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統治了敍利亞50年的阿薩德家族政權倒台,總統流亡至莫斯科,打了13年內戰的叛軍只用了13天便攻佔首都推翻政權,然後宣布組建臨時政府,並向西方拋出橄欖枝。過去支持阿薩德政權的俄羅斯、伊朗和黎巴嫩真主黨成了大輸家,親阿薩德的中國也臉上無光,歐洲諸國則歡喜雀躍,期盼藉此終止難民潮。美國支持的以色列則趁勢派軍進入敍利亞,意圖建立一道包圍戈蘭高地的無人區。 反西方聯盟聲勢驟降 敍利亞變天可謂牽一髮動全身,首當其衝的是俄羅斯。俄國在敍利亞有一個海軍基地和一個空軍機場,駐敍海軍介入中東牽制西方,機場則用作中轉站,方便俄國大型運輸機往返非洲,在中非建立親俄勢力奪取資源。如今阿薩德政權倒台,俄國艦隊已即時離開基地,但尚未遠去,似在等待莫斯科與新政權談判,但新政權已表示不希望有任何外國軍隊留在敍利亞境內,俄羅斯很可能會失去在地中海的軍事據點,令其對中東及非洲的影響力大幅減少,這是俄國侵佔烏克蘭導致國力衰落的後果。 除了俄羅斯,伊朗和黎巴嫩也大受衝擊。阿薩德政權過去13年與叛軍作戰,靠的是莫斯科供應武器和資金,而伊朗則操控黎巴嫩真主黨,派出黎巴嫩武裝部隊到敍利亞,協助被徵召入伍的敍利亞政府軍作戰。如今阿薩德政權倒台,而黎巴嫩真主黨又被以色列重創,等如斬斷了伊朗在這區域的左膀右臂,俄伊中朝等國組建的反西方聯盟聲勢驟降,令中東地區動盪多年的局勢出現轉機。目前雖未能斷言戰亂可否結束,湧歐難民潮可否終止,但敍利亞變天確實為地區和平帶來了一絲希望。 新政府尚待觀察 歐盟國家對敍利亞變天的反應,相當可圈可點:意大利最積極,即時恢復派外交官駐大馬士革,表明歡迎反政府軍組建的臨時政府;歐盟總部也暫停辦理滯境敍利亞人的難民申請,顯示其相信敍利亞人有望安全返回故土。 這個取態殊不容易,畢竟敍利亞反政府軍過去有伊斯蘭極端組織背景,該組織與阿蓋達關係密切,其首腦仍被西方懸紅通緝,如今反政府勢力上台,會否仿效阿薩德政權行獨裁統治?會否像塔利班接管阿富汗那樣,在國內推行伊斯蘭極端教派主張?敍利亞境內有大量世俗主義者和基督徒,還有原屬阿薩德一系的宗派族裔,對政權易主都忐忑不安。...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韓國總統尹錫悅於12月3日晚上突然宣布戒嚴,但在國會與民眾強烈反對下,數小時後宣布解除戒嚴令。事件導致執政黨分裂,翌晨總統轄下大批文官集體請辭,尹錫悅權位岌岌可危,韓國政局將有一番動盪。此外,香港特區政府的財政持續惡化,今年度的財赤修訂預測突破千億港元,較原來預測翻倍,連續三年財赤逾千億,陷入結構性財赤困境。 執政黨決裂 綜合各方報道,指事件成因是2022年尹錫悅上台以來,遭到在野黨主導的國會多數派留難,屢次否決執政黨預算案,並對內閣成員發動了22次彈劾動議。尹錫悅遂以反對黨「癱瘓國家核心功能,破壞憲政秩序」為由,試圖以戒嚴及軍管來清除「反國家勢力」,「使國家正常化」。 不過,尹錫悅這次政治賭博,即使在執政陣營內,也沒有獲得廣泛支持,在社會上更是遭到廣泛而強烈的反對。數千民眾深夜得悉戒嚴後,即時趕往國會大樓外示威,與軍警對峙;軍方雖試圖封鎖國會,但300名國會議員中有190名冒險闖入議會投票,一致要求解除戒嚴。按憲法規定,一旦國會投票通過解除戒嚴令,總統必須遵從。在多數國會議員闖會投票後,尹錫悅已失去法理基礎,而投票議員也包括執政黨議員,執政黨領袖更公開與尹錫悅決裂,表態反對戒嚴,而作為韓國軍事靠山的美國,也表示事前對戒嚴一無所知,要求韓國通過和平方式按法治解決爭端。 韓國人民的民主法治意識 事後回看,尹錫悅圖謀藉戒嚴鞏固權力,計劃不夠周密,輸得一敗塗地,但其實勝敗只是一線之差。如果那190名議員未能第一時間闖入國會投票、如果封鎖國會、被示威民眾包圍的軍警捍然開槍鎮壓,局勢如何發展恐怕難以預料。也許尹錫悅的陰謀在國內和國際壓力下最終仍會失敗,但韓國政局又會再上演一次光州血腥鎮壓。 