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一周,有一則香港法庭新聞,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那就是《立場新聞》及其兩位主編被裁定「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成。區域法院法官郭偉健的判詞,修訂了他自己在羊村繪本案中的裁決,由煽動罪須證明被告「蓄意煽動」,擴闊為「妄顧後果」亦可。客觀效果就像突然搬龍門那樣,令一心維護新聞自由的被告墮入罪網,裁決猶如向全世界宣告,香港的新聞及言論自由岌岌可危。 立場案裁決引起廣泛關注,因為這是九七回歸後,首次有新聞機構及新聞主管因發表時事報道及評論,被裁定觸犯「發布煽動刊物罪」。這條苛刻的殖民地遺留法例,自六七暴動後數十年沒有動用,但近年卻一再被政府用以檢控異見人士,而且在今年初的23條國安立法中,當局還把「發布煽動刊物罪」修訂,不但法網擴大了,最高刑罰更從監禁兩年大幅提升至監禁十年,令這類以言入罪的惡法,變成懸掛在新聞工作者頭上的利劍。 維護新聞自由不容於法 法院審視了控方提出的十七篇文章,裁定其中十一篇的內容具煽動性,即可能引起讀者憎恨中央或特區政府,或憎恨司法機關,其中包括:專訪參選立法會的前立場記者何桂藍,解釋她為何選擇「攬炒」的對抗策略;《蘋果日報》主編陳沛敏批評煽動罪執法行動的博客文章;流亡海外異見人士羅冠聰抨擊《國安法》的博客文章;資深傳媒人兼中大新傳專業顧問區家麟批評《國安法》破壞香港法治的文章等。 法院判詞對文章的定性,給出來的解釋相當牽強,邏輯混亂,連日來已引起不少批評。而且,這些文章都是在2020年7月北京替香港訂立《國安法》之後,直至2021年底《立場新聞》因主編被拘控終止營運之前發布的,這段日子香港已回復平靜,沒有大型示威或激烈的街頭抗爭,但主審法官卻認為動盪尚未平息,文章對國家安全仍有潛在風險,因而具有煽動性。 案中兩名被告人鍾沛權和林紹桐,對於決定發表這些文章,有一個貫徹始終的解釋,就是維護新聞自由。他們不一定同意這些文章批評政府的觀點,也會刊出不同觀點的文章,包括親政府人士的文章,他們考慮發布與否的準則是:像香港這樣一個向來包容多元觀點的自由社會,是否允許這些觀點呈現?這些時事報道、分析和評論,對公眾是否有價值?市民大眾是否有權閱讀這些內容? 儘管這些文章的觀點較為尖銳,但都有若干事實基礎,也能講出立論的理據,並非無的放矢,或一味洩憤謾罵,而鍾、林兩位主編過去在主流新聞機構的工作表現,也與他們宣認的信念和準則相符,如今他們被法庭定罪,意味著他們信守一生的新聞理念,已不再見容於香港法律。...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兩則政經要聞都與俄烏戰爭有關,第一則是8月22日中國解放軍陸軍司令員李僑銘,應俄國陸軍總司令邀請到莫斯科進行工作訪問,與俄羅斯副國防部長佛明等會晤,討論兩國共同關心的軍事合作議題,反映北京正加大對俄軍事支持;第二則是8月27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基輔一論壇上表示,烏克蘭正開始使用盟友提供的F16戰機擊落俄羅斯的導彈與無人機,他將在9月向美國總統拜登以及兩位總統大選候選人提交一份「勝利計劃」,循四方面逼俄羅斯結束戰爭。 中俄兩國的陸軍最高將領在莫斯科會晤,進行工作會議,討論軍事合作,這個信息經俄羅斯媒體對外發布後,引起西方高度重視,甚至比緊接其後的中國總理李強國事訪問莫斯科更受關注,因為這次中俄陸軍主管會晤的時機,正正是俄羅斯密鑼緊鼓預備反攻烏軍,收復失陷的庫爾斯克州,這是俄羅斯陸軍當前最大的任務,反攻戰遲遲未見成效,就是因為正統受訓的專業兵員供應不上,抽調鄰近地區武裝力量又無法應付複雜的戰場,這時候邀請中國陸軍主管去開工作會議,外界很自然就推斷俄國是向北京尋求軍事支援,助其成功收復庫爾斯克州。 北京援俄必須審慎考慮 這次軍方高層會晤後,中國將會怎樣幫助莫斯科?從西方媒體的分析來看,大規模派遣解放軍士兵去俄烏戰場,彌補俄國兵源不足,這個可能性相信不大,因為北京過去一直對外宣稱在俄烏戰事上保持中立,只會積極促成停火,不會軍事介入,假如有數以千百計的中國士兵在戰場出現,北京很難對外自圓其說,萬一有中國士兵被俘虜,就更會成為外交災難。北京向俄羅斯提供的支援,很有可能是供應俄羅斯急切需要的軍備,尤其是每天均損耗大量的導彈與無人機,以及協助訓練俄國的新入伍士兵,加快補給受訓士兵到前線。美國及北約諸國正全天候監控俄烏戰場實況,一旦發現中國軍事介入的證據,必然會大事聲討,對北京展開報復制裁,這是影響未來數月美中關係走向的一個極重要因素。 從澤連斯基的對外發布來看,烏克蘭敢於冒險侵入俄國領土,奪取庫爾斯克州的控制權,看來與歐美承諾供應F16戰機終於落實有關,在俄羅斯國土上使用歐美的軍備攻擊俄軍,這個動作與之前在烏克蘭國土上靠西方軍備抵抗入侵俄軍,有了本質上的改變,可以說北約國家在軍事上介入更深,更直接地對抗俄羅斯,這個局面是普京未曾料到的,他過去以為俄羅斯有核武鎮懾,歐盟國家不會同意援烏軍備進入俄境,以免挑起莫斯科強力反彈,但如今美國和歐盟真的踩過了紅線,F16戰機也讓烏克蘭使用上了,俄國領土也被佔去了,所謂核打擊報復卻影踪不見,普京的鬱悶可以想像,更大力拉攏北京,也就在所難免,問題在於,北京真的打算公然抗美援俄嗎? 