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看節目 攝影藝術家蕭偉恒曾記錄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但現在他要錘擊自己當年親手拍攝的示威照片,目的是要隱藏示威者的身份,也寓意當局刻意抺去2019年的抗議活動。人在異地,掛念香港。暫時回不了香港,他決定把自己「寄」回香港,他如何實踐這個另類回港工程?▌由香港到英國 「我由離開香港那一刻已經創傷了。其實很多生活放棄了,事業放棄了。很多東西要重新開始,甚至我自己到了英國,接觸本地的藝術圈和參加不同活動,你都要重新介紹讓人知道蕭偉恆是何許人。我自己本身是一個關心社會的人,過去十年八年有很多事情發生,亦給了我很多衝擊,讓我發展了很多新的作品。我對攝影的看法是覺得有很多可能性,包括你用什麼照相機會有不同的訊息,用什麼物料去印出映像會有不同的訊息。如何拍攝?如何呈現?中間的過程如何?這些都會構建了整個攝影的系統和語言。」▌關於2019年社會運動「這本書是我2019年便開始做的,2021年曾在香港展覽,一共印刷了十多本。開始做這輯作品的時候,都只視之為一個歷史的紀錄,沒有想過成為藝術作品。開始的時候大家都不介意被拍,如平時的遊行一般。到了運動的中後期,人們開始十分介意相機的存在。他們知道當時的政府或現在的政府也一樣,會無所不用其極,找出任何的證據證明你在場。攝影某程度上在這方面成為武器,令我思考我的攝影是否已經沒有用,我一直做的東西,對於這件事、這個運動是否完全沒有幫助?如何令我一些沒有用的攝影變回有用,就是用這個打孔的方法,將一些很敏感,很不應該出現的影像錘掉。這個打孔的動作相當能象徵到那種暴力,這種暴力亦是我在香港那麼多年,唯一能見到最多暴力的一年。是外加的,是沒有需要的。我現在就是用這麼荒謬的方法去處理這一輯照片。」▌善用自己的新身份「剛才在展場可以看到我的身份多了一個「/UK」,即是 HK/UK (香港/英國)。這是過往未曾出現的,是主辦方替我加上去的。其實他們都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會有一班香港來的藝術家在這邊會開始有展覽,亦都特別強調「香港/英國」這件事。因為以前參加展覽,香港就是香港;現在到了這個狀態,身份不只是我自己覺得如何,連藝術圈或在英國社會,都廣泛接受「香港/英國」這種身份狀態。作為一個移民英國的香港人,我要好好把握現在這個身份,要留在這裏生活,理解一下歷史,留在這裏可能會找到很多和香港有關係的東西,和香港有關的歷史文化。那種很相似或不相似的元素,這種混合的狀態,有機會就是我現在作為這種人,這種身份,需要注意的地方。」▌如何把自己「寄」回香港?「我以前本身做的創作和香港有關,和自己發生的事有關。突然轉變了整個語境的時候,創作上會好像有點力不從心,或者未知道自己的定位在哪裏。我覺得英國最像香港的地方就是郊外,大自然就是聯繫不同地方的重要元素。其實有的時候很想念香港,考慮會否回去香港。但是回港的成本很高,一家大小買機票不便宜,另外那條紅線是否去到我這裏,其實我也不太清楚。回到香港能否再回來英國,這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我正準備一件作品,嘗試將自己『寄』回香港。」他就在英國郊野自拍了相片,但他如何把自己寄回香港? ...

  • 收看節目 不少香港球迷對於英國城市的認識,往往來自英超球隊名稱,除了英超 Big 6外,還有紐卡素Newcastle、列斯Leeds、伯明翰Birmingham、李斯特城Leicester City 等球會。移英港人來到英國後,延續足球的熱誠,很多城市均有香港人足球隊,更組織香港人足球盃賽,在伯明翰舉行。盃賽今年已是第二屆,共有十二隊香港人組成的球隊對壘。...

  • 收看節目 這兩年多,已經有十多萬香港人經BNO Visa計劃移民到英國。在不同的港人組織中,開始聽聞一些適應遇上問題的個案,部份更導致出現情緒或精神健康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單為一起生活的家人帶來困擾,更可能因處理不當演變成爭執,甚至暴力,直接破壞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求職感困擾 負面情緒要適當宣洩協助香港移民的組織 Trafford Hongkongers...

