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相印集》多次提到,相片並不是反映真實,而是將攝相者面前的四維世界,透過攝相機拍攝成為兩維的平面圖片,是重構所見到的現實,是以一切攝相都是抽象過程。我們見到的世界是彩色的,但攝相可以將彩色還原為黑白、對比和光暗的基本原素,呈現為黑白世界,另一種視覺經驗。 以後幾輯黑白相片系列,由拍攝建築開始,主題不是建築物本身,而是建築與環境在光暗中表現的圖像。 ...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包括以色列同意暫時停火,換取哈馬斯釋放部分人質;習近平與拜登的元首會談,成果比外界預期少,外資繼續撤出中國證券市場;台灣總統大選在即,民進黨賴清德夥拍駐美代表蕭美琴參選,大陸國台辦指責其為「獨上加獨」;香港學童自殺潮再現,當局啟動危機應變機制。習拜會成果有限從習拜會後國際主流媒體陸續發表的分析評論來看,此次中美元首峰會成果有限,較實質的僅有三項,即雙方恢復最高層接觸,同意管控分歧,避免關係進一步惡化;兩國軍方恢復定期溝通,協商處理突發危機;雙方合作打擊芬太尼等毒品。至於習近平呼籲美國企業加大對華投資,商界反應目前看來並不熱烈。《金融時報》近日一則報道指,2023年初因憧憬中國經濟將於疫後強勁復蘇而流入中國證券市場的外資,逾七成已沽售撤離,暫時無意重返內地,將保持觀望,直至北京採取更有力的刺激經濟措施,使中國經濟出現可觀增長。這則報道的焦點雖然是外資對中國證券市場的取態,但在實體經濟投資方面,外資的考慮其實也近似,若增長前景持續不明,營商環境未獲改善,單是領導人出來呼籲,並不足以帶動外商投資。但如果有更多外商像萬事達卡獲准在內地發行人民幣信用卡那樣,克服多年來跨不過的監管門檻,外商才會再度熱衷在華投資。台灣總統大選台灣總統大選在即,民進黨正副參選人已確定,賴清德夥拍蕭美琴參選,親美色彩濃厚。而在野黨派方面的聯合參選計劃卻一波三折,國民黨侯友宜與民眾黨柯文哲原擬藉民調決定誰主誰副,但兩方對民調結果詮釋有異,致藍白合遲遲未能敲定。若最終是國民黨侯友宜當正選,則將容納兩岸「九二共識」之取向,侯柯配將被視為較親近大陸,與賴蕭配形成鮮明對比,而這次大選結果便會成為觀察台灣政壇未來走向的風向標,是進一步向美國靠攏、尋求美國保護以阻遏大陸犯台,或是謀求改善與北京關係,尋求減輕大陸動武意欲。這兩條路線的抉擇,對未來數年兩岸關係變化,會起著關鍵作用。香港學童自殺數字急增繼2015/16年後,香港再次出現學童自殺數字急增的危機,教育當局重啟當年制訂的應變機制,促使學校加強與教師、社工和家長協作,防範學童輕生。這次危機為何出現,人言人殊,可留待學者深入研究,當務之急是做好預防、監測、應變的工作。預防是加強生命教育,香港的中小學在這方面已有根基,教材套和工作紙都有,只要當局減少政治干預,勿把愛國教育凌駕學生需要,就能騰出課時和資源,讓老師做好生命教育。監測是指老師與其負責的班級加強互信,建立學生互助小群組,學會辨識自殺傾向信號,遇事故時迅速示警,及時尋求專業協助。應變就是老師或同學、家長察覺危機時,可立即找到社工、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員協助,合力挽回學童生命,不受學校常規輔導資源局限。這些應變措施過去曾發揮作用,但如今學校面對的是另一代的學生,一切需重頭再做。以巴衝突此外,以巴衝突也持續受國際關注,據國際主流媒體報道,在美國與卡塔爾再三斡旋下,以色列政府終於同意短暫停火,以色列將暫停軍事行動四天,換取哈馬斯釋放五十名被擄人質,而以色列也會釋放百多名被扣留的巴勒斯坦婦女及孩童。較早前,沙地、埃及、約旦及巴人自治政府等,一起派代表出訪北京,尋求中國介入調停,促使以色列停火,獲北京積極回應,雖暫未確定有何具體行動和效果,但中國儼然成為了除美國以外在國際事務上有影響力的大國。