西方對華敵意或再增 澤連斯基的發言,還透露了下階段的重要發展,就是9月份向美國提交詳細的戰事終局計劃,這個名為勝利的計劃至少有四個元素,其一就是庫爾斯克州,相信是逼俄軍交還部分被佔烏國土地的籌碼,其二是烏克蘭參與全球安全基礎設施,估計是指正式加入歐盟及接受北約保護,其三是透過外交手段,施壓逼俄羅斯結束戰爭,第四個要素則是經濟,細節暫時不能透露。如果沒有這套計劃,按照普京設定的條件來談判停火,烏克蘭就要放棄被俄軍事實佔領的30%國土。澤連斯基也知道,11月美國大選有結果之前,他提交的計劃不會有實質進展,之所以要提早宣告,明顯是擔心俄國會趁美國自顧不暇發動猛攻。烏克蘭雖然拿到了F16,但數量還很少,而士兵的供應也同樣面臨斷層,他的勝利計劃可能需要奇蹟才能全盤實現。...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民主黨一連四天的黨代表大會,奧巴馬等政治明星紛紛站台,替接棒拜登挑戰特朗普的賀錦麗打氣,強行壓下民主黨內因加沙戰事與撤換拜登造成的分歧。而賀錦麗競選拍檔沃爾茲過去曾在中國教書的經歷,卻不停受到共和黨人攻擊,質疑他是中共栽培的人,顯示美中關係極其惡劣。《紐約時報》更披露,今年三月拜登簽署秘密文件,針對中國擴充核武及與俄羅斯結盟,未來可能聯手使用核武威脅西方,批准美國軍方修訂核武運用方針。 這次美國民主黨大會,西方主流媒體報道重點有兩個,其一是民主黨內部分歧,其二是賀錦麗的加稅計劃,至於沃爾茲因有中國聯繫受攻擊,則較受亞洲讀者關注。 團結黨內分歧 所謂民主黨內部分歧,主要是指民主黨內同情巴勒斯坦人勢力,對拜登未能施壓終止加沙戰事的不滿,以及民主黨內支持拜登勢力,對「背叛者」逼拜登棄選的憤慨。這兩個裂痕令賀錦麗遲遲未能獲得全黨一致協力應對選戰,所以要出動黨內一眾政治明星替賀錦麗站台,呼籲黨內各派系暫擱分歧,槍口一致對準特朗普。 民調雖然顯示賀錦麗在全國及幾個關鍵的搖擺州份暫時輕微領先,扭轉了拜登持續大幅落後的劣勢,但領先幅度很輕微,若投票率或實際投票取向稍有變化,結果便會逆轉,所以要盡一切辦法消弭內部不滿情緒。除了出動人氣極高的奧巴馬夫婦站台,展示大團結重於一切,還安排拜登作長篇演講,為他執政四年的貢獻建碑立案,消弭支持者怨氣;也安排左翼的桑德斯詳述施政願景,如增加醫保覆蓋、減大學學費、升最低工資等,燃點左派人士希望。 加稅願景 至於賀錦麗自己,也趁黨大會前發布經濟計劃,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增加企業的所得稅,從現時的21%逐步增至28%。這個加稅願景實際上能否實行大有疑問,因為必然會受到國會參眾兩院內共和黨人激烈反對,共和黨過去用盡一切方法,把企業所得稅從最高峰的35%大幅削減至21%,特朗普的競選承諾是要進一步降低至15%。...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烏克蘭大舉反攻,進佔俄羅斯西部領土,取得約800平方公里土地的控制權,俘虜了逾百名俄國士兵,莫斯科被迫緊急疏散該區數千平民。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說,這樣做是為了讓帶戰爭給別國的俄羅斯在本土嚐到戰爭,普京則聲言會給烏克蘭沉重的回應。對於這次烏克蘭攻打俄境,外界有兩個不同分析,其一是烏克蘭尋求收復東南領土不果,轉向攻擊東邊俄境是圍魏救趙之策,旨在引部分俄軍離開烏境,另一分析是烏克蘭預計不久後或需與俄談判停火和劃界,佔領俄國土地是積累談判籌碼,交換烏克蘭被佔領土。烏克蘭在國境東部與俄接壤地區策動反攻,佔領俄羅斯西部多個小城鎮,這對於苦戰兩年多的烏克蘭士兵及人民,固然是一劑興奮劑,大有激勵士氣之效;對俄羅斯國內也有一些政治刺激,可以讓俄人感受到戰爭不是一面倒的掠奪鄰國領土,自己的家園也有可能被人佔去。這對於俄國內部的反戰聲音,或許有一定幫助、對普京的權威與聲望,相信有一定的打擊。這些心理效用也許都是烏軍想要的,但肯定不是這次大膽行軍的主要戰略考慮,畢竟俄羅斯是擁有核武器的大國,而烏克蘭並沒有核武,近月的戰況也是落在下風,士兵和武器都逐漸供應不上,收復國土遇到俄軍頑強反抗,這時候分出一股兵力去攻打俄國西端一些不太重要的小鎮,並無助於打贏戰爭,反而會刺激俄軍大舉報復,澤連斯基為何要這樣做? 談判籌碼有媒體分析說,烏克蘭這樣做是一次試探,現時被佔領的俄國庫爾斯克州土地,的確並非軍事要津,但地理位置相當巧妙,如果俄軍要收復這些領土,就要從烏克蘭戰場抽調軍隊北上,這就會減輕烏克蘭在東南部反攻俄軍的壓力。如果俄軍不調兵回防,烏軍就可以從攻佔地區北上,威脅俄羅斯在該區域的物流重鎮,嚴重打擊俄國經濟與民生。目前看來,俄羅斯正部署在不同地方抽調軍力到庫爾斯克,沒有明顯的從烏克蘭境內戰場大舉撤兵的跡象,似乎是不想放棄前線陣地,但代價就是遲遲未能奪回被佔國土,令不利俄軍的信息持續發酵。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分析是,烏克蘭正在為今年底戰爭進入新階段作準備,這個新階段主要由美國大選結果觸發。假如特朗普獲勝重返白宮,極有可能會撤銷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強迫烏克蘭接受喪失大片國土換取俄國停火,令特朗普取得剛上任便解決俄烏戰爭的政績。烏克蘭如今攻佔了一片俄羅斯領土,假如守住不放,就可以用來與俄國談判,爭取收回較多被佔領土,俘獲的俄國士兵,也可以用來換回被俄軍擄去的士兵與平民,這些都是必須積累的籌碼。假如賀錦麗打敗特朗普,民主黨繼續執政,烏軍成功佔取俄國土地一事,就可以用作游說美國加大軍援力度的籌碼,顯示援助烏克蘭反攻俄羅斯並非毫無勝算,俄軍已是強弩之末。無論是談判籌碼,或是游說籌碼,都必須於美國大選揭盅前爭取在手,大選後才能發揮作用。( 圖 : The Presidential Office of...

