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看節目 加拿大密市有個「香港節」 七十年代,香港曾經有個「香港節」的大型盛事。 事隔數十年,在加拿大的密西沙加,一班香港人在他鄉,舉辦了一個新的「香港節」。而活動其中一個主辦人,就是五年前移民到加拿大的導演歐文傑。 來到異地,為何他暫時放下了以往的專業,由零開始學習如何舉辦一個大型活動?對他來說,背後又有何意義?...
收看節目 你我他都哼過的RubberBand,對唔同人嚟講有住唔同嘅意義。今次綠豆搵嚟港英澳三地歌迷挑戰「第一屆RubberBand國際問答比賽」,分享樂隊同佢地嘅連結。而成軍接近二十年嘅RubberBand 亦係第一次隔空俾驚喜歌迷,唔知歌迷會有咩反應 ? RB又會唔會俾fans熱情嚇到...
朱漢強(朱仔)尋親的信從溫哥華寄到維多利亞,大約要跑一百公里,但信件背後的機緣,穿山過水,又穿越時空——地址是他姊姊們探訪香港失智的表姨時,從她家中找來的;信裡附的老照片,是朱仔出生以前外婆譚瑞香從維多利亞寄到香港給女兒看的。半個世紀後,它竟又經溫哥華重返維多利亞,送到照片裡擠在兩位女士中間的小男孩手上。讀完信,不再是孩童的長輩把它擱下幾天,稍稍消化,然後回撥電話---- 「我可以帶你去找你外婆的墳,這世上只剩我知道她葬在哪裡了。」朱仔的表舅 Henry Leong 說。 ...
收看節目 13年等待,只為一句公義,卻換來空白回應。 2012年,的士司機陳輝旺在西隧口因車資問題與乘客爭執,他報警,卻反被警察拘捕,過程中被箍頸,兩日後全身癱瘓,一個月後離世。 死因庭兩度裁定——他「死於非法被殺」。但警方有因此展開刑事調查嗎?沒有。至今仍無。 我們收到陳輝旺家屬4,000多字的來信,再一次梳理記憶,再一次揭開傷痛。 「警察打成我咁。」13年了。希望大家花點時間,看看這封信的全文。...
收看節目 在移英港人擔心入籍規則「加辣」之際,國會議員正努力遊說政府,不要背信棄義。今集《Let’s Talk》邀請其中一位爭取維持BNO簽證5+1的國會議員James Naish,在國會辯論後再深度剖析。🇭🇰 為何移英港人與其他移民有所不同🇭🇰 點樣形容香港人?移英港人有沒有甚麼好難搞?🇭🇰「搬龍門」對英國和香港人都不是好事🇭🇰...
收看節目 自從英國政府開放BN(O)簽證計劃以來,不少香港年輕人、家庭以至退休人士陸續移居英國定居。隨著時間過去,港人漸漸適應了當地的生活節奏,無論是語言、社區還是日常起居都變得駕輕就熟。不過,當我們學會如何在異地生活,是否也同樣了解在這裡「離開」的安排呢? 今年暑假,一群移英長者來到倫敦郊區,並非為了敘舊或旅行,而是走訪當地的墳場,親身了解英國有關「身後事」的資訊。他們學習的課題包括:如何簽署生前文件?萬一家人離世,應聯絡哪個單位?這些原本陌生的議題,正逐步成為他們需要面對的現實。 一位團友Jack與妻子Elinor於2022年來英退休,兩人相依為命。他坦言,當初移民時並沒有深入思考「百年歸老」的問題。他說:「World as a...
容許我:這篇報道寫的不是別人,而是我的丈夫朱漢強(朱仔)在加拿大尋找外婆足跡的故事。 朱仔於1965年出生於香港,同年,他年僅56歲的外婆在加拿大了結自己的生命。這個女子曾為子孫生計赴加打工十年,去世後卻像一隻斷線風箏,逐漸從家族敘事中淡去。 這不僅是一次追尋家族記憶的旅程,也像是一堂關於早期華裔移民的課。 從病榻前的口述家族史開始 事情得從2002年說起。那年朱仔的媽媽 (我的奶奶)中風垂危,正在英國寫碩士論文的我倆,匆匆收筆趕回香港。之後奶奶多活了一年,而朱仔也多賺了一年陪伴摯愛的媽媽,並完成家族的口述歷史。那二萬多字裡包含不少朱仔素未謀面、甚或第一回聽說的家族人物。印象最深的是外婆,她留下來的事蹟雖然寥寥無幾,卻也令人浮想聯翩。他這樣寫道—— 「沒有外祖母,我們的生活相信會很苦很苦,鄉下的家人也可能撐不住。如果不是家裡生活苦,外祖母也不用在生命的最後十年,漂洋在外,魂斷異鄉。」...
收看節目 Gen03,2023年於曼城成立的香港人樂隊,六位成員本不相識,卻因音樂聚首。兩年間,他們演出不斷,並自資創作了四首原創的廣東歌。今年7月,他們舉辦首場的獨立音樂會,由租場宣傳到燈光音響全部自理,為的是共鳴與夢想,更希望的,是與隊友留下一起活過的印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