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到倫敦,參觀了一個免費展覽,很震撼。由我住的市鎮坐火車到Euston站,步行五分鐘就到了博物館Wellcome Collection,毗鄰倫敦大學學院醫院,主力資助生物科技和醫學倫理的研究和展覽。除了常設有關醫學歷史的展覽,還有剛剛揭幕,殘疾藝術家Jason Wilsher-Mills的《Jason 254歷險》的展覽。Jason是一位輪椅上的畫家,人生的突變在1980年發生。當年11歲的Jason出水痘,病了幾天,不但沒有好轉,反而突然手腳麻痺動彈不得,且高燒不退。就這樣,Jason住進醫院。原來水痘令Jason的白血球攻擊自己的中樞神經,令他11歲至16歲這幾年間,由頸以下都癱瘓。即使後來Jason的手慢慢有回感覺,但到2010年,中樞神經又出現問題,令他不能再拿起畫筆。結果,朋友鼓勵他學用平板電腦作畫。今次展出的畫作和雕塑,就是他用digital art說故事,講述他卧床在醫院的回憶和心情。254這分鐘一入會場,我就被巨型的Jason與病床的裝置嚇一跳!巨型的男孩全身印滿色彩繽紛的圖案。作者形容,這些圖案就代表他感到自己手腳又麻又奇怪,仿如有成千上萬的不知名的病毒和細菌在身上跳舞。 那年剛好是莫斯科奧運,男孩動彈不得時,病房的電視機就成為他認識外面世界的重要窗口。Jason憶述,入院後只聽到醫生和父母的談話越來越沉重,聽到自己可能以後不會走路時,剛好是下午2時54分,同時他從電視轉播,看著身上掛著254號碼布的英國跑手Sebastian...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要聞有兩則,其一是伊朗總統易卜拉欣萊希和隨行高級官員乘坐的直升機在惡劣天氣下墜毀,中國網絡媒體上有聲音把事件歸咎於美國和以色列。而官方輿論則以習近平的慰問唁電為導向,高度讚揚萊希;另一則是上周被英國指控替香港當間諜的英國人Matthew Trickett被發現死在公園裡,官方聲明指死因不明,有待調查。而英國媒體報道則披露,他在獲准保釋前曾自殘,並向獄卒透露若獲釋將結束自己生命,令他的暴斃更顯離奇。伊朗總統墜機伊朗總統突然死亡,中美兩國有截然不同的反應。在中國方面,習近平迅速向伊朗第一副總統穆赫貝爾致唁電,說萊希就任以來,為維護伊朗安全穩定、促進國家發展繁榮作出重要貢獻,也為鞏固和深化中伊全面戰略伙伴關係作出積極努力。習近平稱其不幸遇難是伊朗人民的巨大損失,也使中國人民失去了一位好朋友。這則唁電被新浪微博熱搜強制置頂,而「伊朗總統遇難」這話題也長時間保持在熱搜榜上前列位置,突顯了官方的輿論導向。美國之音的報道指出,中國門戶網站中華網旗下軍事頻道的微博帳戶在貼文中說,伊朗總統墜機身亡的事故機型為美國製造,真相撲朔迷離。中國官方中新網則說,由於西方長期制裁,伊朗航空業步履維艱,事故頻發,該報道援引美國CNN的軍事分析指,難以獲得備件或是導致這次空難的原因之一。中國官方《環球時報》也援引CNN報道,一名美國前軍官表示墜機事件與美國制裁有關聯。而中國的國際問題專家金燦榮則援引伊朗媒體的說法,指事故不排除美國和以色列的因素。這些猜測與美國官方反應形成強烈對比,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丁在5月20日的記者會上,被問及是否擔心萊希喪命會歸咎美國時說,「美國在這場墜機事故中沒有扮演任何角色」。中美兩國對伊朗墜機事故的不同反應,突顯了當前中美矛盾相當尖銳。