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香港政經要聞有兩則,一則是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訪港七天,聽取了多個界別對經濟發展及23條立法的意見,其中以商界及新聞界的憂慮最為突出;另一則是新一年度財政預算案發表,大力煞停各項公共開支,盡撤樓市辣招,並計劃連年發債逾千億元,反映特區政府已意識到公共財政危機正急速惡化。此外,北京兩會即將召開,中外媒體有大量報道,聚焦於當前中國面對的迫切難題。夏寶龍結束訪港行程之日,正是23條立法諮詢完結之時,許多團體都趕在這天之前,提出了對立法諮詢文件的回應意見。特首李家超強調,絕大部分意見是支持盡快立法,但其實更重要的是如何立法,才能夠在維護國家安全與保障公民自由之間,取得恰當平衡,不會嚇跑投資者,不會令新聞界噤若寒蟬。從這個角度看,有幾份意見書值得分析。香港律師會意見書首先是香港律師會的意見書,這份意見書對維護公眾表達自由著墨較少,對諮詢文件的法律問題剖析淺嘗即止,令人失望,例如,意見書指出「境外干預」罪行,與香港國安法下的「勾結」罪有重疊之處,只懇請政府予以澄清,惟意見書沒有羅列重疊混淆之處。不過,在反映商界客戶的憂慮上,律師會的意見書卻相當具體細緻,例如,意見書對政府訂明國家秘密包括關乎「香港特區科技發展或科學技術的秘密」,便舉一個虛構的例子:一家私營公司對道路車輛助推燃料進行研究,其所收集的研究數據和信息都是保密的,屬於該私營公司的商業機密。當該公司繼續研究時,發現這種助推燃料可用於火箭和導彈。假設這些燃料已變成關乎國家利益事宜,對國家安全構成潛在憂慮,而私營公司也知道這一點,它應該採取什麼行動?它是否應該繼續管有這些機密?如果它要繼續研究,保護其知識産權,該向誰尋求必要的合法權限?律師會認為這些問題都是合理的,在草擬法案時應確保企業的正當商業秘密,不會不慎落入相關罪行的涵蓋範疇,是至關重要的,商界要其經營的商業環境具有確定性。鄒幸彤的意見書相比之下,前支聯會副主席鄒幸彤在監獄中撰寫的意見書,更有力地指出了諮詢文件的法律問題,其邏輯分析相當細密。例如,她以「國家安全」和「境外勢力」這兩組詞作切入點,指出其貫穿諮詢文件的多項新增罪行,但基本定義卻相當寛泛,欠缺嚴謹精準的界定,這便很容易導致許多其實並不危害國家安全的一般罪行,被升格為須予重罰的嚴重罪行,或者令一些正常的國際聯繫協作,變成非法罪行。新聞界的意見書此外,香港記者協會與新聞行政人員協會的意見書,均要求對洩密罪引入「公眾利益」抗辯,以免傳媒基於公眾利益報道新聞,卻被政府檢控非法披露國家秘密。至於公眾利益抗辯如何界定,記協認為可沿用2003年政府為23條立法提出過的修訂案,如「(a)某人作出一項披露,而該項披露(i)揭露任何官員的不法活動、濫用權力、嚴重疏於職守或其它嚴重不當行為;或(ii)披露一項對(A)公共秩序;(B)公共安全;或(C)公眾的健康或安全的嚴重威脅;(b)該項披露並不超逾揭露該事宜所需的範圍;及(c)在顧及有關個案的整體情況下,該項披露所照顧的公眾利益,較不作出該項披露所照顧的公眾利益為重,則該人不屬犯本條所訂罪行。」新聞行政人員協會認為,如引入公眾利益抗辯,可考慮加拿大模式,加拿大的《資訊安全法》容許「揭露他人在執行公務時所犯下的罪行」,但要求被告人披露前採取一些步驟,例如向檢察部門和情報工作監管機構舉報,在合理時間內得不到當局回覆,便可使用抗辯。財政預算案在財政預算案方面,今年度的預算案與往年最大的不同,是經濟衰退與公共財政危機已到了無可掩飾的地步。財政司司長不能再操弄數字,例如高估收入、低估支出來粉飾太平,繼續派糖以博取掌聲。因為賣地收入較預期減少656億元,印花稅減少350億元,導致年度財政赤字突破千億元大關(1016億元),財政儲備急降至只有7332億元,不足以應付政府一年開支!