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寺廟罕有明令禁止穿短褲入內,然依當地民風,男女老少信眾朝拜,皆著長褲。短褲是否等同不敬,非我所能判斷,然旅居藏地,明知藏人習俗,亦樂意跟從。跟從不需認同,只是明白風俗如此,自己亦沒強烈原因必須穿著短褲,那就寧願遵從習慣穿長褲入廟,以免留壞印象,此乃基本尊重。 同理,到訪穆斯林國家,不論保守與否,即使在較為世俗化的伊斯蘭國度,偶見女士不蓋頭巾,亦少見男女當街穿短褲行走,伊斯坦堡、安塔利亞等地屬例外。並非說當街穿短褲有問題,然而若對衣裝堅持我行我素,別人雖不阻止,確易招來麻煩。土耳其曾有女士因穿短褲而遭人襲擊,引來抗議。假道德衛士因他人衣著而攻擊他人,行為可恥,當受懲處。若以穿衣作為自由表達,其穿衣權利無可爭議,應當尊重,然旅行在外,風險當前,自可衡量利弊得失。 進退有度方能致遠 推而論之,緊身穿著以展示身形,固屬個人自由,但若身穿性感裝束出現於紅燈區夜場,何能不被誤解?方法有二,一是期望教化途人,穿衣展示身形乃人權,期待對方馬上學會尊重他人穿衣權利;二是更為實際方法,乾脆避免張揚,否則應明白風險及可能面對處境。 每次談及旅行衣著,總易演變成平權之爭。建議旅行者選擇合適衣著,並非不尊重個人穿衣自由,只是因應不同國家、民風、場合而有所適應,不必涉及道德或價值判決,更非性別歧視。有如財不露眼,並非認同賊人可搶劫他人,然而畢竟明白風險所在,所謂「慢藏誨盜,冶容誨淫」,因地制宜,免得為行程招來無謂變數。 穿著以平淡為要,別人不注目,方為上策。入鄉隨俗非等同隨波逐流,更非順從,只想保持低調,低調是感受異樣文化必不可缺條件。 善旅者皆善隱其光,適時方顯,因其內歛,是以能進退有度,反能致遠。...

  • 某年遊韓國首爾,夜行地道,忽遇一白人男子,韓語對話,不明所以。只見其手執厚重帳簿,載眾多帳目,或記韓元數萬至數十萬。我請其以英語交流,男子自稱任職慈善機構,正籌募資金。我疑其有詐,直言不便施助,說罷便走。同行二友,連聲說幸好我在現場,否則不知所措,或要以錢財了事。騙徒手法表面層出不窮,然萬變不離其宗,利用社群心態,或有附和傾向,或求他人好感,多不願得罪他人。此乃日常習性,即使面對可厭之人,亦難以打破。想起電影《搏擊會》 (Fight Club)一句話:「我等以無有之財,追無需之物,以悅不喜之人。」(We buy things we don't...

  • 常有人問我,周遊列國,最愛何處,我總不假思索回答西藏。非謂西藏無瑕完美,然居藏十餘年,見證人間美好,啟發甚深。在西藏時,間中有旅客分享其對藏地或藏人感受。曾遇一旅客訴苦,稱在八廓街遭「欺詐」。一問之下,原來遊客購買紀念品,攤販要價稍高,客拒議價,遂怒而去,事後指責店家不老實。我問何不講價,遊客以為明碼實價才算公道,餘者皆欺。猶怒未消,續訴當地人難相處,言談間卻感其人才真正難相處。間中有人說對西藏失望,問其故,原來以為西藏乃「佛陀什刹」佛國,望獲啟迪,終無所獲。然若內在缺乏靈修,何能單靠外遊而洗滌心靈?十九世紀中,法國二人先後遊吳哥窟,先是傳教士布意孚(Charles-Emile Bouillevaux),目睹住民朝拜,不識其文化,反視為異端,見雕塑嫌之裸露,違反常倫,滿眼猥瑣。數年後另一法國人穆奥(Henri Mouhot)同是前往吳哥窟,深為其文明震撼。一地兩觀,感知各異。聽過一則民俗故事,出處不詳。有印度君王欲試臣民,遣樂觀與悲觀二臣出遊考察。二臣歸來,一人說地荒蕪而民懶散,資源稀缺,猶未開發;另一人則回稟地方潛力無窮,民風熱情,進取樂觀。國王聞言大笑,二臣所至之處,實為一地,分別取決於態度心情,亦或關乎見識及修養。固有客觀準則,但旅遊大多觀察所見,表象為外,反昭內心,猶如濾鏡與鏡子。 連結:https://www.patreon.com/posts/100087759 照片:西藏拉薩布達拉宮的鏡像,筆者攝於 2019...

  • 有年歐遊,火車偶遇巴西作家與美國遊客,言談之際,遊客好奇問作家著作的「title」。巴西作家不諳英語,困惑此詞,遊客反複唸著:「What’s the TITLE of your book?」作家仍茫然,遊客語塞,不知從何表達。我不禁插口道:「What’s the...

