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奧本海默》,二戰史癮起,於是在串流平台重溫Gary Oldman主演的《The Darkest Hour(港譯:《黑暗對峙》)。這次已是我第三次重溫這片,但今次看著電影中邱吉爾在國會大樓多處地方—下議院、西敏宮特廳、議員走廊等走來走去,閣員黨友反對黨在中庭起哄的場面,想起早前一家參觀國會的fun facts。 國會大廈座落西敏宮(Palace...
美國總統拜登上周五(8月18日)在大衛營與日本和南韓首腦舉行峰會,日韓兩國擱置了歷史恩怨,與美國簽訂了旨在制約中國與北韓的防務協議,外界指這是亞洲地區的小北約初步形成,令東亞地區緊張局勢升級。在香港,八十八歲高齡的前中文大學校長金耀基罕有發聲,指政府和立法會強行改革中大校政,是政治干預學術。美日韓簽訂務協議據《紐約時報》報道,美日韓三國在大衛營協議中承諾,每年舉行一次三邊峰會,擴大聯合軍事演習,建立在危機時刻進行溝通的三方熱線,三國還在一份聲明中批評了中國在南海從事「危險並咄咄逼人的行為」,又重申了「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北京官媒《環球時報》回應三國峰會,引述遼寧社科院朝鮮半島問題專家呂超說:「大衛營峰會可以說很可能打響了新冷戰的第一槍。」日本和南韓都是亞洲經濟強國,但在軍事上並非緊密盟友。因為日本曾對南韓作殘暴的殖民統治,兩國又一直有領土糾紛,在國防事務上存在許多衝突。這次竟然響應美國總統拜登呼籲,簽訂美日韓防務協議,朝著建立軍事同盟的方向邁進,對整個東亞局勢影響極大,是極不尋常的事情。雖然大衛營協議還未發展成北約那樣、一國受襲全體反擊、有常設統一指揮架構的共同防禦體系,但已初具規模,顯然是要聯合三國的軍事力量,加強佈防東亞地區,是什麼因素促使日本和南韓放下宿怨,加入這個以美國為首的軍事同盟?最明顯的原因,就是來自中國的威脅,尤其是解放軍在台海、東海與南海地區不斷加強的軍事活動,以及為武力統一台灣所作的備戰部署及政治文宣。對日韓兩國而言,如果不協助美國遏制北京,任由北京軍力坐大,順利攻取台灣、獨佔南海,中國就會成為亞洲的軍事霸主,屆時所有亞洲國家為自身安全都只能俯首聽命,加入以北京為首的反美陣營。但中國至今仍是奉行共產主義的非民主國家,在政治意識形態與經濟及社會體制上與日韓截然不同,在美中矛盾激化下,日韓選擇歸邊同屬資本主義民主國家的美歐陣營,是從維護自身國家體制及利益著眼,並不令人意外。美日韓組建軍事同盟,對台海局勢有何影響?美國總統拜登雖然打破了過去歷任總統對派軍護衛台灣的刻意模糊策略,近乎明示若解放軍武力攻台,美國將被迫出兵保護台灣,但這個說法能否獲得國會背書、美國民意是否支持出兵護台,仍有許多未知的變數。既然連美國自己是否派兵也說不準,日本和南韓會否動用軍隊守護台灣就更說不準,即使美日韓同盟發展成真正的小北約,除非台灣也加入成為聯盟一員,否則日韓並無責任出兵防衛台灣,反而北韓若南侵,則日本和美國必須軍事介入保護南韓。從這個出兵與否的角度看,美日韓組建軍事同盟對台灣的防務並無直接幫助。不過,烏克蘭戰事為美日韓援台提供了現實啟示。烏克蘭並非北約成員國,俄羅斯揮軍入侵烏克蘭,北約成員國並沒有直接派兵參戰,以免觸發北約成員國與俄羅斯的全面戰爭,釀成第三次世界大戰。但北約選擇了向烏克蘭提供先進武器、情報、訓練及各種物資援助,令積弱的烏克蘭軍隊能夠抵抗住俄軍的攻擊,並且在一年後發動反攻,雖然目前戰事仍處於膠著狀態,但從北約與俄羅斯的國力資源對比看,俄羅斯肯定無法吞併烏克蘭,而戰後的俄羅斯也必然元氣大傷,無法對歐洲構成實質威脅,在地緣政治上甚至可能淪為二線的邊緣國家。對日本和南韓來說,解放軍若武力攻台,不論最終台灣是否守得住,只要及時提供有力的軍備援助,就可能令戰事拖長。而戰事愈是延長,中國的軍事及經濟實力就會受到愈大的傷害,倘若中國戰後元氣大傷,又受西方長期制裁無法迅速恢復,日本和南韓就可以擺脫中國威脅,這就達成了美日韓結盟的根本目標。