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看節目 薯伯伯這次跟你談的,是回憶的味道,還有店家不變的初衷。壹碗壹碟的美味湯餸令薯伯伯成為筲箕灣東大街的常客,而店家在社會運動、以至三年的疫情中,陪香港人走過高山低谷,惟最終於去年底選擇結業,離港到他方闖新天地。 ➡️ 《破土》原文見綠豆Patreon:bit.ly/3wvkVAR ...
收看節目 習慣周遊列國的薯伯伯跟你說故事,這次是談無知的幸福。他願大家可以保持「無知」,不一開始便認為某些事情艱難無解,也許來日方長,最終就能成就未知的現實。 《破土》原文見綠豆Patreon:bit.ly/3GHgSWz ...
我不算太願意到處尋找美食,往往是因為朋友帶路,才跑到筲箕灣東大街嘗試不同餐廳。數年前誤打誤撞,第一次進了這間小店,那時店名不是「壹碗壹碟」,但我在這裡就直接用這個名字稱呼該店。因為這間店舖,我變成東大街的常客,有時也會和朋友試一試其他餐廳,但發覺口味還是不及這間好,便又回頭。後來每次來東大街,乾脆只會去同一店舖。 我平日最喜歡吃的東西是湯菜類的食物,「壹碗壹碟」供應的食物像車仔麵類,其中一個選項可去掉粉麵,只選淨五餸,還有調味選項。我最喜歡的配搭是:五餸、大辣、加辣粉、多蒜、多蔥、多醋,再加一個油菜、一份小食,打印出來的收據總是超長,我也沒有不好意思。湯應該不是預計客人喝的,但我喜歡這個口味,連湯也喝大半。 剛開始那幾年,到餐廳吃飯就是到餐廳吃飯,沒有甚麼色系之分。到了2019 年因為各種事情較忙,想起有段時間沒去「壹碗壹碟」,又再來到東大街。去之前一刻忍不住想,希望他不要讓我失望。去到門口,看著裝潢,不單沒有失望,還深受感動。 開心又放心地繼續光顧,某天卻發覺店名由原來的三個字改為四個字(即現在的「壹碗壹碟」)。先是驚呆片刻,心想不會是轉手了吧,進去一看,才知原來只是改了名字。之前那「三個字」的舊名用來開了其他餐廳,我沒有幫襯過,也完全沒興趣幫襯。 筲箕灣總店則仍然是相同的店員,相同的餐牌,相同的口味。一切如常,沒有改變。沒變的還有他們的初衷,很多事情仍然堅持。先是堅持寫紙仔登記,後來新規定出台,不用「安心」就不能做晚市堂食,他們就乾脆不做晚市堂食,只做外賣,我也因此知道東大街有個公園適合吃外賣,那邊還有一個阿伯經常用手機看色情片而且不用靜音。...
近幾年過節之時,明知習慣上要說聲「快樂」,但話到嘴邊就變成「平安」——生日平安,中秋平安、聖誕平安、新年平安。原來當「平安」成為未知之數,快樂不是首選,平安才是難能可貴。不知大家有否相同感覺?經歷風風雨雨,人的要求雖然變得卑微,但卑微得來反而更為實在,沒參雜半點奢華。 身處香港,在只求平安的平安夜,聽何韻詩的演唱會。她是香港其中一位最能獨當一面的歌手,但在大氣候壓頂之時,堅持唱下去居然也要花足巨大勇氣。 演唱會開始,她唱《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隨著每個打擊,我會愈強」。她開玩笑說這次舞台終於有「台板」,而不是踏在平地上唱歌;現場有空調,不像上次令人滿頭大汗的「桑拿」。 結束之時,她唱《春夏秋冬》,「能同途偶遇在這星球上,是某種緣份,我多麼慶幸」,當離合變成日常,才更珍惜曾幾何時以為理所當然的相聚。 看著平安夜的演出,你會因她在此時此刻仍能找到舞台而高興;但當射燈映照在她的身上時,還是不禁感慨,感慨的不單是人之去留或時代變遷,而是有些人艷光四射,本來應該擁有更廣闊更偉大的演出空間,卻被困在狹小的舞台,像是罪過。 但願是晚在不同時空共同收看的朋友,會因為這場演唱會,在多年以後仍然記得2022年的平安夜。 原文連結:https://www.patreon.com/posts/76340599...
趁著年末年始交替之時,跟大家說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傳頌多時,也已 fact check,但可能有人沒有聽過,就讓薯伯伯跟大家講故事。 話說從前在著名學府伯克萊大學,有一名學生上統計課時遲到,他匆匆趕到課室,看到黑板上寫著兩道數學題,以為是功課,便連忙記下來。他本身資質極佳,但這次做功課時卻花了不少時間,他在事後回憶道:「那問題看起來比平時困難(註)。」但總算把家課做完,走到老師房間提交功課,並為遲交功課而道歉。 該名學生有所不知的是,黑板上的題目並非功課,而是兩道未解的統計學難題,問題困擾專家多年,卻一直沒有答案。這名學生也就是著名數學家佐治·丹齊格(George Dantzig,1914-2005)。後來丹齊格讀博士時苦苦不知道博士論文應以甚麼作主題,那位老師(亦即他的博士導師)聳聳肩,叫他把當年回答的難題整理一下,便能算是博士論文了。 Dantzig...