這次韓國民眾與國會議員聯手粉碎戒嚴,顯示了韓國這幾十年追求民主自由的努力沒有白費,民主法治意識已深入人心,即使軍警也不敢胡來。...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眾議院「中國共產黨問題特別委員會」的兩黨領導人,於25日星期一早上去信財政部長耶倫,呼籲重新評估香港與美國之間在銀行系統的特殊關係,稱香港正日益成為洗錢和規避制裁的中心,助長破壞美國利益的金融犯罪行為,並形容該問題為「緊急議題」。此一舉措顯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正面對巨大危機。 《華爾街日報》在報道美國國會兩黨聯合針對香港的報道,同時提及上周香港法院就47人案的量刑判決,指拜登政府已呼籲即時無條件釋放眾被告。而判決頒布時,香港政府正主辦一個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多位全球金融界領袖出席,包括高盛董事長蘇德巍(David Solomon)、花旗集團行政總裁范潔恩(Jane Fraser)和道富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Ronald P. O'Hanley。此外,滙豐銀行、法國巴黎銀行等機構的高層代表也參加了此次峰會。這則報道顯示,香港的金融市場對國際金融巨企仍非常有吸引力,這些企業巨頭都樂於出席香港辦的金融峰會,但香港的政治氣候變化已無可避免地影響到香港的金融前景。 協助邪惡軸心...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國會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於周二發表年度報告,提出一系列遏制中國的政策建議,包括取消中國的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大幅增加中國產品進口關稅、嚴限美國對華出口及投資,以及啟動類似當年成功研發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來大力發展人工智能,藉以在高科技領域拋離中國。至於中國目前的對策,則可歸納為「轉線」和「搭線」兩大招數。 根據《外交政策》對USCC報告的報道和分析,這份報告是共和民主兩黨醞釀多時的跨黨派共識,早於大選有結果前已完成,無論誰當總統都可以執行報告的政策建議,若實施政策需要立法,法案將較易獲得多數議員支持。 這份報告的主導思維,與拜登總統採取的對華遏制戰略不同,拜登用的是「小園高牆」戰略,即嚴格界定若干戰略領域,如芯片、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然後築起防止科技外流的高牆,使中國無法輕易獲得美國的優勢。USCC的報告卻認為,「小園高牆」策略已經不管用,既然華盛頓已認定中國是對美國未來最大的威脅,就應該採取全面打擊遏制的策略,而非「打地鼠」式見那裡冒出問題才打那裡。在新的策略思維下,美國將不再視中國為正常貿易伙伴,所以建議取消中國自籌備加入世貿組織(WTO)時便獲得的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地位,使中國的貿易地位降級至類同俄羅斯、古巴等國家,除了產品進口美國的關稅會大幅增加,還有可能每年遭到美國官方貿易審查。 盧比奧的特別報告 自特朗普宣布將提名國會參議員盧比奧(Marco Rubio)出任國務卿,這位向來對華態度強硬、被視為鷹派領袖的參議員有關中國的政策主張,便被視為特朗普再度執政時美國對華政策的風向標。盧比奧於今年九月發表一份名為「中國製造的世界:中國製造2025報告發表後九年」的特別報告,也因此備受關注。