  • 收看節目 位於金鐘的夏慤道(Harcourt Road)是連接灣仔及中環的一條主要幹線,由於鄰近政府總部、立法會大樓和行政長官辦公室,令它經常成為香港人對政府表達訴求的地方。香港的夏慤道為香港人留下不少記憶,英國的「夏慤道」又如何啟發一名移英港人的藝術創作?今集《藝行記》,身兼藝術家、策展人,並曾當上區議員的Clara分享她與夏慤道的故事。▌遠眺英國的「夏慤道」,Clara有感而發「這裏的山勢會令我想起香港,尤其是最後的兩年在跑馬地工作。現在的狀態,走了出來就是想為香港做更加多事情。暫時是很忙碌的,可能有兩個情況,忙就是很積極,但可能忙就是想自己不要傷感。不過我的觀念裏面,其實沒有時間去休閒。因為如果中英聯合聲明,或者所謂基本法或者所謂「五十年不變」,令香港人有少少空間去爭取任何東西的話,這個五十年就快要過去了。可能你會說現在已經宣告失敗,2023年已經沒有可能性了。但我們不是所有人一齊認輸,還有很多香港人去爭取一些東西。我覺得沒有時間傷感,沒有時間傷感。」▌Clara 眼中,藝術創作和社會的關係是⋯⋯「有人說藝術家可以很超然,可以自己做自己的東西。但我想說,那怕你自己在自己的工作室,只是畫自己喜歡的畫,那怕只是這樣,其實你也會受環境或者社會的客觀環境限制。除非你的作品永遠也不會展出,否則會牽涉到整個體制,限制某些人的東西可以展出。整個體制如何限制某些作品,其實這是一個很複雜的網絡問題,正正是會牽制藝術家的創作。即使你的畫作表面上跟社會無關,但當呈現在某一個畫廊或者某一個展場,或者某個大會堂的展廳,其實背後有一連串的網絡去成就這件事。」▌在英國,Clara 的創作又如何?「現在有一個夏慤道的展覽,我們想用這個展覽,作為一個一年多計劃的開始。這個計劃想做一個比較歷史的項目,想比較Sheffield的夏慤道和香港的夏慤道的故事。這些告示貼,我們也做了一張明信片,邀請不同的人,有任何有關於世界上任何一條夏慤道的故事,和自由有些關係的,都可以給我們。我們想搜集這些故事,再做下一個創作。因為我的血,我幾十年來的記憶,也是由香港這個空間孕育、養成的。到了這裏來,也是帶着這些記憶向前行。但是人自然地也有記憶,一路沿着自己的經驗、記憶和經歷,一路發展下去的時候,對於我來說,自自然然,我的經歷就是會有香港。所以一路發展下去的,無論如何,也跟香港有關係。」 ...

  • 收看節目 這一集,是 Louis 寫給牆內朋友的一封信。多年來,他與已被帶到牆內的「她」追星,追達明一派,追明哥黃耀明。他們追星的程度,跟現在狂熱的「粉絲」一樣。目前,一個已在牆內,明哥在香港也無法找到場地演出,所以,兩人再也無法親自追星了。 雖然有很多個「不能夠」,但經過這幾年的歷練,Louis沒有期望,也沒有失望。他仍懷著一份信念,相信終有一天,能夠和「她」在香港聽明哥唱歌。 ==============親愛的___從朋友口中知道,你又呻冇人寫達明一派嘅野畀你喇。咁啱收音機正正就係播梗達明嘅歌,唔知你又有冇一齊聽到呢?2013年認識你之後,我地都會一齊去睇達明嘅Live。我身邊唔多人追達明,你嘅存在,令我每次都有人分享達明嘅好。今年明哥邊走邊唱演唱會,我冇錢喇,飛唔到去外國睇。但我點都會盡力記錄每一場畀你知,因為自從認識你以來,我知道你對佢哋嘅愛有幾深。五月尾知道個show取消左,搞到我個人好Emo,哭__左果隻唔開心。但唔緊要,我會繼續等,我知你都會。六年前有次同你唱K,我哋由頭到尾淨係唱黃耀明嘅歌,最後你幫我錄「身外情」。我一直好愛呢首歌,「原諒我不記得忘記」係好高嘅境界,人生太多事情只能夠讓佢發生,唔想記得嘅偏偏會記得,想留住嘅偏偏會走。自從同你唱過一次K之後就夾唔到時間再唱,好想快啲再同你唱,一個人唱哂好悶架。我等著你回來,好期待我地可以一齊再睇明哥同達明,繼續等開個唱嘅一日,以及大家歸隊嘅一日。Louis字...

