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學期開始,孩子們,您們好嘛? 您們雖不多言,有些甚至未有口語,但新課室、新同學、新老師,讓你們一時反應不過來,必定不太好受,是嗎? 拓闊一點就好了 患自閉症的新生阿信(化名),因為新冠疫情輟學。世界復常了,可是15歲的他習慣了反常—— 宅在家變成他唯一接受的日常。即使是跟家人去超市,或參加他曾經至愛的SEN足球班,要他踏出家門都總是困難重重。家人照顧越加乏力,停學兩年多,阿信八月終於加入我們學校及入住宿舍。 阿信面對最大的挑戰,是工作、節目的轉變。別人眼中芝麻小事,如換了相熟的教學助理,或原本每天都做的戶外早操因天雨而取消,對阿信都可能是極大震撼。他會怎樣回應呢?阿信不會打鬧、不會大聲抗議,面對這些消化不了的要求和轉變,他總會吃吃地笑 ——...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中國宣布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及現存房屋貸款利率,同時調低購買第二套房的最低首付比例至樓價的15%,與首套房看齊。估計可釋放約一萬億元人民幣刺激經濟,現存5000萬戶有按揭供款的家庭每年減少供款1500億元,平均每戶減少3000元。措施宣布後中港兩地股市急升,不少分析員認為,救市措施方向正確,但太少太遲(too little and too late),指中國政府需要加碼才能挽救樓市及經濟。 此外,中國著名經濟學家朱恆鵬在微信朋友圈發表批評習近平管理經濟失誤後人間蒸發,經媒體廣泛報道後也備受關注。有評論者認為,北京動輒鏟除異見,不利改善經濟民生。 遲了一年的救亡...

  • 去教堂一直不是路易士老師首選,總覺得看到的東西都差不多——但當然這是忽略細節的錯誤想法。加上去了一趟座落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Saint Paul’s Cathedral),就更覺自己無知。無知一︰未有想到要行528級樓梯,直達高達365英尺的圓頂。不過,倒可以看好風景,包括倫敦眼和碎片大廈(The Shard)等地標。「行樓梯」的時候,心裏想的是這座在倫敦大火後重建的大教堂,真有些瘋狂。被燒了,就要建一座更厲害的。浴火重生真的要有強大意志(還需要另一樣東西,看完文章會找到答案)。無知二︰正想問女兒知不知道設計這座大教堂的基斯杜化‧雷恩(Christopher Wren)是誰,她立即說他是一位天文學家。這個我倒不知,一直以為他只是建築師。原來,他還是英國著名的科學家和數學家。 巨大紀念碑在教堂的地穴正好有一個展覽,是關於雷恩的。標題為「追尋知識」(The Quest for...