在2022年10月到訪蘇格蘭,於愛丁堡住了兩個星期,期間去探訪過麥太的家,後來又去過她住的醫院以及療養院。療養院環境舒適,有獨立房間及衛生間,外邊有活動室,室中有鋼琴;另一邊廂是兒童遊樂設施,有咖啡館,還可以帶上寵物。這所療養院是她人生的最後住宿點,麥太雖然身處異鄉,但來探訪者一直沒停過,不單有朋友及教友,更重要是有她的兩名女兒、女婿及孫女。她身體虛弱,大多時間躺臥床上,但親友在這種舒適的環境中,也能減低離別時的壓力及悲傷,能夠有此安排,實在是福氣。真正的基督信徒榜樣與麥太相見之前早已得知她情況不太樂觀,醫生估計只有數星期的時間。本來還想著要如何安慰她,在蘇格蘭碰面時她卻說:「我唔害怕死亡。」她說「死亡」二字時,沒有轉彎抹角,沒有忌諱,是坦然直率地說出來。她是虔誠的基督徒,知道自己快要回到天家,說感到很欣慰。麥太婚姻出現波折,但她從來沒在我面前對前夫或任何人口出惡言。她說離婚後情緒低落,與家人到加拿大參觀尼亞加拉大瀑布,那刻忽然釋懷。她回憶道:「如果上帝能夠創造咁宏偉嘅自然奇跡,上帝又點會無能力抹走我嘅悲傷?」我從小到大很敬重她,在我認識的長輩或朋友中,我只有在她身上真切地見證過基督信徒的榜樣。她經歷大小苦難,但因信念而走出低谷,因信靠而得救。我的宗教理念雖然與她不同,但看見她能夠抱持對上主如此堅定的信念回到天家,走的時候能夠如此坦然面對,沒有半絲恐懼,這種精神及態度,好生令人欽佩。在人生最後階段,臨終之人反能給身邊人莫大安慰,能不羨慕她的家人摯友嗎?為搣了別人一下感到自責我們一家和麥太一家認識多年,我有記憶以來,她就時常出現。我小時候很頑皮,難免看過不少長輩的臉色,但在我的記憶裡,連她一次怪責的表情都沒見過。她說話溫柔體貼,對小朋友總是關愛備至。那年我大概八、九歲,我有次忍不住問麥太:「你會唔會發脾氣㗎?」麥太想了想,說她也有脾氣,早前被女兒惹得生氣,忍不住搣了她一下。說起此事她帶點自責,說應該要好好控制情緒。這件事在我幼小的心靈造成很大的震憾,震憾的原因不是因為她會搣人,而是我當時想,一個人到底有多善良,才會因為搣了別人一下而感到自責?麥太不算富裕,生活節儉樸素,很少亂花錢買無謂之物,但在主日學後,她經常帶她的女兒和我們幾個小朋友去吃麥當勞,一買就是數個套餐,每人一個漢堡包、薯條以及可樂,花費不少。她說小朋友不要喝太多可樂,細杯汽水就可以,但有次麥當勞收銀員建議她要中杯可樂。為甚麼呢?「因為中可樂做特價,平過細可樂啊。」麥太稍微遲疑,說:「好啦,咁我哋都要中可樂。」我想在節儉的原則下,有時喝中杯可樂也是可以的。密碼的秘密小學四年級那年,某天只有麥太和我二人,沒有其他小朋友,她提議帶我去中環大會堂的兒童書展,說:「不如我送份禮物畀你吖。」我很開心,到現在說起來還會記得當時開心的心情。麥太大概以為我會要一些益智圖書或習作,但我當然不會要益智圖書或習作。我選了一個金屬製的玩具夾萬,墨綠色,要用鎖匙及密碼才能打開。麥太擔心我忘記密碼打不開夾萬,我說一定會好好記住,她笑一笑就給我買下這份禮物。她把密碼紙放在自己銀包,說:「如果你唔記得密碼,你就靜雞雞打電話畀我,咁我就靜雞雞話個密碼畀你知吖。」這是我們之間的小秘密。她大概沒想過,事隔三分一個世紀,至今我依然記得那個密碼,記得那個保險箱曾經放置的照片及信件,就像我一直記得麥太的慈愛、信實和堅定。 圖 1:玩具夾萬藏著作者與麥太的小秘密 信望愛的化身有一首改編自〈哥林多前書〉的聖詩,聖詩提及的名詞、動詞、形容詞,毫不誇張地,都能在麥太的身上找到痕跡。每次聽到這首聖詩,麥太的形象都會浮現在我心中。「若有愛心,有恆久與寬恕,凡事自制,沒有損人惡事,能凡事容納,凡事相信,凡事盼望,無盡愛,沒止息!」麥太,願您在主內得到平安。(註:在麥太還清醒時,我在蘇格蘭的療養院跟她面對面分享了以上種種記憶,她躺臥床上,一邊聽著,一邊微笑,就像小時候說要幫我守護密碼時的微笑,貫徹如一。) 圖 2:作者於麥太的追思會上致辭 (本文為2022年12月6日於港島區某浸信會舉行的追思會上致辭,文字版本從講稿稍作修改。)▌[光合作用]作者簡介薯伯伯為最早一批在網上連載遊記的香港人,多年來足迹遍佈歐、亞多國,在喜馬拉雅山麓、東南亞、南亞等地區生活。著有《風轉西藏》、《北韓迷宮》、《西藏西人西事》及《不正常旅行研究所》,分別在香港、北京及首爾出版。原文刊於作者Patreon...