  • 英國紹斯波特(Southport)的舞蹈班刀襲兒童案,觸發全英多地反移民和反穆斯林示威,並與警方爆發激烈衝突。有清真寺被破壞,逾百警員受傷,及後有示威者於難民被安排入住的酒店縱火,又於網上散播攻擊名單,目標包括多名協助難民的律師,騷亂持續多日,警方大舉拘捕暴動人士,至周一累計逾400人被捕。 極右勢力所為? 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強烈譴責暴行,指是極右勢力所為,強調會將暴徒繩之於法。其實,極右勢力網上播謠只是今次騷亂的導火線,騷亂根源是更深層的社會矛盾,包括非法移民迅速增加、警方維持治安不力、北部城鎮長期受忽視、人口變化加劇社會衝突等。 施紀賢和他領導的工黨新政府,不止一次把連日來在英國各地爆發的騷亂,歸咎於極右暴徒,指他們不代表英國民眾,會將他們繩之於法。這個說法值得商榷,雖然這次大規模騷亂的確有右翼政治勢力惡意煽動的痕跡,證據包括極右勢力領袖在社交平台上散播謠言煽動民眾的帖文、把穆斯林宗教建築、難民收容酒店及協助難民的律師等列為攻擊目標。 這些都明顯具有政治動機,但連日來參與示威的大批民眾,包括那些向警察擲物攻擊、參與破壞建築物、被指觸犯暴動罪的示威者,真的全是極右政治勢力成員嗎?隨著被捕者陸續上庭,他們的精神面貌和家庭背景被傳媒報道,公眾開始看到,所謂極右暴徒發動騷亂,只是事實的一部分,互聯網社交平台散播謠言導致騷亂,也只是事實的一部分。 三個社會問題...

  • 過去一周,除了巴黎奧運會的金牌戰況牽動人心,還有好些戰況值得關注。其一是中美冷戰的新聞,《經濟學人》報道指中國正在快速囤積糧食、金屬和能源等材料,無視原材料價格處於昂貴時期,顯示北京正在為長期衝突下的生存所需做準備;另一則是中東熱戰新聞,以色列在24小時內接連以導彈空襲,撃殺黎巴嫩真主黨軍事指揮官舒庫爾,以及身處伊朗首都的哈馬斯領導人哈尼亞,令伊朗及其支持的中東地區勢力很可能與以色列爆發全面軍事衝突,中東局勢驟然告急。為中長期衝突備戰《經濟學人》的報道指出,中國經濟近年受管理不善及房地産危機困擾,導致當局想擺脫資源密集型産業,對原材料的需求本應下降,但數據卻顯示,中國各項大宗商品的進口量卻在去年激增16%。美國國防部前分析師柯林斯認為,如果把中國的囤積行為與其軍事建設對比分析,非常令人擔憂。該報道分析,雖然中國國家統計局已停止發布許多大宗商品的庫存數據,但據美國農業部預測,中國的小麥和玉米庫存將在本季結束時分別佔全球庫存的51%和67%,比2018年時增加5至10個百分點。大豆是中國最大的農業進口產品,其庫存自2018年以來翻了一倍,到本季末將達致4200萬噸。分析還指出,中國原油儲量自2020年以來,逐步由17億桶增加至20億桶,中國的天然氣地下儲存空間於2020年為150億立方米,較2010年增長6倍,至明年預測達到550億立方米,加上沿海的大批地面儲罐群,總儲存量估計至2030年可高達850億立方米。《經濟學人》的報道和分析,與中國內地知識分子觀察到的情況很一致,就是中國正在積極為戰爭做準備。無論是特朗普重返白宮導致美中冷戰升級,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加強對中國的經濟封鎖,全面影響商品正常貿易;或是北京決心以武力統一台灣,台海爆發熱戰,中國都必須有足夠的糧食及能源儲備,以及製造各種戰爭器械的金屬原材料,才能在持續的外部軍事衝突下,維持國家機器正常運轉,以強大的自給自足能力,贏取戰爭最後勝利。烏克蘭戰爭及加沙戰爭顯示,現代戰爭的決勝關鍵,乃是國家經濟資源及軍事科技水平,尤其在持續逾年的長期衝突中,後勤補給優劣將會決定前線爭鬥勝負。避險行為下的影響早於文革時期,「廣積糧」就已是北京面對美蘇敵意包圍的國策。除了備戰,沒有其它合理原因,可以解釋北京為何在國內需求下降、國際價格高昂的時候,冒著輸入通脹的風險,急速地大幅增加各項大宗商品儲備。北京預估中的長期衝突到底什麼時候發生,以什麼具體形式發生,人們無法預知,但所有看到這勢頭的個人和企業,出於避險心理,都會加緊做準備,例如內地富裕人群會加快辦理移民手續,把親人和財富送到海外;一般老百姓會盡量節約消費,增加手頭現金和物資;企業會審慎地迴避重大的長遠投資,等待較佳時機;外資企業會加快撤出,把部分甚或全部資源轉移至風險較低地區。這些避險行為,將在未來一段長時期影響中國的經濟及社會發展。從這個角度看,最近閉幕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未能就振興經濟提出任何具體方案,也就變得較易理解,畢竟,為中長期衝突備戰,與振興當前經濟改善民生,是有基本衝突的。