▌[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睡覺前總愛到女兒房間跟她們吹吹水,也翻翻她們的東西,間接了解一下她們的「近況」。有晚發現她們竟有一本Mary, Queen of the Scots(作者是Tim Vicary)的藏書,我記起了,那是一次在台灣旅行時,女孩媽媽買給她們的,是那些讓小孩子學英文的讀本(reader)。我覺得這些書不適合兒童觀看,但女兒卻說她喜歡。一個小學生真能進入英國的歷史嗎?可以的,只要把歷史當成故事看,就不會有陌生不陌生的問題,只有有沒有共鳴的讀者。有天我也偷偷地翻開這本只有六千多字的小書。作者是老師,也是作家,有雙重身份,也就懂怎樣吸引小讀者和小學生吧(路易士老師也想學會這種能力,但又不想被人知道自己看兒童讀本!)。真的,你只需把它當成一個故事看,而不必太有歷史的沉重。不過,這也真是一個沉重的故事。風言風語作者把這故事交給又高又美麗的瑪麗一世(亦稱瑪麗‧史都華,或蘇格蘭人的女王瑪麗,留意,是蘇格蘭人的女王,並不是蘇格蘭女王)以第一身自述,內容是她寫給兒子的信件,好讓他知道母親的傷心故事。而瑪麗一世的兒子,也即是後來的詹姆士六世及一世(同時是蘇格蘭和英格蘭國王)。瑪麗一世本想嫁給西班牙國王的兒子,可惜西班牙王子是天主教徒,因她不想得失主要是新教的英格蘭人和蘇格蘭人,惟有另找人選。而當時的英格蘭女王伊莉莎伯一世(Elizabeth I),竟然提議瑪麗一世嫁給她的「傳說情人」、寵臣羅伯特‧達德利(Robert...
前文提到移民後常見的距離錯亂感,當中主因是在很多地方,公共交通並不如在香港那樣可以依靠。特別是在英國,鐵路工人和巴士司機罷工無日無之,初到埗的時候確實需要適應。如是者,不時都會聽到這樣的說法:沒有駕駛執照或不打算開車的,就不要移民了。現實是否這樣絕對?這當然很在乎你移居的目的地,以及你的生活形態。之前說過我住在台北市大安區,我從家門口到捷運月台不用三分鐘,那我真的不需要有車;以前住在紐約曼克頓那段日子也一樣,有車恐怕反而更為麻煩,只是泊車已不知要花多少錢。但我也得承認我本來就不喜歡開車,所以才會選這些地方居住。我連在美國中部的明尼蘇達讀博士的時候也沒有開車,平時騎單車去超市買菜,冬天攝氏零下十度下雪照騎不誤。很明顯這是一種很個人的生活選擇。對於許多移民海外的香港人來說,沒車真的很難生活。畢竟在外國開車一般比在香港便宜,寧願養車但是住遠一點,總體來說還是可以節省很多。而且就算自己住的地方有公共交通,工作的地點可不一定,結果還是要有車才能上班;再加上在外地要享受郊外的山川湖泊,不是自駕遊又真的有點難享受得到,那就不如一開始就預期自己到埗後會開車好了。交通成了性別議題在我做的各地移民調查當中,發現通常失遇算的那條問題,倒不是要不要開車,而是原來要多過一架車。以前讀人文地理學,讀到性別議題的時候,常常會見到這樣的說法:市郊化是對女性的剝削。為什麼?因為當一家人搬到欠缺公共交通的市郊之後,誰人開車誰就是這家的主宰。如果只有一架車的話,老公日間開車去上班之後,太太現實上就被囚禁在家,一整天都沒有地方可以去了。當一個人失去了自由活動的權利,也就失去了獨立的社交生活,精神健康也不會好到哪裡。因為我們的社會通常假定男性負責上班,女性負責照顧家人,於是糟糕的公共交通服務便會成為一個性別議題,因為女性往往更需要依賴公共交通。以前看這些故事,有時也會懷疑是否只是教科書用來嚇人的極端案例。然而當認識到越來越多的移民家庭後,卻發現這件事情原來不止真的會發生,而且還相當普遍,不知道多少夫婦因此出了問題。有時太太說想出市中心逛街,老公說一句好累不想開車,因太太沒有駕駛執照,那就被迫去不成了,而太太當然不會開心。現實上,如果有小朋友的話,純粹出於實務需要,亦真的無可選擇地要多於一架車。住得離學校近的還好,遠一點的總不成上班半路中途開車去接小孩放學呢。需要重視的微小問題如是者,每當遇到朋友計劃和伴侶一起移民,總會多口問一句:是否兩位都有駕駛執照?是否兩位都打算開車?如果不是的話,還是乖乖找個可以搭捷運的地方居住吧,我不想以後見到你們因為開車吵架。