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三地選舉突顯民生為重

美國兩州一市的選舉,共和黨總統特朗普支持的候選人大敗,民主黨年青一代領袖冒起,反映美國選民不滿特朗普治下百物騰貴,生活成本日益難以負擔,令許多一度支持特朗普的搖擺選民,投票給民主黨以示抗議。白宮若無法平息這股民怨,來年底國會中期選舉,共和黨恐怕會失去眾議院多數議席。
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指,他自己不在候選人名單上,以及聯邦政府停擺,是這次兩州一市選舉共和黨落敗的原因。不過,弗吉尼亞州就在首都華盛頓旁邊,住了大量聯邦政府僱員,他們是最受聯邦政府停擺影響的一群,但這個州的州長選舉結果顯示,共和黨候選人以雙位數字的得票率差距落敗,與遠離首都的新澤西州相似,顯示聯邦政府停擺並非左右選舉的重要因素。
至於說特朗普自己不在候選人名單上,惟落敗的兩個州長候選人都是高舉特朗普旗幟,以特朗普的口號和政策作招徠,結果卻落敗,且其得票率與特朗普目前在該州的民眾滿意度(大約四成)非常接近,遠低於特朗普二度勝選時在該州的得票率。顯示有為數甚多的中間選民,因為對特朗普施政不滿而改投民主黨,藉此向執政共和黨發出警告。
「可負擔生活」成必爭之地
如果說聯邦政府停擺並非左右選情的關鍵,中間選民不滿特朗普施政表現才是,這些選民最不滿的是什麼?兩州一市的選舉提供了清晰答案,便是選民最不滿的是政府控制通脹不力,過去一年物價顯著上升,加上大城市的樓價和租金日益脫離可負擔水平,令受薪一族感到生活成本難以負擔。民主黨在兩州一市勝出的候選人,核心競選議題就是「可負擔生活」 (affordable living),有別於過去以攻擊特朗普治下婦女失去墮胎權、少數族裔和性少眾群體受迫害,作為動員民眾投票的主要議題。
紐約市市長選舉結果,讓華爾街眾金融大亨吃驚,民主黨左翼34歲政客曼達尼(Mamdani)突然冒起,打出凍結租金、巴士免費、公費托兒、市營雜貨等討好民眾的福利政策,倡議向富人加徵稅項,被標籤為社會主義者,走典型的加稅派福利路線。他還是一個聲援巴勒斯坦、在非洲出生的穆斯林人,結果得票過百萬,以逾五成得票比率擊敗長期主政的前紐約州、在民主黨初選落敗後以獨立身份出戰的科莫(Cuomo)。這個結果突顯了「可負擔生活」訴求有強大號召力,而曼達尼精於運用網絡信息為選舉宣傳的手法,也教眾多政壇老手折服。
如果單是看紐約市長選舉,對民主黨可說是雙刃劍,這結果一方面反映了民主黨左翼年輕領袖的銳氣,可以贏得基層選民和工薪族愛戴,但也暴露了民主黨左翼主張的福利主義,如何公然劫富濟貧,容易成為共和黨集中火力攻擊的目標,使顧忌加稅派福利會尾大不掉的中產選民不敢支持民主黨。
然而,弗吉尼亞州與新澤西州州長的選舉結果,成功對沖了紐約市選舉結果的左傾政治信息。這兩個州勝出的民主黨女候選人都是政治光譜上的中間派,並非左翼前衛分子,而且兩人都有國安工作背景,一個曾任海軍直升機駕駛員,一個從政前任職中央情報局,對待治安問題的態度不怕被對手攻擊。
她們的政治主張相當溫和,但對民生必須品價格颷升卻大力反對,尤其有關健康的藥品,遭中介人抬價,令市民難以負擔。這兩位女將最終得票率遠高於選前民調,反映在搖擺州取勝關鍵始終是民生訴求,民主黨若能食準這個訴求,來屆總統大選在搖擺州翻盤便有可能。
兩政策讓步的兩難
既然三地選舉突顯的民情如此清晰,特朗普領導的共和黨政府只要順應民情,大力壓抑通脹,便有可能紓解民怨,阻止民主黨在來年國會中期選舉奪取眾議院控制權。不過,這樣做便要對特朗普上台後的兩大政策作出重要讓步,特朗普未必願意妥協。
第一個需要修訂的是關稅政策,對全世界進口美國商品徵收一成以上關稅(不少地區商品更高達四至五成),縱使有部分被廠商吸納,始終有部分會反映到商品價格上,成為商品漲價的推手。尤其是來自中國和東南亞的進口商品,這些低技術含量的廉價商品,本來就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須品,特朗普強求快速消除這些國家對美國的貿易盈餘,結果自然是肥了庫房苦了民生。
第二個需要修訂的政策,是施壓逼聯儲局大幅減息。這樣做有利聯邦政府提高債務上限,藉大舉發債來達成既減稅益富人又派糖給市民的政治魔法,但美國國債上限已相當高,聯儲局若受政治壓力而不顧通脹拼命減息,金融市場擔憂長期通脹會失控,長期國債利息已在拾級上升,倒過來形成通脹預期,令通脹更加難受控制。
「針無兩頭利」,特朗普若要向聯儲局奪權,堅持大幅減息,就要接受通脹持續惡化、刺激民怨加深的政治後果,兩者之間如何取捨,對特朗普和共和黨人是一個重大考驗。
▌[守望]作者簡介
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