  • 美國總統大選辯論,一如所料移民議題成為重點的討論項目。不過,出現的方式有點奇怪,甚至成為了辯論後被瘋傳的內容: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說,在俄亥俄州的春田市,來自海地的移民在偷鄰居的貓狗烤來吃。這件事當然不是事實,但也揭示了移民作為政治議題的一些重要邏輯。 慘劇被當政治工具俄亥俄州是美國的傳統工業州份,曾經一度沒落,近年有重新振興之勢。海地移民聽到春田市有工作機會,口耳相傳紛紛湧至,估計過去數年來了超過一萬人。 他們都是合法移民,努力工作改善生活;不過因為人數真的太多,整個春田市的人口忽然增加了四分之一,形成了各種生活壓力,也出現了居民和移民之間的矛盾。早前一名十一歲兒童於一宗交通意外喪生,海地裔司機被裁定誤殺罪名成立,社區矛盾變得更為尖銳。 就在這個時候,傳出「移民偷鄰居的貓狗烤來吃」的傳言,並被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萬斯拿來在演說中當作案例,並被特朗普在辯論直播中提出。畢竟事件十分敏感,辯論主持立即澄清當地政府官員已表明並無此事,然而特朗普繼續辯稱「但是我在電視上看到有人這樣說」。本來堂堂總統候選人,好像無知路人一樣拿電視上看到的片段當證據已經十分荒唐,何況身為公眾人物在緊張的社會氣氛下為偏見助燃更是不負責任;辯論後春田市收到34宗的炸彈恐嚇,學校被迫改為網上授課。 同為共和黨籍的俄亥俄州州長表示,移民政策是嚴肅問題,他在這方面對拜登政府也有不滿,但認為散播謠言無助解決問題,反而會模糊焦點。他說這時候煽風點火沒有好處,並對特朗普和萬斯一再重覆謊言表示失望,認為他們的言詞傷害了春田市和當地人。最初在社交媒體貼出質疑的網民表示後悔,交通意外中喪生兒童的父母要求政客不要再拿孩子的悲劇當作政治工具。 移民就是原罪春田市的事件發展至今固然可悲,然而移民議題被拿來政治操作卻是長久以來的問題,而且有自己一套的邏輯。 首先,散播謠言的人並不真的關心真相。在萬斯首次拿海地移民做文章之前,當地官員已通知了他謠言並非事實,但他       還是繼續說下去。到了第二天,他又說:「就算可能謠言最後被證明是假的,但你知道什麼是真的?傳染病在上升!」於是當地官員又要再花精力解釋傳染病其實沒有上升。這不是說當地社區沒有問題,人口急升當然會帶來問題,但解決問題要制度配合,然而排外政客明顯只想製造更多矛盾。 因為真相在排外政客面前不重要,只要對方是移民就有原罪,這樣也打破了許多人以為只要「當一個好移民」便可以避開歧視的想法。排外政客聲稱不是反對所有移民,只是反對「非法移民帶來社會負擔」,然而春田市的海地移民是合法而且努力工作,州長還肯定他們對當地經濟發展的貢獻;但只要排外政客有機會炒作議題,各種貢獻都可以被瞬間忽視。 不存在的「好移民」想當一個「好移民」?在排外政客的邏輯中,你是永遠沒可能做得到的:你不工作,你就是虛耗社會福利;你努力工作,你就是搶走本地就業機會。你不工作也不拿福利,只靠自己帶來的積蓄過活又如何?抱歉,你的存在就佔了空間,房價上升的責任就要算到你的頭上。真正會被接納的「好移民」是不存在的,那只是排外政客用來騙自己又騙別人的遮醜布,在移民社群中製造分化,以免他們團結起來爭取權益,誰真心相信便是中伏了。 相對於當一個「好移民」,不如當一個「好公民」。關心時事,多理解問題背後的原因,捍衛自身權益,才是在一個民主社會當中最大的貢獻。 說回春田市,美國輿論界分析,特朗普和萬斯挑起移民議題的後面可能有更深一層的政治計算。首先,他們不見得真的關心邊境問題,因為本來由共和黨眾議員提出增加邊境管制資源的法案,拜登和賀錦麗都同意了,反而是特朗普要求眾議員調頭轉為反對,免得對手有機會在任內得分;而他們樂此不疲的把春田市說成是人間地獄,不理當地共和黨同僚的反對繼續火上加油,很可能是他們不想傳媒注意力轉移到對他們不利的範圍,例如墮胎和醫療保健。換句話說,這個美國中西部的小城市,成為了他們政治操作的犧牲品了。 ( 圖 :Gage Skidmore@ Creative...

  • (此文初稿寫於 2018 年 10 月 30 日,即金庸逝世後一日,最初刊於《立場新聞》,已不復存在,現趁今年金庸百年誕辰修改再刊。)...