伊朗是美國的敵人,長期受美國制裁,而中國則是伊朗的盟友,在西方封鎖下為伊朗提供經濟支持。中國官方對伊朗總統的評價,以致中國網絡媒體的評述,客觀效果就是令西方社會更加認定,中國與俄羅斯及伊朗是鐵杆盟友,俄羅斯侵佔烏克蘭,威脅整個歐洲安全,而伊朗則不斷在中東地區策動代理人燃點戰火,令中東局勢不穩,影響正常貿易航運。當中國被鎖定為俄羅斯與伊朗的鐵杆盟友,中國想要改善與美國和歐盟的關係便會加倍困難。英國間諜案至於英國間諜案方面,主流媒體的報道對中國和香港也相當不利。在Matthew Trickett離奇死亡之前,英國主流媒體的報道焦點,在於三名被告受僱替中國和香港情報部門工作,對在英國人士進行政治監控,觸犯了英國國安法中協助外國進行干預的規定。這宗檢控個案受到廣泛報道,從英國傳媒的跟進報道可以看出,事件受到重視有兩大理由,其一是受僱進行跟蹤監視的兩名英國公民曾任職軍隊、警隊、內政部等敏感部門,這些部門據報已加強戒備,採取反滲透行動,預示可能揭出更多案件。另一個理由是被告袁松彪任職港府駐倫敦經貿辦,經貿辦過去一向享有外交特權,若庭審後證實淪為間諜窩,特權會否被撤銷?此外,英國國會在今年底前便要改選,保守黨和工黨都要努力營造會強勢捍衛英國安全的形象,這個時節爆出轟動的間諜案,執政和在野政黨都傾向強硬回應。中國雖然大力抗議,說英方編造案件,無理指責特區政府,但英國政府毫不賣帳,英國媒體分析說,其實中國間諜活躍英倫並非新事,只是過去英國政府為免影響英中經貿關係,一般低調處理,大事化小,如今迅速告上法庭,顯示不再寛鬆處理,已曝光個案相信只是冰山一角。如今,三名被告之一突然在公園暴斃,而且據報他在保釋前向獄卒透露,若恢復自由,會了結自己生命,控方據此一度反對保釋。英國主流媒體這則報道,令本來已相當懸疑的間諜案變得更離奇,怎會有被拘留的被告人預言重獲自由便會自盡?這樣的情節,予英國民眾的印象就是,當事人知悉一些重大機密,怕離開拘留所後會被滅口,可能被迫自盡。為什麼英國民眾會有這樣的聯想?因為過去有太多俄羅斯變節特工在英國被滅口,手法奇詭莫測,如今被指為中國間諜的人離奇暴斃,而生前又說過獲釋便要尋死的離奇說話,民眾怎可能不往間諜被滅口的角度去聯想?這樣一來,英國社會對中國和香港政權的觀感,不免越發惡劣。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周三早上英國剛公布4月通脹按年回落至2.3%,首相辛偉誠旋即決定「打鐵趁熱」,於傍晚宣布7月4日舉行大選。不過,經濟情況到底是形勢大好,還是保守黨也自覺形勢不妙,要抓住最後一根稻草呢? 減息概率下降 繼3月份消費物價指數(CPI)增長幅度高於預期(按年升3.2%,較預期高出0.1個百分點),周三剛公布的4月份 CPI 數據也未如理想—— 英倫銀行原本預期第二季 CPI...
路易士老師來到英國也不是很久,但因為當了地理老師,便要著頭皮「教」學生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近來評論界有很多和欺詐相關的指控。這不是新鮮事,但我有點懷疑背後的問題在移民世代變得更為麻煩。先說明,以下只為討論綜合現象,要對號入座的請另找戰場。公眾的追星訴求在公共圈子打滾近二十年,對於政界也好,知識界也好,評論界也好……許許多多的人表裡不一,本來早已見怪不怪。有些人在外面被視為良心領袖、敢言先鋒,一眾支持者如像追星一樣對他們說「有你真好」,實質圈內風評卻完全相反,明顯不獲信任,很少人願意合作。