該報告是盧比奧於2019年發表的、針對中國製造發展願景的應對報告的續篇,重點是中國在十大戰略領域的工業發展計劃,對美國造成的威脅,以及美國該如何應對。 報告續篇指出,在十大高增值兼高科技工業領域裡,中國已取得四個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這四個領域是電動車、核能與太陽能、高速鐵路及造船。此外,中國在五個戰略領域取得局部領先成果,這五個領域是航空與太空開發、生物科技、新材料、機器人與自動化生產、半導體(微型芯片)。中國唯一不達標的領域,是農業機械。盧比奧的報告續篇還指出,中國的科研成績傑出,在報告涵蓋的44項高科技研究項目裡,有37項看到中國實現科研領先。盧比奧認為,中國這些成績源於其盜取西方科技,以及扭曲市場的補貼各種戰略規劃,美國必須採取全面反制措施,並且實施具針對性的工業扶助計劃,重振美國日漸衰弱的製造業。...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特朗普勝出大選,對美國及國際政局的影響逐漸浮現。例如烏克蘭戰況轉趨激烈,雙方都搶著在特朗普就任前佔據更多土地,為美國施壓逼俄烏談判停火作準備;歐洲的右翼政黨也在磨拳擦掌,一旦特朗普成功強行遣返非法入境者,便在國內推動類似立法;響應特朗普主張的人高舉反非法移民、反性別自由、反全球化等旗幟,為愛國民粹主義造勢。 特朗普的連串人事任命提名,反映他會以意識形態和政治忠誠作為首要考慮,例如提名霍士電視台主持當國防部長、找商人馬斯克領導政府部門變革;他的國家安全與外交團隊,也全部由鷹派國會議員出任。這意味著未來兩年美國的軍事與外交都不會由職業軍人或外交官領導,而是由忠於特朗普的政治人物操控。同樣的格局也會出現在經濟、民生、教育等領域,一場政治意識形態掛帥的風暴將席捲美國刮向全球。 三個主要特徵 未來這股政治風暴,有三個主要的意識形態特徵: 第一個是反非法移民。這不單限於嚴格控制邊境,阻止非法入境者偷渡入境,更包括把已入境的非法移民遞解出境,遣送回去原居地,以及針對尚未取得永久居留身分的某些外國人(例如來自不受歡迎國家的人),拒絕再發留學或就業簽證。 現在距離特朗普就任還有兩個月,但許多擔心居留資格出問題的在美人士,已經奔相走告切勿離境,以防再入境時簽證被撤銷,連留在美國打居留官司的權利也失去。至於非法居留者,則設法花錢弄身分證明或買槍自衛,又或去專僱黑工的農莊躲避,應變措施其實已在悄悄進行。 第二個意識形態特徵是anti-woke。中文翻譯較難,意思是反對自由派前衛人士近年主張的性別自由自主——可以隨意轉換性別,不受傳統性別觀念束縛。這股前衛思潮超越了同性平權運動,對傳統性別與家庭觀造成了更大的衝擊,也因此引起更強烈的反彈。...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離不開美國總統大選,結果是特朗普勝選,再度入主白宮,共和黨更一併奪得國會參議院控制權,為特朗普的行政及司法任命掃除障礙。若共和黨成功保有國會眾議院多數,則未來兩年特朗普的權力將不受任何制約,可以大肆改組美國政府及推行其保護主義,包括嚴限外來移民和大幅增加關稅。在選舉投票前夕,英國廣播公司一篇分析特朗普和賀錦麗五大勝選理由的文章,對理解美國國民為何投票給這兩位候選人,有頗為詳盡的分析。 「美國優先」的外交強人支持特朗普的原因,首要是經濟因素:雖然美國目前失業率低,股市也表現不俗,但大部分國民因疫後物價上漲,感到生活質素下降,歸咎於拜登政府,希望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奏效,藉進口關稅和投資優惠,威迫利誘大企業回流美國設廠,增加傳統工人就業機會。這套經濟保護主義,長遠來說或會令美國失去競爭力,但目前在美國卻大有市場。除了經濟保護主義,美國選民支持特朗普的另外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對非法移民大舉湧入感到不滿。