比較起來,香港的公共交通真的是太發達,很多外國常見的交通與不平等的議題對香港人來說可能相當陌生。剛才提到性別議題,有些地方的女性感到不能安全地在入黑後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甚至不敢獨自在行人路上走動,女性的移動自由因而受到限制。這些移民後的適應問題,雖然看似微小,亦都可以解決;但如果得不到重視的話,還是會有影響的。▌[移民的自我研究]作者簡介梁啟智,時事評論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現職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德國自由堡(Freiburg,多譯作佛萊堡)是我唸博士學位的大學城,也是在香港以外逗留最長的地方,差不多有5年。現在真正的家回不去,自由堡便成為我第二家鄉。香港最大的公墓是在和合石,面積可能比自由堡的大。但除了春秋二祭外,不會有遊人到和合石流連。自由堡公墓一如歐洲其他墳場,都是19世紀中期成立的。我認識的德國哲學家,沒有一個葬在這裡,但有不少德國學者教授和作家長眠於此。這是一個頗平凡的墓園,德國式的寧靜乾淨,墓穴安排有規矩,當中也有幾個可觀賞的雕像。相信如果不是我對自由堡的情結,我不會到此遊覽。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每次身邊朋友問我:當初離開香港,你最不捨得的,是甚麼? 我一定會回答:是家人! 香港是我們的家,而在家裡,最珍貴的是家人。 當初要下決定離開這個家,我的確很矛盾掙扎,要丟下家人,我的心其實好痛好痛。在香港,我一直是家中支柱,負責照顧家人生活及家中開支,但最後卻要面臨離開的抉擇,不能再負起照顧者的責任,到異地漂泊,是我最難過的事。 從台灣到英國,一直都想念這個家,思念著家人。常常想,我的離開是否錯誤,是否未盡女兒及姊姊的責任,是否放棄了家人。節日不能一起慶祝,困難不能一起面對,生活上的大大小小事情都不能一同分擔及分享。 這段日子我非常自責,質疑自己為什麼丟下了家人,而在外地不但不能照顧家人,連照顧好自己都成問題,每天只能盡力面對生活,這樣是不是一種自私的決定呢? 家人都很體諒我,理解我的處境及決定,雖然我沒有告訴媽媽自己申請政治庇護的情況,但我知道他們一直都很擔心我,擔心我會不會在異地面對困難卻不告訴他們,不讓他們分擔。的確,我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的人,生怕家人要擔心自己,加重了他們的擔子。究竟我們是否都在努力不讓對方擔心的糾結中呢?...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無疑是中國元首習近平前往三藩市,與美國總統拜登會晤。這次中美雙邊峰會,雖然不會令兩大國之間的長期競爭角力關係出現質變,但可望暫時緩和矛盾,避免關係進一步惡化。此外,以哈戰爭陷入膠著狀態,加沙最主要醫院屢遭險情,有報道指哈馬斯提出釋放約七十名人質,換取以色列停火五天。至於香港方面,打造北部都會區的工程預算支出,有顧問報告指可能高達三萬億,令人關注特區的財政前景。習拜會綜合美中兩方在「習拜會」前官員的講話及向媒體吹風,這次元首會晤有以下幾個重點:(1) 從美方事前表明不會有聯合聲明、會後亦不會共進晚宴等姿態來看,美國作為東道主是想將這次在菲洛里莊園舉行的元首會晤,定調為實務工作會晤。會議將持續數個小時,設有工作午宴,但不會像過去那樣,為到訪的中國最高領導人舉行盛大國宴,或者在總統的住處辦親切的家宴,營造大家份屬多年好友的外交氣氛。這種純工作會議的定調,反映在美國政界共和民主兩黨的主流看法,乃視中國為具威脅性的競爭對手而非合作伙伴,會晤只是為了管控分歧,而非從本質上扭轉關係。(2) 中美關係若能緩和,台灣是最有可能利益受損的,北京必然大力向美方施壓,要求華府停止軍援台灣,公開表態反對台獨,為此美國國務卿刻意對外表明,拜登將向習近平清晰表達台海和平的願景。