從這個角度看,美日韓軍事結盟,對台海局勢還是有著舉足輕重的牽制效用。金耀基藉傳媒發聲在香港方面,前中大校長金耀基與傳媒茶敍,並同意媒體具名報道他對當局立法改變中大校政的觀點,是香港政治體制變成一言堂後罕有出現的反對聲音,因此相當矚目。而且,金耀基並不是站在反對派的立場發言,他形容2019年的社運為「黑暴」,並觸及分離主義,認同北京以國安法來穩定局面,即使全面改變政治體制,結束過去的民主化發展,也是無可奈何。他是在這樣體諒建制的基礎上,反對特區政府單方面強行立法,改變中大校董會架構,指現時香港政局既已回復穩定,不應該如此狙擊中大,予外界政治干預院校的觀感,破壞香港國際形象。對於中大校長段崇智不斷受到建制派抨擊,金耀基也表示不應再針對段,繼續針對他或會演變成國際醜聞。金耀基的觀點相當溫和,他甚至不是反對改革中大校政,認為可以理性討論。他只是反對政府與立法會罔顧中大校董會多數成員的強烈意見,以霸王硬上弓的手法迫中大就範,這樣理性務實的意見,特區政府和立法機關會採納嗎?不一定,在公安國安等內地政法部委主導的國安委員會督導下,特區政府和立法會對於政治任務向來不可以說不,只能加快加碼完成。除非針對中大的提案,背後沒有國安委下達的清洗院校政治任務,但假如是這樣,當初根本就不會全力開動整個政治機器。如果有政治任務,期待下達任務的內地官員改變主意,對中大網開一面,恐怕不太現實。▌[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上月底,聯合國5位特別報告員向中國發出聯署信(註一),關注港府擬立法監管眾籌活動的計劃,認為擬議的法例可能違反部分受國際人權法保障的基本權利和自由。不少朋友好奇,眾籌與人權何干?何以成為國際法下所保障的活動? 簡單而言,《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下稱《公約》)第22條保障人人享有結社自由,包括公民社會團體獲取運作所需的資源的自由。除了資金,這還包括人力資源等。而各國政府嘗試透過限制公民社會籌措資金,打撃結社自由,亦早被聯合國關注。1999年通過的《聯合國人權捍衛者宣言》第13條便訂明,「人人有權單獨地和與他人一起,以和平手段純粹為了促進和保護人權和基本自由的目的征集、接受和使用資源」(註二)。 此外,公民社會是促進人權、民主及法治的重要元素。如果公民社會獲資源的渠道受到限制,將會嚴重削弱人民的結社自由權並威脅公民社會的存續,而依賴公民社會爭取或保障的權利也會受損。(註三) 不當限制明顯加劇 聯合國人權專家在去年就民間社會獲取資源的問題發表專題報告(註四),明確指出民間團體在獲取資金方面,受到不當限制的趨勢明顯加劇。各國政府透過制訂和修訂法律,限制民間組織獲得資源的權利。報告直指,「這些措施往往是在選舉之前和/或針對大規模抗議運動而採取的,並被用來壓制、恐嚇、騷擾人權組織。」許多民間組織被迫減少業務,調整活動,或直接關閉。報告亦以香港《國安法》作為例子,批評當局濫用國家安全、反恐和反洗黑錢的名義,打擊公民社會。該報告亦指出,政府推出的限制措施,亦令民間組織受到過度監管和被排拒使用金融服務。 多年來,聯合國人權機制持續跟進公民社會面對籌措資金的困難和限制,並發表多份報告和意見,重申在國際人權法下,任何對籌措資源的限制都必須是為了追求合法利益,並且必須是民主社會所必需的;限制性措施必須是實現預期目標的最低干預手段。(註五)針對公民團體取得和使用國際資金,聯合國批評政府將外國資助和外部勢力干涉混為一談的做法,以及指控接受外國資金的人權或推動民主的團體為叛國或支持推翻政權的說法(註六)。 此外,聯合國亦關注以「國家安全」和反恐為由限制人權,強調各國政府在打撃恐怖主義或維護國家安全的同時也需要遵守國際人權法。聯合國反恐中注意促進與保護人權和基本自由特別報告員就指出,各國不得以國家安全為由,採取鎮壓公民社會的措施,或為鎮壓人民的做法辯解。(註七)...
