心,積極服務有需要的港人,而我都希望加入他們,與香港人同行,為等候身分的過程中增添特別的意義。因此,每當「港援」有任何活動,我都會盡量出席做義工,例如在集會遊行期間做糾察之類的義工,維持秩序、派發傳單或收集聯署等,可以為城內的朋友做一些他們已經不可能再做的事,去為公義和民主發聲,令一直重無力感的我感到一點點的振奮。另外,我亦會在香港人市集或Café 幫忙,義賣食物或T-shirt之類,為有需要的朋友出一分力。同時,「港援」亦會舉辦一些聚會,連繫不同的手足朋友,在他們之中,我常常都會感到一份溫暖。雖然我們大多一個人來到英國,少不免會感到孤單,但我們仍可以有機會聚在一起,抒發對2019年的感受,互相分享在英國的面對的問題及困難,互相圍爐、支持及關心。希望,我們會互相給力,互相支持,得著力量去行之後的路 !▌[尋庇護]作者簡介過著流亡生活、前景未明的在英尋求政治庇護者或他們的過來人,透過綠豆的破土——這塊自由土壤發聲,以專欄「尋庇護」講述自身的故事、申請政治庇護時遇到的種種程序上、生活上的經歷。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