巴基斯坦北部本來就較少遊客,即使有遊客也大多聚集在 Gilgit 及 Karimabad。往紅其拉甫山口的道路上有一座小鎮名叫 Sost,我在2002年到訪該地旅行遠足,聽說附近有百多名中國民工,好奇心驅使下探訪他們工作的營地。 Sost 分了新舊兩區,兩區相距約2公里,中間完全是塊荒地。舊城區規模太小,承受不了日益頻繁的中巴貿易,在旁另建新城,但基建配套不足,有一間中國外貿公司承辦工程,從新疆喀什招聘了八十多名中國民工,工人來自四川、甘肅、重慶,他們本來不相識,各自前往新疆找工作,在喀什時遇到中國外貿招工便過來。...
書店的非凡之處,是其存在足以影響一條街道或商場的氣場。繁忙的英皇道兩旁商鋪臨立,有為數不少的商場,如果不是森記圖書,英皇商場除了遊戲機中心及美容按摩店,跟其他「死場」一樣不顯眼。 在炮台山站斜對面的森記圖書,書架上把沈從文及蕭乾的書放在一起,不知根據甚麼來分類,店主陳小姐卻說:「沈從文不喜歡蕭乾,等他們死後在一起吧。」說罷自己哈哈大笑,像是為這對冤家開了一個玩笑而心滿意足。 由中學暑期工到店主 陳小姐最初從福建廈門來香港並在北角唸中學,同學在森記做暑期工,聽得她甚為羨慕,等到朋友辭職她就來頂替。她說書店的工資雖然不高,但暗自盤算:「一本書要三、四元錢,如果一天能讀一本,就能省下千多元,還有薪水,何樂而不為?」有時晚上來書店找陳小姐,會見她拿著書本來回踱步,邊走邊讀,看到相熟朋友就停下來聊書。 她說剛來港時不懂粵語,但老闆照樣聘請她,說她笑容好,而且老闆說賣書只需懂三句廣東話:「你好,多謝,無折。」森記賣書本來就已經有折扣,但以前的讀者精打細算,看到打了折還是會再問有沒有折扣。說起來森記有三代老闆,創店的老闆開了幾家書店,把北角這間轉讓了給另一人,第二任老闆做了幾年,最後把店轉讓了給陳小姐,讓她由店員變成店主。 養書也養貓...
「世界正義工程」公佈《2022年法治指數》,香港於「基本權利」一欄,在 140 個國家之中排名 61,亦是亞洲高收入地區之中排行最低。此一排名的高低,關乎該地的法律到底是「依法治國」還是「法治」。值得留意的是,烏克蘭的排行是 55 位,比香港高...
如果以為 0+3 變成 0+0 就能吸引外地人訪港,是天方夜譚。從旅行人的角度去看,香港不單是毫無吸引力,簡直符合了「避之則吉」的旅遊準則。目前香港旅遊業只有一條出路,在文末會提及。先說香港毫不吸引的原因:1.外國不少地方的日常生活已經是疫後時期,在密集空間不用強制戴口罩,沒有限聚令,進餐廳不用掃碼,人身自由不受限制。例如在泰國街頭大多數人都會戴口罩,但遠較香港少約束;在英國口罩則幾近絕跡,就像疫情早已結束一樣;餐廳都不用掃碼,沒有限聚。那麼習慣了在較自由的外國旅客,為何要來諸多限制的香港?2. 不少香港人對香港難以捉摸的抗疫措施無奈甚至反感,大廈突遭強檢,對外國人而言,更為無所適從。若來香港之時忽然得了個紅碼,付上萬多元港幣去體驗隔離嗎?3. 香港有餐廳連環被停業,有人開會被控違反限聚令,這些消息沒有被封鎖,外國人看在眼裡,只會加深不安及恐懼。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