特朗普承諾鐵腕應對,把無證移民遣送離境,並嚴限邊界偷渡,這一點很討好選民,就算本身曾是拉美新移民的選民,也不想老家太多人湧來搶飯碗,相信國境保護主義有助改善就業和治安;另一原因是民主黨管治的州份對罪犯太過寬鬆,小額偷搶甚至不執法不起訴,共和黨人大力抨擊,很得選民歡心。此外,特朗普在外交上擺出強人姿態,揚言他在任四年沒人敢發動戰爭,拜登上台後烏克蘭、加沙、黎巴嫩、蘇丹等多地爆發戰爭,只要他重主白宮,很快就能擺平這些戰事。對於這類承諾,視特朗普中槍不死乃真鐵漢的國民,大多深信不疑。 賀錦麗支持者投票率低至於賀錦麗方面,獲得選民支持的因素,與特朗普截然不同。最重要的包括她支持女性有權自主墮胎,指多個保守州份立法嚴限墮胎,皆源於特朗普委任三名保守派法官進最高法院,推翻行了數十年的墮胎合憲案例,賀錦麗聲言必須撥亂返正,這個訴求得到很多女性選民和應。其次,賀錦麗身為少數族裔有色人種,對支持種族平權的選民較具吸引力,特朗普則被標籤為白人至上的大男權主義者。此外,賀錦麗在經濟上被視為較溫和的改良主義者;在外交上也維護傳統美國角色,與國際盟友關係較佳;她對於氣候變化及環保議題,主張遠較特朗普前衛,較獲年輕人認同。然而,賀錦麗的主要支持者,包括婦女、青年和少數族裔,過去投票率一直偏低,這是導致賀錦麗在關鍵的搖擺州份未能擊敗特朗普的一個原因。不過,如果拜登沒有退選,民主黨會輸得更慘,賀錦麗已經保住了民主黨的基本選票,也為日後再有黑人女性問鼎白宮鋪平了道路。 特朗普執政帶來的轉變看過不同選民支持特朗普和賀錦麗的理由,人們對於特朗普再度上台執政會帶來什麼轉變,也有了較清晰的估計,要點扼要闡述如下: 政策在極左與極右之間大幅擺動在政府架構和人事任命方面,特朗普的幕僚已作好準備,將會在上任之初便把數千甚至上萬個聯邦政府職位,從原來由政治中立的公務員擔任改為政治任命。特朗普團隊已預先篩選了數千名政治理念忠於「特朗普主義」的候選人,希望藉這個大動作把心繫民主黨自由主義理念的知識分子趕出權力圈,長久改變美國政府的意識形態。不過,如果此法奏效,日後民主黨人重掌白宮,便有可能照辦煮碗,這意味美國政府的高層人事變動和政策逆轉,將會變得更激烈,政策的鐘擺將從過去在中間偏左至中間偏右窄幅擺動,改為在極左與極右之間大幅擺動。此外,政治任命公職意味一切法律職位將服從政治意志,把法律武器化對付政治異己,很可能會成為新常態。 大幅增加關稅在經濟政策方面,特朗普的招牌措施將會是大幅增加關稅。這個單一手段有三個作用,其一是逼使大企業把部分生產線設在美國,避過進口關稅;其二是打擊中國這個主要競爭對手,逼使大企業撤離中國,改往與美國達成了關稅互惠的地方,人民幣匯率可能會備受壓力;其三是逼使傳統貿易伙伴與美國重新談判,擺脫過去世貿組織等國際貿易框架的規限。至於大增關稅會否導致美國超市貨架上的商品價格上漲,這主要視乎執行手段。若美國當局對若干友好國家給予免稅優惠,又暫時不對付那些更換生產地標籤以規避關稅的日用品貼牌行為,加關稅對民生的衝擊不會太大,真正的影響在於扭曲市場供求,長遠令美國製造在長期保護下失去國際競爭力,但這將會是特朗普離任後的事情,他一點也不在意。 美元和美債的波動將會增加在經濟政策方面,除了大幅加徵關稅,另一惹人關注之舉,也是特朗普在競選期間再三提及的,就是大幅降低甚至取消入息稅,以進口關稅的額外稅收來抵消損失。經濟學者普遍認為這個做法不可行,但美國政府向來習慣先使未來錢,美元作為國際最主要的流通貨幣,許多國家無可選擇要儲備及使用美元,令美國可以不負責任地大幅發債。只要投資市場繼續認購美債,特朗普的減稅試驗便有可能成事,至於日後試驗失敗,連年入不敷支,債台過高的問題,便留待後人解決。可以預期,美元和美債的波動將會增加,投資市場將密切注視減稅的規模。 勒索利誘盟友在外交政策方面,特朗普的美國優先保護主義,將帶來一連串的影響。首當其衝的是傳統盟友,特朗普會毫不客氣地要求歐盟、日本、南韓、台灣等繳交保護費,換取美國軍事支持。