  • 幼年時週末無所事事,午間電視無播卡通,惟有賽馬與體育節目,臥視天花旋轉風扇,時光漫長有如定格。那份沉悶和孤獨,乃童年遙遠回憶。有時自問,也許正是對這種寂寞的內化排斥,是以喜好讀書寫字。當初寫作不為分享,僅作日記記事,及至網絡興起,才有機會發布校園回憶及遊記等文章。說到旅行者之修養,寫作應是其一。外人以為旅行多彩絢麗,實情常伴隨不安、焦慮與孤單,即使資歷日增,還是無可避免。猶記得於「九一一事件」翌年到訪阿富汗,起行前問清情況,得知人身安全才出發。然當年配套不多,戰後生活費高昂,旅費有限,雖換來甚深體驗,卻倍感身心消耗。於喀布爾所居旅館簡陋,四壁一窗,晚間電力欠奉,只靠石油氣燈光照明,幸有紙筆相伴,書寫日夜得失,渾然不知時日,宛若「心流」(flow)。入心流者,思如泉湧,寫字速度追趕思緒,有如人筆合一。為記清晰,須細意觀察,幾近正念(mindfulness)。寫作亦為思辯,釐清觀點,時刻保持開放心境。書寫教人樂觀,偶爾遭逢不順,如遇盜賊報警,亦能趁機記下當刻細節,體會不同警局快慢節奏,在逆境中總能有所得著。間中讀回昔日遊記,遠事如新,猶讀他人行跡,聆聽往日想法,像聆聽三方感受,除能自省,更添同理與包容。以紙筆直面內心世界,應對孤寂,整理混亂思想,在迷亂中尋找意義。若言旅行是人生,寫作則是對人生的深刻洞見。於筆者而言,長途旅行最重要技能,書寫必然是其中之一。 照片:於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居住的旅館,名叫 Zar Negar Hotel,22...

  • 曾與某旅行社商談業務,對方請來資深主管,自噓熟知西藏。短談之間,已覺不妥,連拉薩基本地理亦不明白。提及布達拉宮對面藥王山觀景台,主管一聽「山」字,誤以為涉足登山,連聲反對。後知觀景台屬市中心,似不欲於下屬前失體面,反復問遊客登「山」若有高原反應,如何召援呼救?救傷車幾分鐘到埗?猶如雞同鴨講。不禁問他如何熟悉西藏,原來只數年前進藏數次,卻自詡為「西藏通」。亦記起某年乘火車自新疆烏魯木齊至中國首都北京,遇一自稱「新疆通」的中國天津商人,居新疆數載,於車中大談對維吾爾人及伊斯蘭教看法,終言多為虛構,甚至冒犯。如誤以為穆斯林不食豬肉是為尊重、混淆聖誕為開齋、視齋戒進食為文明指標,令人詫異,匪夷所思。「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兩者相輔相成。吃喝無罪,然若出遊只顧玩樂,何能深入了解當地風土?讀書雖好,然若不放眼世界,何能明白箇中人情?欲識一方土地,始終在於行者本身特質——自發、專注、求知、勤學、開放、包容,缺一不可。論遊歷次數或逗留時長,猶如履歷所載年份,或職銜前「資深」二字,或似戀人相識年期,與真實功夫或相互理解程度固無必然關係,甚至大相逕庭。間中聽聞「資深」人士之言,或無知自大,或肆意歪曲,其可厭之處,遠勝素人。 照片:西藏拉薩布達拉宮前方,藥王山觀景台在其西側(圖外),遊人競往該處取景,擠擁不堪,口角頻生。我拍下不少宮殿照片,於觀景台取景甚少。攝於 2019 年 5...

  • 遊埃塞俄比亞北部提格里州阿克蘇姆城,投宿旅館。室似整潔,我卻疑其未換床單,質問職員,起初否認,待出示證據,對方心虛,最終更換。過程經歷四階段:懷疑,求證,揭發,行動。詳述如下。懷疑:何以入室即疑未換床單?因早晨至旅館,昨夜賓客剛去,室未整理,遂外出買物。一小時後歸來,見房間猶亂,前台召來清潔工,不消三分鐘已完成打掃,如此神速,疑竇頓生。求證:心存疑團,入室查證,果見房間邋遢。僅用一法即能判定床單有否更換,辦法甚簡——檢視床單上有無十字摺痕。床單經洗摺疊,當有摺痕,若無摺痕,即覺可疑。揭發:若對職員道出無十字摺痕而斷言床單未換,一來欠缺說服力,二來亦不欲傳授此法。我未明言其故,只說床上發現毛髮。職員先抵賴,追問下終心虛,砌詞推搪床單新洗未乾,未能更換云云。行動:職員雖認疏忽,卻拒不替換,我轉告前台,經理跑到房間,親自換上全新床單枕套。換床單四步曲完成。旅遊多國,偶遇地方條件不佳,未能日常更換,也非罕見,如在西藏轉山、尼泊爾徒步。然埃塞北部絕非荒地,不換床單,絕非條件所限。職員若想偷懶不換床套,完美造假,實非難事。必先確保室中逗留時間足,至少十分鐘,太短易惹懷疑;其次須細察床鋪有無髮殘;為除床單皺紋,可輕噴水花,有助撫平:最後於合適位置摺十字痕。如此操作,定能瞞天過海。然而與其費神造假,不如直接更換床單,豈不更為省事?重用床單易露馬腳,虛構多有瑕疵,造假消耗更巨。與其勞神捏造,不如真誠相待,更覺輕鬆。 照片:非洲旅行常有人邀我拍照,我見他髮型,不禁問他是否看過《龍珠》,他拿出低清平板電腦搜尋,說回家要看漫畫。相中人名叫 Dawit Gebru,當年 21...