中東局勢惡化在中東局勢方面,以色列巧妙地利用了美國大選臨近、內部矛盾加劇的契機,把拜登再三要求加沙停火、重啟以巴和談束諸高閣,成功利用先進偵察監控科技,準確測定真主黨及哈馬斯領導人的行蹤,分別在貝魯特和德克蘭這兩個敵對方的大本營,以遠程導彈空襲,成功擊殺對方首腦。這份氣魄與能力,的確令人心悸,客觀效果上,既會對中東各個地區勢力起到一定的威懾,也會刺激伊朗、土耳其、俄羅斯這些視美國及以色列為敵的地區霸主,加強對以色列的軍事圍獵。大國之間的全面戰爭或許暫時還不會爆發,較大可能是在與以色列接壤的地區,真主黨、哈馬斯、胡塞武裝組織等大國代理人,將對以色列發動密集的短程導彈及無人機襲擊,就像俄羅斯對烏克蘭首都基輔策動的持續打擊,以及胡塞對紅海船隻的滋擾式攻擊。目標不是摧毀以國軍隊,而是嚴重破壞其基礎設施及正常經貿運作,以及用平民傷亡來激化以國內部矛盾。目前看來,中東局勢在未來數月將持續惡化:美國自顧不暇,外交斡旋無力;歐盟受制於烏克蘭戰況膠著、難民潮方興未艾;中國與俄羅斯頻頻聯合軍演;伊朗和土耳其都積極擴充地區影響力。這樣的亂局下,根本沒有調停中東戰火的空間,和平變得遙不可及,人們對奧運期間各方暫息戰火的美好期待,已經悉數落空。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總統拜登退出大選,改由副總統賀錦麗挑大旗對戰特朗普,決定公布後的民調顯示,特朗普領先幅度收窄,選情變得緊湊;在北京舉行的三中全會閉幕,大會公布並無重大措施振興經濟,令外界失望。此外,兩則關於香港食品檢測的新聞也引起關注。 賀錦麗符合選民要求自從拜登在電視辯論上慘敗,老態畢現,民主黨內要求換人的聲音便沒有停過。特朗普遇刺大難不死,聲勢更上層樓,民主黨就再沒有選擇,若堅持由拜登當候選人,只會迎來大敗,甚至讓共和黨一併控制國會參眾兩院,若陣前易帥,即使最終不敵特朗普,至少不會令選情一面倒,較有利於大選後制約對手。據《金融時報》報道,宣布換人後翌日(即周一)進行的大選民調顯示,特朗普支持率為47%,較獲45%的賀錦麗多2%,這個幅度遠低於之前特朗普對拜登時領先6%。更重要的是,如今民主黨選民的投票意欲大漲,有強烈意欲投票的民主黨選民上升至27%,超越共和黨的24%。特朗普雖仍然勝算較大,但已非穩操勝券。若論政治經驗和群眾聲望,賀錦麗遠不如拜登或特朗普,為什麼換了她當主帥,民主黨的選情反而有所改善,以致大額政治捐贈急升,即時便籌募了過億美元?這除了因為拜登年紀太大(81歲),缺乏足夠精力再當四年總統,也是因為賀錦麗的年紀、性別和種族,非常符合美國選民的要求。之前特朗普再戰拜登,許多人根本提不起勁去關注選戰,覺得只是兩個祖父輩白人男性在反覆吵架,無法引起共鳴;賀錦麗 (59歲)年富力強,積極為女性墮胎權發言,母親是印度裔,父親是牙買加裔,這個背景有助於爭取年輕選民、女性選民,以及非白人選民。如今民主黨正積極物色一個搖擺州份的白人男性州長,來當賀錦麗的競選拍檔,把支持面進一步擴闊。 身分價值對決可以說,民主黨換人後,美國總統大選的焦點已有所轉移,原來的比拼焦點是兩個都當過總統的人,誰是更有魅力的政治領袖?如今的焦點變成「身分與價值」(identity and values),一端是年長白人男性與傳統保守價值觀,另一端是年輕的黑皮膚女性與前衛價值觀,這種身分與價值的正面碰撞,令選舉變得更貼身也更重要。從一般選民的角度看,特朗普勝選意味減稅利商、限制非法移民湧入國境、容許州政府立法限制女性墮胎、維持寛鬆槍械管制、保護傳統基督宗教價值與文化;賀錦麗勝選則意味維護多元文化、鞏固基層醫保、包容新移民及少數族裔、尊重女性自主身體權利、收緊槍械管制、維持公立領域不涉宗教等。至於罪案與治安方面,兩營有點自說自話,共和黨大力攻擊西岸民主黨州份立法縱容小額劫案,賀錦麗則強調自己長期擔任檢控官,對罪犯絕不姑息。 外交政策從對外政策的角度看,特朗普領導的共和黨對中國的態度,較拜登主政期間的民主黨更強硬,所以有不少人預期,若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宮,美中關係將進一步惡化。其實,就算賀錦麗勝出,針對中國的措施也很有可能加強,否則會被國會指責為軟弱。這是客觀政治現實決定的,把中國視為頭號敵人,大力圍堵遏制,已是共和民主兩黨的共識,分別只在於用什麼手段,共和黨傾向單幹,用關稅與制裁來打擊中國,民主黨傾向聯合國際盟友,軟硬兼施地拖垮中國。若特朗普勝出,北約可能被迫改組,歐盟自身要承擔起歐洲防務的主要開支,國際氣候合作會被削弱,讓路給能源開採,而以色列則會獲得更大支持。在台灣問題上,無論特朗普或賀錦麗當總統,相信都不會犧牲美國士兵性命來捍衛台灣,只會積極銷售武器助台灣自衛。 三中全會沒好消息三中全會方面,從海外媒體接連多日的報道看,此次延期近一年的全會雖備受期待,卻沒有釋出重要的利好經濟的信息,只是重申一大堆政策理想目標,甚至新華社精心部署、把習近平捧為偉大的改革家的鴻文,也不知何故突然下架,令全會宣傳驟失重點,擴大和深化市場改革的信息無疾而終,會後人行雖突然減息,仍無法扭轉市場的失望情緒,海外的報道大同小異,都聚焦於中國拿不出振興經濟的方案。 