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聯

( 編按 : 此專欄內容均為真實處境,旨在反映家庭、婚姻及個人之間的複雜性,以文字與大家一起走過荊棘。專欄文章經編輯在文字上修改處理,確保內文提及的人士身分保密。)

「我兒子失蹤了。」黃先生一見面便焦急地說。

黃先生身在香港,兒子則在兩年前移民英國,父子間一直每星期通電話,一切看似如常。直至一個月前,兒子突然不再接電話,訊息也不回。黃先生向女兒提起此事,女兒卻輕描淡寫地說哥哥一切安好,叫他不用擔心。

這樣的情況一拖就是一個月。黃先生終於按捺不住,準備訂機票前往英國問個明白。女兒才向他透露:哥哥暫時不想聯絡,希望有點空間。黃先生無法理解,也無法接受。他反覆追問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麼、說錯了什麼,卻得不到答案。後來在女兒的安排下,我與黃先生及其女兒進行了一次視像會面。

按下暫停鍵

幾年前,黃先生的太太離世。兒子移民前,每周都會帶著孫兒來探望他,每天也給爸爸打電話。儘管不捨,黃先生還是接受了兒子的離開,父子每周的電話便成了他生活中最大的寄託。兒子移民後,他總是悶悶不樂,不願外出,只期待每周一次的電話。

「我什麼寄託都沒有了,太太不在,女兒又忙,最開心的就是聽見兒子和孫兒的聲音。我真的不明白,他為什麼不願意跟我聯絡。」黃先生哽咽地說。女兒一旁補充:「我已經跟爸爸說過很多次,哥哥現在忙著生活、找工作,不能每星期都講電話。爸爸又接受不了,不停打電話給哥哥,哥哥受不了,只好暫停聯絡。」

對年邁的父親來說,這種「一刀切」的斷聯是一次的情感重創。但某程度上,也是一段瀕臨失控的關係被迫按下的暫停鍵。

每周通電話成壓力之源

慶幸的是,女兒願意承擔調解角色,在兩代之間做出平衡。

她說:「哥哥知道爸爸很疼他,但他在外面已經過得不容易。每次講電話,爸爸不是訴苦,就是講自己身體不舒服,又說移民沒什麼好處。哥哥每次講完電話都很有壓力。」黃先生聽後,彷佛是第一次聽見這樣的評價,不斷地否認:「我有這樣嗎?」

我問黃先生:「如果你是兒子,聽到爸爸這樣說,你會有什麼感受?」他沉默了一會,才低聲說:「可能會不開心吧,也會擔心爸爸,會內疚自己幫不到忙⋯⋯⋯⋯唉。」理智上,他似乎明白,但當真的發生在自己身上,卻很難退一步去照顧兒子的感受。

女兒溫柔地說:「爸爸,你給他們一點空間吧。哥哥不是不愛你,他只是太辛苦了。自從他們移民後,你就沒什麼精神,哥哥知道也會內疚。你要為自己生活下去,這樣哥哥才放心。」黃先生嘆了一口氣,沒有說話。

兒子雖然身在海外,卻無法放下對父親的牽掛。每周的通話成了既是安慰也是壓力的時刻。父親在電話裡傳達的不只是思念,還有無助、痛苦與焦慮,而這些情緒讓兒子在身心俱疲之餘,更加感到無能為力與內疚。

父子之間的情感糾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長年互動累積的結果。父親在失去伴侶後,把所有情感投注在兒子身上,連帶也無視了女兒的存在與支持。而兒子在孝順的前題下,卻逐漸失去了自由,甚至沒有餘力面對自己的生活。

重新劃界

那麼,這段父子關係就此作罷?

其實這個家庭有不少可資利用的資源:女兒的參與、父親尚算健康的生活能力、穩定的家庭結構。父親需要的是重建生活重心,不應將所有情緒都綁在一通電話上,稍一不慎,就變成情感苛索。他要讓兒子放心追尋人生,也要讓自己重新活起來。

而兒子的「暫停聯絡」,也是一個信號——不是切斷,而是重新劃界。

兒子需要學習,不用把父親的情緒全盤承接;也要學會「訓練」父親習慣他的缺席,習慣兒女長大離開的事實。理想情況下,應是在移民前逐步將父親的照顧角色轉移至妹妹身上,讓父親逐步適應與子女的新關係。

黃先生雖然仍難以完全接受兒子的「失蹤」,但至少他現在願意暫時放下,不再強行打電話給兒子,試著讓兒子喘一口氣。更重要的是,他也在慢慢學習把生活的重心從依附兒子,轉回自己的人生。

而那通久違的來電,總有一天會響起。

[身心不適]作者簡介

英國註冊家庭治療師,喜歡探索關係中的糾結,破解情緒跟家庭關係之謎,透過臨床工作,展現各種家庭面貌,如何在挑戰中尋找幸福人生。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