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信仰:守護香港的國際人權法論述

我們早前發表了一份關於香港的酷刑和不人道處罰和待遇的報告,直指中國及香港當局未有履行《禁止酷刑公約》的義務,已逾期五年沒有向聯合國禁止酷刑委員會提交國家報告;報告同時揭露在國安法新時代下的人權和法治問題,包括未審先囚越見普遍,2024年的還柙人士的監獄人口比例與十年前相比,增加超過一倍,達38%。長期的未審先囚令被告人屈服認罪,影響司法公正;律政司對酷刑罪避而不用,以較輕的控罪檢控涉嫌施行酷刑的人員。我們在報告中警告,香港本地制度內防止酷刑和不人道對待的保障措施正被系統性地削弱,使不同的弱勢群體面對酷刑及不人道待遇的問題,誠邀讀者下載報告細閱:https://hkchr.org/archives/2723

在國安法新時代下,我們撰寫人權報告可說是自找麻煩,吃力不討好。研究團隊要重覆細閱、覆核每一宗我們引述的資料,當中包括濫權、酷刑事件的詳情,就如不斷重覆旁觀受害者的遭遇,對研究員的情緒帶來很大的負擔。此外,我們發表報告,更要有心理準備會遭香港政府以煽動罪、勾結外國勢力等罪名報復, 因我們在報告中對政府直斥其非,要求聯合國、國際社會就香港的人權問題進行問責。事實上,香港政府早前已向傳媒回應報告,對我們作強烈譴責,並指報告是失實言論和污衊抹黑。

國際人權法像一種信仰

筆者在進修國際人權法時,教授曾打趣說:「國際人權法像一種信仰」。這說法相當準確道出了國際人權法的特質:第一層的解讀是指國際人權法宣揚了普遍的人權標準,成為了一種信念或理想的體現。同時,亦把人的權利成為了家傳戶曉的概念。例如,當我們為「民主選舉」、「言論自由」而吶喊、上街,我們未必知道這是建基於哪一條國際人權公約的條文,但我們會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是我們應有的權利,並願意為此去努力爭取。這些不同的人權公約建構了我們作為人類的道德、價值和原則,並成為一種力量,支撐我們的良知、推動我們為爭取正義、公平和人的尊嚴而努力。將追求人權或國際人權法視為一種信仰,這說法也不失為過。

第二層的解讀是帶點自嘲的意味。國際人權法有時會被視為信念和理想,多於在現實中有具體的影響。因為大部分的國際人權法欠缺強制性,條文的落實依賴國際共識、各國的法律制度和具體的執行機制,而這些在現實中往往存在挑戰和局限。國家違反人權法的條文可以沒有後果亦難以追究,大大弱化了其作為法律的實際作用,國際人權法在某些時候亦不能當成具體的法律工具去使用。

條約機構審查

然而,我們不應忽視香港在早年已將部分的人權公約、個別條文本地化,成為具效力的本地法律。例如訂立《香港人權法案條例》、酷刑行為刑事化、《私隱條例》及《性別歧視條例》、《種族歧視條例》等。在司法覆核的案件中,人權公約的條文、聯合國人權機制所發出的指引、判決,亦不時被法庭、律師引述參考。香港的法律制度,是具有很好的基礎建立有系統的人權保障。

此外,聯合國的各項人權公約設有「條約機構審查」(Treaty body review),定期審視各國政府有否履行人權公約所保障的權利和政府的義務,以及有否採納聯合國的建議;這機制同時為公民社會提供機會,向國際社會反映當地的人權問題。「條約機構審查」雖然沒有強制性,但是有著強大的軟實力,包括:促進一種政府應受監督和保障權利的文化和論述;將一個國家的人權表現放在國際上與其他國家比較,達到互相推動改進的效果;推動人權議題的國際討論並促成當地政策和法律的改革;審查的結果會成為該國家的人權成績表,供其他國家、國際機構和跨國企業在制定政策、營運策略時加以參考。

筆者認為「條約機構審查」雖鮮能帶來即時效果,但能長遠地為世界各國累積人權論述,並逐步在當地帶來改變。香港也有一些成功受惠的例子,例如推動《種族歧視條例》的立法、羈留者搜身程序的改善等,都有「條約審查機制」的推波助瀾。

我們的憂慮

自2020年《國安法》實施及選舉制度變更以來,香港民意代表被清剿、公民社會和言論自由被嚴重打壓,公眾難以對公權力作有效監督。政府當局甚至對人權公約下的責任亦採取忽視的態度。我們相當憂慮,若香港政府與已簽訂的人權公約脫勾,或以不同的方式逐步弱化人權公約對香港的影響,香港的人權狀況可能會進一步變壞,侵害人權的行為會被制度化,我們更難走出威權管治的時代。

而這種憂慮不是無的放矢。中國及香港政府早前已多次批評關注香港的聯合國人權專家,指他們受誤導、有偏見,濫用聯合國機制。此外,禁止酷刑委員會曾要求港府在2019年12月再提交定期報告。然而,當局至今仍未向委員會提交有關報告,逾期已近五年,使委員會未能如期就香港問題展開審議。我們撰寫此份報告,正正是要回應這種無法監察、迴避監督的狀態,警告本地的防止酷刑和不人道對待的保障措施正被系統性地削弱,並要求各國及聯合國的人權機制跟進,包括在欠缺國家報告下直接進行審議。

在威權時代,不順從政府的思想和意見成為禁語,亦成為被打壓的借口。法律成為當局的武器、工具,法官考慮法律問題的角度,與我們對法治、人權的理解越來越不同。如何支撐自己的信念,成為很多在地和離散香港人思考的問題。現在回想教授當日的說話,感受甚深,亦多了一重理解。

祝願各位讀者也能找到支撐自己的原則和價值,捱過這場困難的寒冬,也為我們所愛的城市開創未來。

香港人權資訊中心

Facebook: facebook.com/hkchr.org

IG: hkchr_org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