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在翻譯:Ćejf

在巴爾幹地區旅行時,特別是在一些遊客相對較少之處,當地人總愛問外國人如何看待他們的國家。在波黑每次被問這個問題,我只要說出一個答案,對方的眼睛就會發亮,彷彿你真的很懂的樣子。

我說:「我喜歡波黑的 Ćejf。」

對方就會說:「呀,想不到你連這個也知道!」

接著他們請你描述何謂 Ćejf,這是一個陷阱,因為無論如何回答,他們都不會收貨。唯一能令波黑人滿意的解釋,就是強調這個字無法用其他語言來解釋。

我喜歡這種「迷失在翻譯」的概念,難以用其他語言準確表達出來,例如丹麥語中有所謂「hygge」、克羅地亞語的「fjaka」、西藏語的「le」,或香港語的「hea」,都是難以在三言兩語之間完全解釋清楚的獨有概念。

Ćejf 精神

Ćejf(發音為 chayf)源自鄂圖曼時期的土耳其語,含意博大精深,不只代表休閒、自在、慢活、寫意,還要達致更深層的享樂狀態,是個人與內在自我連結的特殊體驗。

對於波黑人來說,怎樣才算是一杯好的波斯尼亞咖啡呢?當地人會告訴你,好咖啡需要靚豆、靚水、器具、手作,但最最最重要的,是 Ćejf 精神。這種對白,像是聽味吉陽一唸台詞。先煲水,在咖啡壺中加入咖啡粉,注入滾水後繼續加熱,直到底部開始出現大泡泡,這層泡沫(pena)是判斷咖啡製作成功與否的關鍵。

從頭開始準備,需時十多分鐘,過程猶如冥想,就是 Ćejf 精神。這與「心流」(flow)類近,卻更無目的,而且不限於個人活動,可以是與親友共享的時光。Ćejf 與波黑文化緊密關連,在戰爭時期,甚至當成是一種文化抵抗,保持內心平靜和尊嚴的鑰匙。

Ćejf的最佳寫照

在波黑旅行,不知是否受環境及氣氛影響,有時想吃一頓邪惡又豐盛的晚餐。經過一間漢堡餐廳,賣 smashburger。所謂 smashburger,就是那種極高油脂、極高熱量,醫生會警告少吃的漢堡。我點了一個,看著油脂不斷滴落。

用餐前想上洗手間,職員說店內沒有,建議我到對面咖啡館借用。

我驚訝地問:「他們會借嗎?」

職員說:「你問就會借啊。」

於是我硬著頭皮跑到對面馬路,問咖啡館職員借用廁所,他二話不說就答應了。解手後,我向他道謝。他得知我來自香港,便搞笑地做了個合十敬禮的動作,活像功夫電影裡的角色。第二天,我特地回到這間咖啡館,喝了一杯咖啡。

昨天那位職員名叫 Abdullah,是咖啡師。他一邊忙著沖調咖啡,一邊在吧台後悠然遊走,有如舞步一樣。我心想他那份自得其樂的神態,大概就是 Ćejf 的最佳寫照。而這間咖啡館,名字就叫 Ministry of Ćejf。

結帳離開時,Abdullah 忽然遞來一杯藍色冰涼飲品,膠杯上印有大大隻 Ćejf 字。當時氣溫高達35度,我握著那杯冰凍飲品走在街上,清涼透心。雖然飲品的藍色看起來怪怪,但我毫不猶豫就喝了。畢竟在正常的國度,人民從來不需懷疑,食用色素會否違反安全標準。

照片:在波黑首都薩拉熱窩的一間咖啡館,名叫 Ćejf。

連結:https://www.patreon.com/posts/134026390

▌【Pazu薯伯伯簡介】

薯伯伯為最早一批在網上連載遊記的香港人,多年來足迹遍佈歐、亞多國,在喜馬拉雅山麓、東南亞、南亞等地區生活。著有《風轉西藏》、《北韓迷宮》、《西藏西人西事》、《不正常旅行研究所》、《逍遙行稿》,分別在香港、北京、首爾、台北出版。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