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生兒

( 編按 : 此專欄內容均為真實處境,旨在反映家庭、婚姻及個人之間的複雜性,以文字與大家一起走過荊棘。專欄文章經編輯在文字上修改處理,確保內文提及的人士身分保密。)
這已經是小寶第五次入院了。每次的原因都不相同,上一次是全身抽搐,這次卻是無法行走。惠珍每次都陪她到急症室等候,一等就是一整個晚上。她們對醫院的情況已經相當熟悉,幾乎每個月都會在急診室渡過幾個晚上。每一次醫生都會安排檢查,但總是找不出原因。有趣的是,每當惠珍接近崩潰的邊緣時,小寶又會突然好轉。
惠珍說:「我真的有點崩潰,每次都要去急症室等候。我英文又不是很好,跟醫生描述小寶的病情時,總是擔心表達不準確,害怕他們不會讓小寶住院治療。每次都讓我心驚膽戰。」然而,小寶卻坐在一旁,輕鬆自在地聽著媽媽的話。
彷彿只有彼此
惠珍與小寶的爸爸分開多年,去年她帶著小寶移居英國,住在靠近自己姊妹的地方,這樣也能得到照應。不過惠珍坦言:「我也不好意思要求她們幫忙,她們的生活也很忙,還有自己的家庭,所以我盡量自己處理。」
小寶連忙說:「媽媽一個人可以處理很多事情,我知道她很辛苦,但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病。」小寶表達了歉意,惠珍立刻振作起來:「你也不想生病的,我內疚沒有把你照顧好,我不怕辛苦。」聽到媽媽這樣說,15歲的小寶又像10歲的小孩般依偎在媽媽身邊。
根據醫生的診斷,這並非小寶身體本身的問題,而是心理因素所致,這也是惠珍帶著小寶一同前來的原因。
惠珍在小寶一歲時離婚,從此與小寶相依為命,他們的關係非常緊密。除了上學和工作外,他們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一起,甚至連睡覺時也不例外。他們的世界彷彿只有彼此,沒有其他的存在。惠珍的情緒與小寶緊密相連。在交談過程中,小寶不斷觀察媽媽的表情和情緒變化,若感到不妥,便會詢問媽媽:「你是不是在生氣?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只有在惠珍給予回應後,小寶才會感到安心。
怕你忘了我
問惠珍怎麼看孩子的病情?她說:「我真的不知道,有時覺得她好像是在假裝,但又怕這樣想會錯失治療的機會,我真的被小寶弄得什麼事情也做不了。」小寶卻說:「這樣不是很好嗎?什麼煩惱都不用想,只要專心照顧我就可以了。」惠珍聽到小寶這樣說,既好笑又有些生氣:「我們不能像雙胞胎一樣生活,你需要朋友,我只是你媽又是你爸爸而已。」
小寶回應:「我喜歡和你在一起,其他人不理解我的需求,有你就夠了。」雖然惠珍隱隱感到不妥,但始終無法拒絕女兒的愛。
惠珍說:「但我不能每個月都要在急症室過幾天,這樣長期下去,我受不了。就算你再想和我在一起,我也必須把你留在醫院,不能帶你回家。」小寶急忙說:「我身體很聽話的,只要我不讓它出意外就可以了。」
聽到這樣的話,惠珍立刻嚴厲起來,要小寶告訴她怎麼控制自己的病情。結果小寶終於坦白:「我有時候是在假裝,我不想讓你擔心其他事情,也希望你能專注在我身上。我怕我一好起來,你就忙自己的事,忘記照顧我。這裡是新環境,我擔心你會有什麼意外,我害怕失去你。」
惠珍聽到小寶這樣說,雖然感到生氣,但同時也稍微安心了。
騰出空間
惠珍和小寶就像雙生兒一樣,彼此之間的情感親密度甚至超過夫妻。然而,這樣的親密關係也顯示母女之間界線的模糊,彼此的情緒深深影響著對方:媽媽的快樂成為女兒的快樂,媽媽的痛苦也成為女兒的痛苦,反之亦然。
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們逐漸形成了無法離開對方生活的依賴,這對於一個需要向外發展和成長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是非常困難的。同時,小寶也習慣陪伴媽媽,不忍心看到媽媽獨自一人、孤獨地生活。
在這種關係下,二人世界讓她們無法容納其他人進入她們的生活。惠珍的姊妹多次主動幫忙,但惠珍還是不想麻煩他人,結果使得母女的關係更加緊密。
要改變這樣的關係,首先需要了解這種關係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她們之間的互動方式和各自理想的關係是什麼。透過這些了解,可以更深入理解兩人,讓這雙生兒在情感上拉遠一點距離,騰出空間讓其他人可以參與其中,也讓雙方能發展健康的母女關係。
( 圖 : Shutterstock )
▌ [身心不適]作者簡介
英國註冊家庭治療師,喜歡探索關係中的糾結,破解情緒跟家庭關係之謎,透過臨床工作,展現各種家庭面貌,如何在挑戰中尋找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