還記得立法會尚有反對派的年代,我常常想辦一個「政圈記者票選最受尊重議員選舉」的活動,從圈內的眼光看那些公眾人物,我很懷疑結果會和公眾印象有極大差別,某些最受追捧的說不定反而會最低票。對此反差,從來也難以避免。既是公眾人物,其公眾形象當然或多或少都是刻意營造出來的,加上公眾的追星訴求,很容易便會變得符號化,追捧對象和其現實割裂。後面的道理和追歌星影星差不多,反正有供有求。唱歌唱得不好聽的歌手比比皆是,拿着標題照讀新聞再加兩句罐頭笑話便當作是公共議論的也大有人在,兩者同樣可以獲得大量支持:關鍵是形象包裝,滿足受眾想像,無論和事實有多遠距離,都可以長賣長有。當然,偶像崇拜本來不一定是壞事。不過今天的追星和數十年前的追星有點不一樣,今天的偶像講求社群經營,明明是包裝出來的卻又要扮真,支持者要和偶像有近距離接觸,變得好像是朋友一樣。以前要迷歌星便買演唱會門票,要迷明星作家則買書支持,今天追星花錢的途徑卻要五花八門得多,甚至出現支持者覺得自己做義工甚至花錢捧紅偶像是與有榮焉。界線模糊加上潛在利益,自然可以問題天天都多;娛樂圈有騙財騙色,政論圈自然也會有。移民KOL專門兩頭呃上述問題,來自偶像和支持者之間「既遠亦近」。這個「距離飄移」的問題,我發現在移民世代特別明顯。移民產生距離,當一位離散社群的偶像移居到別處,當地社會對他往往除了建構出來的公眾形象外就所知甚少,只要找到對的窗口和當地合適的政經需求對得上,可以很快在當地套取大量資源;這點絕不限於港人,其他離散社群中的案例數之不盡。反過來說,當偶像人物在當地站穩之後,接下來到達當地的人因為人生路不熟,又更容易走到偶像人物的身邊,在尋求安慰的心理下被新獲得的關懷所顛倒。在離散社群中做訪談,往往會聽到受訪者把以上的過程濃縮為一句說話:移民KOL專門兩頭呃。我不是說每一位活躍於離散社群的領袖人物都有問題。拿到資源,但交到貨,為離散社群帶來實質的貢獻,無論是幫手搬屋租樓還是提升港人社群的整體形象,都是大好事。不過這兒又有另一個麻煩:因為各種政治上的考慮,不少真正在做事的人大概不會告訴你他們正在做什麼。如是者,這些年來見證不少人會利用移民後的距離,在各種信息落差之間找好處,同時為別人帶來傷害。對於各種疑似騙案帶來的質疑,總會有人說只是私事不值討論,又或聲稱是政治分化要避免內耗。我對這些呼籲,總有點不以為然。騙案是有受害者的,揭發是為了不要有下一個受害者出現;特別當騙徒是利用其公眾形象行走江湖,那麼揭穿對方就很有公共性。對於那些獵食性的慣犯,舉報本身也有互相支援的功能;正如 metoo 運動一樣,個別的性騷擾舉報還有爭議空間,接二連三的舉報則通常足以說明問題。還記得早前有政論人士被揭發借貸騙財嗎?統計之下,騙取金額竟然港幣數以百萬計,大家都說如果早一點有人揭發就好,就算未能司法制裁也最少可警剔後來者。如何帶眼識人?那麼身為活在眾多信息落差當中的移居者,如何可以避免自己受騙?如果想課金支持有意義的公眾參與,應該如何帶眼識人?我有一個小建議:盡量支持平台,而不是個別的網絡紅人。十年前的佔領運動後,催生出「拆大台」的訴求,並在二零一九年的「無大台抗爭」中達到顛峰。奇怪的是當日「拆大台」者批評傳統的社運組織壟斷資源有權無責,然而今天的網紅經濟卻恐怕比以前更不透明,沒人說得出他們拿了多少資源,也沒人可監督拿來之後會如何運用。相對來說,近年各個自發的小平台不為個別偶像服務,內部有多雙眼睛互相監督,它們出問題的機率總比網紅經濟要低一點。相對於在網紅對戰當中「剝花生」圍觀,不如多支持這些大多要艱苦經營的小平台,應該更有意義。