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田幾多郎不單是哲學家,同時是書法家。他從未接受正統書法訓練而自成一格。 西田1930年寫了一篇短文《書之美》,簡單的表達他對書法的特殊哲學觀點: 「西方人或許不認為書法屬於美術的類別,但在東方,它佔據著重要的地位。書法是一種怎樣的藝術呢?不言而喻,美感來自於主體(即觀賞者)和客體的統一,但藝術可分為兩種:一種主要是複製和模仿客觀事物的外表,另一種主要表達主觀情感和感受。繪畫和雕塑等藝術形式屬於第一種類型,而音樂屬於第二種類型的藝術。儘管很難將建築定義為『情感和感受的表達』,它也屬於第二種類型的藝術,因為它表達了某種節奏,而非僅僅複製一些客觀存在的事物。 如果我們以這種方式對藝術進行分類,書法屬於第二類,因為它表達的是內心感受,而不是模仿事物的外觀,正因為如此,它表達了節奏美,就像音樂和建築一樣。在展現『靜態節奏』方面,書法與建築相似,但不同於建築的是,書法並不受功利的限制,而是對生命節奏的完全自由表達。從這個意義上說,它類似音樂。書法位於建築和音樂之間的某個位置。或許可以稱之為『凝結的音樂』」(節錄) 篆刻和書法一樣,也是一種純粹的藝術表現形式。如果書法是流動的線條,篆刻則是靜態方寸空間的線條。是動與靜、時間和空間的對比。 ...

  • 《無相之相》展覽第二部分是墓園雕像攝相。 《死之昇華》是意大利墳場獨特的雕像,生與死(Eros and Thanatos)的交會是 這些裸體雕刻藝術的主題。「死亡」不能訴以言語,故亦是「空相」,但藝術將生命之無常短暫,昇華轉化為不朽的雕塑作品。是輯相片是嘗試將三維雕像以特別觀看角度和黑白形式呈現出來。   ...

  • 《無相之相》展覽分攝相和篆刻兩部分。攝相再分「大地之相」和「死之昇華」兩項目;然後是「書印之美」與「梟之畫印」篆刻對照書法和水墨畫的作品。 相片從民航機三萬呎高空上拍攝。無論在多高的山嶺看大地,都能分清自然和文化的跡象。但在雲層之上觀看,一切文明的建設都融入自然之域內,山脈和河流、農田和城市,皆呈現為線條和幾何圖形;陽光從上而下,不同時間照明大地上的結構,顯現成明暗陰陽的圖像和質感;地上顏色更以黑白灰度取代,是為這輯大地之相。 是次展覽展出三十張 A1 大小的相片,在這輯《相印集》刊出十張和大家分享。 ...

  • 離開《破土》已有半年,事緣到了台灣客座教授,忙於教學、演講、出版和展覽,日內將離開台灣到日本。完結了這學期最後在大學授課,也是時候重回撰寫《鏡遊集》和《相印集》,再和讀者分享我這半年在台灣和日本所見所思。 到日本首先是到金澤石川縣西田幾多郎紀念哲學館辦展覽,名為「無相之相」。西田幾多郎是最重要原創的日本哲學家,是京都學派的創始人,以禪宗和西方近代思想開展了對「無」的理解。京都銀閣寺前的「哲學之道」便以他經常在這小徑散步沉思而命名。 西田幾多郎出生於石川縣,死於1945年。政府為紀念他,2002年在其出生地建立了一座由著名建築師安藤忠雄設計的紀念哲學館。這不單是將西田幾多郎哲學思想為紀念館的主要內容,同時是安藤忠雄以光、影和空間造就了有哲學意味的展覽廳。 能在西田幾多郎紀念哲學館展覽我的作品,當然是我的榮幸。惟到金澤展場頗為遙遠,是以在《相印集》分幾輯和大家分享這展覽場地和作品。 「無相之相」是展覽的主題,是我對攝相 (攝影 )和世界現象的理解。...