  • 收看節目 大量香港人移居英國令傳統英國華人教會迅速增長,同時也為這些教會帶來衝擊。根據英國宗教團體的調查,二百多個華人基督教團體和組織當中,有至少十七個是在過去兩年成立。這些教會在移民潮下為移居港人提供在地支援,並讓他們得到心靈的照顧。 與此同時,研究顯示中國大陸基督徒和香港基督徒之間存在著政治矛盾,分別有三間不同地方的華人教會都發生過兩者拒絕互相代禱,甚至不願意一起坐的情況。 這些新舊教會、教會內的新舊教友,以至不同背景的教友,如何共存和共處?今集《記.香港人》走訪利物浦幾間教會,探討移民潮對它們的影響。 ▌梁永善...

  • 收看節目 行為藝術家阿金與太太Clara,2003年穿上裙褂參加七一遊行,為香港沖喜,訂婚兼發聲。夫婦二人於2007年成立 C & G藝術單位,過去十三年,他們共策劃超過80項藝術展覽。 社工出身的阿金,不論行為藝術或者畫作,都以回應社會為主題,對不公發出提問。...

  • 收看節目 陳健民80年代尾在美國耶魯大學攻讀博士,在那裡,他遇上了他的啟蒙老師,也殿定了他當公共知識份子的志向。畢業時正值90年代香港第一波移民潮,大學教授勸他留下,他郤堅決逆流回港,因為離開是為了回來。今年三月,陳健民獲邀返回母校演講,重返校園,百感交集。

  • 收看節目 「佔中三子」陳健民三年前出獄,失去了學者身份,也漸漸淡出公眾視線。2021年,他獲台灣國立政治大學邀請,出任客席教授,重返課堂。在台灣生活一直保持低調的他,接受《綠豆》專訪,分享了他初到台灣時,一度陷入失語泥沼,往後如何重拾動力,做微小而有意義的事情。至於去或留,他沒有明確答案,只知道要常懷希望,好好活在當下。 後記:陳健民的溪邊速繪 拍攝KM在他最愛的景美溪踱步,給他一本筆記簿寫點東西。翻開筆記簿,KM寫了「活在當下,常懷希望」八個大字,還速繪了景美溪的風景,是長滿溪邊的蘆葦。KM愛畫畫寫字,訪問時他提過,2020年來台時只帶了少量家當,但行李箱中卻帶了他的文房四寶,「我真係帶晒嚟,我嗰時執咗好少嘢嚟,因為當時仲唸緊一年後我可能會番去,咩都冇執到,係帶咗毛筆,宣紙,字帖。我嗰時想像係咁,可以喺度休養生息,寫下字。」過去在香港,他都會在維園年宵寫揮春,今年農曆年,身在台灣的他也寫了一對對聯「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寄語香港人要抱持不屈不撓的精神。 ...

  • 收看節目 一家專賣香港製造品牌的店,2020年於疫情期間落戶上水新康街,它的名字也是「水貨舖」,但前面加多了一個「上」字。 「上.水貨舖」的老闆Dream 說,一初選擇在上水開舖,除了因為疫下租金大劈價,最主要是因為夠「過癮」。於是在這個大家都跳「大媽舞」的地方,卻有一家格格不入的店。 小小店舖,集合了不少香港品牌,有零食、手作,手工啤酒。但更重要的,是這裏集中了一班區內上水人經常在「圍爐取暖」。貨舖也辦過不少活動,讓街坊認識北區,甚至辦過同學會,以及為北區女孩福祉著想的配對活動。...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