  • 金澤西田幾多郎紀念哲學館展覽完後,駕車到京都途中,經過大本山永平寺。此寺是日本禪宗重要道場和最具代表性的佛教寺廟之一。由道元禪師於1244年創建,這座寺廟不僅是修行者的聚集地,更是日本禪宗文化的重要象徵。永平寺的建築風格、歷史沿革及其所承載的文化意義,使其成為探索日本禪宗的重要窗口。 永平寺的建立,與道元禪師的修行理念密切相關。道元禪師在中國修習禪定後,決定回到日本創立自己的道場,期望將中國的禪宗理念帶入日本。永平寺的名字意指「永遠的平靜」,反映了他對於修行境界的追求。 永平寺的建築具有典型的日本寺廟風格,融合了禪宗的簡樸與自然美學。寺內的主要建築包括本堂、法堂和僧房等。這些建築採用了大量木材,呈現出自然樸實的風格。尤其是本堂,面對著寬闊的庭園,庭園中的池塘、石頭及樹木經過精心佈置,體現了「心之庭園」的理念。這樣的環境不僅為僧侶提供了修行的場所,也讓參觀者感受到心靈的寧靜。 ...

  • 英倫銀行上月減息後,各大銀行紛紛調低按揭息率爭取客戶。美聯儲9月18日大手減息半厘後,市場普通認為今年有機會再減息半厘,明年減息一厘。英倫銀行雖然暫且按兵不動,但相信隨後會進一步減息,按揭息率也將進一步下調。 英國多數按揭貸款都是兩年期或五年期的定期貸款,今年約有160萬宗按揭貸款到期需要再續。英倫銀行8月16日減息四分之一厘後,上月5年定期按揭貸款平均息率按年下調119基點(100基點等於1個百分點),按月下跌了16基點至4.35%;2年定按息率更按年下調了139基點、按月下調19基點至4.8%。 各行隨英倫銀行降息而下調按揭息率 NatWest 9月初推出84% 的5年定按 (40%...

  • 在我的作品《異域》的後記中,我開始了對香港所面臨的困境反思探索,特別是通過被稱為夏慤村的浪漫悲劇角度去反省。在這個本來充滿活力的香港,自由逐漸被侵蝕,威權統治肆虐,這段敘事正是歷史的關鍵時刻。在以下段落中,我將討論反修例運動的影響、曾經許諾的「一國兩制」的崩潰,以及香港人在2020年6月30日制定的《國家安全法》下所經歷的生存危機。 2019年爆發的反修例運動,是對被認為是政府越權和試圖箝制香港一直以來的自由的重要呼聲。由於引渡法的修訂建議(許多人擔心這會為大陸的壓迫性司法制度打開大門)激發了這場運動,並在不同人群中獲得了顯著的支持。來自不同背景的市民在街上團結一致,揮舞橫幅,高呼口號,主張民主和自治。然而,在這股社會熱潮之下,卻隱藏著更深層的不祥預感;這正是不久後將籠罩整個城市的動盪現實的前兆。 反修例運動不僅喚醒了香港居民的公民責任感,也揭示了共產政權野心的殘酷現實。運動一開始只是要求立法改革,很快就演變成更廣泛的爭取人權和維護香港生活方式的行動。抗議揭示了人民的韌性和決心,然而這種反抗也引起了當局的暴力反擊。 香港與內地關係的核心原則之一是「一國兩制」。「一國兩制 」在中英協議提出,1997年回歸後實現。旨在維持香港的獨特身份,同時促進香港重新融入中國。然而,這項安排的現實證明是假象多於實質。圍繞反修例運動所發生的事件令人痛苦地表明,所做的承諾正逐漸被取消。 白色恐怖 大規模的抗議活動引起了國際關注,暴露了香港管治框架內的明顯矛盾。中國政府越來越激進的策略反映了其鞏固對香港控制的無情欲望,導致市民之前享有的自由受到壓制。《國家安全法》的頒布是這種背叛的縮影,將市民推入一個充滿監視、壓制和恐懼的環境,從根本上改變了香港社會的結構。...