農夫山泉與廖孖記在香港內部,近期有兩則和食品檢測有關的新聞,引發頗大爭議,其一是消委會受到內地品牌農夫山泉壓力,被迫修改對其瓶裝水的分類與評級,爭議之處是農夫山泉自我定位為「飲用天然水」,與香港及國際慣用的「天然礦泉水」或「純淨水」不同,指不可並列比較。另一事件為百年老店廖孖記腐乳廠宣布結業,肇因為食安中心巡查發現其產品含菌超標,卻意外揭露原來近三十年來該廠一直進口內地白腐乳,只在港加工、調味及封樽,不是「香港製造」,只算「香港出產」,其多年來對外宣傳「親自監製」,強調一直跟從爺爺傳承下來的傳統工序,有誤導公眾之嫌。這兩則有關食品安全的新聞,引發的關注點並不限於個別品牌的產品質素及宣傳手法,而是香港的食品檢測及信息披露制度是否足夠嚴謹,並持續符合國際最佳守則,或是會被內地自創的定位與標準混淆視聽,又或容許長期魚目混珠的本地廠商誤導公眾,若不迅速糾正過來,香港食品安全的金漆招牌就會褪色,信用一旦失去就難以恢復。(圖 : 賀錦麗fb )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無疑是美國總統競選人特朗普,在選舉集會上遭槍手行刺,右耳被子彈擦傷,驚險逃過大難。特朗普血流披臉,在國旗映照下,仍不忘高舉拳頭,這一幕被美聯社攝影記者捕捉到,鐵漢形象瞬即傳遍全球,令共和黨氣勢猛漲。民主黨現任總統拜登除了譴責暴力,還被迫暫停競選廣告,並為之前多次指特朗普是美國民主最大威脅、該把他置於紅心標的等話道歉。這次政治暗殺雖不成功,卻對美國政局影響深遠,除了令特朗普選情看漲,極有可能再度入主白宮,還打開了政治暴力的潘朵拉盒子,令美國民主發展步入黑暗幽谷。特朗普遇刺的消息傳出後,網絡上有大量的質疑聲音,懷疑可能是共和黨自編自導自演的選舉把戲,亞洲華人社群更即時把事件與當年陳水扁遇刺扭轉選情聯繫起來。不過,從之後陸續浮現的各種細節來看,這次暗殺看來是真的,特朗普是非常幸運地逃過一劫。首先,槍手所在的位置,是演講台右邊130米外一幢建築物的天台,子彈射來之時,特朗普剛轉頭想看大屏幕。如果沒有這個扭頭的動作,子彈就不會只是擦著右耳飛過,很有可能從右側射入大腦。其次,槍手被特工擊斃前,其半自動步槍發射了多發子彈,擊中特朗普身後的集會民眾,造成一死二重傷。從這些細節來看,這次槍擊應該不是政治騷,如果是政治表演,子彈不應瞄準頭顱,槍手也應一擊即退,不會冒險多釀死傷,還把自己的命也賠上。 行刺事件後的選情特朗普遇刺對三個多月後投票的美國總統選舉有什麼影響?絕大多數媒體的分析都認為,行刺事件令特朗普選情猛漲,已是勝券在握。不過,從事件之後的首個競選民調來看,特朗普的支持度並沒有因為遇刺而明顯上升,企圖暗殺是周六發生的,該項調查在周一進行,訪問了2045名登記選民,特朗普支持率為46%,僅較拜登多1%,而這類調查的自然誤差就有正負2%。有政治分析指出,這是由於特朗普和拜登都曾先後當過一任總統,兩人在四年前的大選亦已曾正面對戰,這次是狹路再相逢,一眾選民早就選好了邊站,支持特朗普的固然會因為他遇刺險死義憤填膺,更加堅定地支持他,但反對他的人卻不會因此而同情他,更加不會轉而投票給他。不過,單一次競選民調並不足以下結論。未來數周最值得觀察的,除了全國性的選舉投票傾向調查,更重要的是在七個關鍵搖擺州份的民調。據7月16日發布的民調顯示,特朗普在這七個州份都領先拜登,差距介乎2至5個百分點。在密歇根州,特朗普獲42%支持,領先獲40%的拜登2%。在賓夕凡尼亞州,特朗普獲43%,領先獲40%的拜登3%。在北卡羅來納州、喬治亞州和內華達州,特朗普均領先拜登4%。至於威斯康新州,特朗普獲43%,領先拜登5%。這個民調應該還未反映行刺事件的影響,而民調顯示仍有約一成選民尚未決定投給誰。現在看來,行刺事件確有可能令特朗普的勝選機率增加,在決定性的七個搖擺州份進一步拋離拜登。這主要由兩個因素造成,其一是那一成尚未決定投誰的選民,看到特朗普氣勢如虹,在西瓜選大邊的心態影響下,最終可能把票投給看來會勝出的他;另一個因素是特朗普支持者受行刺事件刺激,如今投票意欲極強,反觀拜登方面,自從上次電視辯論慘敗、黨內刮起換馬旋風,支持者或失望或氣憤,投票意欲下降,此消彼長下,假如沒有其他重大變故,特朗普確有可能在三個多月後的選舉中進一步拋離拜登。 特朗普施政理念行刺事件後,特朗普在共和黨代表大會上,受到英雄式歡迎,正式接受提名成為總統候選人,並且宣布由俄亥俄州參議員萬斯(J.D. Vance)為競選拍檔,這個選擇反映特朗普對勝出大選信心十足。按照傳統智慧,特朗普既為年長白人男性,假如夥拍一個較年輕的少數族裔的女性,應該可以把支持面擴到最闊,所以共和黨內有不少人事前估計,初選時在一個州勝出的黑利(Nikki Haley)最有可能成為特朗普的拍擋,就像拜登夥拍賀錦麗那樣。但如今特朗普選一個比自己年輕40歲、近年政治主張與自己如出一轍、甚至比自己更右傾更激進,那是刻意栽培接班人,希望萬斯當一屆副總統後,便接力以「小特朗普」姿態問鼎白宮,把特朗普施政理念延續下去。什麼是特朗普施政理念?在特朗普首次入主白宮時,他沒有很強的施政理念,提出來的政策比較支離破碎,可行性也頗有疑問,例如在邊境大建圍牆。不過,經過數年在野,他不單成功掃除了共和黨內的反對聲音,並且匯集了一批智庫,制訂了共和黨全面改造美國的通盤大計,這個計劃以傳統基金會2025年項目的名義公開,經過眾多政治人物加持後,已儼然成了共和黨的施政藍圖。