短期而言這些盟國沒有選擇,只能委屈就範,但一定會想方法擺脫美國勒索,其中德國和日本都有可能擴張軍隊,加大自身在地緣政治上的角色,減少對美國的倚賴。除了勒索盟友,特朗普另一個動作,相信是威迫利誘對手讓步,給他面子上的勝利,例如私下答應給更多烏克蘭土地予普京,換取俄羅斯早日結束對烏戰爭;向以色列施壓兼派錢予埃及,把加沙的巴人難民趕進埃及邊境,讓以色列變相永久佔據巴人土地。 中台關係至於對中國政策,外界一般認為特朗普會較拜登政府強硬,但不可忽略的是美國科技大亨馬斯克的作用。此人押注成功,必會游說特朗普對中國一手硬一手軟,以繼續拓展其Tesla電動車及商用火箭衛星等生意的全球市場。台灣安全問題上,分析者普遍認為特朗普會擺明車馬,絕不派兵護台,只會供應武器,大陸可趁未來四年武統台灣。這個分析忽略了一點,就是以特朗普這樣狡詐狠辣的角色,怎會不充分利用台海危機?他肯定會派專機把台灣的半導體精英全數接走,同時供應大殺傷力導彈予台灣,使其受襲時可傾力反擊,摧毀多個中國重要城市,這樣便可一舉瓦解中國威脅。中國若要武統台灣,最後一定成功,問題只是代價多大而已。(圖: 特朗普facebook)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國防部證實,北韓已派出約一萬士兵到烏克蘭戰爭前線,協助俄羅斯攻打烏克蘭;而南韓則表示會考慮派員去烏克蘭,協助處理北韓戰俘,此舉意味亞洲國家正式參與歐洲地區戰爭,令俄烏之戰的性質從洲內地區戰爭變化為跨洲國際戰爭。加上伊朗向俄供應無人機,美國和歐盟對烏克蘭解除武器使用限制,俄烏戰爭實際上已具備世界大戰的雛形。 到底世界大戰能否打響?目前看來,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種種部署,仍然是為了在美國大選結束後進行停戰談判,雙方都積極爭取控制更多對方國土,謀求在戰後疆界重劃中獲得較有利結果。 這個分析的主要依據是俄羅斯與烏克蘭都疲態盡現,烏克蘭軍隊死傷數目太多,大批國民逃避戰火移居歐洲諸國,兵員無以為繼,雖有西方先進武器亦無力大舉反攻;俄羅斯情況也相似,僱傭兵已耗盡,國民不願入伍,最後竟然利誘北韓派兵協助,反映這場持續接近三年的侵略戰已很難打下去,如今雙方陣營的部署,更多是為了日後劃分勢力範圍作準備。 天下三分的形勢 所謂戰後勢力範圍劃分,不單是指俄羅斯與烏克蘭的邊界劃分,也包括雙方的軍事及經濟同盟的勢力劃分。俄烏邊界重劃當然重要,因為這條邊界實際上是以北約為代表的美國及歐盟諸國一方,以及俄羅斯、伊朗、北韓等另一方的軍事對疊界線,雙方都會在邊界設立軍事要塞,部署大批士兵和武器,包括各種導彈和反導彈裝置,甚至包括核武器,這將會改寫歐洲的軍事實力分佈版圖。在熱戰暫時結束後形成新的冷戰邊界,正常的農業和工業生產,乃至電力、道路、橋樑等基建規劃,都會因應俄烏對峙邊界而改變,甚至形成類似南北韓對峙下的邊界軍事禁區,成為歐洲大陸上標誌戰爭威脅未消的一道可見傷疤。 除了軍事界線,俄烏之戰停火後,兩方盟友之間,也難再回復昔日全球化年代下的國際經貿秩序,會出現兩大對壘陣營,以及游走於兩大陣營之間的第三勢力。這個格局的出現,一方面是因為美國和歐盟會持續制裁俄羅斯,以懲罰俄羅斯發動侵略戰爭之名,持續削弱這隻北極熊的國力,使其無法對歐洲大陸構成巨大威脅,曾經積極支持俄羅斯的伊朗和北韓也會被西方國家定義為「邪惡軸心」,遭到各種制裁報復,不得不自行抱團,形成經貿上互通有無的反美陣營。 另一方面,俄羅斯也看到自己元氣大傷,難以成為抗衡美國的龍頭,遂積極拉攏中國、印度、巴西、南非等同屬金磚國家的發展中大國,以及敵視美國的中東和中亞國家,希望形成一個足夠龐大的非美國際經貿集團,對抗美國和歐盟的經貿制裁。這個意圖在不久前於俄國喀山舉行的金磚國家第16次峰會上清晰浮現,尤其印度與中國居然克服了歷史積怨,就喜馬拉雅山邊界糾紛達成了和解,同意回復到2020年邊界巡邏引發軍事衝突前的局面,使兩國領導人能見面握手,衝破了美國親印抗中策略造成的壁壘。...