有次跟朋友談起「自救」(self help)題材書籍,朋友雖覺有用,然坊間類似書刊太多,花多眼亂,題材大同小異,反而選擇困難。回想起來我讀此類書籍頗多,諸如閱讀方法、學習之道、改善拖延、增進意志、建立習慣之論等。 主題雖然相近,換湯不換藥,為何我會反覆去讀?實則本未深思,只覺章節篇幅都短,個多小時讀完,時而當作休閒讀物,純粹當作較益智的消遣讀物而已。然而朋友一問,我再深思,又覺雖無甚新意,卻也有其作用。 先說一個真實例子,有次我看一本書,讀速超快,半小時就讀完,每頁飛快揭過,卻又感覺記得大多內容。為甚麼呢?因為那本書正好就是談論快速閱讀(speed reading),一邊讀著講授快速閱讀方法的書籍,一邊潛移默化,自然讀得更快。 同理,若覺精神不振,人生頹廢,除了讀些激勵心靈的雞湯外,大概也可讀些自救系列。如覺生產力低,就讀生產力提升之書;覺意志力不足,就讀意志訓練之書;若覺得陋習改不心掉,就讀習慣建立之題材。 內容確是千篇一律,但讀之不為新知,而是自我提醒,隱性誘導,也算是自我催眠,效果還是很明顯。像看佛經或其他宗教書籍,每天讀一點,自然明心見性,心平氣和。讀完與斷食相關的書籍,已覺飽肚。對了,有一本很著名的戒煙書,是...
伊東豐雄的國家歌劇院與安藤館完全不同。從伊東開始構思到落成啟用,歷時超過十年。歌劇院是公共領域,藝術文化活動的場所。音樂會、舞蹈表演、歌劇在劇院不同的演奏廳演出。儘管劇目和音樂可能源出古典時期,但聽眾和表演者是21世紀的人,不需要在傳統的演奏廳表演,而是在當代的建築物中呈現;與台北中正紀念堂的傳統國家音樂廳相比,台中的是當代的,面對將來的設計。進入歌劇院,便是進入伊東流動的建築,館內找不到凝結固定的幾何圖形,沒有正方形,當然沒有安藤的三角形,而是柔軟的圖像。 ▌[相印集]作者簡介...
第七封信 7.1 明慧, 今年(2023)是中文大學創校一甲子。我於1970年入讀崇基學院,和中大的關係超過半世紀。成立60週年紀念應該值得大事慶祝,遺憾的是我和不少中大校友只能在香港以外懷念山城美好的時光,因為中文大學已經不是我們引以為傲的學術自由、讀書和研究的地方,而是為極權服務的學術產業和知識工廠。 當我們中大校友看到校長段崇智在校慶所説的話,便一再確定學術自主與自由的理想已是空言,為共產政權服務才是目的。他說:「中大創校時已背負結合古今、連結中西,成為國際性的大學的理想……60歲是特別的歲數,象徵新開始,而國家正步入現代化發展,中大將融入國家大局,為國家作出貢獻,也將致力加強國民教育,加強學生國民身份認同。」(註一) 但是,我們認定學術自主和自由的大學理想是否一廂情願的想法、美麗的主觀意願?追尋真理是否大學最重要的意義?大學的功能是應社會的需求而建立有什麼不妥?大學的目的是根據其效益而存在,為極權服務是理所當然;「學術自主和自由」只是我們的理想而已,和現實沒有直接關係。我們憑什麼去反對段崇智的呼籲?大學教授只不過是政府的合約僱員,傳遞知識和訓練學生是職責。除此之外,其他工作不重要。...