特朗普競選團隊怕藍圖太清晰引發爭議,改為製作了一個叫47議程的政綱宣傳片系列,把一些執行細節模糊了,但大理念還是傳統基金會那套,要點包括:將為數逾萬的聯邦政府僱員職位重新劃定為政治任命崗位,方便委任忠於總統理念人士空降,全面掌握各個重要部門,包括司法部、聯邦調查局等;全面取消拜登的清潔能源規管,鼓勵石化能源開採;在文化教育領域恢復傳統價值,包括學校可以祈禱,禁止教授性別新觀;制訂減稅措施,鼓勵富人投資,並以關稅保護美國製造等。(註一)至於對外政策方面,綜合上述智庫研究和特朗普與萬斯的公開言論,二人若上台執政,很可能會撤銷對烏克蘭的資助,逼使北約改組,讓歐洲自行承擔防務支出;強化對以色列的支持,打擊伊斯蘭國家及社群;把中國列為首要威脅,以全方位遏制措施阻止其威脅美國,包括將中國逐出國際資本市場。概括來說,特朗普的施政目標,就是重建以美國白人男性基督教徒為中心的社會秩序,在對外關係上放棄當世界警察,一切為美國自身利益服務。 民主黨的應變特朗普大難不死後氣勢如虹,拜登和民主黨會如何應變?行刺事件後,兩黨領袖的即時反應是暫停選戰攻擊,即時團結國民共同譴責暴力,這是很自然的,但也是短暫的。共和黨人已忍不住起哄,直指槍手行刺「是拜登下的命令」,因為拜登不斷說特朗普是美國民主最大威脅,是時候把他置於紅心標的,群起而攻之。這些說話無異於挾總統之勢鼓動民眾攻擊特朗普,如今真的發生了恐怖襲擊,拜登難道不應負責任?負責集會防務的特工團隊為什麼沒發現鄰近建築天台有人?這些保安漏洞是怎樣來的?這些責難,令拜登被迫道歉,但民主黨不可能就此棄選,等民眾消化事件後,便要再度出擊。在形勢惡劣下,拜登和支持者協商後,若最終不退選,就要部署把競選工程重心逐步轉移,竭力保住參眾兩院席位,避免共和黨同時控制白宮及國會,權力不受任何制衡;假如拜登和支持者協商後決定退出,就要換上較年輕的角逐者,重燃民主黨選民希望。從現在到數周後的民主黨代表大會,估計還會有許多明流暗湧。 社會上兇險的暗流無論今年11月的總統大選誰勝誰負,暗殺事件對美國政壇已造成了巨大深遠的影響,因為它挑起了許多人的仇恨:共和黨人對特朗普遇刺非常憤怒,許多人揚言報復,民主黨一些知名度較高的政治人物,隨時可能成為報復的目標;在民主黨的支持者方面,看到特朗普非但平安無事,並且被塑造成硬漢子、真英雄,四處受人歌頌,勢將入主白宮,屆時新移民、同性戀者、想墮胎的女性都會被針對受遏制,一些思想偏激的難免會產生訴諸暴力的念頭。這些被挑動的施暴情緒,猶如一道兇險的暗流,隨時會爆發出來,最終受害的未必是保安森嚴的政治領袖,更大可能是無辜的代罪羔羊。尤其美國最高法院不久前放寛了對半自動槍枝配件的管制,民眾很易擁有瞬間發射多彈的槍械,即使是未有資格買槍的年青人,也可以在射擊會社中練習,然後挪用父母的半自動槍枝外出行兇,就像行刺特朗普的青年槍手那樣。美國會否再次出現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那種總統及總統候選人,以至民權領袖都相繼被刺殺的暴力浪潮?今天誰也說不上來。(圖:特朗普FB) 註一:https://www.forbes.com/sites/alisondurkee/2024/07/16/what-is-agenda47-heres-what-to-know-about-trumps-policy-agenda-if-elected/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英國和法國的國會大選,法國在第一輪投票時右翼政黨大勝,可望奪取過半議席,但第二輪投票卻把結果逆轉,左翼聯盟在中間派政黨策略性退選下議席大漲,令國會出現左、中、右三派皆不過半的懸峙局面,政局前景極不明朗;至於英國大選,工黨一如外界預期大勝,保守黨遭到歷史性大敗,施政的鐘擺再一次從中間偏右轉向中間偏左,但右翼政黨得票大幅上漲,令在野保守黨備受壓力,可能移向激進右翼,以重新統合右傾選民,令英國政局前景平添變數。法國政局前景不明法國和英國國會大選都出現右翼勢力抬頭的現象,與前不久歐洲議會改選結果相似,反映這是整個歐洲當前的共同趨勢,根源是經濟增長停滯、民生福利受壓、新移民大量湧入,令本國民眾感到有危機,以排外國民主義為號召、主張以激烈手段限制移民的右翼政黨乘時而起。過去馬林勒龐領導的法國右翼政黨只是邊緣小黨,長期被馬克龍領導的中間聯盟遏制,這次國會改選首輪投票卻顯示右翼大勝,可望取得過半議席,毋須與其他政黨結盟便能組織政府,變相架空馬克龍。這顯示馬克龍臨時決定解散國會重選,政治計算全盤錯誤,中間派為了阻止右翼上台執政,在第二輪投票前策動多名候選人退選,令原本在這些選區屈居第二的左翼聯盟勝出,最終議席數目超過右翼。此舉雖成功阻止右翼執政,但也為法國政局製造了極大難題,因為這個左翼聯盟只是一個因應選舉需要臨時湊成的聯盟,旗下政黨政策主張極為不同,社會黨、共產黨、綠黨等都包括在內,根本沒有共通的政綱,極難與中間派政黨組成穩定的執政聯盟,這局面將會在未來一段時期困擾法國,令其政治及金融前景不明,動盪不安。保守黨重新定位至於英國方面,由於650個國會下議院議席是採取小選區單議席單票制度,候選人只要取得選區內最高票數便勝出,那怕自己總得票不過半,其他對手選票總和過半,也能成為該選區的國會代表。這種選舉制度過去常受批評,指會令主流政黨(即右傾的保守黨和左傾的工黨)的議席數目被放大,與真實得票比率脫節,對較小的政黨(如中間偏左的自由民主黨、極右的改革黨)不公平。