面對這樣的危機,政府採取了多項危機應對措施,包括凍結公務員編制,要求各部門每年削減百分之一經常開支作重新調配;撤銷所有壓抑樓市需求的額外印花稅;削減各項福利派糖措施一半;檢討二元乘車優惠計劃;押後「明日大嶼」的交椅洲填海工程;增加煙草稅;降低電動車優惠上限;繳納15%標準稅的高收入人士在500萬元以上收入改徵16%標準稅;對貴價物業推行累進式差餉;恢復酒店房租稅(3%)。此外,為了應付北部都會計劃等大型基建工程,政府未來五年將持續發債,每年介乎950億至1350億元,債務與本地生產總值比率介乎9%至13%。這連串措施顯示,特區政府對公共財政前景有了強烈的危機感,知道賣地收入短期內難以恢復,只能舉債融資作支撐,藉此避免大幅加稅嚇跑投資者。中國內部危機嚴重香港特區的財政狀況雖然不濟,但還有發債度日的能力。內地許多債台高築的地方政府,在樓市爆煲土地收入銳減下,已陷入無法支付的危機。據法國國際廣播電台於2月27日的報道,法新社前中央編輯部主任皮埃爾•安托萬唐內(Pierre-Antoine Donnet)近日採訪到一位熟悉中國內部情況人士,並在法國重點周刊撰文,透露了習近平政權在龍年伊始遭遇的動盪,提出「中國真的是一個隨時會爆炸的高壓鍋嗎?」的提問。該文引述一位接觸到統治階層的消息人士說,金融危機導致在外省地方,有五分之一的公務員領不到薪資,例如在溫州問題便很嚴重,四川情況更糟。公立醫院的情況也很嚴重,因為省庫裡沒錢了;領導幹部們之前人人在抱怨,現在都沉默了,紛紛把子女送離中國;擁有大量資金的人不再將錢存入銀行,因為對銀行也失了信心。現在籠罩著官員心頭的主要是恐懼,許多高官感到自己一無是處,以致於把時間花在打牌上,這種沮喪是三十多年來從未有過的。然而,人們從內地官方媒體上看到的,只有好消息,說中國形勢大好,甚至一些嚴重的天災人禍,都被封鎖消息,例如農曆年春運期間湖北遭遇嚴重雨雪災害,大量民眾車輛被擱在高速公路上,數天不獲救援;春節假期間貴州二百多處爆發山火,火災範圍遍及半個省,但內地媒體一概不報,多日後才發一條簡短消息,稱已撲滅山火,死了兩名消防。當網民對媒體封鎖山火消息表示質疑時,前環球時報主編胡錫進辯護說,那是因為媒體不想破壞春節氣氛,民眾在春節期間也不會關心這些。在北京,二千多名聲稱因打了國產新冠疫苗出現嚴重後遺症的維權人士,派代表上訪,尋求申訴賠償,香港《明報》發了報道,提及牽頭的維權人士遭當局報復,被控以「尋釁滋事罪」,出獄後持續受監控。▌[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有兩則,其一是特區政府為23條立法鳴鑼開道,指派保安局長鄧炳強任應變反駁隊長。鄧近日頻繁出動,反駁國際知名人士對23條立法諮詢文件的批評,但其作風近似中國過去數年常見的戰狼外交,強調與敵人鬥爭,雖可藉此鼓舞核心支持者,但卻無助於穩定人心,消除商界、傳媒與市民大眾的疑慮。其二,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將於周四抵港訪問六天,直接聽取各界對23條立法意見,預料商界和新聞界將於這期間密集反映憂慮。 應變反駁隊長 據《明報》報道,律政司副司長張國鈞及保安局長鄧炳強於2月19日出席民建聯舉辦的《基本法》23條立法講解會。二人會後見記者,身兼「應變反駁隊」隊長的鄧炳強點名批評前港督彭定康、英國保安大臣董勤達、自由亞洲電台及流亡的立法會前議員許智峯對23條立法的批評,指他們旨在抹黑。 鄧炳強引述彭定康質疑港府為何在實施《港區國安法》後,仍要為23條立法,批評彭定康暗指23條立法後,執法人員可「隨意拉人」,又引述指董勤達曾批評23條立法會摧毁香港的繁榮。鄧反駁說,特區政府必須填補國安缺口,故有必要立法,而且拘捕程序非常嚴肅,否認「隨意拉人」,加上英國本身亦有國安法律,本港今次立法時也有參考,批評彭定康及董勤達恐嚇港人、雙重標準和刻意抹黑,認為二人的說法反映了外部勢力的態度。 鄧炳強看來想模仿中國外交部近年流行的「戰狼外交」,把外國政要對23條立法的批評,一律歸類為敵對外部勢力的惡意抹黑。這種政治鬥爭手法,或可獲中央某些官員好感,在本地左派圈子也有一些擁躉,但對於穩定政經大局並無作用。 較實質的回應...