從台灣到英國,身分由碩士學生變成尋求政治庇護的港人,很多的事情要重新適應,面對的挑戰愈來愈多,情緒也變得愈來愈複雜。到達英國後的第一步,在適應英國生活之先,我便需要好好了解政治庇護的每個程序,尋求幫助和意見。很幸運透過朋友介紹,我找到港人組織「港援」給予支援,又找到義務律師提供法律意見,是一個好開始。然而,尋求政治庇護的挑戰也正式開始。和其他手足一樣,我們在舉手申請庇護之後,只能好好整理自己的「證據」,向內政部證明自己回香港會面對極大的危險,然後慢慢等待正式面試及結果,這是一個很漫長的等待,而且有朋友已經等待接近兩年多了。過程當中有很多的不安和焦慮,因為之後甚至會面臨申請被拒,需要上訴、聘請律師上庭,再次爭取以難民的身分留下來。而我曾在台灣居留讀書,令自己申請庇護的情況更加複雜,對於前路,又增加了一點擔憂。在等待難民身分前,我好像很清晰知道前路的每個關卡和任務,但同時卻覺得迷惘。我好想可以讀書,但碩士課程非常昂貴,我沒有如此龐大的資金;我好想可以工作,甚或做回社工專業,但申請庇護未夠一年,是沒有工作許可的,同時我未達註冊英國社工的條件;我好想見家人,但我未穩定下來,亦沒法出境,只能讓他們之後來探我,但我沒告訴媽媽自己申請庇護的身分,怕她擔心我,或不贊成我的選擇……這的確是一個新開始,要適應英國新生活,適應這裏的文化、適應asylum seeker的身分,還有語言、天氣、交通等等。自己的情緒也常常起伏改變,一方面因自己可以平安在英國生活而感恩,一方面亦會因自己身分而迷惘,覺得自己無所事事,沒有貢獻;一方面常常想家,感到孤單,也面對很多很多的掙扎矛盾。所以要常告訴自己,是有出路的,亦有不少人一起同行的 !▌ [尋庇護]作者簡介過著流亡生活、前景未明的在英尋求政治庇護者或他們的過來人,透過綠豆的破土——這塊自由土壤發聲,以專欄「尋庇護」講述自身的故事、申請政治庇護時遇到的種種程序上、生活上的經歷。 ...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是中國內地公布七月份經濟數據,消費、投資及貿易等關鍵領域的數據值均告下跌,顯示疫後復蘇缺乏動力,經濟陷入危機。而香港特區也同樣深受經濟失速困擾,財金官員拋出振興夜市的構想,作為沒有辦法中的辦法。與此同時,香港執法當局的連串行動,正不斷削弱香港的法治聲譽。 內地經濟數據 近日內地經濟警號頻傳,較具標誌性的是地產業「模範生」碧桂園,以及實力雄厚的國企遠洋集團均出現債務違約,相關票據停牌,觸發香港股市大跌,跨國金融機構須重新評估,手上人民幣證券及債券的價值與風險。 周二,國家統計局公布七月份經濟數據,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761億元,同比僅增長2.5%,環比下降0.06%。固定資產投資方面,一至七月全國285898億元,較去年同期僅增加3.4%,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8.5%,全國商品房銷售同比下降6.5%,民間投資下降0.5%,七月份的固定資產投資環比下降0.02%。 進出口貿易方面,七月份貨物進出口總額34563億元,同比下降8.3%,其中出口20160億元,下降9.2%,進口14403億元,下降6.9%。失業率方面,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3%,比上月上升0.1個百分點,至於備受關注的青年失業率,統計局宣告暫停發布。(註一) 這一堆惡劣的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頭馬車,即貿易、投資及消費同時出了大問題,失去了增長動力,呈現下滑態勢。這樣的情況是極罕見的,就算是全國封控防疫時期,也沒有這樣全面失速、完全找不到增長動力,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的危機相當嚴重,對香港經濟的衝擊也非常巨大——香港的港口和機場,高度倚賴內地貨品進出口,香港的金融市場,也相當倚靠內地企業把證券與債券來港上市。 內地經濟振興乏力,國務院日前出台了二十四點意見,建議加強吸引境外投資,甚至包括為外籍高管或技術人才提供永久居留身分、互聯網翻牆VPN等。(註二)然而,就在這個重建投資者信心、重拾經濟動力的關鍵時刻,內地又一而再地,以政治運動結合執法手段發起反腐風暴。這一波矛頭針對醫藥領域及移民境外領域,當局鼓勵民眾舉報揭發,動輒倒查二十年翻舊帳,又高調拘捕全國最大的移民中介公司負責人,令富裕階層人人自危,恐慌情緒迅速散播。境外媒體對此頗多分析,有意見認為與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不足有關,所以向富有的醫藥業界及走資海外的富人開刀,連同之前全國懸賞鼓勵民眾舉報間諜,這些做法傳遞的信息,與吸引境外資金人才顯然是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