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是香港特首李家超發表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雖然在房屋供應上做出成績,就取締劏房也交了可行建議,但仍未能聚焦應對當前香港的三大挑戰,因而無法對症下藥,制訂振興經濟民生的良策,讓香港市民和國際社會重拾信心。 評價一份施政報告,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盈餘山積,那只需看政府怎樣花錢,錢是否用在市民最著緊之處,是否用得有智慧。但如今香港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移民潮導致大批專業精英流失、中美脫鈎等因素觸發內地經濟蕭條連累香港、傳統支柱產業褪色新經濟引擎卻欠奉,在這三大挑戰夾擊下,香港的經濟與民生陷入嚴峻危機,這時候衡量一份施政報告,就要看它能否正確斷症,進而對症下藥,讓市民大眾對前景重拾盼望。很遺憾,從這個角度看,今年的施政報告並未達標。 社會環境難吸納國際人才 先說移民潮帶來的衝擊:李家超上任之初,已知道這是巨大危機,迅速推出了多個輸入人才計劃,今年施政報告盤點成績,說「至今共收到超過38萬宗申請,約16萬名人才攜同家人抵港」。這個數字雖然不俗,但相比移民離港人數仍遠遠不及,所以政府也承認,「未來五年,各行業人力短缺估算約18萬人」。 除了數量上的不足,質量問題也必須關注,過去兩年港府成功吸納的,絕大多數是內地人,這些新來港人士或會帶來一定的資金和技能,但卻欠缺國際都會發展所需視野和經驗,而且不少視香港為跳板或中途站,最終目的是把家人和財富都搬到海外。因此,特區政府若要聚焦於彌補人才流失,就不能只看輸入總量、只靠內地供應,必須著眼於吸收海外人才,尤其要設法鼓勵已移居海外的港人回流香港。 要吸收海外人才和鼓勵港人回流,單靠物質待遇並不足夠,開放自由的社會環境、不受審查的資訊流通,以及面向國際的優質教育,均極其重要。遺憾的是,香港特區政府雖對外強調社會已回復穩定,但假維護國安之名進行的種種政治打壓沒有半刻消停,針對傳媒工作者、學者和公民組織的政治抹黑與滋擾仍無日無之;學校奉命推行「洗腦式」愛國主義教育;民間人士批評政府動輒被檢控,整個社會仍處於白色恐怖氛圍下,這樣的社會環境若維持不變,特區要吸納國際人才或鼓勵港人回流,便極難取得成效。 突顯香港與內地不同之處...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中港股市急升後暴跌,觸發跌市的是北京發改委周二宣布的以財政開支振興經濟措施,規模遠低於市場預期,且缺乏執行細節。這次跌市最大的影響,除了令不少股民被套,怨聲載道,更嚴重的是打擊民眾信心,看經濟前景更悲觀,更不敢消費。股市從來有升有跌,而且波動不已,未必反映實體經濟好壞,也不是政府的職責所在,畢竟股民是自願拿錢去買股票,且明知道炒股有風險,賭輸了不能怪責別人。可是,這次升市與一般情況不同,是百分百的政策市,完全由中國央行宣布降息降準、放寛貨幣供應引起,導致大量從不炒股的民眾排著隊開證券戶口,把積蓄押進股票市場,而其後的大跌市,也是由發改委的公布觸發,這便帶出了一個關乎政府管治的問題,到底中國政府是否了解市場運作?在推出各種金融或財政政策前,有沒有制訂詳盡的期望管理措施?其實,在北京金融監管圈子裡,頭腦清醒的人還是不少,例如經常公開發表議論的徐忠,他是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的副秘書長,周二便曾公開警惕市場,不要將人民銀行的穩定市場宣布,誤以為央行提供資金是為了托起股票市場,甚或直接入市炒股;他也警告民眾有槓桿基金大舉入市買股,這是中國股市正泡沫化的標誌。