  • 過往寫作題目,從旅遊文章至近年時務政論,反映世態速變,見證苦難之時,連「節日快樂」亦難以啟齒,遑論談吃喝玩樂,寫作心境隨經歷變遷。記得有讀者見我寫文方向改變,或因見解不合,屢次留言,一時如僧伽說佛勸回頭是岸,一時動之以情嘆懷念昔日文章。然而我過去文字取態鮮明,若讀者後來才感變化,乃因當初未曾相識。虛心聆聽,是為美德,如文中理據有誤,觀點不清,得讀者指點,總願受教。然若涉立場主張,觸及核心底線,又或人身攻擊,強辭奪理,則寧堅守原則,拒絕迎合。願文字久存文始於興,若非所喜所好,焉能下筆?隨心而行,方能穩守平和,不為外物所動。時或吃力不討好,仍願留下書寫,皆因創作及研究過程自得其樂,遂能堅持探索。若有讀者共鳴,更屬萬幸。要知事情是否心之所動,不妨反思,若無利益或讚賞,還能甘心做事?一味追逐讀者喜怒,又或盤算商業所得,只管奉承,忽視內在動力,萬一外因離去,寫作之志豈不盡失?經年累月,近日重新動筆撰書旅遊主題,不慕風花雪月,但記途中感悟,願文字久存,以啟讀者之思。致力行文精煉,文白相間難免,僅求用詞確切,避用生僻字句。此文風昔日常見,非筆者所創,粵語古字多,諳者明白不難。斟酌用字造句,視之為練習挑戰,筆者亦能樂在其中。固心志,守文風,由心而發,始能保有動力。時刻內省,願亂世中不落俗套,免隨波逐流。 照片:印度恆河,與鹿野苑日月山法輪寺的僧人前往恆河做法事,攝於 2002 年 2 月...

  • 昔日於西藏,曾遇四名外地遊客,三蓄雜食,一專素餐,四人相約包車前赴阿里西北僻地。 行程開始,肉食三人已覺不妥,原來素食者堅執,標準極嚴,為確保素食不加動物油,餐前必入廚房檢查,且要求店家肉、素分鍋。店家稱條件有限,他強入廚房洗鍋,還自鳴得意道:「不是很容易嗎?為甚麼做不了?」 他不禁止團友食肉,然每見葷,總說動物可憐,不忍食其屍體。素食者或真顧及生靈可貴,卻似漠視同伴感受。同行者其後告知,每餐也如煎熬。行程尾聲,素食者見惹眾人厭惡,力圖修補彼此關係,忽說當夜由同伴選擇餐廳,一切皆可。同伴向來和善,此時卻淡然回應:「沒關係,行程快完結了。」食素本欲積福,反種怨心。 誡律守持者,或因宗教,或當遊戲挑戰,更或只想減省選擇,簡約人生。若因自律而自負搶佔道德高地,或甚強套規範於人,終非善果,更易招尤。 身教勝於言傳 曾有相識,好於傳教,道德教化只容於口,側重限制他人自由,然於言語行為愛心信心之間,枉己正人,反不見信徒榜樣。我聽甚厭,直問他終日傳教不倦,可有想過別人不信甚至反感其宗教,或關乎傳教者本人,對方一時語塞。...

  • 某年遊張家界,位處中國中部湖南省,自火車站乘公車至市中購糧。下車之時,一中年禿頭男「不慎」用腳踏我鞋面,我欲拔足而不得,心中疑惑,何故如此費勁,遂拍其肩告之。對方「驚覺」,連聲道歉,甚至卑躬屈膝以手擦我鞋面,不絕口稱:「小師傅,太對不起!」 我說無妨,然對方堅持徒手擦鞋,初覺好笑,再三言毋須如此,秃頭男子仍堅持替我擦鞋,終覺異樣,背上突生一度寒意。下意識摸褲袋,錢包已失,當下未及深思,急指旁邊另一人道:「你偷我錢包!」認定他與秃頭男乃同黨。該人心虛,立即離座,座下即見錢包。 異常必有因 旅途著重觀察,異常必有因,宜信直覺。直覺之奧,在於初起不察,及後方能細數其理。直覺實亦有科學支持,涉多巴胺及神經網等,每當預期不符,偏離常軌,多巴胺水平變化,激活大腦中之前扣帶皮質(ACC,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其負責檢測錯誤、分配注意、調節情緒等。ACC 之激活,遂釋放壓力荷爾蒙,引生理變化如表皮血管收縮,寒感由生(註)。...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