以這次英國國會大選為例,工黨在全國所有選區總得票比例只不過34%,卻拿到了大約60%的國會議席;保守黨拿到約24% 選票,卻只有19%的議席;改革黨總共拿到約14%的選票,得票率排第三,僅遜於工黨和保守黨,卻只取得5個議席,佔比不足1%。不過,凡事有其弊亦有其利,英國這選舉安排論公平度確不如比例代表制,但卻有較大機會產生擁有大多數立法議席的執政黨,令其執政較穩定,不用費神耗時籌組跨黨聯合執政,而這安排也較能排拒極左或極右政黨取得具影響力的議席數目,令施政路向長期在中間偏左與中間偏右這個窄幅之間擺動,不會出現極左或極右政權。然而,這次英國大選與以往略有不同。先說保守黨,這個中間偏右政黨路線的民意支持度最高,最符合資本主義市場需要,所以有條件長期執政,剛結束的這一波保守黨政權就持續了14年,經歷了5個首相。但卡梅倫策動脫歐公投改變了英國政局,令留歐與脫歐成為單一最大政經議題,結果傾向留歐的卡梅倫賭輸了,不單自己黯然下台,也令保守黨元氣大傷。經歷幾次換相倒閣後,具經驗的政治人才幾全被清洗,約翰遜因疫情期間開派對被迫下台,繼任的卓慧思犯下嚴重金融錯誤,成了史上最短命首相,而接任的辛偉誠也是庸碌無能,無法挽回頽勢。這個保守黨積弱難振的局面,為右翼政黨提供了難得的機會,法拉奇領導的改革黨接收了大量離棄保守黨的選民,在國會大選得票榜上一躍排名第三。故此,保守黨若要重振雄風,政治定位便要有所調整,設法把流失掉的右翼選民給奪回來。如果下屆黨魁按傳統交由全體黨員選出,耗費時間需要數月,經黨內初選醞釀後,較有機會選出定位向右傾移的反移民強硬派做黨魁;假如由僥倖保住議席的保守黨國會議員互選,則較大機會選出定位較中間、立場較溫和的人做黨魁。目前看來,選出右傾黨魁的可能性頗大,這意味保守黨影子政府的主張會較在權位時激進,加上改革黨在一邊搖旗吶喊,執政工黨將受到巨大壓力。工黨政治定位或向右傾移工黨已宣布廢除盧旺達計劃(把湧入英境尋求庇護人士送往盧旺達等候甄別,不符難民資格者遣返原居地),卻未能拿出抑制難民坐小船湧入的良方,只強調招聘專才加強邊境執法,恐怕難以平息難民潮及其觸發的民怨。不單在野保守黨面對政治重新定位的挑戰,執政工黨也是如此,因為英國經濟增長呆滯已有多年,又經歷了脫歐與疫情的雙重打擊,保守黨政府為了籌措資金應對危機、紓解民困,已極盡搜刮之能事:一是精簡架構、開源節流;二是大力發債,花盡未來錢;三是偷工減料,延後基建維修;四是公共服務私有化,吸收市場投資,水務房屋郵政統統市場化。在板斧盡出後,搾出來的錢已悉數投放,工黨上台即面臨巧婦難為無米炊,要舉債嗎?怕重蹈卓慧思刺激國債息率急升的覆轍;要加稅嗎?怕弄巧反拙,令投資下滑、經濟失速。這樣一來,工黨怎樣履行政綱承諾,在未來五年興建150萬間房屋、立即增聘6500個教師、顯著縮短公立醫療輪候時間?從新上場工黨政府的人事任命及政策宣講來看,工黨當前的策略是仿效保守黨利用市場力量,例如大幅改革建屋監管流程,鼓勵私人發展商加快興建房屋、放寛基建設施規管制、開綠燈建風能發電站、動用73億英鎊成立國家財富基金、聯同私人資金投放於生物科學、量子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創科產業。假如這些措施獲得市場正面評價,對經濟前景的評估便會向上調整,政府便可以在不驚擾市場下增發國債,換取更多空間和時間來改善經濟與民生。不論這套策略是否湊效,客觀而言都會令工黨的政治定位向右傾移,從傳統上傾向增加稅收、監管市場、支持工會維權,改變為暫不加稅、放鬆市場監管、鼓勵資本投資,這套形左實右的施政手法,與當年貝理雅打著第三條路旗幟上台、假工黨之名行戴卓爾夫人主義頗為相似。但這套政策畢竟與工黨的傳統底蘊及選民理念有牴觸,作為解決錢荒的權宜之計尚可,若變成長期施政綱領則必有反彈,容易給空間極左政黨冒起,像改革黨𠝹去保守黨選票那樣,把不再左傾的工黨𠝹至遍體鱗傷。美國民主發展亦面臨挑戰相比法國和英國,美國的民主發展其實面對更大挑戰,拜登在大選辯論表現一塌糊塗,民主黨正醞釀陣前易帥,政治內訌持續升溫。若無法迅速妥協,左翼政治陣營幾經艱苦才打造起來的聯合陣線可能土崩瓦解;至於特朗普方面,除成功把美國最高法院變成為政治服務的政黨工具,更憑藉個人魅力及共和黨內右翼勢力積極支持,成功排除黨內溫和派,把共和黨的整個政策主張向右大幅移動,使當年國會內共和黨邊緣組織「茶黨」之流成為主流正朔,並且有可能同時贏得總統寶座及國會參眾兩院多數,可以推動大面積的改制奪權,把數千名原應政治中立的聯邦政府文官,變成共和黨政治任命的黨工幹部,徹底改變美國的內政和外交政策,屆時民主黨管治的州份雖會負隅頑抗,但整個國家的憲政生態將如氣候變化般越過臨界點。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大選辯論,老態龍鍾的拜登慘敗,表現備受批評。有民主黨國會議員公開要求他退選,與此同時,美國最高法院就特朗普被檢控煽動叛亂圖推翻2020年大選結果一事頒布裁決,指他享有總統豁免特權,替特朗普重入白宮掃除了主要障礙,特朗普在大選民調上進一步領先拜登。 拜登全場被動捱打在大選辯論前,外界並不認為電視辯論對選情會有決定性的影響,因為美國的傳媒生態已徹底改變,共和民主兩黨的選民各有自身的互聯網社交平台,日常看的都是迎合自身政治傾向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評論。