  • 過去一周為農曆新年假期,矚目的政經要聞不多,但有兩條媒體內容廣受關注,其一是摩根士丹利前首席經濟學家羅奇(Stephen Roach)徹底改變其「中港大好友」立場,在《金融時報》撰文直指「香港玩完」(Hong Kong is over),文章震動金融圈;另一則是著名經濟學者許成鋼在一博客訪談節目上,公開論證中國發布的2023年經濟增長率5.2%不可靠,指真實的增長率應介乎0至1%。這番言論在研究中國經濟的學術界和金融界引起熱烈議論。此外,再度角逐美國總統的特朗普對中國及北約的發言,在國際上也引起巨大迴響。羅奇改立場羅奇過去長期看好中港股市,對中國概念股吹捧備至,這次替《金融時報》撰文,竟然說出「香港玩完」的悲觀立論,令金融圈大感意外。羅奇指「香港玩完」,從上文下理看,應是指香港股市前景黯淡,不是泛指整個社會。他的分析並不複雜,主要就是看香港本土政治變化、中國經濟前景,以及中美關係走向這三大因素。他說香港在回歸首二十年政經環境穩定,但2019年林鄭月娥錯誤提出引渡法案,觸發大型示威抗議,北京直接替香港訂立國安法,令香港僅有的類似政治自主的環境消失,五十年不變被中途腰斬,自由市場受專制官僚拖累。至於中國經濟,他認為政府的救市措施或會令證券市場短期反彈,但由「債務、通縮、人口」(Debts, Deflation, Demography)三大結構因素造成的困局仍看不到出路,令中港股市進入持續熊市。在國際方面,美中關係惡化,令美國的亞洲盟友被迫選邊站,與香港之間的鴻溝逐漸擴大,嚴重影響香港與亞洲伙伴的經貿關係。許成鋼指中國經濟造假許成鋼是國際知名的經濟學者,對中國經濟向有深入研究,他在博客訪談節目上分析中國經濟增長率造假。據自由亞洲電台報道,主要論據有幾點,其一是失業率大幅上升,尤其年輕人失業率,官方報告也超過20%,北京大學的調查指超過40%。失業率如此大,與5%的經濟增長率有直接衝突。其二,中國官方數據顯示中國的對外貿易整體是下降的,中國的房地產行業也是下降的,單是房地產業上下游產值便佔去中國國內生產毛額的三分一。外貿和房地產都下降時,總體經濟增長5%令人難以置信。其三,中國官方說今年有三個「新花樣」,分別是電動汽車、電池和綠色能源,但這三個領域實際產出總值遠低於房地產行業,在對外貿易上佔的比例也不過3%左右,所以官方以此支持5.2%的經濟增長率是靠不住的。許成鋼認為,從各個管道的數據可以猜測,2023年中國經濟的增長幅度大概就是和零差不多,最大可能是略高於0,但比1%要低。羅奇和許成鋼的分析,不一定全對,但這些著名的經濟學者及金融分析師的言論,對學術界和金融圈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如果沒有紥實的、論據充足的相反立論出現,這些專家的分析就可能成為學術界和金融界的共識,引導投資者看淡中港股市。當投資者把看淡化為行動,持續沽售中港證券或造空相關的衍生工具,便會加劇中港股市下跌的速度和幅度,令企業難以在證券市場集資,對實體經濟帶來的影響相當巨大。要反駁羅奇和許成鋼,不能單靠口號和宣傳,一廂情願地說好故事,必須要有實質的振興措施、可見的經濟影響,以及可靠的數據,三者缺一不可。特朗普言論特朗普在競選期間談及北約,主要是批評一些歐洲國家沒有對北約作出應有的經濟支持,令美國要超額資助北約,去捍衛這些歐洲國家,他若再度當選,美國將不會再捍衛這些國家,他甚至會鼓勵俄羅斯去攻擊這些國家。特朗普這番驚人言論,即時引起北約秘書長及多個成員國首腦的強烈批評,指言論不負責任,危害北約盟友安全,也危害美國駐海外士兵的安全,有分析指特朗普若當選,北約可能被迫解散。