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排未見其利 民生先受其害——英國電網大升級,用戶被迫埋單

英國家庭電費將顯著上升,非因俄烏戰火重燃,亦非天然氣價格波動所致,而是為配合政府邁向「零碳排」的氣候政策,全國配電網絡須作大規模升級。工程浩大,開支以數十億英鎊計,惟政府無意由庫房或企業負擔,反將重擔轉嫁至民生——以電費加徵名目,普羅大眾被迫埋單。
能源監管機構Ofgem日前公布新規,要求九家地區配電公司投資重建其網絡。此項升級計劃預定於2028年啟動,並持續至2033年,旨在為配合英國邁向2050年零碳排的氣候目標,應對因電動車及電力供暖普及而大幅上升的用電需求。預計至2050年,全國用電量將較現水平增加一倍以上。Ofgem網絡價格監管總監Steve McMahon估計,需投入數千億英鎊。
電網收費將節節上升
所謂「配電網絡」,即負責將高壓輸電系統輸出的電力,轉送至千家萬戶的地區性基建。這九家配電商分區壟斷,且多為外資掌控:倫敦與東南英格蘭由李嘉誠旗下長江基建持有的UK Power Networks掌管;東北則屬巴菲特的巴郡(Berkshire Hathaway)旗下Northern Powergrid營運;西北則屬日本關西電力;蘇格蘭兩區由西班牙能源巨擘Iberdrola旗下的Scottish Power經營;其餘地區則由SSE與National Grid分據。
監管機構未有披露整體投資金額,惟據可再生能源基金會(Renewable Energy Foundation)最新研究顯示,現時配電網絡每年從電費中抽取的收入已高達60億英鎊;在新監管框架落實後,該數字勢將大幅上升。以目前電費結構計算,約三至三成半為電力批發成本、四分之一為輸配電網絡開支、一成至一成二屬所謂「綠色徵費」,其餘為營運費用及增值稅。當中電網收費部分,每年每戶平均已佔250英鎊。隨著新政策推行,此項支出勢將節節上升。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英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佔全球的0.9%。這一比例反映了英國自1990年以來在減排方面取得的顯著進展。根據英國政府的統計,2024年英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為3.7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MtCO₂e),比1990年減少了54%。工黨政府當初宣稱其能源政策可使英國家庭每戶每年能源開支減少300英鎊,並推動經濟發展。執政後卻不顧民眾的承受能力,亦不顧企業經營成本上升對經濟發展造成的壓力,堅持2050年零碳排的目標。
未顧及國民承受能力
上周西班牙與葡萄牙突遭大停電,全境陷入黑暗,交通癱瘓,醫療設施受阻,民怨四起。據報道,是次癱瘓或與可再生能源供電不穩有關。此事件實為警號:當一國能源系統過度依賴間歇性供應(如太陽能與風力),稍有不測,後果堪虞。
工黨政府對「零碳排」目標雄心勃勃,惟其政策並未顧及國民承受能力,監管失衡而缺乏問責。試問,零碳供電讓民眾開不起電器、開不起車,連泡個熱水澡也不敢的減碳政策,又如何能持久?
理想誠可貴,現實尤難違。英國若真欲邁向綠色未來,勢須正視三大問題:一、誰為主導,誰為受益?二、國家基建能否抵禦極端氣候與能源供應風險?三、如何在減碳與民生之間求得平衡?在這場由理念驅動的能源革新之中,我們或需反問:誰在掌舵?誰來埋單?
▌[遠山近水]作者簡介
清風明月本無價 遠山近水皆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