  • 香港記者協會及香港民意研究所早前發布的研究顯示,香港記者對新聞自由度的評分降至25分的歷史最低點,是自2019年以來連續5年下降。無國界記者組織(RSF)亦於年初公布2024世界新聞自由指數,在280個國家及地區當中,香港排名 135位,整體得分為43.06分,被列入「狀況艱難(Difficult)」級別。《立場新聞》案自2021年12月警方展開拘捕、2022年11月開審、經歷57日、橫跨超過7個月的審訊,最終由區域法院國安法指定法官郭偉健裁定,三名被告串謀發布或複製煽動刊物罪成,正正引證了香港新聞自由的艱難情況。 1997年主權移交首宗媒體「煽動罪」《立場新聞》案是自1997年以來,首宗有媒體及其編採人員被控煽動的案件,被告包括 《立場新聞》的註冊公司、《立場新聞》前總編輯鍾沛權,及署任總編輯林紹桐。控方指出,《立場新聞》涉嫌發布共17篇煽動性文章,文章類別包括專訪、報道、評論,內容包括流亡人士及參與初選人士的專訪,以及羅冠聰及其他人所撰寫的文章。控方開案陳詞指稱,《立場新聞》不只是網媒,更是政治平台,17篇涉案文章是「協助宣揚違法行為及政治理念」,是「是抹黑中央及特區政府」。法庭最終裁定其中11篇文章具有煽動意圖,三名被告至少罔顧煽動後果發布這些具有煽動意圖的文章,故被判罪成。判決發表翌日,港府發聲明支持判決,並稱「市民(包括新聞工作者、評論員和專欄作家)一如既往依法享有和行使新聞和言論自由,毋須擔⼼會誤墮法網」。 新聞自由是人權的命脈新聞自由主要受《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公約》)第19條「人人有發表自由的權利」所保障,同時,新聞自由亦涉及《公約》第25條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新聞自由涉及的不僅僅是言論及發表自由,也涉及資訊權(right to access to information)、問責(accountability)等多個組成民主社會的基石。《哥倫比亞新聞評論》扼要地指出,媒體於公民社會扮演著直接的資訊角色,他們能夠揭露腐敗與無能,確保法律能夠公平公正地執行。用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的話說,就是新聞自由是人權的命脈。《公約》認為在政治及公共領域的言論自由,應受更高保障。聯合國人權專家進一步解釋,縱然國家安全及保障他人名譽能作為限制言論自由的原因,單純因為批評政府或政府所信奉的政治社會制度而懲罰媒體、出版商或記者,絕不能視為對表達自由的必要限制。媒體理應能夠自由地對公共事務提出意見,此舉同時亦是保障公眾的知情權。(見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34號一般性意見:第十九條:見解自由和言論自由,第13及42段)筆者認為法庭裁定《立場新聞》案三名被告罪成,等同容許政府藉刑事法律介入新聞和資訊出版的運作,間接決定新聞機構可以刊登或不可以刊登那些文章和訪問,或市民可以接觸或不能接觸的資訊。這與《公約》高度保障在政治與公共事務範疇的言論自由的要求不符。同時,這次裁決亦反映記者、時事評論員、新聞從業員在工作過程中面對實質的法律風險和威脅。持續的生存威脅將無可避免地影響整個傳媒行業,包括助長自我審查。這種傳媒環境嚴重影響新聞自由及資訊的傳遞,對一個自由、開放的社會絕無好處。 「煽動罪」不符合國際人權標準如前所述,港府發聲明支持罪成判決,並引述法庭判決援引《公約》及《歐洲人權公約》關於新聞自由的標準及案例,似乎暗示煽動罪的檢控及定罪符合國際人權標準。不過,事實卻與港府的「選擇性理解」迴異。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委員會」)於1999至2022年期間四次審議《公約》在香港的實施狀況時,均指出叛國及煽動罪的法律定義過闊,建議港府修訂相關條文。6名聯合國人權專家亦曾於2020年,就煽動罪的廣泛定義表示嚴重關切,建議港府應修訂煽動罪以符合國際人權法的規定。委員會更於2022年的審議結論中,進一步要求廢除煽動罪、停止將《香港國安法》及其實施細則應用於煽動案件;停止檢控行使言論自由的人,並向他們提供適當的賠償...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