( 圖 : 123rf ) ▌[移民的自我研究]作者簡介梁啟智,時事評論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現職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要說近日要聞,除了拜登政府對中國新質生產力狠下黑手大幅增加關稅、普京訪華讚中俄關係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外,就數OpenAI 推出GPT-4o最為矚目。光速的演變在三潘市舉行的發布會上,ChatGPT-4o不但能輕鬆解答用戶的疑問,而且,這次更耳聰目明 -- 只需用iPhone掃一掃數學題,就能解題;掃一掃文章,即時能用你喜歡的語調朗讀;能與人類自然對答,給予建議,即時傳譯50國語言,甚至還能查顏觀色,辨識人的情緒。OpenAI 技術總監Mira Murati 說GPT-4o的「o」代表「omni...
英國倫敦警方日前以《國家安全法》下的「協助外國情報機關」及「外國干預」罪起訴三名男子,案件早前於西敏裁判法院提堂。據控罪顯示,三人涉嫌同意並執行可能為外國情報部門提供實質協助的資訊搜集、監視、及欺詐等行為,而案件涉及的情報機關來自香港。有關案件的新聞報道甫出,旋即引起各界關注。值得討論的,除了是港人在外地的人身安全,還有「國安法」這一回事。英國《國家安全法》於2023年7月經上、下議院批准並通過,亦是英國首次將「外國干預」列為刑事罪行。條例賦予執法機關更多的執法權力,例如允許警察在沒有搜查令的情況下進行搜查。內政部發言人稱,只有在緊急行動的極端情況下,警察才可以使用這項權力。「外國干預」及「協助外國情報機關」罪行不是英國獨有的國安法罪行,香港早前通過的《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即《基本法》第23條)亦有同樣罪行。或許我們可以從聯合國人權專家對香港23條立法的批評,一窺在國際人權標準下,影響深遠並且與國安家全相關的法例應符合什麼原則。香港的23條立法聯合國人權專家早前發出聯署信件,批評《維護國家安全條例》有嚴重的侵害人權風險,並對港府無視專家一直提出的建議表示失望,建議全面檢討條文。在長達18頁的函件中,人權專家根據國際人權標準,對《條例》內容逐一詳細分析。一開首,他們便表明不相信《條例》人權保障的條文有效。人權事務委員會在2022年審議香港情況時,指《國安法》凌駕於其他法例,因而使人權公約的保障無效。專家因而認為,在國安法律下,香港的人權憲制保障遭減損,預警當《條例》的執行或解釋和人權原則有衝突時,將和《國安法》一樣凌駕於人權保障之上。專家亦列舉《條例》多項含糊空泛的定義,警告缺乏確定性的法例,不單違反人權公約的規定,尤其在缺乏有效人權保障和制衡機制下,很可能發生任意和歧視性執法,對各種本應受保障的權利均有重大和不當的限制。例如,《條例》訂明「國家安全」的涵義,但盡是空洞和可爭議的概念,例如「人民福祉」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然而,該虛無又主觀的涵義適用於所有提述國家安全的法例,亦是多項控罪、拘留、監禁、政府權力和非常程序的關鍵元素。誰是「境外勢力」?「境外勢力」的涵義同樣適用於多項條文,例如作為境外干預罪的控罪元素,但其涵義廣泛亦欠明確,例如何謂追求政治目的之組織。