  • 「龍」是十二生肖中唯一虛構之物。華人視之為吉祥,對西方人來說則是邪惡,文化差異極大。《易經》乾卦便從龍開始:潛龍勿用。依孔子解説:「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龍就好比君子的德行,在這紛亂時世,我們應該潛伏沉澱和反省,以靜待時機,不應輕舉妄動。這裡當然不是談易經的地方,潛龍勿用、見龍在田、飛龍在天和亢龍有悔,有深層的哲學意義。「龍」不單是吉祥物和生肖之一。今年是龍年,承《破土》編輯建議,將我有關「龍」的篆刻作品和大家分享。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 上一輯聖斯德望主教座堂是維也納最重要的歌德式建築,和所有其他歐洲歌德式大教堂一樣,教堂外以尖拱和飛扶壁支撐外牆以建立高聳和寬大的空間,外在的尖塔和內在屹立的石柱讓信眾向上曕望上天。處身於歌德式教堂內,面對巍峨而陰暗的大殿,自覺渺小卑微。宗教改革之後,羅馬基督教教堂建築有顯著變化,尤其是17世紀開始的巴洛克式建築。隨著基督宗教對救贖觀念的改變,教堂亦從歌德式的冷冰設計轉為充滿希望、光彩裝飾的巴洛克式建築。聖嘉祿堂(St. Charles Church) 是維也納著名的巴洛克式羅馬天主教教堂,完工於 1737年。大殿中央圓頂上的壁畫描述天堂幸福快樂的景象。第四相片,則是從教堂外貌到內部大殿和歌德式教堂全然不同。建築風格改變亦顯示基督宗教,特別是羅馬天主教思想的轉變。 ...

  •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市中心的地標,是12世紀的聖斯德望主教座堂( Stephansdom Catherdal )。座堂是羅馬式和歌德式建築,到今天仍是維也納最重要的宗教場所。這座超過八百年的古老教堂經歷過維也納大大小小的歷史事件,更見證了哈布斯堡皇朝乃至於奧地利的興衰。不少主教貴族長埋在教堂內。 到教堂內參與彌撒和其他宗教儀式的信眾亦十分多,教堂同時是音樂活動的地方,差不多每晚都有音樂會,這當然因為維也納是上幾世紀的音樂首都。參觀教堂不需入場費,每天開放給民眾到晚上。 教堂內雕塑和繪畫當然值得仔細欣賞。...

  • 聖史蒂芬大教堂 (Szent Istvan-Basilika)是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市內最大的教堂,於1851年開始建造,到1905年才完工,屬於新古典和新文藝復興式建築,比起之前聖奧斯本和克拉科夫的大教堂,聖史蒂芬大教堂不算是古老。 教堂內部以金色為主調,滿佈宗教璧畫、聖人雕像和圖頂的上帝及諸聖的畫像,當然是金碧輝煌,不過給我一種堆砌的感覺。教堂內有不少匈牙利王族和主教長眠於此。 從教堂外型到內部,我覺得是模仿羅馬聖彼得大教堂。不過教堂外的雲石圖案廣場甚為壯麗。大門上寫的拉丁文 EGO...

  • 克拉科夫 (Krakow)是波蘭最古老的首都,比華沙早幾百年。市中心的聖瑪利大教堂(St Mary’s Basilica)是波蘭最重要的一座磚砌歌德式建築(Polish Gothic Architecture)。大教堂高80公尺,興建於14世紀,至15世紀完成。大教堂雖然都是歌德式,但不像在英國或法國般宏大,紅色磚砌外牆毫不起眼,並沒有特別雕塑;與上一輯的聖奧本斯大教堂相比,聖瑪利大教堂內部是豪華莊麗好幾倍,所有地方都是燦爛色彩的基督教裝飾。中殿聖母昇天木刻祭壇是15世紀德國雕塑家法伊特.施托斯(Veit Stoß)的著名作品。正如在上輯提過,大教堂不再是主要為教徒崇拜的地方,而是付費參觀的宗教博物館。...

  • 《相印集》之前刊出了十輯墓園系列。十九世紀歐洲墳場是埋葬平民百姓,主教、神父或帝王將相則長眠於大教堂。 大教堂(Cathedral)是歐洲基督宗教的最要建築,多是教區大主教所在之地方。大教堂的建築時間,往往需時幾十年,甚至百年以上。長久以來,這標誌著那個城市的宗教輝煌成就,為其主要地標。基督宗教全盛時代,大教堂的崇拜儀式是每個基督教徒盼望參與其中,是以大教堂可容納上千以上的教徒。 惟基督宗教經過上兩個世紀的世俗化過程,昔日全盛時期已成過去。現代歐洲大城市的大教堂,已變成旅遊景點! 我想在《相印集》跟各讀者分享我到過的大教堂種種不同景象。首先從我現在身在英國聖奧爾本斯大教堂説起。聖奧爾本斯(Saint Alban)是英國第一個基督教殉道者,於公元4世紀為羅馬統治者所殺害,信徒於793年在此地建立教堂以紀念他。教堂自此輾轉發展一千多年,1877年成為大教堂。 大教堂的建築形式不是英國十一世紀以降最重要的歌德式(Gothic)建築,而是羅馬式(Romanesque)和後歌德式(late...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