若說特朗普上台,北約便要解散,這分析可能太走偏鋒,但特朗普言論確實反映他偏重美國本土利益,輕視維護世界安全秩序的責任,這個傾向在共和黨入主白宮後,便會成為美國的國策,後果非同小可。正因如此,俄羅斯總統普京罕有地接受美國知名主播卡爾森專訪,指俄羅斯並非美國的敵人,中國才是美國的最大威脅。無論是人口或經濟規模,俄羅斯都遠遠落後於中國,他質疑拜登政府為何要把矛頭指向俄國。普京選這個時候喊話,當然不是說給拜登聽的,而是向著特朗普及其支持者喊話。美國若把矛頭轉向,集中精力對付中國,俄國在歐洲便可為所欲為。事實上,特朗普雖然還未上台,但他的主張已在主導共和黨,導致共和黨佔多數的眾議院拒絕繼續撥款軍援烏克蘭,若非歐盟及時增撥款項應急,烏克蘭便會因為耗盡彈藥軍備,可能被迫割讓大片土地,與俄羅斯簽城下之盟。中國成輸家?有關注中國的分析家指,特朗普聲稱上台後會向中國徵收60%的關稅,比拜登政府更辣,反映無論誰勝出美國總統大選,中國都注定成為輸家。這個分析有對的地方,也有不對的地方。對的地方是,視中國為美國的最大威脅,的確已成了美國共和及民主兩黨的共識,不論誰上台,都會採取圍堵及遏制中國的政策。不對的地方是,特朗普既然連烏克蘭也可以出賣,可以置北約歐洲盟友的安危於不顧,他怎可能出兵捍衛台灣?他對台灣問題最介意的,就是台灣把先進芯片製造「搶走」,假如特朗普上台,他只會施壓逼台積電把高端芯片生產移到美國,絕不會考慮台灣民眾的安全,屆時大陸武力犯台的阻力將大幅減少,台海爆發軍事衝突的風險驟然大增,所謂北京必成輸家之說,恐未必成立。▌[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為阿根廷球王美斯缺陣香港表演賽,令數萬名花了天價買票入場的球迷炮轟主辦方及港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長楊潤雄周二承認,當局事前未有要求主辦方出示與球會的協議供政府核查。 美斯隨國際邁阿密球會來港參與表演賽,主辦方Tatler Asia藉此大事宣傳,三萬多張售價數千元的門券,開售不到一小時便沽清,估計門券收益高達1.2億港元。Tatler Asia還獲得特區政府大力支持,視為提振香港國際形象的盛事,答應給予1600萬元資助,還安排特首和高官出席頒獎。 誰知美斯因狀態欠佳沒有上陣,令數萬球迷極度失望,許多憤怒的球迷指責主辦方以誤導性宣傳欺騙球迷,又質疑港府監管不力,縱容沒有舉辦大型體育項目經驗的Tatler Asia魚肉球迷,要求港府終止資助及追究責任。事件廣受國際媒體報道,稱為「美斯之亂」(Messi...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有兩則,其一是特區政府公布23條立法諮詢文件,建議新增多項法例保障國家安全,並大幅提高現有法例的罰則,令人關注香港的人權與自由將繼續倒退;另一則是香港高等法院頒令恆大集團清盤,淸盤人能否取得內地司法部門協助,順利重組恆大集團的資產與債務,備受金融市場關注。 23條立法諮詢文件 特區政府提出的立法諮詢文件,有以下多個值得關注的地方: 「國家安全」概念 (1) 文件建議全盤採納內地的「國家安全」概念,指「一個國家之內的任何地方,必須適用同一套國家安全標準」。內地「國家安全」概念「涵蓋二十個傳統和非傳統安全重點領域,包括:政治安全、軍事安全、國土安全、經濟安全、金融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網絡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以及數個新型領域安全(太空安全、深海安全、極地安全、生物安全、人工智能安全和數據安全)。」...