全國性電視台或政治歸邊,或經社交媒體過濾信息才送達受眾,即使傳統上被認為較客觀公正的主流媒體,在政治兩極化尖銳對峙的網媒生態下,也不再有仲裁調停的能力。這樣,所謂電視辯論不過是兩邊候選人自說自話,各自迎合己方選民,爭取中間游離選民,只要表現差距不太大,對選情便沒有什麼影響。然而,這次拜登的表現實在太差勁,不但全場被動捱打,而且精神不能集中,忍不住打瞌睡,有點年老癡呆徵狀。雖然事後他辯稱數次出國訪問令他狀態欠佳,但辯論前他有足足一個星期在大衛營閉關,與眾多助手和顧問進行操練,結果卻一敗塗地。這異常的表現令原本非常支持他的民主黨人也心生疑慮,恐怕他不能擔起再做四年總統的重任,加上民調顯示大多數選民認為他不如特朗普,在搖擺州份勢將迎來大敗,換帥之議遂不脛而走。 法院徹底放生特朗普另一方面,美國最高法院的最新裁決,也令共和黨人歡呼慶賀,卻加深了民主黨人的危機感。特朗普官司纏身,有個別民事和刑事官司已經敗訴,但如何判罰仍未定局,上訴程序需時,很容易便能拖到大選投票之後。真正具有政治殺傷力的官司,是他致電搖擺州份律政官員,尋求扭轉敗選的投票結果,又要求前副總統彭斯拒絕把權力過渡予拜登,並出言鼓勵包圍國會山的示威民眾阻止國會完成總統上任儀式。這些形同政變顛覆民主制度的舉措,被檢控官指為假借在任總統名義行事,實際上卻是以候選人身分作出,謀求以非法手段保住權力。但美國最高法院6名親共和黨的大法官不同意,認定特朗普是以總統身分,與州官員、副總統及遊行民眾就大選可能出現舞弊的情況下達指示或交換意見,無論其意見或指示是對是錯,都受到憲法賦予總統的豁免特權保護,不會因此負上刑責。這個裁決等於徹底放生特朗普,難怪共和黨人額手稱慶,民主黨人憤怒之餘,也開始擔憂拜登已無力回天,過去四年的施政建樹,將被重主白宮的特朗普一筆勾銷。 法院中立仲裁者角色不再美國最高法院這個裁決,源於上屆大選之前不久,民主黨總統提名的一位大法官病逝,特朗普不顧傳統,在即將換屆前也行使大法官提名權,趕在改選前把一位政治立場鮮明的法官送上最高法院,令原來五對四共和黨主張僅稍佔優勢的局面,變成六對三的絕對支配局面。這個轉變令原來致力保持兩黨平衡的多數派首席法官,也轉向以政治立場來積極行使司法權,改寫美國政治面貌,三年多以來出了好幾個重大裁決,影響最大的是推翻了數十年行之有效的女性有權墮胎的裁決先例,改判州政府有權立法嚴限墮胎,觸發了保守州份婦女須跨州尋求墮胎服務的大爭議。月前另一關於大殺傷力槍枝部件的裁決,則否決了聯邦政府立法管制民眾自由購買這類部件,令擁有大殺傷力可連環發射多發子彈的槍枝,變相受憲法保護。這些在政治上一面倒且影響深遠的裁決,令美國最高法院的政治定位與角色,從過去超然於黨派政治之上,擔任黨派分歧的中立仲裁者,變成為黨派政治服務、黨同伐異的政治工具。在這樣的轉變下,才產生了特朗普煽動政治也獲豁免的裁決,難怪少數派大法官在異見判辭中感嘆說,按照多數派的裁決,在任總統那怕下令暗殺政治對手、收受賄賂給予刑事犯特赦,乃至發動武裝政變,統統都受豁免特權保護! 對大選有重大影響美國最高院這個裁決,對今年11月舉行的總統大選無疑有重大影響,對特朗普有利的影響在於鼓舞共和黨選民士氣,令特朗普支持者振振有詞,形成特朗普勢不可擋、勝選事在必然的氣氛,這會令一些觀望誰勝誰負的游離選民,在西瓜靠大邊的心理因素下,站到看來必勝的特朗普一方。至於對民主黨一方有利的影響,則在於斷了民主黨人的期盼,以為司法制度可懲罰特朗普、阻他再任總統,現在除了在投票中打敗他,再沒有任何辦法阻止他,因此必須動員一切不認同他的選民反對他。這種政治危機感有時候也是一種動員選民的力量,不過,前提是民主黨候選人在實力上要有勝過對手的可能,要大選民調保持均勢,使支持者覺得有希望贏,敵愾同仇才會起作用,誰會在明知必敗下出來投票支持一個沒有勝出希望的人?因此,就算拜登是現任總統,就算過去所有先例顯示現任總統尋求連任勝算高於換人,民主黨人仍會致力謀求換馬,以免往後幾個月處於捱打局面,最終兵敗如山倒。 國際各國部署在國際政治層面,特朗普可能勝選、在明年初接替拜登重主白宮,已經在影響著美國盟友與對手的部署,俄羅斯在設法拖長烏克蘭戰事,鞏固已攻佔的土地,期望特朗普輕視歐洲安全需要,中止對烏的巨額軍費援助;而歐盟內部則加緊發功,把烏克蘭加入北約與歐盟的進程加快,就連過去一直運用否決權阻止歐盟援烏的匈牙利總統歐爾班,也改變過去親俄遠烏的立場,甫接任歐盟輪值主席國便造訪烏克蘭,與澤連斯基會晤,擺出與人為善姿態,並說歐洲安全有此需要;芬蘭總統更妙,居然公開說俄烏停戰關鍵在中國,俄國如今深度倚賴中國,習近平只要發話要求停戰,普京便別無選擇,這種把希望寄託於中國而非美國的表態,出於對俄國深懷戒懼的芬蘭領導人,反映歐盟對美國已不存厚望。加沙戰事會否也是這樣?儘管拜登一直在向以色列施壓,尋求設立不被戰火波及的人道特區,促使以色列與巴人代表談判長期並存方案,但隨著拜登陷於政治弱勢,一向擅長拖延戰術的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將更加有恃無恐,止戰議和的國際斡旋看來難有突破。( 圖 :CNN截圖)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