美方消息也向媒體說,拜登不會答應中方的表態字眼要求,將繼續他一貫的對台政策表述,這些貌似向台方派定心丸的說法,反映在習拜會之後,在台灣大選前夕,美台關係將面對不少暗湧。北京會否減少對台海的軍事動作,以及對台灣選舉的網上干涉,將會是觀察習拜會對台海局勢具體影響的關鍵。(3) 在應對共同挑戰方面,回應氣候變化及協調發展中國家債務等議題,由於較少意識形態分歧,也符合兩國積極發展新能源,以及妥善管理別國欠債的共同利益,較有可能取得實質進展。畢竟美國是國際貨幣基金會的主要股東,而中國因推動一帶一路項目又借出了巨額款項,彼此有誘因在追債與談判債務重組上合作。相較之下,回應俄烏戰事及調停以巴衝突就難有成果,這是因為美國明確支持烏克蘭和以色列,而中國則傾向支持俄羅斯和巴勒斯坦,呼籲和平大多是流於口頭,難有聯合行動。(4) 對北京來說,最希望爭取到的實惠有兩點,其一是拜登叫停特朗普年代開始的對華高額關稅,降低中國貨品直接出口美國的關稅成本;其二是藉著美方提議討論協同規管人工智能的機會,把電腦芯片生產一併提上議事桌,逼美方放寛對中國的芯片技術出口及採購禁令,這兩方面對中國的經濟及科技發展相當重要。習近平與拜登會晤後,將出席與美國商界領袖的晚宴,顯示北京強烈希望美國企業增加對華投資。(5) 對美方來說,國內新型毒品芬太尼氾濫,中國若答應嚴格管制相關的原材料出口,對拜登在大選年展示政績會有幫助。此外,美國軍方強烈要求恢復兩國軍隊的正常溝通機制,以便兩方軍機船艦在國際海域或空域相遇時,可以藉兩軍高層溝通減少磨擦,這對避免台海和南海發生嚴重武裝衝突頗為重要,而在控制軍備物資流向敏感區域上,溝通機制也會有一定的約束作用。(6) 在美國國內,習近平是具爭議性的大國元首,美國人普遍對他沒有好感,視為專制暴君。他到訪三藩市自然會引起示威抗議,為此中國駐美使館做了大量應對工作,積極聯繫了許多愛國人士到場聲援,務求在群眾數目和聲勢上蓋過示威方,但這樣動員必然導致支持者與示威者對峙,甚至發生對抗和衝突,令保安執法難度倍增,也會令媒體對習拜會的報道多了群眾對壘的畫面。以哈戰爭在國際局勢方面,以色列與哈馬斯在加沙的軍事衝突,繼續成為全球焦點。有三點發展值得闗注,其一是美國看來正在推動巴人自治政府,承擔戰事結束後治理巴人地區的艱巨任務,而巴人自治政府則表面,若西岸與加沙不能一併治理,啟動巴人獨立建國進程,則所謂巴人自治並無作用,只會繼續過去多年的流血衝突;其二,哈馬斯的形勢看來比較吃緊,雖有地下迷宮的地理優勢,但軍火裝備上與以色列相差太遠,據《耶路撒冷郵報》報道,哈馬斯正透過一直當調停人的卡塔爾傳話,願意釋放約七十名以色列人質,主要是婦女和孩童,換取停火五天,若消息屬實,以色列將要抉擇,是否把營救人質列為優先;其三,加沙的主要醫院因缺電缺水缺藥,已淪為人間煉獄,無法救治傷患,近日以軍指哈馬斯指揮中心設在Al-Shifa醫院地底,不停攻擊醫院周邊,加劇了醫院的人道災難,就連支持以色列的美國總統拜登也公開表示,要保護加沙的醫院,全世界都在注視,到底國際社會的努力,能否阻止這場人道災難蔓延惡化?北部都會計劃造價香港政局方面,本土研究社引用普華永道顧問公司的研究報告,指特區政府的北部都會計劃總投資額估計高達三萬億元,特區政府將負擔一萬億元,其餘二萬億元將要向外界融資。本研社指這份顧問意見顯示,香港的北部都會計劃造價乃全球第二高價,而過去許多這類造價極高的城建計劃,都會面對超支、延誤、通脹等問題,也有債台高築、爛尾收場的風險,是否值得進行及如何融資,關乎香港特區未來許多年的財政前景,應該有更充分的研究和討論。本研社的關注合情合理,特區政府若不能拿出具說服力的論據,實不宜倉卒進行,尤其近日出現土地招標流拍,顯示地產財團對香港城建的信心正處於極低位。一擲萬億的工程大計,無論是林鄭時期的明日大嶼,或是今天的北部都會,都會嚴重損害商界對香港財政健全的信心,若勉強推行,只會未見其利先見其弊。▌[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