在此含糊的定義下,聯合國符合「境外勢力」下「國際組織」的定義,因此公民團體參與聯合國的任何機制,有可能被認定為配合境外勢力。再加上「使用不當手段」的定義同樣不清晰,例如揭露人權侵害事件可能被指損害某人名譽,構成不當手段,因而面臨刑事檢控和不合理的刑罰。尤其是此罪行毋須證明被告有意圖危害國家安全。專家指出,中國本來就是聯合國的成員國之一,持續參與聯合國人權機制及當中的決策過程,將公民團體與聯合國的合作刑事化,有違中國一貫參與聯合國事務的做法和其國際法責任。他們同時就《條例》設立的罪行逐項審視,指出罪行有可能違反國際法的合法性原則,而且侵害免受任意拘留的自由,以及意見和表達自由、和平集會自由、結社和參與公共事務等的權利。專家檢視《條例》下的政府權力和非常程序,提出多項關注,包括延長被捕拘留期限及限制延聘法律代表、刑罰不必要和不符比例,以及域外法權使海外的香港居民丶社運人士及人權衛士面對更高的跨國鎮壓風險等。專家強調,函件尚未包含他們對《條例》的人權缺失的所有觀察;他們信納《條例》不必要地及任意地限制意見、表達、和平集會、結社、參與公共事務的自由,以及公平審訊、享有人身自由的權利,不符適用於香港的人權責任。他們提醒我們,過於空泛的維護國家安全法例和措施,會對公民社會和行使權利造成寒蟬效應。自主、蓬勃的公民社會,是促進人權保障和可持續發展的根基。市民自由表達意見、參與公共事務,更是民主社會的基石。反之,當市民認為政權可隨意解釋和執行法律,制衡和人權保障均失效時,理所當然會導致對有關法例和措施的正當性的質疑,繼而破壞市民對法律的尊重和守法意識。正當的反恐、維護國安措施,大多有賴人民的配合和支持;欠缺合法性的國安法例和執行,則恐怕只會帶來反效果。例如英國的《國家安全法》在人權、警權的問題上並非毫無爭議,但至少在「香港駐倫敦經貿辦官員涉間諜案」上,我們可以看到英國政府以國安法打擊威權政府意圖進行「跨境鎮壓」的行為,令流亡人士及身居異鄉的人可在英國行使權利和自由而毋須擔驚受怕。 參考資料:函件於 3 月 22 日發出,並按機制在聯合國網頁公開。函件連結:https://spcommreports.ohchr.org/TMResultsBase/DownLoadPublicCommunicationFile?gId=28893六位人權專家:Irene Khan: 意見和表達自由權特別報告員Farida...
某年遊張家界,位處中國中部湖南省,自火車站乘公車至市中購糧。下車之時,一中年禿頭男「不慎」用腳踏我鞋面,我欲拔足而不得,心中疑惑,何故如此費勁,遂拍其肩告之。對方「驚覺」,連聲道歉,甚至卑躬屈膝以手擦我鞋面,不絕口稱:「小師傅,太對不起!」 我說無妨,然對方堅持徒手擦鞋,初覺好笑,再三言毋須如此,秃頭男子仍堅持替我擦鞋,終覺異樣,背上突生一度寒意。下意識摸褲袋,錢包已失,當下未及深思,急指旁邊另一人道:「你偷我錢包!」認定他與秃頭男乃同黨。該人心虛,立即離座,座下即見錢包。 異常必有因 旅途著重觀察,異常必有因,宜信直覺。直覺之奧,在於初起不察,及後方能細數其理。直覺實亦有科學支持,涉多巴胺及神經網等,每當預期不符,偏離常軌,多巴胺水平變化,激活大腦中之前扣帶皮質(ACC,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其負責檢測錯誤、分配注意、調節情緒等。ACC 之激活,遂釋放壓力荷爾蒙,引生理變化如表皮血管收縮,寒感由生(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