《金融時報》報道這次跌市時,特別提到徐忠的警告有助市場避免過熱。歌功頌德式宣傳可是,這樣的警告畢竟不是中國宣傳機關的主旋律,聲音太小,也來得太遲,絕大部分的官方媒體和政府默許發聲的網紅,在九月底政治局決議穩定經濟力保全年增長5%目標後,對人行的金融新策都採取一面倒唱好的調子,以為這樣就是促進市場信心,就是迎合中央政策,甚至還拿股市迅速大漲、民眾排隊開戶作為證據,吹噓中央領導英明神武。民眾對前景充滿信心,殊不知這種盲目樂觀的歌功頌德式宣傳,正是股市急升後暴跌的推手,也加深了民眾在跌市輸錢後對政府的怨憤,並加劇了社會對經濟前景的悲觀情緒。到底怎樣的後續財政政策,才能配合央行的放寬銀根金融政策,起到振興經濟效果?《金融時報》的大跌市報道引用花旗銀行的估計,指財政刺激力度基本需要為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1萬億元填補各級政府的財政赤字、1萬億元鼓勵民眾消費帶動增長、1萬億元加強銀行的資本儲備。這個估算相當合理,2009年北京應對雷曼「爆煲」引發金融海嘯,刺激經濟措施規模為4萬億元。15年後的今天,中國經濟總量大增,挽救經濟需要3萬億元的估算其實非常保守,市場人士的估算從1萬億到10萬億都有。從這個角度看,發改委宣布的刺激措施總體規模不明朗、實施細節含糊,較具體的是提前撥用來年預算支出的2千億元,難怪令股市投資者產生杯水車薪的印象。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有兩則,一是中國股市受央行大舉注資影響大幅上漲,刺激許多從未入市的國民去證券行排隊開戶炒股,一線城市也全面放寬房地產市場的限購規定,變相取消習近平的「房住不炒」政策;另一則是以色列派遣地面部隊入侵黎巴嫩,追擊真主黨武裝勢力,向來支持真主黨的伊朗馬上報復,向以色列境內發射數百枚導彈,令整個中東地區局勢迅速惡化,爆發大規模戰爭的風險大增,也令美國總統大選平添變數。 營造樂觀氣氛 這次中國股市暴漲,樓市回穩,有幾點值得注意,首先是升市背後的政策目標。由於這次升市是政府以強力的金融及財政刺激手段促成,是典型的政策市,分析者就必須注意政策的目標、力度與持久性。 樓市方面比較清晰,中共中央政治局在9月26日召開了會議,由習近平主持,會後官方新華社的報道明確指出,會議專門分析研究當前經濟走勢,部署下一步經濟工作,要正視困難,堅定信心……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換言之,總目標就是實現全年經濟產值增加5%,其中針對樓市部分,公布首次提及要求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這個目標顯示中央已不再堅持過去習近平要求「房住不炒」。北上深廣等一線城市隨即放寛了限制購買第二套房的眾多規定,鼓勵已有房產者入市。 至於人民銀行為金融體系注入資金,鼓勵券商大舉入市,帶動證券市場急升,分析者普遍認為,背後的政策目標是營造樂觀氣氛,讓民眾看到有賺錢的機會,對經濟前景感到有希望,因而較願意增加消費。 「一放就亂、一管便死」 單純就政策目標而言,北京這次為救市定下的目標,大方向沒有什麼問題,各國政府在面對嚴峻經濟危機時,一般也是採取這類手段,放寬貨幣供應,刺激資產市場,營造樂觀前景,藉此鼓勵民眾消費,促使企業恢復投資。問題在於中國的自由市場機制並不完善,股市和樓市也存在太多亂象,政府和國企既有帶動市場之力,也不時會扭曲市場、破壞市場。民眾深知政策善變,形成了一窩蜂追逐短期政策溢利的風潮,許多老百姓明明知道政策性大升市不可能持久,過去經驗顯示,大升市只能維持就兩、三個月光景,大戶撤出套現時,小股民就會成為被宰割的韭菜,但仍忍不住開戶入市,希望在暴跌來臨前發一筆橫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