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財赤持續擴大 工黨爽手加薪派糖

英國預算責任辦公室(Office for Budget Responsibility,OBR)周四發表對 2025 年 4 月公共財政的分析報告。表面數字或無驚人之處,然細加嘴嚼,已隱然可嗅出一股「財政之路,越走越窄」的沉重氣息。恰值財赤擴大令人失望之際,通脹回升,加上國債孳息率拾級而上,種種逆風交織,預示秋季預算難逃「開源節流」宿命;加稅之刀,已出鞘在握,難言回鞘。
財赤持續上升
四月份財赤高達 202 億英鎊,遠超市場預期之 179 億,亦較去年同月之 185 億進一步惡化。此非偶發之失足,而乃多年積弊之總爆發。回顧 2010 年代中期,卡梅倫(David Cameron)政府高舉財政紀律大旗,倡導「緊縮換穩定」;惜自疫後以來,公共開支如潰堤之洪水,一發不可收拾。
儘管當局將全年財赤 1,519 億英鎊下修至 1,483 億,仍較 OBR 之預測(1,373 億)高出整整 110 億,足證赤字如影隨形,難以揮去。
支出「爽手」
收入方面,自 4 月起,僱主須繳交更高之國民保險供款(NICs),為國庫添水 17 億;加上所得稅、增值稅、甚至長期疲弱的印花稅皆錄得同比增長,使得 4月收入按年升6.4%至829 億英鎊。然而,這番「泥牛入海」,仍難敵支出之洶湧:僅因通脹連動的社會福利與養老金,再加政府部門工資與營運成本上升,整體支出便衝高至 939 億,按年增 42 億。
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自去年7月工黨上台後出掌財相之位,旋即火速拍板接納獨立薪酬審查機構建議,未及部署任何提效安排,即大手筆為公務員加薪4.75%至6%,導致政府開支即時膨脹94億英鎊,堪稱「財政紀律的試金石」。不足一年,財相再度「爽手」應允新一輪加薪,儼如加薪成為政策「基本操作」,而效率提升與開支控制,反淪為附錄甚至註腳。
觀乎此番再度加薪的分布與節奏,誠然未見其節制之舉:軍人獲4.5%最高增幅、教師與醫護分別享有4%與3.6%的調整,幾可說涵蓋選民關注的「三大基石」部門。若說去年工黨剛上場,倉促接納高增幅尚可歸咎於政治蜜月期的「換屆成本」,今番在財政形勢未見改善之際,再行類似舉措,便不得不令人質疑其財政可持續性是否僅存於口號中。
英國財政研究所(IFS)直言,今次加薪普遍超出部門原定2.8%的預算上限,換言之,相關支出或需透過內部挪移、壓縮其他服務或推遲原訂投資計劃以作彌補。此種拆東牆補西牆之術,短期或可解渴,長遠卻是寅吃卯糧。尤有甚者,薪酬水平一旦攀高,來年協商自然「以此為本」,再降難矣。此等財政惰性,一經確立,即成制度性赤字之溫床。
更值得關注者,是此類高於預算的加薪方案,若缺乏經濟增長或生產力提升為依托,終究只是入不敷出之財政死結,並在未來歲月中以更高利息、更少資源的方式回敬納稅人。
通脹捲土重來,政策再陷兩難
經濟之病,常潛伏於「回暖」之際。4 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由 3 月的 2.6% 意外升至 3.5%,不僅高於英倫銀行預測之 3.4%,亦超出市場預期。更令人憂慮者,核心通脹升至 3.8%,服務業通脹高達 5.3%。此種「深入骨髓」之物價壓力,早已無法歸咎於能源與糧食等短期因素。
尤有甚者,電訊與交通服務價格之漲幅,反映企業已將稅負轉嫁於民;水費單月暴升至 26.1%,更令不少家庭「叫苦連天」。
倘英倫銀行順應市場預期持續減息,恐重蹈 2021至2023 年通脹失控之覆轍;若堅守高利率,則對本已吃緊之財政與乏力之經濟無異於雪上加霜。正如美國聯儲前主席保羅・沃爾克(Paul Volcker)所警示:「與通脹共舞者,終將自食其果。」
債市「反噬」腹背受敵
與其說問題止於通脹,不如說更大的風險潛藏於債市。美國財政部本周發行 20 年期國債,投標覆蓋率僅 2.46,明顯遜於過去十次平均 2.58;中標息率(5.047%)亦高於市場預估,形同「冷場拍賣」,實為全球債市敲響警鐘。
英美皆為高赤字、高發債之國,投資者若對其財政紀律信心動搖,則英國債市恐難獨善其身。本周四,英國十年期國債孳息率升至 4.846%,為年內新高,意味財政部須以更高成本「填坑補洞」。事實上,英倫銀行早於上月(4 月 10 日)已因「市場動盪」取消一場原定的長債拍賣,改發短債應急,反映長債需求疲弱,已使當局心生疑懼。
經濟學家羅伯特・盧卡斯(Robert Lucas)言之成理:「退潮之時,方知誰沒穿褲子。」
加稅箭在弦上
春季預算案時,OBR 仍預計政府尚有 99 億英鎊「財政空間」;今則利率上升已將其侵蝕至僅餘 57 億,可謂「薄如蟬翼」。國債管理局(Debt Management Office,DMO)雖仍如常拍賣中期與綠色債券,惟長債乏人問津,若欲「賣得出」,勢需提高息率,令利息開支雪上加霜。
綜觀形勢:稅收已近天花板,支出未見盡頭,借貸成本持續上揚,通脹猶未止歇,財相若仍欲避開加稅之路,恐已無道可行。秋季預算勢將成「加稅大會」,至於「加在哪裏」、「如何包裝」,仍待觀察。
英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曾陷「稅高債重、工潮不斷」之泥淖,今若不思轉舵,或難避免歷史重演。新的財政年度開始之際,財赤即上掦,而財相渾然不覺,如此「鬆手」加薪,這場財政風暴的序章,悄然奏響。
( 圖 : Shutterstock )
▌[遠山近水]作者簡介
清風明月本無價 遠山近水皆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