  •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有數則,包括:美國佛州州長德桑提斯退出總統大選,令特朗普幾近確定成為共和黨候選人,有可能再度上台執政;中國內地及香港股市暴跌,觸發市場恐慌,多家外媒以「大蕭條」形容中國經濟,並把責任歸咎於習近平;香港方面,藝發局以觸碰政治紅線為由取消對香港戲劇協會頒獎禮的資助,律政司長談23條立法等新聞,持續引發各界對香港法治與自由前景的關注。 德桑提斯退出總統大選 特朗普是共和黨眾多總統參選人中,選民支持度最高的一個,持續在民調中大幅領先其他人,日前更高票勝出愛荷華州的共和黨黨團會議初選,令其他參選人陷入進退兩難的苦況:退選則前功盡廢,不退選則要說服贊助的金主繼續投資。排名第二的德桑提斯選擇退選,並表明支持特朗普,在黨內被視為明智止蝕之舉。這樣一來,排名更後的其他參選人要追上來威脅特朗普,就更加困難了,共和黨的初選很有可能在沒有充分競爭、沒有激烈辯論下提早結束。 外界也許會感到詫異,共和黨菁英雲集,為何會推不出可以取代特朗普的人選?特朗普畢竟有多宗刑事及民事官司纏身,又有不承認大選結果、試圖煽動支持者推翻選舉結果的前科,為何共和黨不找一個政策理念與他相同但形象較乾淨正派的人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深入看美國的政治結構與選舉文化。 迎合選民訴求 美國總統大選,名義上由所有州份的選民一人一票選出,但實際上決定最終勝負的,只是大約十個搖擺州份。共和黨若要贏得這些州份,必須既動員核心支持者踴躍投票,也要爭取游離的選民歸邊,特朗普雖然粗鄙好色、大話連篇,但他非常懂得討好選民,在任期間不擇手段地迎合選民訴求,成功凝聚了共和黨近半數的選民,對他不離不棄,甚至把他的連場官司,視為民主黨人的政治打壓,反而更加落力支持他。...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無疑是台灣大選。民進黨賴清德藉40% 選票勝出,擊敗得票33% 的國民黨侯友宜,以及得票26% 的民眾黨柯文哲,使執政民進黨打破八年即換屆的傳統規律,歷史性地取得第三個四年總統任期。而立法機關改選則出現了三黨皆不過半的局面,打破了民進與國民兩大政黨的壟斷。 「藍白合」的破局 事後回看,賴清德勝選的結果,在「藍白合」破局的時候就已注定。當時輿論普遍認為,破局是由於侯友宜與柯文哲互不相讓,誰都不願妥協當副手,把最高權力寶座給對方,這當然符合事實,但選舉結果讓公眾看到,其實藍白合無法成事,還有更深層的結構因素。...

  •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有兩則,其一是中國金融巨頭中植集團不獲中央拯救,被迫向法院申請破產,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上周五公布受理此案;其二是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本周二突然宣布辭職,剛開始的三年續任任期,將變成一年的看守過渡,等待校董會另覓人選。 中植集團 中植集團全盛時期曾管理超過1400億美元資產,是中國影子銀行業的巨頭之一。中植去年11月致投資者的公開信指,其負債規模約4200至4600億元人民幣,其資產帳面金額約2000億元人民幣,嚴重資不抵債。投資界一直在觀察,中國政府會否仿效介入海航集團、安邦保險等先例,由中央欽點的機構接管,然後重組其資產,逐步償還債務,避免企業清盤引發連鎖性債務骨牌倒塌,或導致公眾投資者血本無歸。然而,北京此次處理中植資不抵債危機,並沒有按這慣常路徑,而是直接交由法院清算,反映北京處理金融危機的手法,不再是一味包底善後,可以是斬纜割席止損。 當然,中植集團畢竟不是真正的銀行,沒有大量的散客存戶,其金融業務主要是透過集團旗下的持牌信託公司,例如最為人熟知的中融信託,接受富裕階層委託管理資產,類似外國的私人銀行。中植進入破產清盤階段,其客戶注定蒙受巨額財富損失,但涉及人數不會太多,這些苦主有家有業,也未必敢豁出去上訪鳴冤,其對社會穩定的衝擊不會很大,北京高層肯定已對中植的債務摸了底,也評估過清盤對金融市場和社會的影響,才批准北京法院受理清盤。 新遊戲規則 有了中植這個先例,其他受房地產市場崩塌影響陷入資不抵債危機的大型房企,以及向這些房企提供融資的金融企業,就不再是大到不能倒,並非必然獲政府接管打救。金融市場將按照這個新遊戲規則,來評估那些陷入資不抵債危機的企業,還有多少剩餘價值,由於無法預見哪些最終會獲政府出手拯救,保險的做法就是假設它們不被接管,可以像中植那樣走上清盤之途,不少機構將因此陷入信用危機。...

  • 踏入2024年,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有兩則,其一是北京的人大會議,任命海軍原司令員董軍為國防部長,同時撤銷九名軍方高層的人大代表職務;其二是特區政府公布,現財政年度首八個月錄得1641億港元赤字,前財政司長曾俊華表示擔憂。此外,中外媒體有大量對2023年的回顧與對2024年的展望,其中關於中國的部分看來頗為矛盾,中國正變得更強,抑變得更弱,吊詭地同時並存。 董軍為國防部長 原國防部長李尚福突然失蹤,其後被撤銷職務,防長一職懸空兩個月後才填補,大批火箭軍及裝備部門將領被整肅,這現象在中國政壇甚為罕見,引起外界關注重視。尤其特別的是,原國防部長李尚福是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的親信,在習近平取得第三個五年任期、掃平黨內江派、團派等制約勢力後才擠身權力中樞,不到一年便突然倒台,同時火箭軍與裝備部門大批將領遭整肅。從信任官方的角度解讀,這反映習近平的反腐運動永不止息,消除了非習派系後,矛頭自然轉向嫡系;從懷疑官方的角度看,這突顯了中共高層仍然存在尖銳的政治矛盾與權力鬥爭,以致習近平寵信的外長秦剛和防長李尚福不到一年便中箭墮馬。無論從信任或懷疑的角度分析,共通的客觀事實,是中共高級官員難免人人自危,中國政壇陷入了暗湧不斷的政治不穩定狀態。 外國媒體對北京「破格」任命海軍出身的將領當國防部長,普遍認為是出於實際需要。因為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在三藩市會晤後,中美兩國的軍方高層溝通機制恢復,兩國防長要經常對話,而中美兩軍的潛在矛盾,有擦槍走火風險的,主要在東海、台海與南海,因此美媒認為,海軍出身的董軍當中國防長,有利於管控美中軍事衝突。這個分析是否兌現,相信很快便能驗證,因為近月來中國與菲律賓在南海的船隻衝突不斷,美軍艦隊若非忙於對付威脅紅海航運的胡賽武裝勢力,應頻繁出現在南海一帶;而在台灣大選後,中國在台海一帶的軍事行動和演習,也會吸引美軍艦隊靠近,這些近距離軍事對峙,對美中兩軍高層是嚴峻考驗。 冰火兩重天 除了高層人事變動,中國最受外界關注的,是經濟表現,不少媒體借新年來臨的機會,對中國經濟作深入的回顧與前瞻,在這些長篇分析裡,經常出現的是「冰火兩重天」的矛盾現象,一方面是冰封似的經濟蕭條,股市樓市不斷下跌,消費、投資和貿易三大增長引擎都疲軟乏力,外資大規模撤走資金和人才,令人看淡中國經濟前景;另一方面,中國某些領域的表現卻非常出色,例如汽車生產出口,取代日本躍居世界首位,電動車出口增長尤其強勁,比亞迪的海外銷量於2023年最後一季超越Tesla、受美國排擠打壓的華為通訊也走出困境,恢復巨額盈利、中國生產的高端芯片,也在美國嚴厲防堵下持續發展,這些現象令外界無法忽視中國經濟的爆發力。...

  •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有兩則,其一是北京的網絡監管部門推出新規管建議,擬禁止網絡遊戲公司誘導客戶不斷充值,觸發大型科網企業股價暴跌,致內地和香港股市均出現股災;另一為美國總統拜登簽署國會通過的國防授權法案,協助台灣提升防衛實力,並把香港和澳門與內地一同列入敵對勢力地區,香港今後將難再獲得美國的尖端科技。 擬對網絡遊戲公司推出新規管 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署於12月22日公布《網絡遊戲管理辦法》草案徵求意見稿,擬禁止網絡遊戲設置每日登錄、首次充值、連續充值等誘導性獎勵,並要求所有網絡遊戲設置用戶充值限額。這一新規即時導致騰訊、網易等中國網絡遊戲龍頭企業的股價暴跌,引發新一輪股災。 新聞出版署事後對外表示,對於各方就徵求意見稿提出的關切和意見,國家新聞出版署將認真研究,繼續聽取相關部門、企業、用戶等各方面意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修改完善。 為什麼一份尚未通過、未有生效日期的規管草案,可以引發行業和股市如此強烈反應?這次股災反映了中國經濟當前面對的一些深層次結構性問題,扼要分析如下: 1)新政策出台前,出版署聲稱廣泛聽取了行業協會和相關企業的意見,但明顯沒有真的把企業意見聽進去,所以出台規定繼續一刀切,禁止網遊誘導客戶持續充值,等於否定網遊的基本商業運作模式。這種由官員代替企業作重大商業決策的規管模式,注定會造成政治凌駕商業的後果,難怪引起被規管行業恐慌。...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